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这是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汴河怀古》,诗中评论的是隋朝大运河和隋炀帝。那么,隋朝是如何统一全国的 有哪些建树 它为什么仅存在30多年就灭亡了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新课导入
长安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七年级历史下册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史料,概述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过程,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史料、识读地图,列举科举制创建的史实,分析科举制开创的影响,准确说出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辩证地评价大运河的开通,提升史料实证能力。
3.通过阅读教材、研读史料,认识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第一篇章:重建统一开新局
(1)背景:
(2)时间:
(3)建立者:
(4)都城:
北朝最后一个王朝是北周。北周末年,外戚杨坚掌握大权。
581年
杨坚(杨坚就是隋文帝)
长安
1、隋朝的建立
目标1:概述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过程,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
任务一:阅读课本第2页第一段,根据提示回答下列问题。(指向目标1)
(1)背景:
(2)时间:
(3)概况:
(4)意义:
当时在南方的割据政权是陈朝。陈后主不问政事,沉迷享乐。
589年
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了全国。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的历史发展趋势。
隋朝疆域
目标1:概述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过程,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
2、隋的统一
任务二:阅读课本第2页第一段,概述隋统一的过程与历史意义。(指向目标1)
材料二 隋文帝统一度量衡面对的是南北朝两种不同的制度。北朝度量衡混乱,约相当于南方的一尺二寸。
——《中国度量衡史上的三次大统一》
材料一 隋朝实行均田制,整顿户籍,增加政府的税赋收入,健全仓廪制度,稳定经济秩序。 ——《蒙曼说隋》
材料三 隋朝三省六部制
措施: 经济上:发展经济,编订户籍,统一南北币制和度量衡制度。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目标1:概述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过程,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
3、隋的治国措施
任务三:阅读课本第2页第二段,研读史料,分析概括隋朝的治理措施。(指向目标1)
材料一 计天下储积计,得供五六十年。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古今称国计之富者莫如隋。
——马端临:《文献通考》
影响:
①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使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
②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目标1:概述隋朝建立、统一与灭亡的过程,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
4、隋的治国措施及影响
任务四:阅读课本第2页第二段,研读史料,分析概括隋朝的治理措施。(指向目标1)
第二篇章:长河贯通南北地
目标2:列举科举制创建的史实,分析科举制开创的影响,准确说出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
“江南之为国盛矣……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梁·沈约《宋书》
任务一:阅读课本第3页第二段,研读史料,分析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指向目标2)
1、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
目的:加强南北经济沟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一条动脉:
二千多米:
三个点位:
四段工程:
五大水系:
贯穿南北的大动脉
全长2700多米
中心洛阳、北到涿郡、南到余杭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目标2:列举科举制创建的史实,分析科举制开创的影响,准确说出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
2、隋朝大运河的概况
任务二:阅读课本第3页第二段,识读地图,回答下列问题。(指向目标2)
材料二
千里长河一旦开,
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
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胡曾《汴水》
材料三
尽道隋亡为此河,
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
共禹论功不较多。
——唐·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一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宋史》
积极作用: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对巩固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消极作用: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目标2:列举科举制创建的史实,分析科举制开创的影响,准确说出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大运河的概况、地位和作用。
3、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作用
任务三:阅读课本第3页第二段,研读史料,概述隋朝大运河开通的作用。(指向目标2)
第三篇章:开科取士人才举
夏商周:世卿世禄制
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
汉武帝开始: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血缘
军功
孝廉
门第
拼爹娘
拼人命
拼人品
拼爹娘
隋朝以前选官制度的演变
目标2:列举科举制创建的史实,分析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1、科举制度
任务一:阅读课本第3页第三段,研读史料,概述隋朝以前选官制度的演变。(指向目标2)
目标2:列举科举制创建的史实,分析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2、科举制度的创立过程
任务二:阅读课本第3页第二段,研读史料,概述科举制度的创立过程。(指向目标2)
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隋文帝:
隋炀帝:
材料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
②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③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影响:科举制也成了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续了约1300年
目标2:列举科举制创建的史实,分析科举制开创的影响。
3、科举制的影响
任务三:阅读课本第3页第三段,研读史料,概述科举制度的影响。(指向目标2)
第四篇章:国祚速亡后世惕
材料一 “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旧唐书·李密传》
材料二 九区之内,鸾和岁动,从行宫掖,常十万人,所有供须,皆仰州县。
——《隋书.食货志》卷十九
材料三 又三驾东征辽泽,皆兴百余万众,馈运者(负责运送粮草装备的人)倍之。” ——《通典》卷七
①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②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
③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
④爆发农民起义(结果,也是灭亡直接原因)。
目标3:概述隋朝灭亡的过程,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
1、隋朝灭亡
任务一:阅读课本第4页,研读史料,概述隋朝灭亡的原因?(指向目标2)
山东地区首先爆发农民起义,随即蔓延至全国,隋朝统治面临瓦解。
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换雷塘数亩田。”
——罗隐《炀帝陵》
关于“炀”的解释是“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
目标3:概述隋朝灭亡的过程,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
2、隋朝灭亡
任务二:阅读课本第4页,研读史料,概述隋朝灭亡的过程?(指向目标2)
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
隋朝
功业:
开通大运河
618年,隋炀帝的暴政导致隋朝灭亡。
灭亡:
开创科举制
建立及统一:
581年,隋文帝,长安。
隋文帝:
隋炀帝:
开皇之治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隋朝建立后,关中和河洛地区的物资不足以满足中央政府的需要。为巩固政权,加强东都洛阳与江南地区的联系,隋朝采取的措施是( )(检测目标1)
A.开通大运河 B.厉行节俭 C.开科取士 D.三征辽东
2.隋唐时期,洛阳、江都、余杭等成为著名的经济城市(如图)。这主要得益于( )(检测目标3)
A.繁盛的内河航运
B.便利的海运交通
C.安定的社会环境
D.经济重心的南移
A
A
课堂检测
3.“它使无数人才陡然振奋,接受竞争和挑选,国家行政机构与广大民众产生了一种空前的亲和关系,它对社会智能的吸纳力也大大提高了。”材料叙述的是科举制( )(检测目标3)
A.创立的原因 B.包含的内容
C.完善的过程 D.产生的影响
4.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检测目标3)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D
A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朝以前,淮河以南地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显富庶,为了达到对江南富庶地区的控制,也是出于对笙歌月夜的迷恋,曾久居江都的隋炀帝下令开凿运河,集百万众,耗时六年,运河始成。
——摘编自袁刚《隋炀帝传》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炀帝下令修建大运河的目的。(检测目标1)
课堂检测
为了巩固对全国的统治(对江南富庶地区的控制);实现对奢靡生活的追求(出于对笙歌月夜的迷恋)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大禹)论功不较多。”
——唐 皮日休《汴河怀古》
材料三“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唐 胡曾《咏史诗 汴水》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两首诗作者观点的共同之处。(检测目标3)
(3)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隋朝大运河的评价。(检测目标3)
课堂检测
(2)都认为隋朝的灭亡与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乘龙舟游江都有关。
(3)积极影响:客观上促进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加速了沿岸地区经济的发展,直到今天某些河段仍发挥着作用。消极影响:征发大批的劳动力,严重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激化了社会矛盾,成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积极、消极影响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