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
任务目标 1. 领略苏轼豪放雄健的词风,了解怀古词的特点。 2. 把握结构,理解含义,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 3. 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重点难点 1. 重点:体会作者含蓄深刻的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 难点:理解“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到底是积极的情感,还是消极的情感。
学法指导 诵读 合作 探究
教学内容
作者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 岁时,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皆中进士。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 22 岁的苏轼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二、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 1082 年(时值苏轼 47 岁),当时苏轼由于王安石变法,被新派官僚罗织罪名,贬到黄州当团练副使,心情苦闷,经常游山玩水聊以排遣。苏轼在 7 月和 10 月,曾两次游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长江中游一带称赤壁者有四五处之多,而赤壁之战的赤壁应在湖北嘉鱼、蒲圻东北。有人认为苏轼游黄州赤壁而写《赤壁怀古》是搞错了史实。其实不然,“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人道是”三字就说明他不过是姑且借此地名而发思古之感慨。苏轼在《杂记》中曾明确说他并不相信此地为真赤壁,只是与朋友“因小舟载酒,饮于赤壁下,坐念孟德公瑾如昨耳!”这些明确地告诉我们苏轼写《赤壁怀古》词的背景及创作意图。 三、解题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天宝年间著名歌妓,调名本此。“赤壁怀古”是题目。 后人还以《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 四、预习检查 正音: 樯橹(lǔ) 华发(huā)羽扇纶巾(guān) 还酹江月(lèi) 释义: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羽扇纶巾: 樯橹: 一尊还酹江月: 句式: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五、朗读指导: 教师示范朗读,让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然后让学生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六、整体感知 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上阕描写了赤壁的哪些景物? 下阙塑造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七、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作者在词中是如何怀古抒情的? 八、名句默写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开篇描写赤壁雄奇景色的句子是:“___ _ ____ ,___ _____ ,___ _ 。” 2.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旷达之心的句子是:“___ _____ ,___ _ 。” 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语句是:“___ _____ ,___ _____ ,___ _ 。” 4.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承上启下,由写景转为抒情的句子是“___ _____ ,___ _ 。” 【资源】 词是一种诗歌体裁,又称长短句。它起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了顶峰。词有以下特点: 1. 词牌:词有固定的格式,每种格式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称为词牌。例如《念奴娇》《西江月》《蝶恋花》等。 2. 格律:词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方面的规定。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格律要求。 3. 分段:词一般分为两段,上段叫上阕或上片,下段叫下阕或下片。 4. 内容:词的内容广泛,可以抒情、叙事、议论、咏物等。 5. 风格:词的风格多样,有豪放、婉约、清新、典雅等。 6. 代表人物:宋代的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等都是著名的词人。 词的创作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格律,但在实际创作中,词人也可以根据内容和情感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变化和创新。词以其独特的形式和优美的语言,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个人特色
反 思 得:
失:
第23页,共24页 第24页,共24页整体感知:
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主要表达了作者苏轼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以及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词中通过描绘赤壁的壮丽景色,回忆了三国时期周瑜的英雄事迹,表达了对周瑜等历史英雄的钦佩和向往。同时,作者也借周瑜的年轻有为,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但整首词的基调并不仅仅是消极的,在感慨人生如梦的同时,苏轼也表现出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他以酒祭月,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大自然之中,体现了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词既有对历史的追忆,又有对现实的感慨,同时也蕴含着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上阕描写了赤壁的哪些景物?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上阕描写了赤壁的以下景物:
大江:“大江东去”一句,写出了长江波涛汹涌、浩浩荡荡的气势。故垒:“故垒西边”,描绘了古老的战垒遗址,透露出历史的沧桑。赤壁:“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明了赤壁的地点和历史背景。乱石:“乱石穿空”,形容岸边乱石嶙峋,突出了赤壁的险峻。惊涛:“惊涛拍岸”,描绘了汹涌澎湃的江水拍打着江岸的景象。千堆雪:“卷起千堆雪”,形象地写出了浪花如雪般洁白和堆积的样子。
这些景物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为下阕怀古抒情奠定了基础。
下阙塑造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阕中,苏轼通过对周瑜的描写,塑造了一个英俊潇洒、风度翩翩、足智多谋、功成名就的英雄形象。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句话描绘了周瑜年轻时的英姿飒爽,以及他与小乔的美满婚姻,展现了他的风流倜傥。“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则表现了周瑜在战场上的从容不迫和指挥若定,他轻摇羽扇,谈笑之间就将敌人的战船烧成了灰烬,显示出他的军事才能和智谋。
通过这些描写,周瑜的形象栩栩如生,让人感受到他的英雄气概和卓越才能。同时,苏轼也以此来反衬自己的不得志,表达了对周瑜的羡慕和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你是不是也为周瑜的风采所倾倒呢?
合作探究:
如何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这种写法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得非常巧妙 作者通过写景,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描绘了赤壁的壮丽景色,为整首词营造了一种宏大的氛围。
咏史部分则通过对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回顾,以及对周瑜等历史人物的描写,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等,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感慨。
最后,抒情部分则是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景和史的描写中,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
这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词的内容更加丰富,意境更加深远。读者既能感受到赤壁的美景,又能了解到历史的沧桑,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这样的写法也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2.作者在词中是如何怀古抒情的?
作者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怀古抒情:
借景抒情:通过描绘赤壁的壮丽景色,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等,表达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咏史怀古:回顾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和周瑜等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等,抒发了对古代英雄的钦佩和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对比反衬:将自己与周瑜进行对比,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凸显了自己的功业未成和人生的短促,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悲哀。
寄托情感:最后“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江水和明月,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
运用修辞:词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如“樯橹灰飞烟灭”“江山如画”等,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
总之,作者通过多种手法,将怀古之情与个人情感相结合,使整首词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个人情感的抒发,给人以深沉的感慨和思考。
名句默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