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教学设计
题目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长江的开发与治理》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的第二课时,前两节中国地形和地势,气候的学习是这一课时的知识铺垫,反过来这一课是对前几节内容的实践与运用,是接前几节内容更直观动态地反映中国自然环境的一课时内容,同时是第三课时《黄河的治理与开发》的自学指导,又与第三章自然资源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本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学习此课时内容的学生刚刚学习完我国的地形、气候以及河流的分类、水文特征等,对我国自然地理中的各要素刚有简单的认识,还没能将自然要素间的关系进行联系,因此需要河流这节中以长江、黄河为例,促进知识间的关联从而培养人地协调观念。
三、学习目标 1.识记长江发源的山脉、注入的海洋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等概况。 2.通过长江水文特征理解长江在水能、航运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3.理解长江干流各河段主要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重点 理解长江在水能、航运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难点 理解长江不同河段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四、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知识较为抽象,涉及到省份、地形区、支流等等,需要与地图相结合,因此运用希沃白板可以进行大量板演,除此以外,本节课重难点较多,以合作探究学习为主。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与任务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与任务解决 设计意图
环节一 任务1: 播放《长江之歌》进行情境创设、提问歌曲描述的是哪里 聆听歌曲,通过歌词分析歌曲描述的是哪里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环节二 任务2: 展示学习目标 认真阅读学习目标 明确本节课学习的方向
环节三 任务3: 回忆学习河流的方法,通过河流的概况分析水文特征进而分析河流对社会、经济发展等的影响(开发与治理) 回忆 河流的概况(发源、注入、河段的划分、支流、流经的省份、地形等) 通过概况分析水文特征(水量、汛期、流域面积、结冰期等) 通过水文特征分析河流的影响 梳理本节课学习的思路
环节四 任务4: 自主完成导学单上的学程一:长江的概况 根据学法指导,利用我国省级行政区域图、地形分布图、温度带划分图、干湿地区划分图等归纳长江的概况 训练学生读图能力,并且利用不同地图,联系相关地理要素间的关系,形成简单的区域认知
环节五 任务5: 合作完成导学单上的学程二:长江的水文特征 根据学单上的习题,总结长江的水文特征以及其与概况间的关系 进而思考,长江被称为我国第一大河的原因。 帮助学生联系水文特征与河流概况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环节六 任务6: 小组合作完成导学单上的学程三第4题:长江的开发 根据导学单上的提示,分析长江的别称以及在水能、航运、生产生活上所依赖的水文条件 将河流的水文特征与河流的开发进行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河流的思路,增强人地协调观念。
环节七 任务7: 小组合作完成导学单上的学程三第5、6题:长江的治理 根据长江的水文特征结合课本P47和P49,说出不同河段的问题和治理措施 将河流的概况、水文特征与河流的治理进行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河流的思路,增强人地协调观念。
六、目标检测与作业设计 完成 学程四 小试牛刀 学程五 真题演练 习题分为两类、小试牛刀模块为较简单的知识点考察题。真题演练模块则为难易结合的中考题型,考察知识更深、更广,需要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综合思考来完成。 一方面,对层次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评价内容及相应标准。 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增长。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