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
政治、经济与文化
1912年9月
民国地图
北洋指的是渤海、黄海,朝鲜半岛附近。
北洋水师、北洋军阀、北洋政府、北洋通商大臣这些词均源自以李鸿章为创始者,以袁世凯为代表的一系政治力量在北洋地区的政治、军事、商业活动。
第20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
政治、经济与文化
政治上——北洋政府统治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
文化上——新文化运动
袁世凯统治时期
1912年
1916年
军阀混战时期
1928年
北洋军阀主要指伴随袁世凯的崛起而发展起来的军事政治集团。
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用西法编练新式陆军,归北洋大臣节制。
1901年李鸿章死后,袁世凯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又在保北洋军。
1905年,北洋军扩建为六镇,成为清末陆军主要力量。
袁世凯任大总统后,势力不断扩张,形成控制中央与地方政权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这一时期的政府也被称为“北洋政府”。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
(1)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
1912年3月
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1913年3月
宋教仁案
二次革命
1913年10月
袁世凯在北京当选正式大总统,标志北洋政府正式形成。
1913年11月
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1914年5月
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1914年12月
颁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
1915年5月
签订
中日民四条约
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态度
旧版高中历史教材,在叙述“二十一条”时,均认为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出卖国家权益,与日本签订了出卖中国权益的“二十一条”,是典型的卖国行为。
新教材:认为“日本看到袁世凯大权在握,1914年8月,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列强无力东顾的时机,向袁世凯提出把中国的部分领土以及政治、军事、财政等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要求。袁世凯最终于1915年5月25日被迫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米庆余教授在《对〈袁世凯的帝制计划与二十一条〉一文的质疑》一文中,通过研究《日本外交文书》等日方史料指出:日本对华提出二十一条要求是蓄谋已久的,如日本在“二十一条”中提出的有关满蒙和山东的问题分别在1912年和1914年即以成型。由此可见,日本政府对华提出“二十一条”是居于主动地位。相比较袁世凯,日本政府应该承担主要历史罪责。
河南师范大学苏全有教授在《论袁世凯的仇日政策及其实践》一文中,认为从袁驻朝鲜起就始终处于对立状态,武昌起义后,袁世凯依赖英美等西方列强,对日本依然持抵制立场,引发了日本强烈的不满。在“二十一条”的交涉过程中,袁世凯总体上是非常强硬的。
苏全有教授详细梳理了天津市历史档案馆所存的袁世凯对《二十一条》说帖殊批的原始材料,对于我们了解袁世凯政府当时的态度有很大帮助。如对于“中国政府允诺,日后日本国政府拟向德国政府协定之所有德国关于山东省依据条约或其他关系对中国政府享有一切权利、利益、让与等项处分,概行承认”一条,袁世凯批道:只可依据条约,之外应不在内,青岛声明交还中国应不在内。对于“日本国臣民得在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任便居住往来,并经营商工业等各项生意”,袁世凯批道:漫无限制,各国援引!尤不可行。在《二十一条》最后,袁世凯批道:“各条内多有干涉内政侵犯主权之处,实难同意。”
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态度
从这些原件中可以看出袁世凯对于日本的《二十一条》说帖总体上认为不能接受,并进行了相当的抵抗,这与学界之前认为袁世凯在谈判时妥协卖国是不一样的。
虽然以中日两国国力的差距与当时国际情势的不利,交涉结果中国虽仍不免损失利权,然袁世凯于谈判期间成功的策略运用已使中国的损失尽量减少,相对而言可视为有限的成功。”
当然,即使是《中日民四条约》,也对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造成了巨大的侵害。袁世凯政府最终签了这个不平等条约,本质上是弱国的无奈之举。
袁世凯对“二十一条”的态度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袁世凯复辟帝制
(2)正式称帝
◎袁世凯率百官祭孔(1914.09)
1915年10月,参政院以“尊重民意”为由,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表示一律“赞成”君主立宪。袁世凯接受“劝进”当上来了皇帝,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2.护国战争
①面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②袁世凯称帝的行径,更激起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①1915年底,唐继尧、蔡锷、李烈钧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讨伐袁世凯。
②云南起义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③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
◎护国战争形势图
(1)背景
(2)进程
思考1: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1.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必然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和历史的惩罚,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迅速败亡的根本原因。
2.辛亥革命后,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
3.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运动。
(1)概况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示意图
冯国璋
段祺瑞
张作霖
派系 代表 支持国 占据区域
直系 冯国璋 英、美 直隶及长江中下游的苏、赣、鄂等省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闽、鲁、陕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的形成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军阀割据的形成
(2)结果:各派军阀争权夺利,先后爆发直晥、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材料一:各军阀实际上控制北京政权的时间:
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年10月至1928年12月
材料二: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的确比之清末时期负担加重而且痛苦程度加剧。——张鸣《共和中的帝制》
思考2:阅读材料,说明军阀割据形成后具有怎样的特点?
军阀割据,分崩离析,政局动荡,人民困苦。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1917年5月,继任总统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集团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集团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美日矛盾的激化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2.府院之争
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张勋复辟最终失败。
◎张勋 ◎“辫子军”与北京警察在街头 ◎复辟时穿朝服的溥仪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3.张勋复辟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4.护法运动
(1)原因:
张勋复辟帝制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就任国务总理。但段祺瑞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2)开始:
1917年8月,南下的150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3)结果:
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1918年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
◎护法运动形势图
(1)目的:为争取国际地位,抵制日本在华势力的发展。
(2)概况:1917年8月14日,中国向德、奥两国宣战,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
(3)影响:
①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
②十几万名中国劳工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中国劳工的巨大付出,为协约国一方取得胜利作出了贡献。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欧洲的华工
5.参加一战
二、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
1.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材料一 从1912-1916年间,北京政府所颁发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96项之多。……有关工商业方面的重要法令有:《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公司条例》《公司注册规则》《商人通例》《商业注册规则》《商会法》《商标法》——《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
材料二 欧洲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表
思考3: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民国初年经济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时间 国别 减少比例
1915年与1914年相比 欧洲列强 约1/5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英国 1/2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法国 1/3
1918年与一战前相比 德国 完全停止出口
①内部原因:
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缚和障碍,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定条件;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特别是1915年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②外部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战,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1.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原因:
◎民国时期某店门前
◎清华学校学生抵制、焚烧日货
1.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2)表现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1.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
促进了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增强,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促进了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奠定基础
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3)影响
随着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中国产业工人的人数也急剧增加,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概况
汪敬虞在《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中指出:中国的资本主义现代企业,在将近百年的风雨经历中,是有过有所发展的一面的。从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第一批现代企业起,到1927年国民党的统治开始以前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人先后成立了3000多个工矿、交通和现代金融企业。到1933年,散布全国的资本主义现代企业,单是工业一项,合乎当时国民政府工厂法的大小工厂,为数在3000家以上。完全可以断言,没有一定的发展,不可能出现这种局面。
但是在中国资本主义的风雨经历中,又有备受压抑不能发展的一面。而且在发展与不发展的交织中,不发展的一面处于全过程的主导地位。中国资本主义现代企业发展到1933年,有两个宏观方面的统计:一是中国现代工业生产,除去外国在华工业的产值,只占国民生产的6%;二是现代矿业生产,连土法生产在内,一共只占国民生产的1.2%,其中绝大多数又是在外国资本控制之下。
【知识补充】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
中国资本主义的历程之所以如此坎坷,根源来自它所由以产生的社会条件。中国的资本主义现代企业不是在中国固有的资本主义萌芽充分发展的基础上产生,而主要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的影响下出现的。
中国的资本主义商业也不是中国原有的商业资本的进一步发展,而是在为外国洋行贸易服务的基础上重新编制的。
中国的现代银行资本,无论是中国原有的旧式钱庄本身的转向,或是新式银行的组成,都不是出自中国产业资本自身发展的要求,都不是从属于本国的产业资本、以产业资本的运动为基础。
这是一条不正常的道路,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的后果。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最终又制约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知识补充】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
2.民国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三、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改用阳历;
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长袍马褂
20世纪初穿西装戴领结的青年
新时期时尚发型
服饰的变化
周恩来
梅兰芳
张学良
汪精卫
四、新文化运动
1.原因
人们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束缚着。
2.兴起
(1)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青年杂志》从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青年杂志》第一卷第一号、正月号◎
《新青年》第四卷第一号◎
政治:民国初年,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
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思想: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中国。
阶级: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直接原因: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等。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北大红楼)
陈独秀
李大钊
胡 适
鲁 迅
钱玄同
四、新文化运动
2.兴起
(1)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2)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3)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四、新文化运动
3.主张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4.文化平民化
德先生
democracy(民主)
穆姑娘
morality(道德)
赛先生
science(科学)
莱后生
literature(文学)
陈独秀于1915年9月15日创办《青年杂志》,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该杂志为月刊,6期为一卷,由上海群益书社出版。其《社告》明确表示:“国势凌夷,道衰学弊,后来责任,端在青年。”陈独秀在第1卷第1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更是寄望于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努力做到: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
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然年来颇于此事再四研思,辅以友朋辩论,其结果所得,颇不无讨论之价值。因综括所怀见解,列为八事,分别言之,以与当世之留意文学改良者一研究之。
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
一曰,须言之有物。
二曰,不摹仿古人。
三曰,须讲求文法。
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
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讲对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相隔一层纸
刘半农
屋子里拢着炉火 ,
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花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要死”!
可怜屋里与屋外,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不讲格律
不讲音韵
语言质朴
白话入诗
末代皇帝“被”离婚
1924年11月,冯玉祥发动“首都革命”后,派兵将溥仪赶出皇宫。1925年3月淑妃文秀等随溥仪到天津居住,1931年8月文秀从天津静园出走,住进宾馆,通过律师向溥仪提出离婚。溥仪不愿闹到法庭,遂经双方律师交涉决定“私了”,由溥仪付给文秀5.5万元赡养费。溥仪被迫答应离婚后,为挽回面子,于9月在京、津、沪报纸上发布广告,刊登“上谕”:“淑妃擅离行园,显违祖制,撤去原封位号,废为庶人,钦此。”
胡适授课时,北大的学生抵触白话文,嫌其啰嗦。于是胡适出题目:前几天行政院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院秘书,我不愿从政,决定不去,请替我用最少的字复电拒绝。
结果:文言用字最少的是12个字“才学疏浅,恐难胜任,恕不从命。”
胡适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
【历史趣闻】
思考4:根据下列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材料一: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思想文化的发展出现了新局面。首先是各地出现一些进步社团,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也日渐增多。1918年10月,以北京大学学生邓中夏、黄日葵、许德玧为骨干的“国民社”成立,于次年1月出版了《国民》杂志。1918年11月,北京大学学生傅斯年、罗家伦等发起成立了新潮社,次年1月创办了《新潮》杂志,提倡白话文,反对旧礼教,对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1918年12月,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创办了《每周评论》杂志。
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材料二:李超:贫女之死呼唤平等经济权
在中国传统社会,受宗法制度观念的影响,家庭中对于男孩有特别的钟爱,因为只有男孩才能传承家业,而女儿是“泼出去的水”。如果妻子不能生男孩,有钱人家的丈夫可以因此堂而皇之地纳妾;一般人家也要想办法“过继”一个男孩。在这种社会,女子在家庭中自然成为“人下人”。
1919年8月,北京女子高师一位广西籍的女学生李超,因其过继的哥哥和嫂子无理剥夺她对于家庭的财产权和继承权,贫病交加而不幸去世,成为旧礼教牺牲品。
这件事引起人们对妇女在家庭中争取平等财产权利的进一步关注。12月,在李大钊等人的倡议下,北京学界为李超举行了一个非常庄重的追悼会,许多名人参加。蔡元培在会上致辞说:“今日为李超女士开追悼会,在李女士的境遇很可悼。但我想与李女士同一境遇的,不知道有若干人。”“我们应当想一个解决的方法,不要再见无数李女士的悲惨境遇,再来开无数的追悼会,这是我们应当觉悟的。”
思考4:根据下列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918年,金陵女子大学的化学实验室
◎1918年,金陵女子大学的排球活动
材料三: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婚礼也由中式开始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
——《上海妇女志》
思考4:根据下列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新式婚姻
女子无才便是德
先进女性走出闺房
林徽因
思考4:根据下列材料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2)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其涉及的内容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
(3)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了思想文化革新,有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4)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四、新文化运动
4.影响
【课堂探究】深度剖析,新文化运动有哪些局限性呢?
(1)由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对东西方文化的评价存在着绝对化倾向。
(2)其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使儒家思想受到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打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3)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远未完成,革命必须向新的阶段发展。
北洋军阀:不想看
污蔑新文化运动是“异端邪说”,“洪水猛兽”
传统文人:看不起
谩骂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是“众叛亲离”,“人头兽鸣”
青年学生:想多看
如饥似渴,“新青年”被誉为青年的“良师益友”
下层群众:看不见
从来没听说过陈独秀,更不知道民主科学为何方神物。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过程
【课堂探究】北洋军阀的统治具有哪些特点?请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习俗四个方面展开分析。
(1)政治
①实行军阀官僚的对内专制统治,对外大肆出卖国家权益,军阀割据混战,社会黑暗,给人民带来无穷的祸害。
②维护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和买办资产阶级的利益。
(2)经济:
采取了一些措施,加上欧战期间西方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得到了发展。
(3)思想
①大力提倡“尊孔复古”思潮,攻击民主共和,宣传封建伦理纲常。
②西方各种思潮被广泛介绍到国内,新式教育、新式学校开始出现、推广。
(4)社会习俗:
出现了一些变化,如剪辫、放足、废除跪拜等。
【思维导图】
【看材料推理:宋教仁案凶手是谁?】
信息1:人教版教材:“宋教仁力图以议会政治限制专制统治,袁世凯势力对他恨之入骨,1913年袁世凯暗中指使把革命党人宋教仁杀害于上海火车站。”“袁世凯贼喊捉贼,要悬赏缉拿凶手,实际上暗杀的主谋正是袁世凯等人,宋教仁案进一步暴露了袁世凯奸诈险恶的真面貌。”
信息2:岳麓版教材:“宋教仁等人踌躇满志,亲自到长江流域各省宣传政见,对袁世凯把持的政府严加批评,以为从此以后可以通过国会选举实现政党政治,重新掌握政权”,“正当国民党为选举获胜喜出望外之际,袁世凯指使刺客暗杀了宋教仁”。
今天你是大侦探
【看材料推理:宋教仁案凶手是谁?】
今天你是大侦探
信息3:“宋案”发生不久,孙中山宣称:“宋教仁暗杀事件,事颇重大……根据收到之报道,其数虽少,而出自袁世凯嗾使之证据,历历在目……袁以大总统之高位,尚用此种卑劣之手段,实所不能容忍。”
信息4:上海大学廖大伟教授,他认为“从袁世凯的一贯信仰和当时的身份、地位,从宋教仁对袁世凯构成的威胁程度,从在上海行刺的困难程度,特别是对‘主谋说’原证据的逐条解读考析,对袁世凯的传统指认是缺乏真实依据的,是不符合事实的,袁世凯不是‘刺宋’主谋,没有主观故意的痕迹。”
【看材料推理:宋教仁案凶手是谁?】
今天你是大侦探
信息5:北京大学历史系尚小明教授,于2018年出版了著作《宋案重审》。该书利用北京市档案馆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图书馆所藏的与宋案密切相关的大量原始档案,重新系统梳理了这一百年疑案。
由于“宋案”案情错综复杂,远非简单的“刺宋案”,尚小明教授把“宋案”案情分为“收抚共进会”(会党头目应夔丞于1912年所组成的政治社团,根据张永教授的说法,会党势力在民国初年,摇摆于革命派和北洋派之间,政治素质偏低,惯用暴力解决问题,成为激化民初社会矛盾的破坏性力量,为稳定南方局势,袁世凯政府对其进行了收抚利用。)、构陷“孙黄宋”(袁世凯计划收集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革命领袖在日时期的“劣史”,对其进行宣传、诋毁,实际上大部分内容为应夔丞道听途说的不实内容。)等多个关联的环节进行详细的论述。
结论1:袁世凯原本只是要毁坏宋的名誉,并非要杀害他,对于刺杀一事,袁世凯其实并不知情,真正的“刺宋”元凶是洪述祖,洪本人1917年抓捕归案,经过审判,1919年被处以绞刑。
结论2:袁世凯虽不是刺杀宋教仁的主谋,但也并非没有责任。在南北势力冲突的大背景下,他企图使用阴谋手段构陷宋教仁,打击政敌,并不惜启用了劣迹斑斑的投机分子洪述祖和会党分子应夔丞,亦难辞其咎。
结论3:统编教材的说法,没有简单认定“刺宋案”是袁世凯本人所为,而只是用了更为笼统的说法,即是民国初年两种政治力量冲突的产物,因为不管元凶是洪述祖还是应夔丞,均可以认为是临时政府向正式政府过渡的关键时期,北洋系旧势力与国民党的权力之争日益尖锐化的产物,所以,统编教材的这种笼统的说法其实更为妥帖。
【看材料推理:宋教仁案凶手是谁?】
今天你是大侦探
谢谢大家
【课后作业】根据教材内容梳理时间线索
【课后作业】根据教材内容梳理时间线索
课件说明
1.课件参考史辰工作室、何金泽等多位老师的内容,在此表示感谢。
2.课件内容较多,针对分班之后的高一学生。
3.P4、5、6、21、22、40、41、42、43课件内容可设置为隐藏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