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课题 《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围绕“家国情怀”这个主题编排的。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等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围绕主题,本单元选编的《古诗三首》、《军神》和《青山处处埋忠骨》为精读课文,《清贫》为略读课文。四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分别介绍了从古至今的人们饱含的对国家的崇高情感。 《青山处处埋忠骨》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毛泽东惊悉这个噩耗后极度痛苦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安葬回国的艰难抉择,表现了毛泽东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 全文以毛泽东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内容和毛泽东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写了毛泽东面对这两种抉择的矛盾心理,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泽东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2.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的能力 知识经验:能借助拼音以及工具书读准生字、读通课文,可以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活经验:对于自己身边熟悉的人,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观察到人物的特点。 策略经验:作为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能力,能抓住课文中关键词句来理解句子的表情达意。在阅读一篇文章时,能初步掌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薄弱方面 知识经验:对于人物的描写方法理论上能掌握,但具体到文章时不能精确地找到关键词句。 生活经验:能仔细观察到人物的外貌动作,但人物的内心情感体会不到。 策略经验:学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但感受理解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意的作用的能力不够。 困难障碍及突破措施:随文认识“彭、拟、谋”等9个生字。本课的有些生字,学生容易读错,如“拟”,应读作“nǐ”,不要读成“yǐ”;“赴”应读作“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作“chú”,不要读成“zhù”。初读课文时,重点指导学生读准这些字的读音。重点指导易错的“炼”和“眷”2个字的写法,其他的字学生可以自学。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个体差异分析:知识目标全体掌握;90%以上学生能够达自主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3.目标确定 认识“彭、拟、谋”等9个生字,会写“彭、拟、谋”等 14个字和“情不自禁、慰问、眷恋、拟定”等13个词语;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能理解“情不自禁、眷恋”等词语。 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两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可以找出描写毛泽东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毛泽东主席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结合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人物事迹和课文内容,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感受无数英雄儿女舍生取义的崇高品质。
4.学习重点难点 品读描写毛泽东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毛泽东主席痛失爱子后的悲痛心情。能带着自己的感情朗读课文。 能结合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任务事迹和课文内容,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感受无数英雄儿女为国牺牲的崇高品质。
5.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介绍毛泽东,走近毛泽东 教师活动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主要内容,还了解了毛主席的生平经历和相关事迹,哪个同学带大家回顾一下 (板书: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毛泽东) 二、导入新课:1.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品读文字,看一看文章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写了什么内容呢? (板书岸英牺牲)(板书安葬朝鲜) 总结评价: 学生把长长的课文读成凝练的两句话。概括能力强。学生活动 一、预设:毛泽东主席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为了中国的建设和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在此过程中他先后有6位亲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就有他的爱子毛岸英。为了给其他烈士家属做榜样,他把自己的爱子安葬在朝鲜。 二、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做批注。 预设①:第1部分写毛主席得知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后,心情无比的悲痛。 预设②:第2部分写毛主席经历了艰难的选择,最后决定把毛岸英安葬在朝鲜。 设计意图 了解人物,走近人物,读懂课文主要内容。课文篇幅不长,事件叙述清楚,把握课文的难度不大,本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之后自主概括,教师相机指导即可。环节二:深入感知,体会毛泽东的丧子之痛,抉择之难,感受伟人的胸怀教学活动 一、学习第一部分。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小组交流分享。 面对自己的长子牺牲,毛主席是怎样的心情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第1部分,划出给你印象深刻的句子。 ①你们从哪些语句体会到毛泽东主席收到电报后心情的 哪个同学先来分享 巡回指导学生做批注 ②失去爱子,悲痛欲绝,这是作为一名普通父亲的情感。(板书:丧子之痛) 请大家一起带着悲痛的心情,读读这个语句④。 长子的牺牲,对毛泽东的打击是非常大的。但他以一个伟人的胸怀和钢铁般的意志, 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请同学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请大家默读第二部分内容,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呢? 2.失去爱子的主席无比沉痛,但是当志愿军司令部请示是否将毛岸英遗骨运回国内时,毛主席是怎么做的呢? 3. 这时候,秘书走进来请示毛泽东主席,说有一件事有两种不同的做法,选择哪一种,谁知道是什么事情 哪两种做法 (板书:艰难抉择) 4.毛主席做了什么决定 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毛主席最终的决定让他爱子安葬在朝鲜。此刻他的心里想到的不仅仅是自己和儿子,还有国家和人民。他在无比痛苦和纠结中做出了艰难的选择。 5.毛泽东主席做决定时的心情怎样 他希望把毛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吗 6.同学们看得真仔细,透过细节描写大家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忍痛批示) 7.深入感知,再读课文。 学生活动 边画边写上批注、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分享。(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1.①预设: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有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 ②预设: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的喃喃着。(范读)我是从这两个句子中体会到毛主席的悲痛心情的:“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人在心情悲痛的时候,就会不想吃饭,不想说话。 ③预设:我是从“一天”“一句”“一支接着一支”“几次”这几个看起来很平常的数量词体会到毛泽东主席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沉重的心情的。 ④“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体会到了毛主席的悲痛之情。“情不自禁地喃喃着”说明他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一个人在自言自语,胡思乱想。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句子④,交流自己的新发现。 预设: 这里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 简单的几句话,就让我们深刻的体会到了毛主席内心的痛苦。就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体会主席的心情吧! (学生齐声朗读) 5.学生齐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二、 1.学生默读第二部分 找出感受深刻的句子划下来。 2. 预设:秘书走进来请示毛主席毛岸英遗骨安葬的问题。一种做法是将毛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另一种做法是把毛岸英安葬在朝鲜。 3.找出有关语句,分享。 4.预设::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不能因为我是主席,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莽在朝鲜吗 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民的意愿吧。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 预设①:毛主席不由自主的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想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神态描写) 预设②: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和“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希望把儿子的遗骨运回国内。但他最后还是选择把几子安葬在朝鲜,他做决定时的心情应该是很痛苦的。 预设③我是从“眷恋”这个词语感受到毛主席的心情应该是痛苦的。“眷恋”是对自己喜爱的人或地方有深切的留恋,文中还用“无限的”形容,说明那种想念没有办法说出来生:“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毛主席非常想念自己的儿子,但现在连遗骨都要安莽在朝鲜了,他内心肯定是痛苦的。这是心理特写,而且是直接描写 预设④ “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报记录稿放在上面。”(动作描写)毛主席只是用右手指指写字台,说明他心情极其痛苦,他不敢开口,他担心一开口就会情不自禁地哭出声来。 预设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签过字的电报记录稿被放在了枕头上,下面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从“被泪水打湿的枕巾”感受到毛主席是想见儿子的,枕巾都被泪水打湿了他昨晚一定哭了很久。 6.预设:我们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可以知道。毛泽东作为一位父亲,他多么想见儿子最后一面,但作为一位国家领袖,他从大局考虑,以身作则,不搞特殊,他最终忍痛批示,选择了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这表现了一位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 7.学生一起来带上感情朗读第二部分,表达对毛主席的敬佩之情。(再读)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内容,从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中,帮助学生以文本为媒介,从整体上感受毛主席做出艰难抉择的痛苦,再品读人物的内心独白,体会毛主席内心的悲痛,直接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环节三:结合课题升华情感,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1.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有许多感人的事迹。上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搜集抗美授中的感人事迹的任务,哪个同学来分享一下 2.大家课后收集到的资料可真不少。这些烈上的故事感动着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又了解了这么多英勇战士的感人事迹,你能说说你对课文中的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吗 3.谁能说一说你对这整句话的理解 课文为什么要用这句话作为结尾呢 毛岸英的事迹就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毛主席批示让自己的儿子安葬在朝鲜、也体现了这句话的含义,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后,内心极度的痛苦和煎熬,但他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是啊,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那么死后尸骨是否要归葬到家乡已经不重要了,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何妨?所以作者最后这样写到,同学们一起来读一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同学们,抗美援朝战争中还有许多战士和毛岸英一样,为国捐躯,安葬在异乡。他们 都是忠勇之人,值得我们铭记,这句话既是对毛岸英牺牲后长眠朝鲜这一情况的概括,也是历史上众多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的真实写照!他们即使是安葬在异乡,这种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也与我们同在。(板书爱国精神) 4.学完这篇课文,毛主席在你心中是怎样的一个印象呢? 5.教师总结:历史上还有无数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他们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脊梁,课下请同学们找来读一读。记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应该忘记他们的英雄!希望同学们将他们的精神铭记于心并传承下去。 1.学生分享搜集的英雄故事。预设①: 我了解到杨根思在战争中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 预设②邱少云在战争中为了不暴露踪迹,尽管被烈火烧身,也岿然不动,直至壮烈牺牲生: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枪眼,为战友冲锋开道。 预设③罗盛教跃入冰河,以生命换得朝鲜少年安然无恙。 2. 在古代打仗的时候,牺牲了的将士会被其他同伴用马皮包裹着运回故乡,表明他们是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祖国的 3. 预设①: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青山连绵,哪里不是安葬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 乡安葬呢 预设②:因为毛岸英牺牲在朝鲜,也安葬在朝鲜,就和这句话的意思一样。 预设③:毛主席最后让自己的儿子安葬在朝鲜,也体现了这句话的含义。 学生再读这句话。“青山处处埋中国,何须马革裹尸还。” 4.预设:你觉得他是值得尊敬的伟大领袖,把他的全部都奉献给了共产主义事业。 预设:觉得他以天下为公不徇私情。(板书不徇私情)同学们的体会都非常深刻。 随堂测 一、完成填空。 拟定 锻炼 慰问 眷恋 奔赴 特殊 下意识 (1)听了妈妈的话,我( )地摸了一下自己的衣兜。 (2)老师告诉我们,要加强体育( ) 二、根据课文内容,给下面的内容排序。 ( )志愿军司令部来电请示是否运回岸英遗骨,而朝鲜方面提出把岸英安葬在 知朝鲜。 (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 )毛主席见到毛岸英在战场牺牲的电报后悲痛万分。 ( )毛主席作出将爱子的遗骨安朝鲜的难痛苦决定 三、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是什么意思 设计意图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然后结合课前学神搜集的历史上其他英雄人物的故事,再来理解这两句诗,体会毛主席那宽广的胸怀。环节四:同主题阅读 一掬笑容何处寻 1919年10月4日,毛泽东正领导湖南人民开展轰轰烈烈的驱张运动,韶山家里派人到长沙找毛泽东,给毛泽东送来一封紧急家书。毛泽东看了几行后,眼里立即涌出了泪花。家乡来送信的人,是毛泽东的一位堂兄。他告诉毛泽东,“婶婶在昨天晚上就有出气没进气了,所以,叔叔要我来长沙,要你和泽覃立即赶回去,晚了恐怕见不到你母亲了。” 毛泽东一听,如五雷轰顶。两个月前,母亲患淋巴腺炎,自己还回去接母亲到长沙治过病。他匆匆忙忙出去安排了一下有关事情后,就带着小弟泽覃随来送信的堂兄,跌跌撞撞地往韶山狂奔。 当时,由于韶山不通车,没有任何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100来里的崎岖山路,毛泽东他们走了一天一夜。即便如此,当毛泽东赶回韶山时,由于送信的堂哥走了一天多的路,前后就过去了三天,这时母亲已过世两天了,按照韶山的习惯,母亲早就入棺。 毛泽东紧跑急赶地走了一天一夜的路,但还是没有看上母亲的最后一面。面对母亲的死,毛泽东百感交集,悲痛万分。 毛泽东久久伏在母亲的灵柩上,泣不成声。当晚,毛泽东不顾旅途的劳累,拒绝一切人的劝阻,坚持守在母亲的灵柩边。 母亲对自己思想的影响,不断地在毛泽东眼前出现。这时的他完全沉浸在对母亲那伟大的人格和善良的心肠的追思之中。稍顷,他用笔在一张白纸上,专心致志地写了起来。第二天早晨,来祭奠的人们,看到了毛泽东那发自肺腑的《祭母文》和两副挽联。 两副挽联,一副贴在大门口: 春风南岸留晖远 秋雨韶山洒泪多 另一副则挂在母亲的灵前: 疾革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 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 第二天,母亲出殡。毛泽东长跪在母亲灵前,声泪俱下地诵读了自己用泪写成的四言长诗《祭母文》。 毛泽东的这篇《祭母文》,全篇记述了母亲的养育深恩和盛德高风,字里行间凝结着母慈子孝的真诚情义,也深深地追忆了母亲生平对他的养育之恩,由衷地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孝敬之情,更表现出了毛泽东面对自己至亲至爱的人的死亡的悲痛心情。 (本文选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想一想: 找出描写毛泽东面对逝世的母亲悲痛万分的两处描写,体会毛泽东的心情。 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毛泽东是怎样的人?
6.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10青山处处埋忠骨 岸英牺牲 爱国精神 安葬朝鲜 不徇私情
7.教学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