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现代史 1949-1978)
过渡时期(1949--1956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
“文革” (1966--1976)
两年徘徊(1976—1978年)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至今)
国民经济恢复(50-52)
一化三改(53-56)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课标要求:①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② 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
③ 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壹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过渡时期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间、地点:
参会对象:
1949年9月21日,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特邀代表等662人。
▲新政协筹备会常务委员在中南海合影
特点:广泛性 、民主性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时间、地点:
参会对象:
1949年9月21日,北平中南海怀仁堂
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特邀代表等662人。
内容:
①确定国名、国旗、国徽、代国歌
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等重要文件
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内容: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地位: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代行人大职能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标志:开国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天安门广场
新中国成立意义:
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改变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
民主主义社会
毛主席走到麦克风跟前,庄严而兴奋地宣布: “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1949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
四川军阀
国民党残军
思考: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的政权有何国内外的压力 又如何面对?
稳定物价
抗美援朝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国内
①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在各地,还有200万武装土匪。
②占全国人口2/3的新解放区农民仍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③新中国面临一个经济上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乘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国际
美国等西方国家与台湾当局联合对我进行经济封锁、政治打压和军事威胁。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立即进行武装干涉,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的统一大业。
镇反剿匪
土地改革
贰
政权的巩固
过渡时期
军事:
至1950年夏,基本上歼灭了大陆的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至此,除台湾和少数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
镇反剿匪
1949.10.14 广州解放
1949.11.14 贵阳解放
1949.11.30 重庆解放
1949.12.04 南宁解放
1949.12.09 昆明解放
1949.12.27 成都解放
1950.05.01 海口解放
1951.10.16 拉萨解放
(1950.10—1953.7)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组成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扩大侵朝战争。
美国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挠中国统一大业,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美军在仁川登陆后,向北长驱直入,鸭绿江边的安东市遭到美军飞机轰炸。
军事:
抗美援朝
1.背景
“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
——毛泽东10.13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56页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1950年10月,应朝鲜政府要求,毛泽东派遣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
经过五次战役,中朝军队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国被迫进行谈判。——边打边谈,反复较量
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仅是停战,朝鲜问题尚未解决
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
板门店停战协定签署
(1950.10—1953.7)
军事:
抗美援朝
1.背景
2.目的:
3.过程:
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彭德怀《关于中国人民志愿者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1953.9.12)
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民族凝聚力增强,
锻造抗美援朝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奋斗。
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和平环境
巩固政权
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
1952年,东北“战利品”归还中国;
1953年,归还中东铁路联合所有权;
1954年,累计派遣约40万苏联专家,
援建156个生产企业;
1955年,放弃新疆企业 “联合股份”
1957年,同意援助中国开发核技术;
1958年,赠送中国一个重水反应堆。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整理
苏联送给中国的“新手大礼包”
杨根思
黄继光
邱少云
罗盛教
(1950.10—1953.7)
军事:
抗美援朝
4.意义:
土地改革(50-52底)
背景:
3.过程:
4.意义:
巩固政权
②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粮食产量提高
③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新中国成立时,全国2/3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经济:
内容:
在新解放区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所有权:地主私有→农民私有
稳定物价
背景:
措施:
结果:
“银元之战”
“米棉之战”
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实现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国家财政困难
投机商人的不法行为造成物价上涨,市场混乱
抢购物质,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
物价趋于稳定;
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
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1949年6月,上海市
经济:
实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争夺市场领导权
1953年,中共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
工业化
手工业
三大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
农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概况:
内容:
一化三改 P170下
经济:
一五计划
(53-57)
特点: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建设)和变革生产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一五计划(1953—57)
1、背景:
①我国工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
②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巩固国防的需要;
③借鉴苏联经验;
④国民经济恢复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2、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
②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原因)
3、意义:
1952年中、印、美 人均钢和电的产量对照表
中国 印度 美国
钢产量(公斤) 2.37 4 538.3
发电量(千瓦时) 2.76 10.9 2949
长春一汽
沈阳飞机制造厂
鞍山钢铁厂
武汉长江大桥
①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一五计划
分布在东北的原因:?
①东北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交通发达;
②工业基础好;
③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三大改造(1953-1956)
①含义: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变革生产关系
②方法:
农业方面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方面组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面实行公私合营,和平赎买政策。
项目 农业、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改造前性质 个体所有制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法 合作社 公私合营(和平赎买)
改造后性质 集体所有制 国营经济
③意义:
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促进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工商业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绿色是新兴独立或谋求民族独立的国家
国际:①两极格局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峙。(美苏冷战)
②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行敌视和封锁中国政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
国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急需进一步巩固,经济上百废待兴,亟需获得国际认可和帮助。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外交:
(一)背景
(二)外交方针
外交方针 解决的问题 内容 影响
“另起炉灶” 如何对待国民党政府的外交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建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如何对待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如何对待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新中国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新中国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相对于旧的外交关系而言
相对于帝国势力而言
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绝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独立自主”与“一边倒”并不矛盾
(三)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内,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
A.1953年12月,中印谈判时,周恩来首次提出。
B.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确认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正式倡议
(三)外交成就
1.建国第一年内,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
A.1953年12月,周恩来首次提出。
B.1954年6月,正式倡议
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影响:
对中国:标志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基础。
对世界: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思考:为什么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建国初期的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明显的受到了意识形态的影响。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摆脱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束缚,并且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三)外交成就
日内瓦会议 1954
概况: 1954年4月,瑞士日内瓦,中、苏、美、英、法等国家参与
内容: 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
因为美国的阻挠未达成任何协议
由于中国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决
意义:
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与国际会议
新中国在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④亚非会议(万隆会议)
概况: 1955年4月,印度尼西亚万隆
特点:
意义:
①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②迎来第二次建交高潮(亚非拉国家)
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
求同存异
同—共同的遭遇(都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
共同的愿望和要求(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维护和平)
异—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差异。
(三)外交成就
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英国伯默斯顿
总结: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国家利益
国家实力
国家性质(意识形态)
国内外形势
决策者
民意
(决定因素)
◎五大省级自治区示意图
政治:五四宪法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概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
性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原则:人民民主原则 + 社会主义原则
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的
政治制度体系
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
内-新-广-宁-西
意义: ①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
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毛泽东的思想。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也不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提供稳定的
国内政治环境
建立新政权
巩固
新政权
政协会议
开国大典
肃清残敌 剿匪镇反
土地改革 解放农民
稳定物价 恢复经济
抗美援朝 保家卫国
独立,自主,和平
五项原则 两次会议
国内
国外
建设
新政权
奠定一定
经济基础
提供稳定的
国际政治环境
经济: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
政治:五四宪法
三大制度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本课小结
经济
军事
外交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