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自我评价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单元自我评价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7 11:4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自我评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恩格斯认为:“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恩格斯旨在强调 ( )
A.政治斗争推动阶级分化
B.阶级分化推动国家产生
C.经济发展导致战争频繁
D.国家出现推动阶级分化
2.夏朝和商朝是中国早期的国家。下列关于夏朝和商朝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商朝的统治长达500多年
B.商朝兴起于长江下游地区
C.夏、商都出现过有名的暴君,比如夏的国君纣,商的国君桀
D.盘庚迁殷后,商朝的中心地区主要在河北中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3.制作年代标尺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图是一位同学制作的年代标尺,其中与③处所对应的时期是 ( )
A.西周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4.在西周后期,周王与民争利,被人民赶走,被迫逃亡。这一事件史称 ( )
A.涿鹿之战 B.商汤灭夏
C.武王伐纣 D.“国人暴动”
5.至于商朝的历史,则因有近代殷墟出土的文物以为印证,已大体可以列入信史的范围(可信,真实史的范围)。下图所示出土文物可以印证商朝历史的是 ( )
A    B     C    D
6.《国语》中写道:“夫祀,国之大节也。”西周对青铜礼器的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这一制度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青铜礼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
B.西周青铜礼器的功能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
C.西周青铜铸造业规模宏大,分工细致
D.西周王公贵族之间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
7.注意观察下图所示的“古文字”——甲骨文,图片反映出这几个甲骨文的造字特点是 ( )
古文字
现代汉字 人 山 羊 鹿
A.象形 B.指事 C.会意 D.形声
8.将下列事件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牧野大战 ②阪泉大战 ③“国人暴动” ④周平王迁都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④①③② D.②①③④
9.《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牺(祭品),为畎(耕)亩之勤(劳力)。”这说明当时 ( )
A.牛耕已经出现 B.战争非常频繁
C.铁器广泛应用 D.不再使用青铜器
10.孔子曾说:“桓公九合诸侯(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这表明春秋时期诸侯称霸的根本条件是 ( )
A.军事力量 B.经济实力
C.君主才能 D.文化教养
11.《中国古代简史》记载:“东周第二代天子桓王在位时,周王室与同姓诸侯国郑国矛盾激化,导致了一场战争,结果王室军队大败,桓王中箭负伤。”以上材料说明 ( )
A.郑国履行义务 B.周王室地位下降
C.周朝政局稳定 D.分封制得到巩固
12.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崛起,竞相称霸。下列不是春秋霸主的是 ( )
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秦孝公
13.小明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了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桂陵之战等战役的资料。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 )
A.春秋争霸 B.战国七雄
C.盘庚迁都 D.武王伐纣
14.右图是壶身刻有水陆攻战图案的战国铜壶,它直接反映了战国时期军事上的特征是( )
A.社会制度变革
B.争霸战争不断
C.手工业发达
D.兼并战争不断
15.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这种做法实际上( )
A.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B.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
C.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
D.将所有土地公有化
16.地方行政制度是国家行政制度在地域上的体现,是国家实施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我国地方行政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大政策”是 ( )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B.改革户籍制度
C.建立县制
D.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土地
17.都江堰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该水利工程修筑于 ( )
A.春秋时期秦国 B.战国时期秦国
C.战国时期楚国 D.春秋时期楚国
18.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 )
A.分封制度的崩溃 B.商鞅变法的作用
C.兼并战争的后果 D.百家争鸣的原因
19.“有思想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有思想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下列属于荀子的思想的是 ( )
A.“无为而治” B.“仁者爱人”
C.顺应自然 D.实行“礼治”
20.战国时期的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百姓)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他认为统治者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是 ( )
A.民心所向 B.祖宗庇佑
C.官僚机构 D.兵强马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6分,第22题11分,第23题15分,第24题18分,共60分。)
21.(16分)夏商周时期是中国王朝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奠基阶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摘编自《三字经》
材料二
材料三 尽管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不断,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与周边族群的交流与融合,为秦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诸子心系天下,百家新说迭出,汇聚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材料一反映了哪几个朝代的更替 (2分)请说出这几个朝代的建立者。(2分)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这几个朝代灭亡的共同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文明高度发达的具体体现。(4分)
(3)材料三中的“这一时期”是哪一时期 (2分)根据材料,归纳“兼并战争”的影响。(2分)
(4)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源头活水”是指什么 (2分)
22.(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一些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做霸主,相互征战。齐、晋等一些诸侯国为了增强自己的实力,任用贤人,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到了战国时期,魏、楚、秦等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对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在政治、军事领域的突出特征是什么 (3分)
(2)春秋战国时期虽战火连绵,却出现了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社会人口有所增加的现象。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其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一定时期的政治与经济的变化相互之间有何关联 (2分)
23.(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变革的根本原因是铁得到采用,出现比以往生产效率更高的铁制工具,土地成为一种可以自由买卖的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大笔地产,贵族们为增加收入,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相应地削弱了周王朝……当时思想十分活跃,以致中国人把这一时期称为“诸子百家”时期。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摘编自《战国策·秦策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变革的历史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商君治秦”的思想主张。(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商鞅变法的措施和影响。(6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改革有何认识 (3分)
24.(18分)儒家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七年级(1)班的同学进行了一次对儒家思想的学习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加。
【繁荣局面的出现】
材料一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一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空前的活跃局面,对当时和日后的社会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1)根据材料一,写出“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的两个因素。(4分)材料一中“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空前的活跃局面”指的是什么 (2分)
【重要代表的思想】
材料二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材料二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个重要人物的观点 (2分)请简要说出这个人物的历史地位。(2分)如果我们要更多地了解他的思想,可以查阅哪本书 (2分)
【儒家思想的影响】
材料三 儒家最终追求的是一个以“仁”为核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因此,千百年来贯穿儒家文化的一个始终不变的特征就是“和”,“和”的首义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处在突出位置。“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明人最终要顺应自然规律。数千年来,这种和谐理念逐渐渗透于中国的社会生活,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
(3)材料三中儒家所强调的“和”指的是哪两种“和谐” (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2分)
参考答案
1.B 2.A 3.A 4.D 5.C 6.D 7.A 8.D 9.A
10.B 11.B 12.D 13.B 14.D
15.A 【解析】由题干中的“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可知,土地所有者已经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可以任意处理自己的土地,说明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A项符合题意。
16.C 17.B 18.D 19.D 20.A
21.(1)朝代:夏、商、周。(2分,全答对可得分)禹、商汤、周武王。(2分,全答对可得分)共同原因:统治者的暴政。(2分)
(2)具体体现:青铜铸造业发达;出现了甲骨文;等等。(4分)
(3)春秋战国时期。(2分)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的灾难,但也促进了中原各地与周边族群的交融,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2分)
(4)百家争鸣。(2分)
22.(1)王室衰微,诸侯争霸。(3分)
(2)一些诸侯国为了增强实力,任用贤人,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新修水利工程促进农业生产发展。(6分)
(3)关联: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2分,言之有理即可)
23.(1)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要求获得权利;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出现;等等。(4分)
(2)思想主张:以法治国。(2分)
(3)措施: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4分,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2分)
(4)认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符合题意即可,3分)
24.(1)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4分)百家争鸣。(2分)
(2)孔子。(2分)历史地位: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2分)《论语》。(2分)
(3)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4分)
(4)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