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资源】2015秋八年级语文(新人教版)上册(课件+图片+文本+音频):1.新闻两则(20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备课资源】2015秋八年级语文(新人教版)上册(课件+图片+文本+音频):1.新闻两则(20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15 06:47:32

文档简介

《新闻两则》案例1
教学目标:
1. 积累两则新闻中的字词。
2. 掌握新闻的有关知识,并能运用新闻的相关知识解读新闻。
教学重点:
能运用新闻的相关知识解读新闻。
教学难点:
能运用新闻的相关知识解读新闻。
通用工具:
抓住标题和导语能迅速把握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自主尝试,整体建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一)导入新课
由学生自找新闻材料导入,学生谈阅读感受。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你觉得新闻这种文体与你以前读过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学生可随心所欲畅所欲言。
(二)明确目标
1.积累两则新闻中的字词。
2.掌握新闻的有关知识,并能运用新闻的相关知识解读新闻。
二、自学指导,整体感知
(一)学习第一则新闻
1.请给下面红色的字标上正确的读音。
阻遏( )芜湖( )荻港( )溃退( )
歼灭( )绥靖( )( ) 瑰宝( )
负隅顽抗( )高屋建瓴( )气势磅礴( )( )
2.①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
②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二)从中归纳整理新闻的有关知识
1.广义新闻:泛指消息、通讯、报告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学等;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消息,是报纸常用的一种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狭义新闻,即消息。
2.新闻的记叙要素:(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的起因 事件的经过和结果
3.新闻的结构要素(五结构)
标题:高度概括事件(迅速了解新闻主要内容,要看标题)
导语:简洁明了的叙述事件。一般指“电头”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较详细了解新闻内容,要看导语)
主体:导语后集中叙述事件、阐发问题和表明观点的中心部分。(详细地的了解新闻内容,要看主体)
结语:是新闻的结尾,一般指新闻的最后一句或一段。(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背景:是事物的历史状况或存在的环境、条件,是从属部分,一般插在主体中,也插在“导语”或“结语”中。
4.新闻的特点:(三特点)
内容真实 、及时迅速 、 语言简明准确。
三、检查点拨,探寻规律
1.运用新闻的相关知识解读新闻。
你有办法迅速把握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吗?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为例
2.归纳通用工具:
抓住标题和导语能迅速把握一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四、深入探究,回归系统
用学到的阅读新闻的方法,学习你准备的一则新闻,重点分析标题、导语。
五、推荐作业
请你认真阅读报纸,摘抄几则新闻的标题,比较并思考:新闻的标题有哪些特点?习题一
基础知识训练
1.给加点字注音:绥靖区( ) 歼灭( ) 锐不可当( ) 击溃( )
2.分析第一则文章标题,回答问题。
所记的对象:              所写军队的数量:         
所叙的地点:              最有气势的两个词:         
主要特点:         
“百万大军”是不是虚指,何以见得:                      
3.新闻的结构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部分。新闻的最主要特点是
4.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句好,为什么?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 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提示:注意从语言的生动形象性上比较。)
5.区别下句中加点的词:
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6.在下列句子的重读词语下加点。
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7.选出表达方式不同类的一项( )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C.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D.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23日可以渡完。
8.为下面这则新闻主体部分的内容,拟一条一句话新闻。(不超过30字)
溪洛渡和向家坝是金沙江上拟建设的两个 ( http: / / www.21cnjy.com )梯级电站,其水电资源分别是1200万千瓦和600万千瓦,两者之和接近三峡工程,已经列入国家开发计划。金沙江中段和下段一共可以建12个梯给电站,总装机接近6000万千瓦,是三峡工程的3倍多。
三峡总公司已经被确定为溪 ( http: / / www.21cnjy.com )洛渡和向家坝两个项目开发的主业单位。他们计划在2001年底完成溪洛渡电站的可行性研究,并报告国家审查;2003年完成向家坝项目的前期工作,以期在三峡工程结束时,根据电力市场和资金平衡情况,进行有序开发,实现建设三峡工程、开发长江流域的目标。
创新能力训练
(一)(新华社长江前线2 ( http: / / www.21cnjy.com )月2日22 时电)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⑵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⑶20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24小时内即已渡过30万人。⑷21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⑸至发电时止,该路35路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⑹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⑺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⑻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⑼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⑽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9.画线部分被称为   ,它交待了   、发电地点和   等三个要点。其作用是:表明材料       ,报道及时。
10.本文导语部分是第    句。
11.第五句中“至发电时止”换成“现在”好不好,为什么?
12.第八句中的"此种情况"是指                    。
13.作者在记叙中插入两句议论的作用是 。
(二)
本色
1968年,蒙哥马利将军81岁了。这一年,将军提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要求,一定要佩戴帝国剑参加国会开幕典礼。
帝国剑是英国政府给予功勋卓著的军官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种崇高而特殊的荣誉,但按礼宾规定,戴帝国剑有一套严格的要求。帝国剑很长而且非常笨重,佩剑人员必须举着它从皇家画廊走到上议院。在女王讲话时,佩剑人又要将它举起并不能有丝毫的摇晃。要完成这一整套的仪式,就是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也感到非常吃力。
将军周围的人都劝这位81岁的老人放弃这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想法。但蒙哥马利拒绝了。他说,他没有老,他要试一下自己的体力。将军佩剑出场。他手中举的是一柄剑,但在他自己的心中和别人的眼里,这柄剑却是一个象征:它象征着一个军人对荣誉的尊敬和对自己的军人本色的骄傲。
英雄和美人一样,都是有自己的敌人的,而英 ( http: / / www.21cnjy.com )雄和美的敌人都是岁月。将军毕竟老了,81年的时间足以将沧海变为桑田。英雄或许可以抗拒一切,但他唯一战胜不了的敌人就是时间。
在女王讲话的时候,蒙哥马利手中的剑不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主地晃了一下,接下来,晃动的不仅是将军的剑,而且还有将军本人了。女王停止了自己的讲话,将军被人扶到椅子上坐了下来……国会开幕礼在继续进行,而蒙哥马利从会场上消失了。
没有注意到将军的离去,人们只知道那个白发老者直到耄耋之年(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军人本色--挑战自己并且不怕失败。
14.给加点字注音。
荣誉(  ) 耄(  )耋(  )之年
15.下面这个句子如何理解。
英雄和美人一样,都是有自己的敌人的,而英雄和美的敌人都是岁月。
16.蒙哥马利将军为什么提出“一定要佩戴帝国剑参加国会开幕典礼”的要求?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17.本文第三段中的两个短语准确地写出蒙哥马利将军佩剑出场时的内心活动,它他分别是 。
18.文中第四段从表达方式上看是     ,这段文字也为下文做了     。
19.本文以“本色”为题,“本色”的含义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20.本文运用顺叙的记叙顺序,从将军的行动中找出四处表明这种顺序的语句。
21.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意思。《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
1.理解新闻特点,和结构五部分。
  2.学习本文准确的语言
  3.了解我人民解放军英勇气概,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同目的1。
  教学难点:同目的2。
  教学过程:
  [上课]
  师:请坐。大家把书打开,翻到第一页。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新闻两则》。[板书新闻两则]昨天我要同学们回家预习一下,下面请一位同学把《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读一遍。Xxx,[指定学生]请你念读一遍。
  生(1):[朗读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当该生把“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误读成“该路三十万人民解放军”时]
  师:多少万?
  生(1)[继续朗读]“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以渡过三分之二,……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师:刚才朗读,他很注意层次,停顿比较正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他能够把这篇文章的几个层次理出来。有一个地方请注意一下:“江阴要塞”的“塞”,第四声,[边板书:塞sài]不要把它读成第一声。“要塞”是什么意思呢?
  生:(集体)比较险要的、可以用来防守的地方。
  师:对,今天,我们检查朗读就到这里,回家还要多读。
  今天学习的是新闻,新闻又叫消息。同学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预习了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就知道了。这类文章,我们天天在报纸上看见,这类文章有什么特点呢?我们通过每天读报,可以从中学到那些语文知识呢/这是我们今天上这篇课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新闻,既然叫新闻,它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新”。[在板书“新闻两则”的“新”下面加上着重号]也就是说第一个要求是要及时,[板书:及时]要快。事情发生了要及时报道。那么看看这篇新闻,是不是做到了这一点?
  这篇是报道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江的消息,到报道的时候为止,我们的解放军已大部渡过了长江。这则消息的报道时间是在什么时候呢?看一下那个括号里的时间。[学生举手]
  生2:“二十二时”。
  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也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事情正在发生的时候,真正做到了“及时”。所以,新闻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要求“及时”。正因为要求报道及时所以不可能对事件详加叙述,而只能作简要的报道,也由于要求及时,新闻的篇幅一般不能太长。[板书:篇幅短小]
  另外同学们看,这篇新闻虽然报道了渡江战斗三路大军的情况,但是却不到七百字。新闻的篇幅不能太长,文字要求比较简洁。[板书:语言简洁]
  这篇新闻报道的是我大军渡江的伟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战役。这么一件重大的事件,它只报道了三路出击的情况,也只是用了这么短小的篇幅,这就要求语言高度的概括。这特别体现在这篇新闻的开头的那两句话,——那句话叫什么?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告诉我们了——新闻的开头叫什么?
  生:(集体)导语。
  师:导语。新闻开头都有一个导语。这个导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能够概括全文的中心,概括全文报道的事实。我们从这导语中可以进一步体会到,语言怎么做到了高度的概括,做到了简洁的。[在板书“语言简洁”的“简洁”两个字下面加着重号]
  同学们看一下,这篇新闻的导语包括了那些内容呀?你自己在书上划一下包括了几个意思?“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一句,这是说的什么?
  生:(集体)人物、数量。
  师:对,百万大军说明了人数之多;“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写出了——
  生3:(指名)战线之长。
  师:“冲破敌阵”,把攻 ( http: / / www.21cnjy.com )势之猛表现出来了;“横渡长江”正是浩浩荡荡,渡过长江。你们可以想象,在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壮阔场面,磅薄的气势!这么短短的两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记者做到了叙事简洁。这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有时候呢,就罗哩罗索,拉拉扯扯。不容易把一件事情讲的很简要,很明白。这是新闻的特点:及时;对语言提出的要求:简洁。
  新闻总是报道国内外发 ( http: / / www.21cnjy.com )生的重大的、或者有意义的事件。既然报道的是发生的事情,就要求真实。它不象小说,可以虚构。所以,它的第二个特点是要求“真实”。[板书:真实]它的基本特点,就是要用事实说话——靠事实说话。当然,有些新闻,中间可以有报道人自己的议论,或者对这个事件少加分析,发表一点看法。但是,主要还是靠事实本身来说明问题。透过它的叙述语言,在它的字里行间,表现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
  既然要做到真实,那么从语言的表达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求来看,就要做到“准确”。[板书:准确]今天我们就想着重研究一下这篇是怎样做到准确地反映了我百万大军渡江的伟大历史事件的?看看它在那些方面做到了“准确”?
  我们首先对事件发生的时间的报道。[板书:时间]同学们看一下新闻中写中路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渡江的?
  生:(集体)二十日夜。
  师:花了多少时间?
  生:24小时内。
  师:怎么样?
  师生(集体):“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师:那么百万大军渡完了么?
  生(集体)没有。
  师:还有西路军没有渡完,余部大概什么时间渡完?时间有没有交代?[生集体:交代了。]什么时候?
  生:(集体):“二十三日”。
  师:二十三日。估计二十三日余部可以渡完。所以,时间交代得很准确。
  地点——事情发生的地点,[板书: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也同样要求说得“准确”。整个战线一千余华里,作者是怎样交代的呢?同学们把第二句话“西起九江——”一起读一下,一二。
  生(集体)读。
  大家特别注意括号了的“不含”什么意思?
  生举手并回答:不包括。
  师:这个地方没有发生渡江战役,所以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还有渡江人数[板书:人数]不是号称百万吗?这个称号还是要有确凿的根据的。大家看看,中路军是多少万?
  生(集体):三十万。
  师:西路军呢?
  生:三十五万。
  师:东路军呢?
  生:三十五万。
  师:加起来正好一百万。除了时间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点、人物这些材料要很准确以外,这个事件是怎么发生的?它是怎样发展的?它的发展趋势怎样?或者它目前的情况怎样?也都有确凿的根据讲得清清楚楚,不能含糊。所以,关于一个事件的过程呢?[板书:过程]也应当准确叙述。
  同学们看看:作者是怎样把渡江的全过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报道清楚的?用了哪些很准确的动词?请同学们圈一圈。先看导语后面的一句:“……中路军首先突破……渡至繁昌……”——交代了“开始”,“突破”——指集中力量攻破其一点,叫突破。然后渡至繁昌,即到达了繁昌用词准确,精练。同样,我们再来看看西路军,谁来说说?
  生举手并回答:我西路军开始渡江的“开始”交代了事件的发生,至发电时止,说明了现在的情况。这些词都用的很准确。
  师:很好,还有吗?
  生举手并发言:现已占领贵池,补充说明了现状。
  师:好,作者在叙述的时候,除了用了一些很准确的动词以外,在动词的前后还有一些连带成分,把渡江情况说的很清楚。
  再来看一下东路军。它除了报道什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候渡江的,什么时候可以渡完,特别写了东路军是遇到了比较强的敌人,进行了“激战”的。看它是怎样叙述这个战斗过程的?把有关的动词圈一圈。xx你说说看[指定学生]作者是怎样把这个战斗情况叙述清楚的?
  生: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师:恩,“较为顽强”又怎么样呢?
  生:“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的整天激战中”——
  师:“是激战”。
  生: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师:歼灭。击溃一切抵抗之敌,还有——
  生:占领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了江阴要塞——
  师:占领了,控制了江阴要塞。还有呢?
  生:封锁了长江。
  师:封锁了长江。我军前锋已经——
  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师: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好,请坐这些战争方面的术语准确的写出了战斗是怎样进行的全过程。
  从表达上看我们进一步来研究:除了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要选择象刚才那些用得很准确的动词,来如实的反映战斗情况以外,还表现在对一些词语,有的时候要适当的加以限制,才能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同学们,留心一下:它在讲到西路军时,是怎样措词的?它说:“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怎么样?
  生:(集体)“甚为微弱”。
  师:甚为微弱。微弱前面加了个“甚为”。什么叫甚为呀?
  生:[举手并回答]非常。
  师:非常——非常微弱。“甚”是什么意思?譬如我说,甚好。“甚”是什么意思?
  生:[举手并回答]很。
  师;对,那就是:很是微弱。 ( http: / / www.21cnjy.com )“微弱”前面用了一个“甚为”来加以限制,这跟前面它所描述的“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是一致的,相呼应的。对吧?
  那么下面东路军遇到的抵抗怎样?用了哪个词?
  生:(集体)“较为顽强”。
  师:“较为顽强”是不是很顽强?[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集体说:不是。]是不是不太顽强?也不是。“较为顽强”,这是跟上面他所说到的:“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这一点有关系的。汤恩伯认为这一段的防线很巩固,说明那里的士兵还是有一定的战斗能力的。
  但是,因为当时已经是兵无斗志,很泄气。注意前面有一段议论:此种情况——到不起丝毫作用,大家读一下好吗?预备,齐。
  生[齐读]。
  师:所以,你说他很顽强吗?那就不妥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你说他毫无斗志,已经纷纷溃退吧,那也不符合东路军的情况。——所以应该是“较为顽强”,较西路军遇到的抵抗为顽强。这样的限制,并没有要故意抬高敌人,长敌人的士气的意思到恰如其分的写出了:我们所遇到敌人的抵抗,是怎样的情况。说得非常“准确”。这一点也值得我们注意的。
  除了对一些词语加以适当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限制,以求准确以外,这篇课文用词准确还表现在:它在叙述敌我双方的时候,选择了感彩很对头的词语。我们以“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一句来体会一下。
  生:“不料”一词有想不到的意思,对汤恩伯有嘲讽的意味,感彩很强烈。
  师:说的非常好,写敌人写我们,作者 ( http: / / www.21cnjy.com )都用了感彩很强烈很鲜明的词语,这样也有助于很准确的把这个事件表达出来。当然,也表达了作者的态度,他的感情和立场。
  这篇课文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文中的语言兼用了一些文言词语,使文章读起来语言显得更加精练。
好,最后我们来读一下这篇课文,再来体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下它是怎样作到了“准确”的?前面已经圈划过了,我想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把表达准确的动词读得重一些,还要注意停顿,在导语和主体之间要停顿时间稍长一些。还有,感情要饱满,像个播音员一样。你想一想,一个播音员拿到这篇稿子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当然很激动。但不能像演员朗诵那样,还是要庄重一些,沉着一点。
生:齐读。
  师:回家以后希望大家很好的练习一下朗 ( http: / / www.21cnjy.com )读,因为这篇新闻比较适合朗读。今天的作业是课后练习第三题。另外回去以我们学校或小区里的某件事为内容,写一个一句话新闻。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新闻两则》案例2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点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教学设想
重点:掌握新闻知识。
难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教学思路:既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又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媒体平台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投影仪、DVD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本课目标
1.学习《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掌握新闻常识,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以介绍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的背境导入。
2.课前热身。
a.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溃退( ) 要塞( ) 阻遏( ) 锐不可当( )
b.解释下列词语
业已: 锐不可当
3.合作探究。
a.整体感知:介绍本课内容梗概。
b.四边互动:
互动1:阅读新闻要把握哪些要素?
明确阅读新闻要的“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互动2:朗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全班交流。
互动3:再读课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
互动4:导语前面的电头起什么作用?
互动5: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互动6: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来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进攻作战的,为什么先说东路军,再说路军?
互动7:文中写西路军所遇到的敌情时说“和中所遇敌情一样”,请你用课文中的话说说中路军所遇的敌情。
互动8: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面方面的评论?详略是如何安排的,两方面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互动9: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文中的词加以说明。
4.达标反馈:讨论课后练习三。
5.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三)延伸拓展
到图书馆或利用其它的方式查阅当年报道解放战争的新闻史料,摘录其中的导语部分,并注明出处。
第 二 课 时
● 教学设计:
一、新闻复习,激趣引读
电视,以其五彩缤纷的视频、极富渲染力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音响、精彩的制作、丰富的内容吸引着我们,而新闻,又是电视节目中的重头戏,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新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则新闻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二、朗读积累,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概述各部分主要内容。
三、比较阅读,理解提升
1.找同。
分别阅读两则新闻,将两者相同的地方找出来。
文体相同:都属于新闻(借此可以介绍有关新闻的文体知识)。
作者相同:两则新闻的作者都是毛泽东。
目的相同: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
主旨相同: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大背景相同: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
……
2.找“不同”。
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 http: / / www.21cnjy.com )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
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 ( http: / / www.21cnjy.com )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 ( http: / / www.21cnjy.com )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四、新闻朗读,语言品味。
1.新闻朗读。 看谁读得好!
活动过程:主持人一名,评委3—5名,(其它同学可模拟电台播音员,按新闻播音的要求,开展朗读比赛。)既很激动又很庄重地来朗读全文。
2.语言品味。
学生进一步品读课文,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①语言的准确、概括。(所谓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事实。)
②语言鲜明、富有感彩。
第 三 课 时
五、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新闻的要素也是记叙的要素,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六、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新闻两则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2.课外延伸。
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②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板书设计: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新闻结构的三要素 中路军:纷纷溃退 毫无斗志
新闻的三个特点 西路军:与中路军一样
记叙的六要素 东路军:较为顽强 但一举击溃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导语
第二层:背景 我军主动
第三层:回顾 敌军必败
第四层:预言
教学后记:
学生读书开不了腔,须加强指导;学生对战争的残酷性认识不足。习题二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 ) 锐不可当( ) 歼灭( ) 击溃( ) 绥靖( )( )
阻遏( ) 鄂豫( ) 逃窜( )
2.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③“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
④“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体现语言特点是什么?
3.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国民党的 (A.广大 B.大量 C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数 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 (A.反对 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 (A.作战 B.指挥 C.鼓动 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 (A.牢靠 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 (A.弱点B.松懈 C.劣势 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二、阅读
(一)
(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4.句(2)与句(1)形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鲜明对比。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 ”;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 ”一词和两个“ ”字,行文很严谨。
5.从句(4)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这种感情是( )
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
6.句(5)中的“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7.前几句中与句(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相应的内容应是“ ”。
8.句(6)(7)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是: 。
(二)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 ( http: / / www.21cnjy.com )①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②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③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④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⑤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但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9.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这则新闻的 ,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相比,两题都交代了 、 、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还说明了 ,体现了 。两题都体现的语言特点: 。
10.电头交代了哪些内容?电头的价值是什么?
11.用“ ”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
12.找出文中属于插叙的内容是 ,其作用是什么?
(三)
(新华社南京1949年4月24日5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电)国民党22年反革命中心南京,已于23日午夜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人民解放军入城后,受到学生和市民的热烈欢迎,男女学生们纷纷向解放军献花致敬。人民解放军已布告安民,城内秩序稳定,商店照常开门营业。在发起渡江作战后三天内,人民解放军便攻占这一全中国第一个大城,这说明解放军威力的强大,国民党匪军一触即溃,已经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
13.为这则新闻补充题目: 。
14.在文中用 线画出导语部分,指出导语部分明晰地交代了哪些记叙要素。
15.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并写出大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16.文中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有人以为新闻必须强调客观性,只能用事实说话,不应当发表议论,这种看法对吗?
(四)
阿富汗儿童——我们该怎么办?
北京时间10月8日凌晨,美英开始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这使得本已十分贫困的阿国陷入更大的灾难与恐慌,其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群是阿富汗的儿童。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的统计显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阿富汗是世界上20多个“儿童基本生活‘严重不足’”的国家之一,其儿童受教育程度为全世界倒数第七……现在又面对美英的“反恐怖战争”,阿富汗儿童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战争将导致大批无辜百姓逃 ( http: / / www.21cnjy.com )离家园,沦为难民。在颠沛流离的逃亡过程中,将会有许多儿童因卫生状况不佳、缺少干净的饮用水和生病得不到有效的医治而死去。看着天真无邪的儿童死去,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痛心。可是阿富汗儿童目前正处在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的环境里,幼小、脆弱的生命将如何承受这起人为灾难?
我们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宗教极端主义,但这一切都不应以伤害无辜为代价。对于儿童这一弱势群体更应当优先考虑。
战争仍在继续,死亡仍未停止。愿和平的曙光早日降临在阿富汗儿童身上。
17.读了本段新闻,你认为最令人担忧的是什么问题?
18.在这次战争中,阿富汗儿童面临什么问题?
19.战争的罪恶是 。
20.针对美英对阿战争,我们的态度是 。
21.针对这次战争,想想阿富汗儿童,我们的愿望是 。
(五)巴格达居民不进防空洞
(路透社巴格达3月22日电)今天的巴 ( http: / / www.21cnjy.com )格达烟尘笼罩,城市空中轮廓线上火光点点,在美英部队对巴格达无辜迷茫的居民发动空前猛烈的轰炸之后,巴格达大街小巷几乎空无一人。
随着夜间炸弹和导弹接连不断的爆炸声,伊拉克首都全城的建筑物摇摇欲坠,火球和浓烟冲天而起,3天来的连夜轰炸首次变成了青天白日的闪电战。
一家宾馆的司机说:“(战争的)前两个晚上跟这次一比简直就是开玩笑。这就是他们所谓的震慑,真是让人胆战心惊。他们是说到做到。”
巴勒斯坦饭店的接待员说:“战争真的开始了。谁知道下一个晚上会是什么样子。”
做父母的都说自己的孩子被这次轰炸吓得瑟瑟发抖。有居民说美国在拿他们来试验自己的最新武器。
夜间袭击和新展开的白天轰炸在打击定点 ( http: / / www.21cnjy.com )目标时显然很精确。很多目标,包括政府各部,位于巴格达平民区的中心。震惊不已的巴格达居民说,尽管美英接连不断的轰炸让人不寒而栗,但他们不会躲进遍布首都的防空洞。
萨阿德 萨利赫说:“我们宁愿死在家里,也不愿意闷死在地下防空洞里。我不会进防空洞。”
22.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①无辜( )
②震慑( )
23.用“ ”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其语言特点是什么?
24.主体部分怎样详细说明导语中的“烟尘笼罩”“火光点点”。
25.这则新闻表现出的人民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什么?
三、写作
26.发挥想象,用2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我军万船齐发,直逼南岸的壮观场面。
27.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消息,反映身边社会生活新面貌、新问题。(共31张PPT)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
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
的语言。
3、体会蕴含字里行间的思想情感。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 泽 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诗词》。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
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
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
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新闻结尾
(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注音:
鄂 ( )豫( )绥靖( )
阻遏( )( )泄气( )
溃退( )歼灭( )管辖( )
锐不可当( )上当( )
要塞( )瓶塞( )
阻塞( )堵塞( )
è
è yù suí
zǔ è xiè
kuì jiān xiá
dāng dàng
sài sāi
sè sāi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则新闻的内容。
读新闻要抓住记叙的六要 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作为读者,你能在看了这则新闻后找出它的六要素吗?请概括出来。
你从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江南岸
西路军 三十万渡过三分之二,已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 三十五万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
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南岸阵地,控制江阴要塞,切
断镇江无锡段铁路
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
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衔接的呢?
课文结构
第1、2两句
其余部分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标题
标题
主体
导语
标题
导语
导语
导语
主体
主体
主体
主体
导语
议论句(分析原因)
承上启下句
自读课文:
对照地图,复述三路 大军的渡江情况。
九江
江阴
安庆
芜湖
江阴
安庆
芜湖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35万)
(30万)
(35万)
九江
1、为什么先叙述中路军?
2、东路与西路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
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3、找出本文的议论句,看看它属新闻结构的哪个部分,有什么表达效果?
“此种情况……都很泄气”。属“背景”部分。分析了敌溃我胜的原因,突出了文章中心。
质疑析疑
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
中路军和西路军都从时间说起,层次分明而又紧相衔接。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__________,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4.“百万”是夸张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导语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冲破敌阵,
横渡长江
不是,因三路军加起来是一百万
“不含”指不包括,体现语言确凿无误的特点。“均”指“全”,
体现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重点品读
找出本文议论句,思考讨论:
1、议论句写了什么内容?
2、议论句详写了什么内容?略写了什么
内容?为什么?
3、议论句为什么把国民党反动派与广大
官兵区分开?
4、为什么用“南京拒绝和平”而不用“蒋介
石政府拒绝和平”?
小结
本文是一篇消息(狭义新闻),它真实、及时、简要地报道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情况。全面介绍了渡江三路军的进军的时间、地点、战线、战况,使人对震惊中外的渡江战役之概貌有所了解。这则新闻的标题、导语和主体部分的结构安排等都颇有讲究,值得细心体味。文中的语言准确精练,铿锵有力。
归纳总结:
新闻概念: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
件或新气象、新成就的记叙文
新闻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
报道及时、语言准确简明
新闻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
新闻“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
起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议论
泰坦尼克号遇难
[合众国际社伦敦1912年4月20日电]北大西洋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件:“不会沉没”的泰坦尼克号在船身破了一道大裂口后载着一千多人沉入大海。
午夜时分,该船与一座冰山正面相撞,享有盛誉的防水船却无济于事。事故发生时,泰坦尼克号正在以21海里的时速在有冰海域快速前进——有人也许会说是在大摇大摆、威风凛凛地前进着。数小时后,这艘世界上最大最豪华的客船在乐队若无其事的伴奏声中从海面上消失了。
五天前,当这艘船驶离英格兰的南安普敦开始它开往纽约的处女航时,船上大约有2340名乘客和船员。在事故中大约有1595人遇难。只有745人得救,其中很多是妇女和儿童。如果船上的救生船不是只够一半的人使用的话,得救的人会更多。有两只满载从泰坦尼克号逃下来的人的救生船被泰坦尼克号下沉时形成的漩涡卷进海底。
显然,大多数乘客没有意识到出事。船与冰山相撞时,轮船只是稍稍颤动了一下,没有激烈的颠簸。一开始,乘客们对此并没在意,他们仍在舱内穿衣服,准备去吃饭。
阿奇博尔德·格雷西上校可能是在泰坦号上等到最后而又幸存下来的惟一的人。“我费劲地抓到铜栏杆,”他说道,“抓住后我就拼命不放。船下沉时,我在水中旋转起来,好像转个没完。后来我露出水面,看见海面上一大片乱七八糟的残骸。”
约翰·雅各布·阿斯特上校就不如他幸运了。一位幸存者看见他勇敢地帮助他的新婚妻子上了救生船,点支烟后,他又帮助其他妇女上救生船,而他自己却随船沉没了。船长也沉没了。船上大多数的工作人员和他们的妻子拒绝援救,她们在船上与丈夫手拉着手,随着泰坦尼克号沉入大海。
语言品味:
1、认真思考讨论“研讨与练习三”中1、2题,然后在全文中举例说明:
2、 还有哪些语句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毛泽东
相关链接和背景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的第一年就歼灭了国名党军112万人,从1947年6月底起,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名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的发电日期是1948年11月5日,当时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淮海战役的枪声于次日就要打响。
请在文中划出这则新闻的的六个要素。
请找出本则新闻的导语和主体。
人物 中原我军
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 南阳
原因 蒋军因全局溃败,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在以徐州和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在我军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不得不弃城南逃。
经过和
结果 自去年7月,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解放。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整体感知:
1、根据新闻的结构,划分本文的结构。
2、思考本文主体可划分几个层次?
3、归纳出本文的新闻“六要素”?
第一层
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
第二层
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三层
回顾过去一年中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弃
城南逃的变化。
第四层
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
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内容探究:
1、南阳解放战争中取得哪些成就?
2、为什么不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要概述一年多来南线我军的战况?
①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扩大
了老根据地。
②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武装力量。
③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
巩固了根据地。
南阳的解放,是南线我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
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
最好时机。其次,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
将军为什么弃城南逃。
语言品味:
结合“研讨与练习三”中第三组语
句思考:课文原句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什么意思?比另一句好在哪
里?
新浪体讯  。
在雅典奥运刚刚结束的女子10米气步枪决
赛中,中国选手杜丽在第九环时还落后对
手俄罗斯选手加尔金娜0.4环,第10环杜丽
10.6环超过对手的9.7环,最终逆转,以总成
绩502.0环夺金牌,而且这是中国奥运健儿
在本届雅典奥运会上所获得的第一枚金牌,
同时也是本届奥运会所产生的第一枚金牌,
杜丽的成绩同时还创造了新的奥运会纪录。
俄罗斯选手加尔金娜501.5环获得银牌,另
一名中国选手赵颖慧获得第四名。
小结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
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 有关
键意义的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
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
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
语言准确简明,感彩鲜明。给我们留下
很深刻的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
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 验、感
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
平。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300字左右。(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完成语文作业本中第一课的作业。
预习《芦花荡》,扫清字词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