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夜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用借助拼音、猜谜语、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9个生字,会写生字“思”,认识偏旁“攵”。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尝试借助节奏划分读出节奏和韵味,并能背诵古诗。
3.通过想象画面理解“疑”的意思,通过做动作、发挥想象补白的方法感悟诗人思乡之情。
4.初步领略吟诵的魅力并尝试吟诵。
教学重点、难点
1.借助多种方法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节奏,背诵古诗。
2.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悟诗人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诗题 介绍古诗
板书课题:静夜思
资料:中国人最熟悉,脍炙人口的诗;诗每一句都能读得懂,但连起来却很深刻,大专家、大博士都在研究它;唐代诗仙李白写的,诗中许多想象特别神奇。
师:小朋友,这首诗你会背吗,试一试吧!
(全班集体背诵)
师:真不错啊,今天老师还没教你就会啦!给自己点掌声吧!
(学生鼓掌)
师:为什么老师没教你就会呢?因为这首诗全文二十个字,字字读得得懂,连成四句话,句句看得明;连成一首诗,一首成经典。再读一读试试看。
(学生齐读)
二、学诗
师:小朋友,这首诗写在什么时间?
生:夜晚。
师:静夜思题目就写的夜晚,还有哪个地方也写出了夜晚?
生:月。
师:到底是哪个季节的夜晚呢?你之前是否学过相关的季节出现过的一种现象?
生:秋天的霜。
师:题中有夜,诗中有月,地上有霜,写得看样子是秋天的思念。
师:这首诗是在什么地方写的?
生:床前。
师:诗人在窗前凝望,诗人在思念何处?
生:故乡。
师:此时此刻,诗人在不在故乡?
生:不在。
师:一个人不在自己的家乡,那我们可以说他就在他乡。
板书:他乡
背景介绍:据史料记载,李白创作《静夜思》可追溯到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当时李白26岁,于这一年的春天前往扬州。到了秋季,因生病不得不客宿扬州旅舍。卧病修养期间的某个晚上,大约在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看着月明星稀的夜空,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诗篇。
师:小朋友诗人在这样的夜晚,为什么会突然思念故乡呢?
(学生自由回答)
师:在这样的夜晚里,诗人李白看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一起读一读第一句吧。
(学生齐读)
床前明月光
生:明月、月光。
师:诗人又想到了什么?读一读第二句。
疑是地上霜
生:地上的霜。
师:此时已是深秋,秋天的夜晚原本就有秋霜,在深夜霜应该更浓了。但李白却写“疑是地上霜”,又将月光当作秋霜,这是霜上加霜,秋霜是不是更浓了?
生:是。
师:那夜呢?
生:更凉了。
师:此时一个人在他乡,思念也就更?
生:深了。
师:诗人李白明知地上的是月光,却写作秋霜;这明明是诗人的想象,但却写作疑是。实际上李白常常用这样的句式,表达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比如“疑是银河落九天”“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可见李白心中与我们相比有着不一样的世界。
师:李白又做了什么呢?读一读诗的三四句。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生:举头望、低头思。
师:请问诗人可爱吗?
生:可爱
师:月光之下那么多人走走停停都没感觉,唯有诗人看见月光心有所想,他想跟月亮里的谁对话呢?
(学生自由回答)
拓展: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师:为什么刚才举头望明月,现在又要低头思故乡呢,别的不思,专门思故乡呢?
师:诗人看月亮的时候想家乡,此时故乡的人见不到我,但一定能看到什么?
生:月亮。
师:李白见月思念的是家乡,故乡的人见到月亮又会思谁呢?
生:“我”。
师:“我”看见月亮就像看到谁呢?
生:家乡的人。
师:这就叫睹月思人。这首诗为何成为经典,代代传诵呢?因为月亮人人可见,思念人人都有,诗歌人人都爱,从此以往月亮就成了思念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