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北宋的政治
教授学科:历史科目
授课对象:七年级下册
课标要求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教材第一段,准确说出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和相关人物;概述北宋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
2.识读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和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解释北宋建立和局部统一的过程;观看视频《杯酒释兵权》,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史事,概括《杯酒释兵权》的原因、结果。
3.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带来的利与弊。客观分析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比较与当今国际形势下的国家对应政策的必要性,关心国家前途与命运的公民意识。
4.阅读教材和史料简述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时间、目的、内容、影响。
古代从分裂走向统一过程
四次大一统时期:
秦朝的统一 西晋的统一 隋朝的统一 元朝的统一
北宋
辽、西夏的并立
秦朝的统一
隋朝的统一
元朝的统一
西晋的统一
春秋战国
三国
前771年
前221年
220年
280年
589年
1271年
后梁
五代十国
金与南宋
南北朝时期
500年
60年
316年
273年
907年
364年
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
观察、比较两幅形势图说说它有什么变化?
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宋太祖像
阅读课文第一段,准确说出北宋建立的时间、都城和相关人物
1.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和宋太宗通过什么方式结束割据局面?为什么会采取方式统一?
策略:“先南后北
意义: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识读《北宋时期形势图》思考宋初统治者完成了全国统一的任务吗?为什么?
2、北宋的局部统一
局部统一
材料一:了解《杯酒释兵权》的故事结合教材相关史事,复述采取的措施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措施1: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
(一)控制兵权
赵匡胤自己手握兵权而当上皇帝,所以特别忌讳、害怕大将们手握重兵,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这样才有削夺兵权的一系列措施。经历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进行统一战争的过程,,清晰地看到了地方官员(节度使)权力过大、武将当权带来的分裂割据的严重后果,所以才用文官充任地方官,分散、削弱地方官的职权,并进一步抑制武将的地位,提升文官的地位。
控制兵权的目的
宋太祖为什么要收兵权(控制兵权)?
材料二:
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调换军队将领,军队定期换房
主要措施:
1.消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控制军队
2.控制军队的调动 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3.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房 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请用示意图画出在中央采取的措施
在中央分化事权
宰相与副宰
相共同议政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军政、财政大权
削弱相权
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二)削弱相权
在地方:分散和削弱州县长官的权力
各地州县长官(派文臣担任)
知州
(频繁调动
州 县长官)
通判
(分知州 的权力)
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
转运使
(取消节度使的收税权力)
通判的职权涉及地方一切行政与司法事务,知州发布的各项官文需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可见,通判的作用是分散知州的权力并对其实行监督。
(三)地方:设置了知州、通判、转运使
阅读课文,归纳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完成表格。
目的 措施 影响
军事方面 消除武将专权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禁军分内外驻屯,将领经常调换;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在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权 加强了对军队的
在中央 削弱宰相的权力 由政事堂、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民政、军政和财政大权 实现了民、军、财权的分立,加强了皇权,但是造成了官僚机构臃肿
在地方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分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实行轮换制;设立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设转运使收缴地方官的财税全 加强了中央集权,也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臃肿
简要描述宋朝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这种关系可能带来那些影响?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1、说一说宋太祖为什么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
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表现
文臣统兵
抑制武将
(一)重文轻武政策
(二)重文教事业、改革科举制
结合梳理的知识点和材料研读、相关史事能归纳宋朝政治的特点吗?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宋朝政治制度最明显的特点
材料:科举取士的人数表
时代 统治时间 录取进士人数 平均每年录取人数
唐朝 290 7448 26
宋太祖 17 188 12
宋太宗 21 1487 71
宋真宗 25 1760 71
宋仁宗 41 4561 112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阅读教材30页第二自然段,梳理“重文轻武”政策的具体内容。
(宋太祖)重用文臣 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宗)抑制武将 提升文官地位
改革发展科举制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文官的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
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
束缚统军的指挥权
形成文职统兵局面
重文
轻武
问题探究: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积极影响、消极影响)
1、营造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积极影响
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兵;内外相惟,上下相之,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
--梁怡著《马端临与《文献通考》》,《文献》1984年第4期
2、有利于政权的稳固、社会的安定
尚武轻文
重文轻武
活字印刷
指南针
火蒺藜和宋词
材料二
材料一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消极影响
时期 官员总数 士兵总数
宋太宗 8--9千 66万
宋真宗 1万多 91万
宋仁宗 2万多 120多万
北宋官员和军队增长情况
图表1-2数据来源:
统编《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地图册P17,周远廉主编《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广西出版社1996年版P57、P97
冗兵
冗官
冗费
1、国家财政困难、人民负担重
消极影响
材料:
监察御史王济大声疾呼:官多则事繁,吏多则民残。欲事不繁,莫若省官;欲民皆安,莫若省吏。
--周远廉主编《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广西出版社1996年版 P56
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底下
材料:
前方作战的将帅由皇帝直接支配和严密控制,甚至由太宗
向将帅预授阵图。将帅必须照此行军布阵,将帅几乎丧失战争的指挥权,成为皇帝手中的傀儡。
--周远廉主编《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广西出版社1996年版p38
削弱军队战斗力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随文 宦游南北各地,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对农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解。因此,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他于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世称王文公。
请同学们搜集关于王安石的材料,并在组内交流展示!
三、王安石变法
1.原因
政治风气因循保守
行政效率低下
财政入不敷出
2.时间:1069年
3.目的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
富国强兵
4.内容 经济、军事、教育
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举例
思考:
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表格内的内容)分析王安石变法全部被废除的原因是什么?
5.影响: 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三、王安石变法
知识拓展和延伸
设问:赵普认为五代时期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赵普所说的“权”“钱”“兵”指的是什么
课后活动
“权”指的是节度使的行政权力。宋太祖委派文官担任地方的州县长官,从而剥夺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力。
“钱”指的是地方财权,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税赋的权力。宋太祖下令予以取消,除各州留一部分作为地方必要支出外,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后来又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兵”指是节度使的兵权。宋太祖通过各种途径解除节度使的兵权,并且对军队进行改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训练和供给之权。
知识拓展和延伸
本课的历史阶段特征: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和完善
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确立、完善、加强的过程
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隋唐时期 宋元时期
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初现
秦朝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刺史制度、独尊儒学、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隋唐实行三生六部制、创立和完善科举制;调整和健全府兵制,使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
宋朝控制兵权,削弱相权、分散地方官权力,收地方财政权、改革发展科举制度;
课后小结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