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一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西周时期,周天子在每个诸侯国封有几个监国的上卿大夫。这些上卿大夫世袭罔替,并从国君手里领取世袭采邑。上卿大夫还拥有自己统领的武装,势力很大。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
A. 地方治理呈现出民本化特征 B. 周天子对地方集权统治加强
C. 诸侯国君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D. 政权与族权间权力实现分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周天子在每个诸侯国封有几个监国的上卿大夫”、“拥有自己统领的武装,势力很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在诸侯国封有一些监国的上卿大夫,这些人有着世袭采邑和武装力量,对国君权力形成了一定的制约,C项正确;民本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周天子并未对对地方实行集权统治,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出政权与族权的分离,排除D项。故选C项。
2. 北魏孝文帝时形成了结合本民族传统和汉制的新官方礼制体系,孝文帝还颁布诏书,要求“党里之内,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这说明,孝文帝礼制改革旨在( )
A. 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B. 确保统治秩序的稳定
C. 实现汉晋体制回归 D. 借礼教加强民族交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魏孝文帝时期形成了结合本民族传统和汉制的新官方礼制体系,并强调了家庭和社会伦理,这表明孝文帝的礼制改革旨在强化家庭和社会秩序,以确保统治的稳定,B项正确;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是孝文帝礼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孝文帝改革是要学习汉族的先进制度,是本民族传统和汉制结合的新官方礼制体系,而汉晋体制是指汉朝和晋朝的政治体制,不是实现汉晋体制的回归,排除C项;借礼教加强民族交融也是为了维护北魏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3. 长期以来中国人的“息讼”观念极强,人们很少打官司,社会关系的调节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礼制而不靠法律。但宋代以后,随着贱民成为国家编户,民告官、奴告主等现象大量出现。诉讼成为解决矛盾的一种重要方式,特别是南宋时,商人、佃农、奴婢家属已将诉讼演变为社会风尚,讼师成为一个重要职业。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 契约关系广泛发展
C 封建礼制受到冲击 D. 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体现的变化是宋代以后人们越来越多的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调节社会关系。因为在宋代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着人身不完全自由并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到宋代,他们的数量显著减少,也解放为国家的编户,从法律上讲都成为平等主体,从而平等的契约关系得到广泛发展,人们的平等观念和契约观念都大大增强,所以在社会调节中法律的重要性大大提高,B项正确;商品经济发展是根本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宋代及以后,理学的兴起实际上也是强化了封建礼教,排除C项;民告官、奴告主现象大量出现,能够反映老百姓法律意识的增强,但是关键还是平等的契约关系的建立,老百姓才可以通过诉讼去解决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4. 19世纪末,梁启超以《时务报》主笔扬名天下,也屡屡“以文乱法”引发事端。湖广总督张之洞是《时务报》的重要支持者,但也认为其某些观点会使“阅者人人惊骇,恐招大祸”,要求湖南巡抚“速告湘省送报之人,此册千万勿送”。这反映了,当时( )
A. 维新主张冲击了传统观念 B. 洋务思想与维新思想异曲同工
C. 湖南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心 D. 革命思想传播冲击了清廷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末的中国。根据材料“以文乱法”“阅者人人惊骇,恐招大祸”“速告湘省送报之人,此册千万勿送”及所学可知,梁启超通过创办《时务报》宣传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发表了关于中国应争取民权的相关文章,这对传统的封建专制统治观念产生了一定冲击,A项正确;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维新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选项表述错误,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湖南是维新运动的中心,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对清廷统治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5. 1905年,清廷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根据毕业考试结果获得相应的奖励出身,如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授予生员功名,官府根据不同情形分别予以选录。此举( )
A. 体现科举制的强大生命力 B. 导致新式学堂名存实亡
C. 意图争取立宪党人的支持 D. 利于减轻教育改革阻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新政教育改革中,清廷根据学生不同的学堂学历授予与科举相似的身份,以此减轻备考科举生员对改革的阻挠,故有利于减轻新政教育改革的阻力,D项正确;根据各学堂考试结果获得相应的出身,不属于科举制的内容,反而会对传统科举制造成冲击,排除A项;清末新政中,废除了科举制,推行新式教育,使得新式学堂得到了迅速发展,排除B项;立宪党人大多支持教育改革、主张废除科举,无需争取其支持,排除C项。故选D项。
6. 孙中山在谈及文官管理时说:“文官应立志以国家为己任,把建设将来社会事业的责任担负起来,凡职业无论高卑,若不能立志,虽做皇帝,做总统亦无事可做;若能立志,则虽做一小官,做一工人,亦足以成大事。”孙中山在此强调了官员的( )
A. 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 B. 社会地位与职业操守
C. 家国情怀与办事能力 D. 公仆角色和道德修养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在其文官管理思想中,特别突出对官员家国情怀和官员社会责任、为官志向等方面的关注,表明孙中山强调官员的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A项正确;材料强调了官员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未涉及文官的社会地位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官员的办事能力问题,只涉及官员的为官态度等问题,排除C项;材料强调了官员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官员的公仆角色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立“廉洁政府”。抗战期间,各根据地积极开展廉政建设,如太行山根据地开展整风运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淮北根据地通过传唱歌谣、编排戏剧的方式向群众进行宣传。这些做法( )
A. 利于塑造党在局部地区的执政形象 B. 形成了完善的廉政制度体系
C. 摆脱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政治影响 D. 旨在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抗战期间,各根据地积极开展廉政建设,如太行山根据地开展整风运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淮北根据地通过传唱歌谣、编排戏剧的方式向群众进行宣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建立“廉洁政府”,并且以各种方式进行宣传,这利于塑造党在局部地区的执政形象,A项正确;当时廉政制度尚不健全,排除B项;当时国民党对根据地仍然存在一定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 当州万里机电厂是苏联援建的,产品供应国内军工企业。而20世纪60年代开始,其产品却进入罗马尼亚、朝鲜、巴基斯坦、几内亚、坦桑尼亚、塞拉利昂等国家的市场。这种情况的出现,直接受益于( )
A. 中国外交政策的适时调整 B. 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
C. 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正常化 D. 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十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可知,中国机电厂的产品不仅仅出现在了罗马尼亚和朝鲜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还出现在了几内亚、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这正是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中国支持亚非拉国家反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和侵略干涉的外交政策的体现,A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只是中国向罗马尼亚等国提供产品,并没有涉及到社会主义阵营分化的问题,排除B项;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国与西方外交关系,排除C项;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时间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与题干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A项。
9. 在人民网历次的全国两会调查中,“社会保障”多次进入十大热词榜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国家的和谐稳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关于社会保障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工业革命期间,英国颁布了济贫法,其他各国纷纷仿效
B. 二战后,美国率先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全民覆盖
C. 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个人一律无差别享有保险
D 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所学可知,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是新中国制定的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17世纪初,英国颁布了济贫法,此后欧洲各国纷纷建立了济贫制度,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英国率先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实现了全民覆盖,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个人受保情况与其贡献和地位相关联,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图反映了1950—1990年中国与部分国家的关系变化。图中甲、乙、丙三国分别是( )
A. 美、日、苏 B. 苏、日、美
C. 日、苏、美 D. 美、苏、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1990年(中国)。根据表可知,乙在50年代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友好,但是在50年代末与60年代初,与中国的外交关系恶化,有良好到紧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乙是苏联;甲在建国初期与中国关系对抗,在1979年时,甲与中国的关系才走向正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在建国初期,发动朝鲜战争,中美关系到达冰点,在1979年,美国与中国正式建交,中美关系正式正常化,甲是美国;丙在建国初期,丙与中国的关系是紧张,在1972年左右,与中国的关系开始缓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在建国初期跟随美国敌视中国,在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中日关系走向缓和,丙是日本。综合以上可知,甲是美国,乙是苏联,丙是日本。D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2000—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由39.4%下降到29.2%;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49.1%下降到32.7%。结合时代特征,恩格尔系数变化表明( )
A. 杂交水稻技术不断突破 B. 食品交流提升生活水准
C. 食品储备技术持续提升 D.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所以恩格尔系数的下降说明的是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居民消费结构的改善,D项正确;恩格尔系数反映的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不是杂交水稻技术的不断突破,排除A项;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和食品交流、食品储备技术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12. 公元前5世纪前期,罗马经常和周边的伊达拉里亚人、高卢人、埃魁人、沃尔斯奇人等战争,罗马平民则利用外敌进攻的时候离开罗马,让贵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这种斗争方式被称为“撤离运动”。到公元前449年,平民开展了三次“撤离运动”。这一运动( )
A. 体现出平民家国情怀淡薄 B. 促使公民法向万民法过渡
C. 催生了罗马成文法的产生 D. 加剧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5世纪(罗马)。根据材料“罗马平民则利用外敌进攻的时候离开罗马,让贵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这种斗争方式被称为‘撤离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撤离运动”是罗马平民与贵族进行斗争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维护平民利益与贵族实现法律上的平等,这催生了罗马成文法的产生,C项正确;本题主旨为“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平民家国情怀淡薄”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公民法向万民法过渡发生在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发展的时期,“促使公民法向万民法过渡”与材料要求不符,排除B项;“撤离运动”后罗马对于法律进行了改革,调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加剧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3. 如表所示是法兰西国王颁发的两份特许状。从特许状的规定可以看出,当时该两城( )
1128年路易六世授予拉昂城的特许状 规定:“任何人,如果没有法官的干预,都不得以任何不法行为的罪名逮捕任何一个人,不论是自由人还是农奴”。
1155年路易七世授予洛里斯的特许状 规定:“任何人在洛里斯待了一年又一日,没有人可以再来追捕他,我们的总督也无权禁止他,他可以在洛里斯城继续自由地待下去”。
A. 完全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B. 市民自由与安全获得法律保障
C. 城市自治得益于王权和教权斗争 D. 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得到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2世纪(法兰西王国)。根据材料“任何人,如果没有法官的干预,都不得以任何不法行为的罪名逮捕任何一个人,不论是自由人还是农奴”“任何人在洛里斯待了一年又一日,没有人可以再来追捕他,我们的总督也无权禁止他,他可以在洛里斯城继续自由地待下去”可知,法兰西国王颁发的两份特许状都就保障市民的人身自由与安全作出了规定,可见市民自由与安全获得法律保障,B项正确;完全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说法绝对,排除A项;根据所学可知,城市自治得益于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民族国家心理认同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由此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 )
A. 推动了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 B. 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
C. 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 D. 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可知,土豆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不可或缺的食物,种植土豆的国家几乎不会发生饥荒,说明土豆的种植缓解了世纪的粮食问题,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饮食结构和粮食结构,D项正确;推动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的是新航路的开辟,排除A项;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784年,英国一磅细纱的售价为10先令11便士,原料费用为2先令;1812年,一磅细纱的售价为2先令6便士,原料费用为1先令6便士;1832年时,其售价为11.25便士,原料费用为7.5便士。这一变化会导致( )
A. 棉纺织业提高机械化水平 B. 英国率先建立新型垄断组织
C. 商人加大对中国鸦片走私 D. 政府逐步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以来的英国。材料体现的是从1784年到1832年,英国一磅细纱的售价逐渐下降,结合当时工业革命的背景可知,这是因为棉纺织业提高机械化水平,A项正确;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排除B项;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商人加大对中国鸦片走私,排除C项;此时英国政府主张自由贸易政策,排除D项。故选A项。
16. 1968年,美国约翰逊政府宣布了一系列其长期抗拒的限制性经济措施,如控制资本和阻止资本外流等。随后,美国联合欧洲国家实行黄金价格双轨制,官方间的黄金兑换被暂时冻结,美元对黄金的自由可兑换性宣告破产。这说明当时( )
A. 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 B. 美国丧失了全球霸主地位
C. 全球金融机构职能调整 D. 布雷顿森林体系名存实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8年美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是美元与黄金挂钩,而材料关键信息“美国联合欧洲国家实行黄金价格双轨制”“美元对黄金的自由可兑换性宣告破产”等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名存实亡,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的新阶段,排除A项;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没有全球金融机构职能调整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政由方伯”,诸侯国基本上已具有独立权。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军事竞争催生出国际间的战争规则和交往原则,并由此出现了专门的外交机构和外交官。各国为了协调国际关系,经常组织会盟活动,制定盟约作为诸侯共同遵守的国际规范。盟约具有国际司法和调节功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了国家平等、和平外交、互不侵犯等原则。与此同时,儒家也力图将国际法纳入“礼”的范畴,构建和谐的“天下秩序”。
——据高旭《先秦国际法的溯源与探究》等
材料二: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依托资本主义国家崛起而实现,主要适用于欧洲主权国家之间。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优势,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推广至全球,将非西方国家置于它们单方确立的国际法之下。在这一进程中,主权平等原则得到承认,但这只是欧洲范围内的有限承认,如柏林会议商讨非洲国家的国际公约时,列强是以西方的文明标准决定非洲国际事务,非洲国家却无从参与。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偏离了主权平等原则,这种单一性的话语权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法的“国际”属性。
——据冯胜勇《国际法史背后国际法话语权体系的现代性反思》
材料三:国际法脱胎于西方文明的母体,如今已逐渐为中国所接受、认同和支持。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活动,从国际法律秩序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中国应提高现代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应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力求使自身的主张与行动符合国际法的规范与理念,并在全球治理问题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据韩逸畴《从欧洲中心主义到全球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国际法产生的背景及其应用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国际法体系。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参与国际法体系建设的认识。
【答案】(1)背景: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经济联系增强;各国矛盾加剧、战争不断;专业外交机构和外交官的出现;百家争鸣。(任答3点即可)
应用:诸侯会盟;制定国际规范;调解国际纠纷;确定外交原则。(任答3点即可)
(2)评价:西方崛起和殖民霸权的产物;规范了国际秩序;将国际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平等;形成欧洲主导的国际政治体系;损害了亚非拉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任答4点即可)
(3)挖掘传统外交思想的现代价值,赋予当代中国外交鲜明特色;积极履行国际义务,体现大国担当;为国际法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完善全球治理。(任答2点即可)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 、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第一问: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政由方伯’,诸侯国基本上已具有独立权”可得出王室衰微,诸侯国独立性增强;根据材料“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可得出各国矛盾加剧、战争不断;根据材料“军事竞争催生出国际间的战争规则和交往原则,并由此出现了专门的外交机构和外交官”可得出专业外交机构和外交官的出现。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文化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第二问:根据材料一“各国为了协调国际关系,经常组织会盟活动,制定盟约作为诸侯共同遵守的国际规范”可得诸侯进行会盟,并制定国际规范,以此来调解国际纠纷;根据材料一“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了国家平等、和平外交、互不侵犯等原则”可知,诸侯国之间确定了外交原则。
【18题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世界。根据材料二“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优势,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推广至全球,将非西方国家置于它们单方确立的国际法之下”可得,近代国际法体系的影响,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结合所学可知,积极方面主要包括规范了国际秩序,将国际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平等;消极方面主要包括是西方崛起和殖民霸权的产物,形成欧洲主导的国际政治体系,损害了亚非拉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等。
【19题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三“国际法脱胎于西方文明的母体,如今已逐渐为中国所接受、认同和支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活动,从国际法律秩序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可知,中国从国际法中获得巨大的收益,在国际法体系的建设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应挖掘传统外交思想的现代价值,赋予当代中国外交鲜明特色;根据材料三“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力求使自身的主张与行动符合国际法的规范与理念,并在全球治理问题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可知,中国在参与国际法体系建设时,应充分履行国际义务,体现大国担当,为国际法体系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在提水灌溉方面,浅井使用桔棒,深井使用辘轳,利用河水使用翻车;在加工方面,脱粒用枷、脱壳用枷、清洁用飏扇,粉碎用磨、碾、碓等,都有彼此配合的农具。汉代利用杠杆原理制造桔棒和水碓(桔棒战国时已有),利用轮、轴的作用制造辘轳、连枷、飏扇,磨、碾、砻等,利用齿轮制造翻车,从而制造了一批省力、高效的新农具,为我国农具的制造和改良,使用简单机械开辟了一个新时期。
——闵宗殿《两汉农具及其在中国农具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 1771年,理查德·阿克莱特的第一个纺织厂便是在德比郡溪流旁的水力工厂,其生产过程经常会受到季节性水量变化的影响。1784年,瓦特虽然开发出了复动旋转式蒸汽机,但仍体积巨大,效率低下。曼彻斯特市区第一座以蒸汽为动力的纺织工厂只好推迟落成,据W·查罗娜指出,这个工厂实际开工已经是1789年5月的事了。
工业革命期间的纺织工厂车间
——(日)近藤和彦《英国史10讲》
材料三 1951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是当前国家的中心任务》的社论,提出:“我们必须普遍地深入地发动一个全国规模的增产节约的群众运动”。技术革新是增产节约、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技术人员和群众深入生产第一线,把劳动和技术相结合,寻找更有效的生产技术。据大连、本溪等地的212个厂矿的不完全统计,1951年职工在运动中提出11600余件合理化建议,其中6808件所创造的价值约1391亿元。1954年,《人民日报》指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有了一定的资金,有了苏联的技术装备援助之后,人才问题,特别是技术人才问题,就被提到了头等重要的地位。”
——李增添《试论建国初期的技术革新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农具发展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成就取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晚期英国工厂生产动力的变革。结合所学知识,从劳作方式的角度,说明工厂式生产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开展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动作用。
【答案】(1)成就:提水灌溉工具桔棒、辘轳、翻车;粮食加工工具:脱粒用枷、脱壳用枷、清洁用飏扇,粉碎用磨、碾、碓等。原因:农业的发展;劳动人民的智慧;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2)变革:由自然动力转为机械动力。特征:将机器、工人集中起来生产。
(3)背景:新中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穷二白,国民经济急需恢复;抗美援朝战争需要物资支持。作用: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资金和技术经验。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第一小问成就:根据材料“汉代在提水灌溉方面,浅井使用桔棒,深井使用辘轳,利用河水使用翻车;在加工方面,脱粒用枷、脱壳用枷、清洁用飏扇,粉碎用磨、碾、碓等,都有彼此配合的农具”可知,提水灌溉工具桔棒、辘轳、翻车;粮食加工工具:脱粒用枷、脱壳用枷、清洁用飏扇,粉碎用磨、碾、碓等。第二小问原因:农具的改进得益于农业的发展;农具的改进离不开劳动人民的智慧;农具的改进受益于政府对农业的重视。
【小问2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8世纪晚期(英国)。第一小问变革:根据材料“其生产过程经常会受到季节性水量变化的影响。1784年,瓦特虽然开发出了复动旋转式蒸汽机,但仍体积巨大,效率低下。曼彻斯特市区第一座以蒸汽为动力的纺织工厂只好推迟落成”可知,由自然动力转为机械动力。第二小问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厂式生产将机器、工人集中起来生产。
【小问3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1951年(中国)。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政治上,新中国建立,人民当家作主;从经济实情看,新中国一穷二白,国民经济急需恢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抗美援朝战争需要物资支持。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技术革新是增产节约、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技术人员和群众深入生产第一线,把劳动和技术相结合,寻找更有效的生产技术”“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有了一定的资金”可知,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资金和技术经验。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理论创新作为一种理性认识活动,其实质不仅限于反映事物的现象,更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引自薛晴《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展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材料二
思想基础 法律文件 法律特征
英国 反对君主专制 《权利法案》 在国家权力结构、法律内容、司法实践上都包含着一些共同的特征
法国 民主、自由、平等;保护私有财产 《人权宣言》
三权分立 《1791年宪法》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 《拿破仑法典》
美国 人民主权 《独立宣言》
三权分立 《1787年宪法》
阅读材料,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17—19世纪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主题: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创新。
论述: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区,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传播,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欧美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如法国大革命,他们高举“自由、平等和人权”的旗帜,制定并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件,如美国的1787年宪法、法国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等,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这些文件提出的“三权分立”等主张,与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政治主张一致,且对其进行了实践。总之,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创新作为一种理性认识活动,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世界。首先,根据材料“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理论创新作为一种理性认识活动,其实质不仅限于反映事物的现象,更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论题: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实践了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创新。其次,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的相关知识从资本主义制度对启蒙思想的实践方面展开论述,如启蒙运动方面,根据材料“民主、自由、平等;保护私有财产”并结合所学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可知,17世纪,英国出现早期启蒙思想,18世纪,法国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18世纪后期,启蒙运动达到高潮,并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及北美地区,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政治思想,如天赋人权、平等、自由、法治和权力制衡等,启蒙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了理论准备和舆论宣传,直接推动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有助于在这些国家建立资产阶级统治。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方面,根据材料“《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等并结合所学可知,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启蒙思想的传播,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欧美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如法国大革命,他们高举“自由、平等和人权”的旗帜,制定并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律文件,如美国的1787年宪法、法国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等,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这些文件提出的“三权分立”等主张,与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政治主张一致,且对其进行了实践。最后总结,如启蒙思想家的理论创新作为一种理性认识活动,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0. 下面为学术论文《论清末新政中的制度变革》的部分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绪论
一、概念界定
1.清末新政:……
2.制度变革: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制度的改进和创新。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和思维创新的重要前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一定竟又上说,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社会制度的变迁史。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前,国内研究清末新政的学术成果较少,制度变革的专门研究更少。李剑农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等对清末新政进行了探讨,但大都持否定态度。9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清末新政的研究逐渐形成热潮。大量文献资料出版,如《清末官报汇编》等,收录了不少与晚清制度变革有关的档案资料;相关研究逐渐由宏观转入专题,如罗志田的《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等。国外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如巴斯蒂的《20世纪初的中国教育改革》等。
正文
第一章清末新政中的法律制度改革
第二章清末新政中的工商制度改革
第三章清末新政中的教育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①《钦定大清商律》,1904年1月
②《大清现行刑律》,1910年
③《大清民律草案》,1911年8月
④《商会简明章程》,1902年7月
⑤《公司注册试办章程》,1904年
⑥《清政府议设商部谕》,1904年8月
⑦《钦定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章程》,1902年
⑧《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上谕》,1905年
⑨《女子小学堂章程》,1907年
(1)阅读“概念界定”,补充“1.清末新政:……”中省略的内容。
(2)说明这篇论文的作者整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必要性。
(3)依据“参考文献”,结合所学知识,从“正文”三章中任选一章,进行子目录设计。
【答案】(1)清末新政:1901-1911年,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力图通过改革官制、发展工商业和教育、编练新军等举措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新政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2)了解不同时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有助于发现前沿性问题;能够拓展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3)示例1:第一章清末新政中的法律制度改革
第一节中国古代法律制度溯源
第二节晚清法律制度的变革
一、订立商律
二、刑法的变革
三、民法的编订
第三节晚清法制的近代化
示例2:第二章清末新政中的工商制度改革
第一节晚清社会经济巨变
第二节晚清工商制度变革
一、设立商部
二、工商业法规的制定
三、工商社团组织的建立
第三节工商制度的近代化
示例3:第三章清末新政中的教育制度改革
第一节西学对传统教育的冲击
第二节晚清教育制度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废除
二、新式教育制度的开创
第三节教育制度的近代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新政(中国)。设问要求补充清末新政的概念界定,可以从清末行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界定清末新政,可以表述为:1901-1911年,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力图通过改革官制、发展工商业和教育、编练新军等举措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新政未能挽救清王朝的统治,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
【小问2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末新政、现代研究(中国)。材料中该;论文作者整理了对于清末新政研究的研究现状,其中包括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研究,也包括90年代以来的研究,有国内的研究,也有国外的研究,通过研究现状可以了解不同时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同时如果能够充分了解“前人已经研究过的问题”及“前人研究过程中的不足”,有助于发现前沿性问题,也能够拓展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历史研究(中国)。如果选择正文第一章“清末新政中的法律制度改革”,结合参考文献中一系列清末新政时期通过的法律,从清末新政时期法律的渊源、清末新政中法律制度的内容和清末新政法律制定的影响角度进行章节设计。如果选择正文第二章“清末新政中的工商制度改革”,结合参考文献中有关工商业制度的法律,从工商业法律制度的背景、工商业法律的内容和工商业法律制定的影响角度进行章节设计。如果选择正文第三章“清末新政中的教育制度改革”,结合结合参考文献中有关教育制度的法律,从改革教育制度的背景、革教育制度的内容和革教育制度的影响角度进行章节设计。会宁一中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级期末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西周时期,周天子在每个诸侯国封有几个监国的上卿大夫。这些上卿大夫世袭罔替,并从国君手里领取世袭采邑。上卿大夫还拥有自己统领的武装,势力很大。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
A. 地方治理呈现出民本化特征 B. 周天子对地方集权统治加强
C. 诸侯国君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D. 政权与族权间权力实现分离
2. 北魏孝文帝时形成了结合本民族传统和汉制的新官方礼制体系,孝文帝还颁布诏书,要求“党里之内,推贤而长者,教其里人,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和、妻柔。”这说明,孝文帝礼制改革旨在( )
A. 强化儒学的正统地位 B. 确保统治秩序的稳定
C. 实现汉晋体制的回归 D. 借礼教加强民族交融
3. 长期以来中国人的“息讼”观念极强,人们很少打官司,社会关系的调节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礼制而不靠法律。但宋代以后,随着贱民成为国家编户,民告官、奴告主等现象大量出现。诉讼成为解决矛盾的一种重要方式,特别是南宋时,商人、佃农、奴婢家属已将诉讼演变为社会风尚,讼师成为一个重要职业。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品经济空前繁荣 B. 契约关系广泛发展
C. 封建礼制受到冲击 D. 法律意识不断增强
4. 19世纪末,梁启超以《时务报》主笔扬名天下,也屡屡“以文乱法”引发事端。湖广总督张之洞是《时务报》的重要支持者,但也认为其某些观点会使“阅者人人惊骇,恐招大祸”,要求湖南巡抚“速告湘省送报之人,此册千万勿送”。这反映了,当时( )
A. 维新主张冲击了传统观念 B. 洋务思想与维新思想异曲同工
C. 湖南成为维新运动的中心 D. 革命思想传播冲击了清廷统治
5. 1905年,清廷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根据毕业考试结果获得相应奖励出身,如高等学堂毕业生授予举人功名,中学堂和高等小学堂授予生员功名,官府根据不同情形分别予以选录。此举( )
A. 体现科举制的强大生命力 B. 导致新式学堂名存实亡
C. 意图争取立宪党人的支持 D. 利于减轻教育改革阻力
6. 孙中山在谈及文官管理时说:“文官应立志以国家为己任,把建设将来社会事业的责任担负起来,凡职业无论高卑,若不能立志,虽做皇帝,做总统亦无事可做;若能立志,则虽做一小官,做一工人,亦足以成大事。”孙中山在此强调了官员的( )
A 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 B. 社会地位与职业操守
C. 家国情怀与办事能力 D. 公仆角色和道德修养
7. 1937年8月,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建立“廉洁政府”。抗战期间,各根据地积极开展廉政建设,如太行山根据地开展整风运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淮北根据地通过传唱歌谣、编排戏剧的方式向群众进行宣传。这些做法( )
A. 利于塑造党在局部地区的执政形象 B. 形成了完善的廉政制度体系
C. 摆脱了国民党对根据地的政治影响 D. 旨在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 当州万里机电厂是苏联援建的,产品供应国内军工企业。而20世纪60年代开始,其产品却进入罗马尼亚、朝鲜、巴基斯坦、几内亚、坦桑尼亚、塞拉利昂等国家的市场。这种情况的出现,直接受益于( )
A. 中国外交政策的适时调整 B. 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
C. 中国与西方关系的正常化 D. 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
9. 在人民网历次的全国两会调查中,“社会保障”多次进入十大热词榜单,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对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国家的和谐稳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关于社会保障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工业革命期间,英国颁布了济贫法,其他各国纷纷仿效
B. 二战后,美国率先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实现了全民覆盖
C. 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个人一律无差别享有保险
D. 1951年2月,政务院发布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
10. 图反映了1950—1990年中国与部分国家的关系变化。图中甲、乙、丙三国分别是( )
A. 美、日、苏 B. 苏、日、美
C. 日、苏、美 D. 美、苏、日
11. 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2000—2020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由39.4%下降到29.2%;农村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从49.1%下降到32.7%。结合时代特征,恩格尔系数变化表明( )
A. 杂交水稻技术不断突破 B. 食品交流提升生活水准
C. 食品储备技术持续提升 D. 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12. 公元前5世纪前期,罗马经常和周边的伊达拉里亚人、高卢人、埃魁人、沃尔斯奇人等战争,罗马平民则利用外敌进攻的时候离开罗马,让贵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境地,这种斗争方式被称为“撤离运动”。到公元前449年,平民开展了三次“撤离运动”。这一运动( )
A. 体现出平民家国情怀淡薄 B. 促使公民法向万民法过渡
C. 催生了罗马成文法的产生 D. 加剧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13. 如表所示是法兰西国王颁发的两份特许状。从特许状的规定可以看出,当时该两城( )
1128年路易六世授予拉昂城的特许状 规定:“任何人,如果没有法官的干预,都不得以任何不法行为的罪名逮捕任何一个人,不论是自由人还是农奴”。
1155年路易七世授予洛里斯的特许状 规定:“任何人在洛里斯待了一年又一日,没有人可以再来追捕他,我们的总督也无权禁止他,他可以在洛里斯城继续自由地待下去”。
A. 完全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B. 市民自由与安全获得法律保障
C. 城市自治得益于王权和教权斗争 D. 民族国家的心理认同得到增强
14. “土豆变成了欧洲大部分地区一日三餐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和它们在安第斯山区的角色一样。……在土豆种植国,常常发生的饥荒几乎消失了,一条长达2000英里的种植带从西边的爱尔兰一直延伸到了东边俄罗斯的乌拉尔山脉。”由此可知,土豆的种植推广( )
A. 推动了欧亚作物在美洲传播 B. 维持了欧洲庄园经济的地位
C. 解决了世界的粮食安全问题 D. 改变了欧洲国家的粮食结构
15. 1784年,英国一磅细纱的售价为10先令11便士,原料费用为2先令;1812年,一磅细纱的售价为2先令6便士,原料费用为1先令6便士;1832年时,其售价为11.25便士,原料费用为7.5便士。这一变化会导致( )
A. 棉纺织业提高机械化水平 B. 英国率先建立新型垄断组织
C. 商人加大对中国鸦片走私 D. 政府逐步放弃自由贸易政策
16. 1968年,美国约翰逊政府宣布了一系列其长期抗拒的限制性经济措施,如控制资本和阻止资本外流等。随后,美国联合欧洲国家实行黄金价格双轨制,官方间的黄金兑换被暂时冻结,美元对黄金的自由可兑换性宣告破产。这说明当时( )
A. 经济全球化进入新阶段 B. 美国丧失了全球霸主地位
C. 全球金融机构职能调整 D. 布雷顿森林体系名存实亡
二、非选择题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政由方伯”,诸侯国基本上已具有独立权。各国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军事竞争催生出国际间的战争规则和交往原则,并由此出现了专门的外交机构和外交官。各国为了协调国际关系,经常组织会盟活动,制定盟约作为诸侯共同遵守的国际规范。盟约具有国际司法和调节功能,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各国在国际交往中,形成了国家平等、和平外交、互不侵犯等原则。与此同时,儒家也力图将国际法纳入“礼”的范畴,构建和谐的“天下秩序”。
——据高旭《先秦国际法的溯源与探究》等
材料二: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依托资本主义国家崛起而实现,主要适用于欧洲主权国家之间。西方国家凭借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等优势,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法推广至全球,将非西方国家置于它们单方确立的国际法之下。在这一进程中,主权平等原则得到承认,但这只是欧洲范围内的有限承认,如柏林会议商讨非洲国家的国际公约时,列强是以西方的文明标准决定非洲国际事务,非洲国家却无从参与。近代国际法话语权体系偏离了主权平等原则,这种单一性的话语权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际法的“国际”属性。
——据冯胜勇《国际法史背后国际法话语权体系的现代性反思》
材料三:国际法脱胎于西方文明的母体,如今已逐渐为中国所接受、认同和支持。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往活动,从国际法律秩序中获得巨大的收益。中国应提高现代国家治理能力,不断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同时应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力求使自身的主张与行动符合国际法的规范与理念,并在全球治理问题上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据韩逸畴《从欧洲中心主义到全球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国际法产生背景及其应用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近代国际法体系。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中国参与国际法体系建设的认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在提水灌溉方面,浅井使用桔棒,深井使用辘轳,利用河水使用翻车;在加工方面,脱粒用枷、脱壳用枷、清洁用飏扇,粉碎用磨、碾、碓等,都有彼此配合的农具。汉代利用杠杆原理制造桔棒和水碓(桔棒战国时已有),利用轮、轴的作用制造辘轳、连枷、飏扇,磨、碾、砻等,利用齿轮制造翻车,从而制造了一批省力、高效的新农具,为我国农具的制造和改良,使用简单机械开辟了一个新时期。
——闵宗殿《两汉农具及其在中国农具史上的地位》
材料二 1771年,理查德·阿克莱特的第一个纺织厂便是在德比郡溪流旁的水力工厂,其生产过程经常会受到季节性水量变化的影响。1784年,瓦特虽然开发出了复动旋转式蒸汽机,但仍体积巨大,效率低下。曼彻斯特市区第一座以蒸汽为动力的纺织工厂只好推迟落成,据W·查罗娜指出,这个工厂实际开工已经是1789年5月的事了。
工业革命期间的纺织工厂车间
——(日)近藤和彦《英国史10讲》
材料三 1951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是当前国家的中心任务》的社论,提出:“我们必须普遍地深入地发动一个全国规模的增产节约的群众运动”。技术革新是增产节约、提高效率的重要方法,技术人员和群众深入生产第一线,把劳动和技术相结合,寻找更有效的生产技术。据大连、本溪等地的212个厂矿的不完全统计,1951年职工在运动中提出11600余件合理化建议,其中6808件所创造的价值约1391亿元。1954年,《人民日报》指出:“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有了一定的资金,有了苏联的技术装备援助之后,人才问题,特别是技术人才问题,就被提到了头等重要的地位。”
——李增添《试论建国初期的技术革新运动》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农具发展的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成就取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18世纪晚期英国工厂生产动力变革。结合所学知识,从劳作方式的角度,说明工厂式生产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中国初期“增产节约运动”开展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动作用。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指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理论创新作为一种理性认识活动,其实质不仅限于反映事物的现象,更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引自薛晴《在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中展现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
材料二
思想基础 法律文件 法律特征
英国 反对君主专制 《权利法案》 在国家权力结构、法律内容、司法实践上都包含着一些共同的特征
法国 民主、自由、平等;保护私有财产 《人权宣言》
三权分立 《1791年宪法》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私有财产 《拿破仑法典》
美国 人民主权 《独立宣言》
三权分立 《1787年宪法》
阅读材料,提取关联信息,自拟一个题目,并结合17—19世纪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 下面为学术论文《论清末新政中的制度变革》的部分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绪论
一、概念界定
1.清末新政:……
2.制度变革:在一定的时代条件下,制度的改进和创新。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和思维创新的重要前提,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一定竟又上说,一部文明史就是一部社会制度的变迁史。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前,国内研究清末新政的学术成果较少,制度变革的专门研究更少。李剑农的《中国近百年政治史》等对清末新政进行了探讨,但大都持否定态度。90年代以来,国内关于清末新政的研究逐渐形成热潮。大量文献资料出版,如《清末官报汇编》等,收录了不少与晚清制度变革有关的档案资料;相关研究逐渐由宏观转入专题,如罗志田的《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等。国外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如巴斯蒂的《20世纪初的中国教育改革》等。
正文
第一章清末新政中的法律制度改革
第二章清末新政中的工商制度改革
第三章清末新政中的教育制度改革
参考文献
①《钦定大清商律》,1904年1月
②《大清现行刑律》,1910年
③《大清民律草案》,1911年8月
④《商会简明章程》,1902年7月
⑤《公司注册试办章程》,1904年
⑥《清政府议设商部谕》,1904年8月
⑦《钦定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章程》,1902年
⑧《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上谕》,1905年
⑨《女子小学堂章程》,1907年
(1)阅读“概念界定”,补充“1.清末新政:……”中省略内容。
(2)说明这篇论文的作者整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必要性。
(3)依据“参考文献”,结合所学知识,从“正文”三章中任选一章,进行子目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