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17 13:04: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传统建筑是长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产物。希巴姆古城(图)最早的建筑可追溯到公元300年。城内建筑密度大,民居多为5~10层的高楼,墙体为泥质且厚度较大,每个房间都装有上下两排窗户,但窗口极小。完成下面小题。
1.为解决居住问题,希巴姆古城城内建筑密度大、楼层高,但一度未向外扩展空间。这主要是为了( )
A.避免洪水侵袭 B.改善采光条件
C.靠近饮用水源 D.减少侵占耕地
2.根据希巴姆古城的建筑特点,可推知其所在地区( )
①昼夜温差大②风沙日数多③地形起伏小④旱灾频率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为了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和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河南省对某村庄下辖5个自然村分批次进行搬迁和空间重组。搬迁后总体上村庄发展呈高质量和多样化布局的趋势,但村民对公共文化高质量的需求与公共文化空间失衡。下图示意该村庄16~40岁村民搬迁前后对公共文化活动类型偏好选择趋势。完成下面小题。
3.与搬迁前相比,搬迁后该村公共文化活动类型更加( )
A.均衡化 B.单一化 C.封闭化 D.个体化
4.搬迁后该村村民文化需求与公共文化空间失衡,主要原因是( )
A.城乡产业的融合度不高 B.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足
C.土地利用结构更为复杂 D.村民缺少休闲娱乐时间
5.未来该村可能( )
A.居民联系越加密切 B.传统文化继续繁荣
C.人口产业大量迁出 D.地缘关系不断弱化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气候、风俗、信仰各异,民居样式千差万别。《中国民居》邮票是了解我国民风民俗的一个重要窗口。如图示意四幅《中国民居》邮票票样。完成下面小题。
6.如图中邮票票样展示滇的传统民居邮票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能正确反映以上民居所在地的诗句是( )
A.甲—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B.乙—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
C.丙—高空低瞰山成浪,个个峰蒙白玉中 D.丁—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
8.丁民居反映了当地( )
A.森林广布 B.地形崎岖 C.气候湿热 D.河网密布
内蒙古草原上的敖包多由石块堆积而成,通常上面会竖起木格子,并挂上五彩绸子、经幡等。在茫茫草原,敖包能起到路标作用。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祭祀敖包蒙古习俗”列入了需要紧急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图为敖包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敖包在草原上能起到路标的作用,反映了当地( )
A.地形坦荡辽阔,景观单一 B.气候温暖湿润,牛羊遍地
C.河流蜿蜒密布,水草丰美 D.土壤深厚肥沃,农牧交织
10.随着社会发展,敖包的价值将更多体现在( )
①承载历史文化②促进牧业发展③优化土地利用④开发旅游资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镬耳屋是我国岭南传统民居代表,因其山墙状似镬耳,称为“镬耳屋”。该建筑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镬耳屋内部为“三间两廊”结构,“三间”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间房屋,中间为厅堂,两侧为居室。三间房屋前为天井,天井两侧的房屋即为“廊”。下图示意镬耳屋建筑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11.镬耳屋的山墙高耸于房屋两侧,其主要功能有( )
①登高望远,开阔视野②遮挡阳光,疏导热量③加固房屋,防止倒塌④隔断火源,防御火灾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2.岭南镬耳屋的“三间两廊”结构的优点是( )
A.接纳雨水,湿润空气 B.空气流通、消暑散热
C.生活方便,沟通便利 D.采光充足,保持室温
读下面四幅景观图片,完成下面小题。
13.图中不能反映人文地域文化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图中地域景观与其所呈现的文化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御外凝内 B.②-中西融合 C.③-顺应自然 D.④-江南文化
窑洞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根据建造地环境不同,窑洞有下沉式窑洞和靠崖式窑洞等形式。下左图为下沉式窑洞,右图为靠崖式窑洞。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两类窑洞反映的地理环境差异主要是( )
A.黄土性质不同 B.地形起伏状况不同
C.降水量不同 D.植被覆盖度不同
16.为了保证窑洞内的采光,靠崖式窑洞一般建在( )
A.陡坡 B.缓坡 C.阳坡 D.阴坡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宋代临安城的选址与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要素关系密切,其城市形态与自然要素具有很好的适应关系。该城南北临山,东面沿江,西面临湖,河流穿城而过,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营建中巧妙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自然与人类和谐发展的智慧。图为宋代临安城位置及布局示意图。
(1)宋代临安城的布局顺应山水自然格局,分析这样布局的好处。
(2)古代都城的建设一般都采用方正规则、左右对称的空间形态,而宋代临安城的布局则呈现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形似“腰鼓”。简析形成这种城市形态的原因。
18.[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
乡村绅士化是指移民从城市迁入乡村地区,通过对一定的经济资本的利用,来达到对乡村的自然环境与独特的生活方式及文化氛围的体验与消费的过程。乡村绅士化过程造成了乡村物质景观的剧烈变化。北京囊(cuàn)底下村集中了保持完好的自然环境和传统、淳朴的农村社区生活方式,整个村落传递出来的浓厚乡土性氛围,吸引了城市中产阶层的大量涌入,并造成了村庄土地利用类型、村民文化身份以及经济类型的绅士化,新型公共空间涌现,关帝庙、水井周围等传统公共生活空间变成了旅游景点,其原本的社会功能逐渐退化。下图为囊(cuàn)底下村新型公共空间示意图。
说明乡村绅士化导致爨(cuàn)底下村乡土性缺失的表现并指出维护村落乡土性应采取的措施。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碉房是青藏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早在公元111年以前就有存在,多使用石块垒砌而成,一般高3层,多建于险峻的山石上,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碉房。下图为碉房景观图及碉房各层功能示意图。
(1)分析青藏高原地区碉房多用石块垒砌而成的主要原因。
(2)说出当地将碉房修筑于险峻的山石上的益处。
(3)简析碉房第三层用作晒台的有利自然条件。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传统村落是指形成年代较早,具有一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重要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传统村落是非遗的空间载体,非遗是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核。长江经济带空间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区域发展历史悠久,形成了诸多传统村落和国家级非遗项目,但两者空间分布存在错位现象。图6a和图6b分别示意长江经济带传统村落和非遗分布情况。
(1)对比传统村落与非遗核密度分布图,指出两者空间分布的差异。
(2)从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对非遗、传统村落的影响角度分析长江经济带传统村落和非遗空间错位的原因。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D 2.A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希巴姆古城位于阿拉伯半岛,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不是为了避免洪水侵袭,A错误;建筑密度大、楼层高会影响采光,B错误;图中显示河流没有从古城内经过,而是在城外经过,因此靠近饮用水源不是未向外扩展空间的主要原因,C错误;读右图可知,希巴姆古城周围为耕地,为减少侵占耕地,古城一度未向外扩展空间,D正确。故选D。
2.该地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墙体为泥质且厚度较大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减少室内昼夜温差,①正确;该地风沙灾害严重,窗口极小可以减少风沙的影响,②正确;城内建筑密度大、楼层高说明地形起伏大,平地少,③错误;旱灾频率高与其建筑特点的关联性较小,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世界各地的民居为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比如,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质灾害。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建筑用材较多,体积庞大,运输困难,因而必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当地建筑材料的力学和美学的特点。产石地区多石构,产木材地区多木构,产竹地区多竹楼,黄土地区多土筑窑洞。
3.A 4.B 5.D
【解析】3.由图可知,与搬迁前相比,该村搬迁后读书、文艺等文化活动类型基本上从无到有,发展较快,且总体上各文化活动类型呈发展态势,差距缩小,故搬迁后该村公共文化活动类型更加均衡化、多样化,A正确,B错误;文艺、戏曲、电影等多为集体文化活动,发展较快,说明搬迁后该村公共文化活动类型更加开放化、集体化,CD错误。故选A。
4.由于搬迁后注重村民对住房、就业等物质需求,在土地利用规划时忽视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不足,导致村民文化需求与公共文化空间失衡,B正确;搬迁后加快了城乡产业融合,A错误;土地利用结构更为复杂与该村村民文化需求与公共文化空间失衡关系较小,C错误;搬迁后该村产业发展多样,经济发展加快,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村民空闲时间增多,且时间与空间失衡无关,D错误。故选B。
5.随着该村与城市联系逐渐加强,城市与乡村界限逐渐模糊,城乡一体化加强,城市部分产业迁移至乡村,乡村人口逐渐增多,且乡村内部生活文化习惯向城市转变,外地居民增多,居民间交往减少,地缘关系不断弱化,传统文化可能逐渐衰落,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性建设资金要向农村倾斜。在加大投入的同时,要注意重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要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改善和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6.D 7.D 8.C
【解析】6.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图中甲邮票票样反映的传统民居是窑洞,位于黄土高原;乙邮票票样反映的传统民居是蒙古包,位于内蒙古高原地区;丙邮票票样反映的传统民居是四合院,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丁邮票票样反映的传统民居是竹楼,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云南简称为滇,D正确,排除ABC。故选D。
7.结合所学知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内蒙古高原,A错误;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是黄土高原,B错误;高空低瞰山成浪,个个峰蒙白玉中为青藏高原,C错误;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反映四季如春,为云南,D正确。故选D。
8.结合所学知识,云南地处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气候湿热,由图可知,竹楼两到三层,四面通透,有利于防潮湿和散热通风,C正确;森林广布说明本地建造竹楼的原料丰富,影响的是建筑的用材,A错误;竹楼的结构不是为了适应地形崎岖所设计的,B错误;河网密布是河流中下游平原的特征,不是云南,D错误。故选C。
【点睛】傣家竹楼是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拦,牛马拴束于柱上。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窗。若屋檐稍高则两侧开有小窗,后面开一门。楼中央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
9.A 10.B
【解析】9.由于内蒙古草原地形坦荡辽阔,草场景观单一,因此挂上五彩绸子、经幡等且高度不高的敖包显得特别醒目,从而可以起到路标的作用,A符合题意;敖包在草原上能起到路标的作用,与气候温暖湿润、牛羊遍地,河流蜿蜒密布、水草丰美,土壤深厚肥沃、农牧交织等等无关,且内蒙古草原为半干旱气候为主,气候并不湿润,河流并不密布、不属于农牧交织地区,排除BCD。故选A。
10.材料信息表明,敖包曾经主要用来祭祀、作为标志,随着社会发展,敖包的价值将更多体现在承载历史文化、开发旅游资源,①④符合题意;敖包并不能直接促进牧业发展,也不能优化土地利用,②③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点睛】敖包是蒙古语,意为木、石、土堆,就是由人工堆成的“石头堆”、“土堆”或“木块堆”。旧时遍布蒙古各地,多用石头或沙土堆成,也有用树枝垒成的,今数量已大减。 原来是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石头堆成的道路和境界的标志,后来逐步演变成祭山神、路神和祈祷丰收、家人幸福平安的象征。
11.D 12.B
【解析】11.山墙高耸可以阻挡一部分阳光,减少院内获得的太阳辐射,疏导热量,②正确;山墙高耸可用隔断邻居的意外火源,预防火灾,④正确;山墙高耸,不适宜登高望远,①错误;山墙高耸不能加固房屋,③错误。所以选D。
12.岭南指的是我国南岭以南地区,这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炎热,降水丰富,岭南镬耳屋的“三间两廊”结构的优点是空气流通,且青砖石铺地与室内容易出现热力差异,形成热力环流,促进空气流通,消暑散热,B正确;而不是为了接纳雨水,采集阳光等,“三间两廊”对于生活便捷程度影响较小,A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中国各地的居住建筑,又称民居。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在世界建筑史上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也最多。由于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各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和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因此,中国的民居建筑样式和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也较为鲜见。
13.D 14.A
【解析】13.④桂林象鼻山是自然景观,不能反映人文地域文化。①福建土楼、②安徽宏村、③巴黎卢浮宫都是人文景观,能够反映人文地域文化。 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我国福建土楼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A正确;安徽宏村不是中西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B错误;巴黎卢浮宫体现了西方外在、开放的地域文化,不体现人类顺应自然的文化,C错误;桂林象鼻山是自然景观,不属于江南文化,D错误。故选A。
【点睛】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使然。
15.B 16.C
【解析】15.由图可知,左图为下沉式窑洞,主要建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地方;而右图是靠崖式窑洞,主要建在陡崖处。因此两类窑洞反映的地理环境差异是地形起伏状况不同,B正确;窑洞通常都建立在黄土高原地区,因为黄土具有垂直节理发育、层理清晰、结构疏松的特点,易于挖掘。但无论是靠崖式窑洞还是下沉式窑洞,它们所依托的黄土性质是相似的,A错误;无论是靠崖式还是下沉式窑洞,它们都建立在黄土高原地区,这一地区的降水量相对一致,C错误;植被覆盖度更多地与人为活动和土地利用方式有关,而不是窑洞类型本身。因此,植被覆盖度的不同也不是导致两类窑洞差异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B。
16.靠崖式窑洞为了保证窑洞内的采光,应该朝向向阳的一侧,C正确,D错误。陡坡与缓坡反映了该地的地势状况而非光照状况,AB错误。故选C。
【点睛】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窑洞依地形和建造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靠崖式窑洞和下沉式窑洞。靠崖式窑洞是沿着山崖的水平层理,从山腰位置向下挖掘的窑洞类型,其优点是凭借自然山体支撑窑洞顶部,结构稳定且省力,不占耕地,节省建材。
17.(1)周围山、湖、江作为天然防卫屏障,减少了城市防御设施建设;河流穿城而过,供水和排水便利,可减轻洪涝灾害;利于商业网点和住宅沿河流布局,交通便利等。
(2)临安城的发展适应周边环境,城市西侧受到西湖限制;东侧受到钱塘江限制;南部又有山地(凤凰山)分布;北部为平原,利于城市的发展;城内的运河水道相互贯通,构建了城市南北向发展的骨架;南部山地地势较高,利于排水,可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
【分析】本题以宋代临安城位置及布局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城市外部形态和空间结构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1)古代的战争较多,周围山、湖、江作为天然防卫屏障可以减少城市防御设施建设,利于防卫;河流穿城而过,可以为城市提供水源和排水的便利,可减轻洪涝灾害;河流可以提供便利的交通,从而利于商业网点和住宅沿河流布局;而且依山和靠河修建,保持原有自然生态环境,节省建设成本。
(2)读图可知,临安城的西侧为西湖,东侧为钱塘江,南部又分布有凤凰山,城市发展受到水域和地形的限制较大,故该城市的布局和发展是为了适应周边环境;但因为南侧有凤凰山分布,其地势较高,利于排水,可防止洪涝灾害的发生;而北部为平原,地形平坦且土地面积较大,利于城市的发展;城内的运河水道相互贯通,构建了城市南北向发展的骨架,使城市沿着运河水道扩展,所以城市呈现南北狭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形似“腰鼓”。
18.表现:乡村传统公共空间被逐渐替代,空间被压缩;村子的原本风貌改变,使得乡村失去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乡村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改变,失去村落中原本的乡土氛围。
措施: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游客的接待能力;加大对环境的治理力度;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和教育;重视对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等。
【分析】本题以囊底下村新型公共空间示意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地域文化演变、地域文化的保护措施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详解】据题干信息“关帝庙、水井周围等传统公共生活空间变成了旅游景点,其原本的社会功能逐渐退化”可知,乡村传统公共空间被逐渐替代,空间被压缩;城市中产阶层的大量涌入,并造成了村庄土地利用类型、村民文化身份以及经济类型的绅士化,说明村子的原本风貌改变,使得乡村失去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乡村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改变,失去村落中原本的乡土氛围。措施应该从坚持物质与文化传统,同时注重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两方面分析:首先应重视对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对精神文明的保护;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游客的接待能力,力争创造旅游业品牌;加强对游客的宣传和教育,加大对环境的治理力度。
19.(1)该地区地势崎岖,夯土稀缺,石块广布,选用石块垒砌便于就地取材;交通闭塞,用于修筑房屋的其他材料不易运进。
(2)在险峻的山石上修建碉房易守难攻,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保障人员、财产的安全;险峻的山石上地势相对较高,视野较好,光照条件较好;山石地基牢固,有利于提高房屋的安全性。
(3)碉房第三层光照条件较好,且风力较大,用作晒台有利于晾晒农产品。
【分析】本题以“青藏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碉房”为材料设置问题,涉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地区地势高峻,地形崎岖,土壤贫瘠,夯土稀缺,植被稀少,石块广布,在这种环境下,人们就地取材,使用石块垒砌而成的碉房;青藏高原地区地势较高,交通闭塞,用于修筑房屋的其他材料难以运输过来,选用石块垒砌,既节约了成本,又减少了运输难度。此外,青藏高原地区气候寒冷,风力较大,石块垒砌的碉房具有较好的保温效果,有利于抵御寒冷的气候。
(2)依据图文材料可知,碉房修筑于险峻的山石上,可以提高居住的安全性,因为这样的地势易守难攻,有利于抵御外族入侵,从而保障人员、财产的安全;山石上的地势相对较高,可以提供较好的视野,方便人们观察周围的环境,同时,获得更好的光照条件;山石地基牢固,有利于提高房屋的稳定性,可以有效的抵抗自然灾害。
(3)由所学知识可知,碉房位于山石上,地势较高,阳光充足,有利于晾晒农产品;碉房第三层风力较大,有利于农产品的快速干燥;碉房第三层与地面有一定的距离,可以避免地面湿气的影响,提高农产品晾晒的质量。
【点睛】地域文化体现人地和谐理念。如“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同时,也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如南方传统土楼适宜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20.(1)传统村落数量大于非遗;传统村落在长江经济带东中西均形成分布中心,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山区;非遗分布总体上是东多西少,经济较发达地区更为集中。
(2)城镇化发展,导致农村人口流失,传统村落衰落,但经济发展水平高,对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识更强、资金更为充足,有利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因此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传统村落相对较少但非遗项目多,而中西部地区传统农村多但非遗项目相对较少)。
【分析】本题以传统村落分布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域文化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传统村落数量大于非遗数量;传统村落在长江经济带东中西均形成分布中心,尤其是在较为欠发达地区更为明显;而非遗分布总体上是东多西少,经济较发达地区较为集中。
(2)结合所学知识,随着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的快速进步导致农村人口流失,传统村落不断衰落;但同时,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更强,资金投入更加充足,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因此,出现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传统村落相对较少,但非遗项目较多,而中西部地区传统村落较多,但非遗项目相对较少。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