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4《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14《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7 21:2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六年级下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围绕这个要素,教材做了梯度安排。《文言文二则》是本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中《两小儿辩日》引导学生思考两个小孩的观点,以及他们说明自己观点的理由。旨在培养学生不仅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有理有据地论证观点。
【教学目标】
1.会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能够借助多种方法疏通文意,说出故事内容。
3.能了解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说明观点的依据,并初步了解到辩论的方法。
【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能了解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说明观点的依据。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识字揭题,感受“辩”之本真
1.识字导入:出示甲骨文
师:猜猜看,这是什么字?
生预设:从形状上看像是:辛苦的辛。
师:观察得真仔细。辛,象形字,本义指:用作刺面的刑具,就是传说中的曲刀。两个“辛”放在一起“辡”指两人在争辩,下有两个横道表示公平。金文中为说明用语言争论,在“辡”字中间加一言,而成
2.“辩”字书写指导:
师:辩,左中右结构,“辛”在左,竖变“丿”,“言”在中间要短小,“辛”在右,最后一笔要竖直,请跟我读:biàn。辩,争论也。
3.揭题:
师:今天,我们就学习一则与辩、与争论有关的文言小故事《两小儿辩日》。(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二、读通课文,梳理“辩”之内容
(一)朗读全文,正确通顺
出示文章:
师:读是学好文言文的金钥匙,怎么读,老师有法宝。老师先给大家打个样,听好了:孔子东游……我看大家都跃跃欲试,满足你们,接下来,我们自由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练读。
师:读的怎么样,读通顺的同学就用坐姿告诉我。
师:接下来,我们合作读,我拍到谁谁就站起来读,反应要快,但读的不能快。
师相机指导。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指导朗读这两句,一人+一人+齐读)
(二)多样呈现,反复朗读
师:读通了,现在我要提高难度——去掉了读音及节奏,你还能读吗?
生个别读。(男女对读)
(三)扫除障碍,理解重点字词
文言文就是要这样反复地读。
师:这则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最后一篇文言文,回顾一下,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帮助理解文意呢?
预设: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
师:不知不觉间我们都学了这么多的方法。
创设情境:两小儿正“辩”的火热,轰然间,他们竟穿越到了现在,沉浸其中的他们并没发现,依旧在“辩”,可周围的人却听不懂了,现在需要我们帮帮他们,用白话文把他们的“辩”演一演。
出示任务:用白话文演一演他们“辩”的场景。
子任务一:
请借助多种方法理解大意,有问题的地方用“ ”标注出来。
(3分钟)
子任务二:
请同桌之间交流有问题的地方。(2分钟)
师:通过交流,你还有哪些地方没弄明白?此处重点指导“汤”“知”等难懂的字词句的意思。(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帮忙解答,老师随机指导。)
师:弄懂了故事的内容,接下来,我们进行最终的任务,出示子任务三:请小组合作,组长分配两小儿角色及旁白,用白话文演一演他们“辩”的场景。(组长负责组织和记录有问题的地方)(4分钟)
选取两组同桌,上台汇报。
师:同学们,刚刚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就是在“辩”。
三、读透课文,掌握“辩”之方法
师:在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中要求学会辩论,这篇文章就为我们提供了辩论方法。请找出文中与“辩”有关的信息。
出示:辩论双方、辩论主题
生预设:辩论双方:两小儿
辩论主题:太阳与地球之间距离de的远近
(一)“一读”亮观
师:怎么辩,我们就从文章中来找辩论的技巧。请看
出示: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男女生对读)这是两小儿第一次对话,为什么在论辩的时候要先说这些内容。
预设:这是他们的观点。
师:对,辩论的时候先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是第一要事。
(板书:亮明观点)
师:我再请一组同桌读。
师:告诉别人你的观点,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说?看,这是“辩”的演变过程,不管怎么变中间的部分都和说话有关。
它就是言语间的唇枪舌战、剑拔弩张;就是你来我往,互不相让。
请这组同桌再来试一下!
师:谁来同我辩?准备接招——
师生辩,先辩句子,语速加快,再加意思辩
师:妙哉妙哉,这就是辩,针锋相对,各执一词。
(二)“二读”说理由、强气势
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是我们学校智商最高的老师。很惊讶?口说无凭嘛!我又没证据!古人说话要讲究有理有据。
那两小儿有证据吗?
请学生读出说明理由的句子。
出示: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这是他们的理由。
看,车盖和盘盂。一个大,一个小,对比鲜明,观察得真仔细,
师:在三年级时我们学过观察方法,可以用眼睛看(视觉)、用耳朵听(听觉)、用嘴巴尝(味觉)、用鼻子闻(嗅觉)、还可以用身体感受(触觉),那第二个小孩用了什么方法?
师:他看到的,视觉,那第二个小孩呢?
生预设:触觉,生用一个动作表示“沧沧凉凉”和“探汤”。
师:当我们在向别人描述事物时,借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更容易让人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我们说点不一样的。
出示:
日初出大如 篮球 ,及日中则如 乒乓 。
日初出 如冰窟 ,及其日中如 暖房 。
师:真好,只要善于观察、勤动脑,爱思考,我们也有自己的理由。
师:你看,这么有理有据,那辩起来是不是更加理直气壮了呢?
出示: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师:请同桌两个自己先来辩一辩。
出示: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师:看上下两段话有什么不同?
预设:反问句。
师:同样的意思,对比一下,哪个更有辩的味道呢?
师:是的,辩论中的反问,不仅可以强调自己的观点,让自己辩的更有气势,还可以让自己变守为攻(板书)。请同桌两个人相互辩一辩。
师:把班里同学一分为二,老师读旁白,集体辩一辩。
师:男女生相互集体对辩。
师:你们辩论得真过瘾,老师也想来试一试,我要和你们辩上一辩。(老师找一个同学读旁白,老师与全体学生对辩论。)
师:哈哈,老师人少,气势上不如你们,我不服气。谁敢与我对辩?
(多选一些同学辩论,通过辩论的方式熟读成诵。老师在与单个学生对辩的时候语速要由慢到快。)
师:辩得真过瘾呀。不分胜负,我们还要接着辩论,请同桌两个人面对面坐,同桌两个人,左边的同学当第一个小孩儿,右边的同学当第二个小孩。我读旁白,我们进行最终决战。
(三)尝试辩
师:哈哈,看呀。两小儿谁也说服不了对方,面对这样的情况,(出示:孔子不能决也)读——
师:好一个“孔子不能决也”!
师:为什么不能判断?
生预设:一个是视觉,一个是触觉,没有办法判断。
师:面对孔子的不能决,两小儿也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出示:孰为汝多知乎?)读——
师:注释中:“为”同谓,说的意思,“知”同“智”智慧,谁说你多智慧呢?(此处是备选,如果在前面梳理故事含义的环节已经讲过,此处直接略过即可。)
师:无法判断的孔子就真的不聪明吗?那两个小孩呢?
出示:观点一:两小儿聪明
观点二:孔子聪明
师:我们用刚学的方法辩一辩。请同学们选择自己的观点,用一句话说明理由,如果能用上反问的语气就更好。先思考一下,也可以同桌两个讨论交流下。
师:谁率先来辩?好,你先站起来。老师有一个要求,这位同学说完后,只有和他观点不同的同学才能举手,明白了吗?
生预设:
我认为两小孩聪明,因为他们年纪那么小,就能思考这样的问题,怎么能说他不聪明?
我认为孔子聪明,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弟子三千,怎么可能不聪明?
我认为两小儿聪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太阳,他们都能观察这么仔细,你能说他不聪明?
我认为孔子聪明,虽然他没有回答出问题,但他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你能说不是一种聪明?
我认为两个小孩聪明,他们能把事物比喻得那么贴切,说话这么有理有据,怎么不是一种聪明?
我认为孔子聪明,孔子曾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他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知行合一不是聪明吗?
......
师:掌声送给你们!在辩论中大家都亮明观点,阐述了自己的理由。更让我感受到聪明有很多种定义:实事求是是聪明,善于观察是聪明,勤于思考是聪明,知行合一也是聪明!那聪明的我们再来读一读文章吧!
四、诵文章,内化“辩”之言
出示从左到右的版本,生齐读。
师: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成诵。谁尝试?
师:文章在吾心,何惧无字书?齐背诵。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在刚刚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两个小孩的观点和理由,也初步了解何为“辩”。也知道了要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实事求是。
课下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探究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远,然后结合你的探索把课文改写成现代版的《两小儿辩日》。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亮明观点
有理有据
变守为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