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纸的发明》第二课时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10.《纸的发明》第二课时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8 14:45: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悬文化自信之帆 践行语文素养之海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说课稿
高悬文化自信之帆,践行语文素养之海。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第二课时。在准备这节课的过程中,对于成长中的我来说收获颇丰!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跟大家简要分享我准备这节课的历程和收获。
一、课前我的教学理解和追求
首先说说我的理论依据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核心素养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对应到本课中来,教师应当帮助学生通过自主的积累、梳理、探究和整合,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获得审美体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现美、创造美的实践。形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统观教材知联系。接下来我从单元整体分析以及文本分析谈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本单元与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都是以“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人文主题,二年级为识字单元,侧重在识字、学词过程中,感受祖国壮美的山河、节日、汉字和美食方面。而本单元围绕着“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这一人文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三篇精读课文及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些课文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不仅能获得审美体验,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还能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现美、创造美的实践。
本单元语文要素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要素“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意思”,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以及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有着紧密的联系。三年级上册主要从理解内容角度提出的。本单元是从“学习表达”角度提出的。这一语文要素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为学生进行习作训练提供方法上的指导。而第四单元“借助关键语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则是在理解内容、体会表达的基础上,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第七单元则是对第三单元的进一步提升,从怎么把一段话写清楚到怎么把事物写清楚,由段到篇体现了能力训练的梯度发展。
(文本分析)《纸的发明》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感受到中国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从而弘扬民族精神,激发起爱国热情。经过梳理,我以“寻根与传承”为知识核心,把语文要素“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贯穿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
(学情分析)如果对教材的深入解读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那么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三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接受新事物,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深刻。在课前我通过对学生交谈,通过班级小管家设计前测调查问卷,了解清楚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及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确立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抓住“改进”,体会蔡伦造纸的过程,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2.不同时期对比、中外对比,理解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能够传承下来的原因。
3.感受造纸术的价值,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课件呈现,不用读)
其中目标2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3是本课的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对教学流程的安排和设计如下:
一、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二、回顾图表,梳理课文
三、学习新知,深入探究
四、拓展延伸,感受“伟大”
五、情感升华,布置作业
我这样设计期望实现的课堂效果是:希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通过不同时期文字的记录方式的对比,中外对比,了解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能传承下来、传播全世界的原因,从而弘扬民族精神,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达到一种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快乐,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教学目标达成度高的效果。
二、课堂上的行动和效果
(一)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导入环节,我以四大发明视频进行引入,并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没有纸,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体会纸的重要性,接着带着单元任务情境进入古代科技馆,继续探索“纸的奥秘。”
这样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快速的带入到课堂中,为本节课的讲解铺设一个良好的感情基调。学生在观看视频时自信满满,在回答生活中没有纸时表达的清晰流畅。
(二)回顾图表,梳理课文
通过让学生借助课后第一题回顾图表,提取课文的关键信息、整合概括信息,教给学生“时间+事件”的概括方法,按照顺序把纸的发明过程说清楚。让学生初步了解“围绕一个意思一步一步写清楚的”方法。
这一环节有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梳理纸的发明过程,读懂说明性文章的整体框架构建方式。
(三)学习新知,深入探究
1.聚焦不同时期,了解东汉以前每种记录方式的特点。
本环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工明确,填写表格,进行汇报交流。这样,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学生通过自由朗读,男女对读,师生对读等方式让学生读中体会每种记录方式的不足。
2.走进东汉,探究蔡伦如何改进造纸术及造纸术能够传承的原因。
先让学生整体感知第4自然段的结构,理解围绕“蔡伦改进造纸术”来写的,进而体会“改进”的意义。学生在表达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时,引导他们学习抓住蔡伦改进造纸术的动作,用上顺序词的方法,把造纸的过程说清楚,接着我整合了语文园地三语句段运用里的第一题,让学生试着介绍一下剪纸,做灯笼、折纸的过程,孩子们用抓动词,用上顺序词的方法让自己的描述更有条理。这一环节运用了方法例学,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提升了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一段话”的意识,突出段的训练,将本单元语文要素落在实处。
这一环节本环节抓住了“不足”“改进”“传承”这几个关键词展开。通过让学生对东汉以前不同时期文字的记录方式的对比,认识不足,进而引出蔡伦改进造纸术的过程,让学生对比总结并练习表达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能传承下来的原因。突出了我的教学重点。
3.中外对比,感受造纸术的影响
接着呈现学习单上的阅读资料,让学生圈点勾画,抓住转折词“但是”,快速找出国外两种纸的优缺点进行中外对比,凸显蔡伦造纸方法的优点,进而传播全世界,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此环节让学生感受造纸术的价值,突破了我的教学难点。
(四)拓展延伸,感受“伟大”
为了实现语文学习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我让学生抓住文章的关键句,体会“之一”,生自由交流除了造纸术还有哪些古代科技成就,进而观看古代科技成就视频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学生不但对本堂课的知识得以巩固还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巩固。
(五)情感升华,布置作业
最后总结升华,感受造纸术的价值,树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体现课程思政元素,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最终达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的。
作业设计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搜集资料,进行整合,将古代一项发明介绍清楚。
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好的板书应该结构清晰,构思新颖,内容高度凝练。因此,我对本课的板书进行了如下设计。便于学生理解。
三、课后我的教学反思和再构
对效果和结果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兴致极高,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深入感受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了孩子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不足之处及未来再教时改进的设想。
1.导入环节。视频导入偏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下次再上时会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入课堂,接着复习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进入新授部分。
2.就像教研室王主任所说,我的整堂课容量偏大,有点面面俱到,应该化繁为简。于是我就从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出发,结合课后题,用一个主问题“为什么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能够传承下来”去进行设计,把所有知识点串联起来。并付诸实践,回去给我的孩子们讲这一课的时候,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新课标中强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阅读”是关键,“思辨性”是方式方法,是要在阅读活动中,关注思维方式的培养与形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讲解蔡伦造纸的过程时,让学生抓住动词,自己去发现这些动词的内在逻辑,为什么不能调换顺序,体会造纸的过程,总结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4.本课作业设置单一。没有体现“双减”政策以及分层布置作业。下次我会设计这样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体现单元整体设计的作业单。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我们减少遗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教学能力。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