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二课时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6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二课时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7 18:3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人文主题 自然与科技
阅读训练要素 学习阅读外国名著的方法。
习作训练要素 展开奇思妙想,写一写自己想发明的东西。
主备教师 审核教师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飞向蓝天的恐龙 课 型 精读
课 时 2 备课时间 2.28
教学内容解析 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提出“鸟类恐龙起源说”,第二自然段讲述假说的发展,第三自然段话锋一转,引出第四自然段一-恐龙中的一支演化成鸟类的过程,第五自然段总结假说的进程与愿景。这是一篇科学论述,有假设,有证据,逻辑严谨,语言精准。较《琥珀》一课,课文理解的难度增加了,这也更体现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阅读策略的价值。所以,本课的重点仍然是提出问题后的解决问题。文中出现了大量的陌生词汇,如“马门溪龙、中生代、假说、后裔、繁衍、茹毛饮血”等,可鼓励学生在预习时就查资料解决,课堂上交流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关于写法和启示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或向他人请教等方式灵活解决。
学习目标确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背诵自己感兴趣的语段。 2.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难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课前自主学习指导 通过课文,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 继续搜集恐龙的相关资料。
关键问题解决 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习评价设计 过程性评价,发挥多种评价手段相结合。如对小组分享、学习反思等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三级备课环节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说明性文章表达准确的这一特点,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首先,我们复习一下上节课学习过的词语,出示词语 师:哪些词语是第一自然段中的?你们能用上这些词语概括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吗? 预设:(事实证明笨重的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师:我们接下来学习课文,跟着科学家走进恐龙的演变世界。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词语 出示词语: 迟钝 描绘 隧道 繁衍 十吨 脑颅 膨大 敏捷 开辟 崭新 笨重 鸽子 毫不相关 凌空 描绘 隧道 前肢 鸟翼 活动意图说明:检查字词环节的设计,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激发情感,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 环节二: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点睛之笔”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比作“画卷”。而要证明恐龙向鸟类演化,“羽毛”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这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2、这一重要的发现多么令人欣喜啊!这也是科学家钻研时的心情,我们带着这种欢欣鼓舞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一句话。指导感情朗读,体会科学家钻研时的心情。(读出欣喜若狂的心情) 一、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 (1)科学家提出了怎样的假说?依据是什么? (2)科学家有怎样的发现? (3)“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这些发现为什么让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结合课文内容说说:   “辽宁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 (2)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活动意图说明:抓住重点词语“欣喜若狂、点睛之笔”来理解课文,了解科学家在重大发现面前,欣喜若狂的心情。 环节三:创设情境,介绍演化。今天,恐龙博物馆正在招收“红领巾志愿解说员”,负责介绍“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彩排,一会儿可以派代表发言,也可以小组分工,合作讲述。 小组合作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彩排,可以派代表发言,也可以小组分工,合作讲述“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活动意图说明: 本段是全文最核心的重点段,信息量大,让学生一下子把四百余字的段落,条理清晰地讲述出来,难度实在不小。有针对性的建议,将任务分化,学生的常识认知和思维逻辑清晰而有条理,讲述也就顺 理成章了。环节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以恐龙化石,科学家能推出恐龙成鸟类的演变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你们想对科学家们说些什么? 2.总结写法 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如: 地上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年。 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预设:科学家们推测出恐龙演变成鸟类是有事实依据的,化石是最后的证据。 预设:科学家的想象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虽然大胆却是严谨科学的。 活动意图说明: 课堂总结使学生又一遍回顾了课文中,明确了中心,升华了感情。
“双减”作业设计 A基础型 一、我能为下面的字再找一位看起来相似的“形近字”朋友,并为它们组词 顿( ) 肢( ) 翼( ) 钝( ) 枝( ) 冀( ) B提高型 二、仿照例句,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鸟类不仅和恐龙有亲缘关系,而且很可能就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 三、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教学思维导图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一代恐龙  →  庞大家族 → (两亿三千万年前) (数千万年后) 猎食性恐龙(其中一支) →飞向蓝天 (许许多多年后) (亿万年前)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