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件(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件(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14 21:39:58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第一单元
第1课 新闻两则   1.作者名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背景介绍
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于4月20日夜发起了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毛泽东主席当时写的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  3.文体知识
(1)概念:新闻,又称消息。狭义的新闻单指消息,广义的新
闻指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和简明性。
(3)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
结果。
(5)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1.正音辨形
要塞(  )   溃退(  ) 歼灭(  )
xiè(  )气 dū(  )战 区yù(  )
答案:sài kuì jiān 泄 督 域﹒﹒﹒2.据义填词
(1)     :(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2)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3)     :勇敢出众而且善于作战。
答案:(1)溃退 (2)锐不可当 (3)英勇善战近义词辨析
溃退、撤退
【同】都有退出、后退之意。
【异】“溃退”指因被打垮而后退。“撤退”不含垮和败,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后退。3.走进文本
(1)阅读课文,理清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①时间:???????????????????????????????????????????????
②地点:???????????????????????????????????????????????
③人物:???????????????????????????????????????????????
答案:①从二十日夜起;②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③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④起因:??????????????????????????????????????????????
⑤经过:??????????????????????????????????????????????
⑥结果:??????????????????????????????????????????????
答案:④人民解放军要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⑤分三路大军横渡长江,二十三日可全部渡完;⑥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2)阅读课文,画出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
答案: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主体:“二十日夜起”至结尾。  1.题目解读
标题指明了我军取得胜利的地点,语言简洁,言简意赅。“我军解放南阳”标志着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转到战略进攻阶段。《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2.背景介绍
这则新闻发于1948年11月5日,此时,辽沈战役业已胜利结束,淮海战役也将于6日发起。自古以来,南阳就是战略要地,我军解放南阳,标志着蒋军走上了节节败退的道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道路。毛泽东在此时亲笔撰写这则新闻,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1.正音辨形
阻遏(  )   阌乡(  )   绥靖(  )
逃cuàn(  ) cǎn(  )败 管xiá(  )
答案:è Wén suí 窜 惨 辖﹒﹒﹒2.据义填词
(1)     :安抚,平定。
(2)     :阻止。
(3)     :(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使消耗。
(4)     :消灭(敌人)。
答案:(1)绥靖 (2)阻遏 (3)消耗 (4)歼灭3.走进文本
(1)指出该新闻的导语和主体部分。
答案:开头第一句“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是导语,以下是主体部分。(2)请找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
①时间:        ②地点:    ?
③人物:        ④起因:    ?
⑤经过:??????????????????????????????????????????????
?????????????????????????????????????????????????????
⑥结果:??????????????????????????????????????????????
答案:①1948年11月4日下午;②南阳;③中原我军;④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⑤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⑥河南基本解放。1.布局谋篇
(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答案: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两路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2)作者在写作中是怎样把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紧密衔接在一起的?阅读课文,填写下表。答案:2.语言品析
  本文用词准确,语言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
有感彩。请仿照参考示例,结合加点的词语品析下列句子
的表达效果。
参考示例: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
突破了。点拨:
赏析:“不料”一词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战犯的“不料”恰恰表明了我军的英勇善战,出其不意,表达出作者对敌人的强烈嘲讽。一试身手:
(1)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答案:“不含”一词,准确地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去
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避免了歧义。(2)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
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答案:“歼灭”“击溃”“占领”“控制”等动词的连用,使语
言雄健有力。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节节胜利、所
向无敌的气概。
(3)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
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答案:“至发电时止”表明时间概念确切,暗含渡江胜利的豪迈
之情。﹒ 学习本文过程中,灿烂阳光(网名)同学在班级QQ群中发出了下面的帖子,请你跟帖。
灿烂阳光:这则新闻报道了中西路军的进军情况之后,插入了简要的议论,记叙中的议论有什么作用呢?对此,大家有何看法?畅所欲言吧!
旭日阳刚:这种议论既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的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又突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
蓝色季风:我认为这里的议论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反动派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知识拓展】
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
记叙文在对所叙事件发表意见、主张和看法时,就要用到议论的表达方式。
记叙中议论的位置和作用有:
①用在文章的开头,起统领全文、点明中心、引出下文的作用,并能使文章的主题思想得到鲜明的表达,同时能使文章条理分明,层次清楚。揭示了记叙的事物所蕴含的道理和意义。 ②用在文章的结尾,一般是为了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认识,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点明和加深所叙事物的意义,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有的议论用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是为了与文章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③用在文章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事与事之间紧密地连接起来,使文章结构显得严谨。
总之,议论一般用于记叙文开头是解决为什么记叙的问题;用于中间是为了起衔接作用,加强上下文的联系;用于文章结尾是为了收束全文、深化中心、画龙点睛。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本文的导语部分主要概括了渡江概况:      , ___
    ,主体部分略写了     首战告捷,详写了______    所向无敌和    战绩辉煌,表现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答案: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1.内容理解
(1)作者为什么介绍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战争?
答案:目的是证明南阳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从而表明我军解放南阳,意义重大,战果辉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2)一年多来,我军取得了哪些伟大胜利?
答案: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2.语言品析
(1)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
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答案:“弃”和“逃”写出了敌军抱头鼠窜,狼狈不堪的窘相。
“当即”写出了我军出击迅速,势如破竹,锐不可当。﹒﹒﹒﹒(2)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
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答案:“树木”“森林”“生了根”“枝叶茂盛”是运用了比
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军根据地的日益壮大,生气
勃勃,表现出我们党和军队得到更多的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
的事实。 学习了两则新闻,快乐无限(网名)同学在班级QQ群中发出了下面的帖子,请你跟帖。
快乐无限:学完第一课,回顾两则新闻,感觉这两则新闻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请群友们帮我找出这两则新闻的不同点,谢谢!
似水年华:两则新闻的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小桥流水: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黯淡前途。
晴空一鹤: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连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萧萧班马: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依据图示,完成下题,归纳反思。 这则新闻的导语概述了        ,接着介绍了南阳的背景,最后在主体部分主要分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_______
     ,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答案:我军解放南阳 南线解放军的伟大胜利课件66张PPT。 古往今来,白洋淀不仅以她的美丽环境、富饶的物产而闻名遐迩,更令人广为传颂的,还有她光荣而悲壮的革命历史! 妇孺皆知的经典战争影片《新儿女英雄传》、《小兵张嘎》皆取材于此。 年近六十,照例该养老了,我们的老英雄却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老英雄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的头破血流。他是怎么办到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去领略这位老英雄的风采。导入新课芦花荡孙犁1、了解小说文体知识。
2、了解作者简介。
3、了解作品简介。
4、了解写作背景。
5、掌握字词形、音、义。第一阶段(检查预习):了解文学常识及文体知识,掌握字词形、音、义。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它是虚构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刻画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外貌、行动、语言、心理等描写;侧面描写。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小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文体常识积累卡片
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与赵树理、周立波和柳青四位作家,被誉为描写农村生活的“四大名旦”和“四杆铁笔”。
《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散文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国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其中许多短篇,深刻地反映了冀中儿女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这部作品显示了作家成熟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芦花荡》是他的代表作品之一。 《芦花荡》与《荷花淀》为“姊妹篇”。孙犁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在河北宛平卢沟桥制造事端。中国守军奋起抵抗的作战。亦称“七七”抗战、“七七”事变。“七七”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群情激愤,声讨日本侵略军。“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揭开了中国人民伟大的全面抗日民族战争……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的最后阶段(1945年8月)。背景孙犁代表作《荷花淀》即“白洋淀纪事之一”。
本文是“白洋淀纪事之二”。 语言风格:
细腻优美,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有“小说的诗”、“诗的小说”美称。你会读吗? 竹篙 寒噤 舀水
蹿 仄歪 飒飒
转弯抹角 张皇失措
吆喝 泅着 疟子gāojìnyǎocuānzèsàmòhuángheqiúyào zi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1、小心防备。
2、央求。
3、尖锐;锐利。
4、技能、本能。
5、闲适自得。
6、倾斜、歪斜。
7、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
 说话做事不直截了当。
8、方言,才夸口就出丑丢脸。
9、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提防
央告
尖利
能耐
悠闲
仄歪
转弯抹角
打牙跌嘴
张皇失措理清小说情节 第二阶段:整体感知课文,理清结构,复述并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抗日战争期间,我军队伍驻扎在苇塘里,里外交通全靠一个年近六十岁的老头子,他非常自信。一次,他护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其中一个女孩受了伤,他发誓要为女孩报仇。他引诱鬼子进入他的埋伏圈,用钩子把鬼子钩住,用竹篙痛打鬼子。试用几句话概括这个故事。——老头子
“老头子”的身份是
——交通员本文写了三个人物,主要人物是——大菱和二菱
她们的身份是
——投奔抗日前线的青年次要人物是情节结构第一部分(1-8):序曲
介绍老英雄的工作环境,任务和性格.第二部分(9-19):开端
写老英雄载了两个女孩子回芦花荡.第三部分(20-54):发展
写老英雄船上的大女孩“挂花”了.第四部分(55-63):高潮
写小女孩眼看这场英雄行为的发生和经过.头一天夜里
送大菱和二菱进苇塘失利;
第二天中午
凭着水上的功夫杀敌复仇。本文具体写了两件事:护送惊心动魄表现在——
护送小女孩 路途危险上
交通工具简陋上
敌军密集火力上
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根据课文内容理清智斗鬼子的步骤复述智斗鬼子复仇酣畅淋漓表现在——
智斗鬼子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老头痛打敌人上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老头子并非真的张皇失措,是为引诱鬼子上钩假装的。 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张皇失措”是什么意思? 老头子为什么“张皇失措”?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
“找”字用的妙,为什么?品析字词写出了老头子设计陷阱的巧妙,也写出敌人的胆怯何愚蠢这里的景物描写烘托了老头子为大菱报仇后的轻松,愉悦的心情。也表明美丽的荷花
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 迎风飘撒”? ? 最后一段是对老头子的高度赞扬,起到深化主题,收束全文的作用结尾一段有什么作用?如果你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想一想小组讨论:例:她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话可真不是放空炮,自己真是小看了老同志,别看他年纪大,真是老当益壮啊!面对几十个鬼子,毫不畏惧,足智多谋,自己有滋有味地剥莲蓬吃,原来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呢?怎么一股一股的血水冒上来了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就流血了呢?一定是水下设了机关,他真有点子!啊,砸,使劲砸……我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老英雄的故事,好学习他,打败鬼子。? 分析人物小组合作、探究:
方法: 由四名同学组成汇报小组:大家找出并标记相应的文段,然后由一人朗读相应句子或文段;大家对所读句子进行分析、讨论,一人负责记录(本组座位上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最后由组长阐述你们所分析概括出来的内容。
1、老头子的性格核心是什么?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他这一性格?
2、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以“这是一个___________的老头子”来表述。
第三阶段: 细读课文,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主要人物:老头子对其描写方法: 外貌描写(如P.11第3、4段)
行动描写(如P.17-18第55、57、61段等)
语言描写(如P.14第21段等)
心理描写(如P.16第47段)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如第8段和第1段首句中的“呆望”以及文中
对二菱怀疑、不信任老头子的描写,都从
侧面描写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第6自然段)
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第7自然段)
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不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 (第8自然段)哪些内容证明老头子的话并非虚言,确实有一套“水上的能耐”?老头子的性格核心——“过于自信和自尊”“过于”有“非常”之意,老头子确实有一套了不起的“水上的能耐”,这使他自信心和自尊心都非常强。
另一方面,有“过头”的意思。大菱受伤,跟他过于自信、不够谨慎有一定关系。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如 P.11第5段“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
P.12第10段“安心睡一觉吧……”
P.14第21段“不怕,探照灯照不见我们”
P.15第31段“他打不着我们。”
P.11第6段“每天夜里……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过于自信体现: 过于自尊体现:如 P.15第38、39段 知道女孩因为他的不慎而受伤后十分难过“ 我不能送你们进去了”。
P.16第47段由自尊自信激起他对日本鬼子无限的怒火;
P.16第51-54段 女孩与老头的对话,表现老人的自尊。明确:3、老头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这是一个___________的老头子如: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 爱憎分明 ☆ 有高涨的爱国热情如: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如: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 智勇双全(2)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1)老头子的英雄性格首先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4)还表现在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3)表现在他的过于自信自尊上,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我说他“奇”,就“奇”在……我说他“奇”,就“奇”在他神通广大的本领。
我说他“奇”,就“奇”在他自信而自尊的性格。
我说他“奇”,就“奇”在他悠闲而又乐观的情绪。 明确: 本文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是得益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 环境描写 (一)请同学们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然后以四人为一组,讨论、探究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四阶段:精读课文,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
环境描写一般作用:交代背景,衬托人物、
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思考:环境描写在文中的具体作用环境描写例子:
1、 P.10第1段
2、P.10第2段“月明风清的夜晚,……奔着东南去了”3、P.12第9段“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
4、P.15第38段“月亮落了,……有些飒飒的风响”
5、P.17第59段“水镜子一样的平……在水底轻轻地浮动”
6、P.18第62段“鲜嫩的芦花……正在迎风飘撒”作用:渲染故事的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给作品增添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 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第1自然段)◆“敌人”“炮楼”,点明了环境气氛。◆“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写出了淀水的晶莹明澈和白洋淀自然环境的优美。可是,在这美丽的周围,敌人的炮楼林立,封锁和监视着这片革命根据地。白天,这里一片死寂,连水鸟也“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只有到了深夜,才能听到它们“飞动和唱歌的声音”。这句话的意思是,面对凶暴的敌人,白洋淀的人民威武不屈,努力长高的苇子正好为淀里的抗日军民提供掩护,苇子俨然成了抗日利器。“狠狠”一词形象的表达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 “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请你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说说“狠狠”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透过“每到夜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亮,像是饿肚子的人们唱的;稻米和肥鱼的香味,还是从苇塘里飘出来。敌人发了愁。”这句话,你看到了怎样的事实?反映了什么问题?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写敌人为封锁毒计的失败而哀愁,反映了我抗日军民的顽强和智慧。 可由歌声想象战士的情绪,想象战士和部队的方方面面。具体的说,有老英雄不断送来柴米油盐,保障有力,给养充足,战士们身强力壮,信心充足。傍晚休息的时候,战士们放声歌唱起来。歌声是对敌人的沉重打击。 敌人企图用这种卑劣手段困死荡中的军民。 请你说说炮楼里的敌人监视着芦花荡,有什么罪恶用意? 1、他狠狠地敲打,向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烘托作用: 这是老头子看到的美景,衬托出老英雄在痛打鬼子时内心萌发出的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
景美人美充满战斗的诗情画意美蕴含爱国深情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精神境界,加强抒情的韵味。环境险恶、诗情画意人物老头子性格特征:过于自信和自尊。外貌特征:干瘦却特别有
精神,眼光尖利明亮。情节夜里护送;孩子受伤。第二天,智斗日寇,报仇血恨。总结  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什么地方?这个故事的传奇色彩表现在老英雄身上。课文是如何渲染英雄故事传奇色彩的? 传奇色彩1、一方面写条件:敌人封锁严密,老英雄年近六十,身体干瘦,不带枪;另一方面,写老英雄的精神与业绩。精神自信,业绩突出。两个方面巨大的反差,是老英雄显得非常了不起,富有传奇色彩1、强烈的反差来渲染。2、重点写英雄的行为
(以女孩的怀疑来反衬;
叙述过程中只写其然,
不写其所以然。)第五阶段:探究文章主旨及写法 主旨: 小说描写我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白洋淀人民对敌斗争的生活,通过写主人公夜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大女孩受伤,第二天严惩敌人、报仇雪恨的故事,赞美了老艄公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英勇机智的革命精神,表现了根据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通篇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现了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情。学习文章写法:小说主题表现了中国人民是英雄机智、不可征服的老英雄少年姐妹抗日队伍芦花荡全民动员
草木皆兵课外阅读《芦花荡》的姊妹篇《荷花淀》,比较两篇文章有何异同。
课外拓展:谢谢 同学们,我们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但在这个世界上,战争却时有发生。于是热爱和平的人民积极投身战斗,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乐章。我们要认识到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是不可征服的。我们更要向抗日英雄们学习,热爱祖国,努力学习,保卫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