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7.5 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
学习目标:
1、能够运用地图,认识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的范围与地理位置特点
2、知道两极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并能分析其形成原因
3、了解两极地区淡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生物资源的现状,认识到保护两极地区生态和资源的重要性
4、了解人类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的现状,感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少年极先锋
—青少年极地科学考察活动
是未来学院倾力为青少年打造的体验“三极”世界(南极、北极、青藏高原)的深度科学考察研学课程
自主学习
根据课本P60-62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北冰洋周围的大陆和南极洲濒临的大洋
2、说出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3、极地地区的原住居民有哪些?
冰雪世界
在地球的南北两端,有两个十分特殊的地区,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合称为极地地区
(高纬地区)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冰雪世界
包括北冰洋、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及一些岛屿,陆地面积约800KM2,北冰洋面积约1310万KM2
北极地区
位置
北极圈以北的区域
范围
E
冰雪世界
北冰洋位于北极圈以内,跨经度360°
位于北美洲、亚洲、欧洲之间
北冰洋
北冰洋是四大洋中面积最小、水深最浅、气候最为寒冷的大洋。北极点处海水深2000多米,常年为厚厚的冰层所覆盖。浮冰面积占北冰洋总面积的2/3以上。夏季,北冰洋上到处可见漂动的冰山
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以及金属和非金属矿藏的储量相当可观。北冰洋战略地位突出,有不少重要国际航线经过北极上空
北极地区
冰雪世界
长期居住在北极地区的人口已接近300万
原住居民主要是因纽特人和拉普人
拉普人 生活在欧洲的北极地区,靠放牧(驯鹿)为生
因纽特人 分布在美洲和俄罗斯北部,以捕猎海豹、鱼、鲸
冰雪世界
南极地区
位置
范围
大部分位于 以南
包括 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的一部分
南极圈
南极大陆
冰雪世界
南极地区
南极洲
南极洲面积约1405万千米2,98%的陆地为冰雪覆盖,冰层厚度达2000余米。南极大陆的冰,体积占地球上冰体总面积的90%以上,是地球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如果不扣除冰层,南极洲平均海拔2350米,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一个洲
在南极大陆上约有800种植物,主要是地衣、苔藓和淡水藻类。南极洲已发现220多种矿物,煤炭资源储量丰富,面向印度洋的查尔斯王子山脉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铁矿床,大陆架还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目前,南极洲没有定居人口
冰雪世界
无论是南极洲还是北冰洋,都是一望无际的冰雪世界地球上68%的淡水以冰雪的形式储存于两极地区
冰雪世界
东方站
极地的自然环境特点:
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
练一练
北极黄河站
南极泰山站
中国南极泰山站和北极黄河站对比,窗户有什么区别?为什么?
泰山站的窗户更小
南极地区气温更低
练一练
大陆基底
冰盖
500
1000
2000
3000
3500
0
文森山5140m
同样是极地,为什么南极气温比北极低?
海陆因素:
地形因素:
冰雪因素:
南极以陆地为主,降温快,北极以海洋为主
南极海拔高,海拔越高,温度越低
南极98%的陆地被冰雪覆盖,冰雪对阳光的反射强,吸收的热量少
野生动物
南极地区代表性动物:
“海上金矿”
野生动物
北极地区代表性动物:
野生动物
海豹
广泛生活在南、北极地区的大陆沿岸、浮冰区和岛屿周围海域,擅长游泳和潜水
野生动物
加拿大北极地区捕杀海豹
日本捕鲸船南极商业捕鲸
目前,北极熊、海象、海豹、企鹅、鲸等,都被列为保护动物
大批极地野生动物遭到残酷的猎杀
合作探究
1、极地动物一般都有哪些特点?
2、极地动物的身体特征是怎样帮助它们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呢?
3、“面对地球最后一块净土,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国家和个人环保行为)
耐严寒
细密厚实的皮毛或羽毛——使冷空气难以接触到皮肤表面,增强了抵御严寒的能力
有厚实的皮下脂肪层——导热能力很差,能够使体内的热量流失
较多极地动物有冬眠的习惯——得以躲避最为恶劣的气候
腿较短、脖子较短、耳朵较小——散热的表面积更小,从而可以更好地保存身体的热量,抵御寒冷
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
气象监测
地质监测
海洋化学
钻取冰芯
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
长城站
昆仑站
中山站
黄河站
泰山站
结合教材P67页”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平台“的内容,以及图7-40、图7-42,找出我国目前建成的科学考察站
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
中国南极考察站
1985
长城站
1989
2014
中山站
泰山站
2009
昆仑站
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
2004
黄河站
中国北极考察站
南极
北极
北极地区:
5月-8月
如果同学们要去极地考察,应该什么时候去?
白昼时间长、较温暖
练一练
南极
北极
南极地区:
11月-次年3月
如果同学们要去极地考察,应该什么时候去?
白昼时间长、较温暖
练一练
课堂小结
冰雪世界—两极地区
保护极地环境
极地考察的重要性
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