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7 22:0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 北宋的政治》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线索梳理是历史教学十分重要的一环,通过对一件史实的系统性梳理不仅可以快速捕捉教材上的考点,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核心内容所在。“北宋的政治”一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开端,是后续课程的重要接转衔接点,本课中的重要知识点如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二府三司制度、王安石变法的高效讲授非常重要,此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后续朝代知识内容的学。因而对于本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以梳理出一条明确的历史发展线索为主要宗旨,克服学生面对学习政治史的畏难心理,将政治史的知识点以富有逻辑、极具规律的形式呈现,益于历史信息的有效吸收,形成“局部统一的再度实现——以史为鉴、居安思危的家国政策——改革的利弊与继续发展”的串联(即得天下—顺天下—安天下—革天下),激发学生对北宋历史的兴趣同时启发学生们对复杂历史问题思考。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北宋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个重要时期,经过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武将擅权,军阀割据和地方豪强割据等顽疾被革除。中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进了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统一,同时重文轻武政策的实施还促进了宋代科技的繁荣,但是这些新的改革也带来了诸如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军队战斗力减弱等社会弊端。“北宋的政治”是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课主要会学习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两大方面的内容以及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和北宋初期一系列社会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本课前两方面内容关系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本是本课的核心,而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北宋是我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自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以来,为加强皇权历朝历代最高统治者都在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做功课:一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二是军事权力的掌控,三是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基于以上对课程标准知识点关系的分析,本课前两个知识点都是相当重要的内容,而王安石变法子目是新教材增添的内容,主要是要让学生对此次变法的动机、经过、结果具有较为系统的认识。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接触历史这门课的时间较短,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还抱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但是本课是政治史,学习起来相对比较枯燥,七年级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也有限,为调动学生兴趣化难为易才能适应学生认知特点。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学生已经储备了一定宋代著名的人和事的知识,比如一些文学名人和绘画大家,也会有宋朝腐败和屈膝求和的印象
教学目标
具体目标 素养达成
知识与能力:①了解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建立、杯酒释兵权的史实。②掌握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条件、措施及影响。③了解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和表现,知晓这些措施导致的历史结果。④认识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的关系,知道王安石变法开展的原因、具体内容和结果。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③通过学习王安石变法让学生认识到处理问题要从根本出发,考虑全面、顾全大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习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使学生认识到这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②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③通过王安石变法的学习引导同学们认识到士大夫救国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决心和情怀。④通过深入分析、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北宋加强了中央集权,革除前代之弊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及其后果,北宋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与影响。教学难点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内容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课件(二)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景创设、问题教学法、材料研习法、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注重合作、探究、交流相融合,以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历史问题的兴趣。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一提到政治史的学习大家会不会都感到头疼呢?其实政治史的学习也可以很简单,其秘诀就是掌握一个历史事件发展的基本线索,顺着一条线走下去,再复杂的政治史知识也可以成为有趣经典的小故事,而那些看似难懂的社会政策也可以被当作是构建起故事框架的规则。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以下搭建的历史线索出发一起探讨——北宋的政治。从课本基本线索导入,先简单介绍本课的基本框架,为学生们先梳理出后续知识点的基础脉络,让同学们对本课有最为基本的了解,同时以问题进行导入,提出:“更前代之‘弊’法,筑万代之安宁?”究竟是美好希冀还是政治改革的最终结果?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此外,结合教材上设置的问题,抛出本课的重要知识点,让学生明晰本节课的目标,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更好地带入课程情景。 认真聆听教师的讲授,通过翻看教材记录笔记了解本课的基本要点,对本课程的学习形成较为清晰的线索。将老师讲授的重要内容进行记录,跟随老师思维深入思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明确本课重要知识点和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一、陈桥兵变得天下(得天下·陈桥兵变与北宋的建立) 知识的回顾与新授,由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引出对本章节内容的学习。通过图片和表格让学生自行回忆之前课程所学内容,并思考其与本课可以构建的联系。介绍宋太祖赵匡胤的身世和历史,强调这位人物开创宋朝结束乱世的重要历史意义,并由此引出后续一系列改革措施的相关知识点。陈桥兵变,通过一个简短的小视频,认识北宋建立的过程,并由此令学生对北宋建立的条件、时间、过程、重要人物具备清晰的认识。材料:①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②天下攘攘百岁间,英雄出世笑华山。 南唐北汉归一统,朗月残星逐满天。 文治彬彬开盛世,武功赫赫震幽燕。 席间杯酒销王气,汴水流年咽露盘。引入与过渡,通过续资治通鉴中宋太祖和赵普的对话体现宋太祖在接手江山后的一系列忧虑,并由此引入下一小节“宋太祖的中央集权政策”,旨在体现宋太祖严重加强中央集权的紧迫性。最后抛出问题:根据方才同学们所说——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赵匡胤显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那么他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稳固国家政权呢? 认真回忆之前所学的关于五代十国的知识,思考北宋建立的背景与条件。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了解宋太祖其人。认真观看视频、研读材料,边观看边思考,了解宋太祖建立宋朝的过程和方式。思考续资治通鉴中宋太祖和赵普二人的对话,分析最后老师抛出的问题,基本了解宋太祖实行一系列中央集权政策的动机。 结合材料,令学生学会提取材料信息。通过创设情境,通过人物自白、人物对话等,将学生带入情境产生情绪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引发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的思考,衔接之前的课程,令学生温故而知新。
二、强化集权顺天下(顺天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防“武将专权”之弊导入环节:通过表格和文字材料,呈现五代十国时期建立者的身份和统治年限,再结合欧阳修的文献“五代之乱,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 ”引发思考。展现当时国家隐患主要为武将专权、地方割据。杯酒释兵权,通过一段简单的视频展示杯酒释兵权的过程,体现宋太祖用怀柔的政策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避免历代开国君主用杀戮的手段对待功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又夺取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利,以达到不激化社会矛盾而巩固政权的目的。展示宋太祖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杯酒释兵权)拆分统兵与调兵之权,控制军队调动采用更戍法进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换一次,但将领不得随之变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引用材料:“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禁军首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宋史·职官志》”(二)防“宰相权力过大”之弊1.以图片流程图的形式展现北宋实行的二府三司制度基本结构图。2.呈现当时的相关措施:采取分化事权的做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和财政大权3.呈现材料:“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获预闻兵士……又财物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钱穆《国史大纲》”(三)防“地方权力过大”之弊1.以图片流程图的形式展现北宋实行的(路)州县制度的基本结构图。2.呈现当时的相关措施:设文官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设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利设转运使,地方财政收归中央3.呈现材料:“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宋史·职官志》”4.抛出问题:根据材料内容:“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宋初的政治改革使得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皇权得以强化,但会不会存在某些负面影响呢?答案点拨:分别从国家军队战斗力和财政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增设官僚机构?分散军权?兵将之间联系减弱?军事上的强干弱枝? 仔细阅读史料和比对表格信息,提取关键历史元素,试自行分析北宋政治改革的背景。认真观看视频,提取关键信息。了解熟悉“杯酒释兵权”这一史实。根据教师指示了解宋太祖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用①②③在书本上分别标注出并做好笔记。将教师提供的流程图记录在书本空白处,熟记了解。通过仔细研读呈现的史料,体会北宋中央事权分散的具体情况。将教师提供的流程图记录在书本空白处,熟记了解。北宋的地方制度是一个小难点,需要结合教材内容认真记背。认真阅读材料和抛出的问题,结合之前所作的笔记,梳理出问题答案的基本脉络,听从老师点拨指示可自行先撰写答案,切记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温故而知新,提高学生联系知识点的能力,锻炼自身思维,树立辩证思考的态度。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辨析能力。提高学生对较复杂历史知识的概括能力。读懂教材,掌握这一子目作为重难点内容的基本知识点。将书本中较为分散的历史信息加以归纳梳理。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解读史料的能力,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重文抑武安天下(安天下·北宋重文抑武的政策) 设置问题:材料:①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三 ②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由此提出:结合书中“材料研读”中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教材重现,将教材中的具体内容串联线索在多媒体上进行呈现,引导学生记录笔记并自主思考识记。教事业的发展——北宋“文治”局面的形成,首先呈现史料“……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清朝的3.4倍……——《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最后引导得出结论:北宋大大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受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介绍北宋重文抑武政策下的影响,结合教材呈现: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全国范围内营造起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局面。宋朝重文抑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同时北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得当时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卓越才华的文人名士,为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基于此列举北宋涌现的一批文人名士。4.通过材料、教材信息进行知识难点提醒并抛出问题。指出当时的北宋社会外表繁荣之下实则危机四伏,宋朝对军队极为重视,每年军费开支占财政支出七八成,军队最多是达到120多万。由此让学生进行思考:对军队如此大的支出真的起到实际效果了吗? 结合教材,认真研读材料,思考问题,自主分析。阅读教材,根据教师指导进行笔记记录和材料勾画。分析史料(表格、文字),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阅读教材进行笔记记录,认真体会感悟,自主归纳,并通过以往经验有效记忆。对重点信息进行标注,对知识的冲突点进行自我思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开展自主分析。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史料的能力,从较为连续的主旨相同的四段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培养学生的历史辩证思维。引导提高学生的材料归纳能力。让学生切身体会北宋重文抑武政策下社会风气的变化,为后面利弊总结做好铺垫,以防学生因知识复杂而难以理解的情况发生。锻炼学生的史料研习和历史解释能力,引发思考,通过现象看本质,客观理性辩证、分析问题
四、积弊重重革天下(革天下·改革积弊与王安石变法) 1.导入,通过展示宋朝疆域图,呈现当时社会处于一种较为内忧外患的环境中,在国家内部和外部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威胁。交代当时的北宋社会“以钱财换和平”的举措。小组讨论:先呈现梳理归纳的之前讲授的内容(政治举措),让学生自主总结北宋一系列政治举措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答案探讨与呈现:主要是从史料的角度呈现当时北宋社会产生的冗官、冗兵、冗费“三冗”的畸形局面,让学生体悟到当时社会正处于的黑暗局势——政治制度的消极影响已经严重威胁到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现通过史料交代背景:再指出“庆历新政”是“王安石变法”的序幕,并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原因、时间和目的。系统介绍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结合教材中的表格)以及最终结果,最后引导分析:变法中①富国的政策在实行的过程中滋养了贪官,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从而引起激烈的争议,变法受到重重阻挠。;②强兵的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北宋战力依然薄弱,与西夏开战仍以失败告终。最后作出评价:“最终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而并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同时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派内部分裂的同时又受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最终导致变法失败。” 结合教材认真分析教师提供的疆域图,并对当时北宋的社会状况进行初步的认识。根据教师指示进行小组讨论,主要是就呈现的表格内容思考这些举措对北宋社会将会带来如何的负面影响以及产生的后果。记录教科书中未呈现的内容,认识到当时社会的具体情况。全面认识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发动原因、动机、时间、过程、具体措施以及重要人物。对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和影响进行自我梳理,对照老师提出的观点进行比对并记录。 培养学生自行识读地图材料的能力,学会从地图中提取有效信息,更为全面地了解北宋当时的家国处境,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教材有效信息和知识点的能力,提高历史解释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促进思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此让学生全面深入地知晓王安石变法的来龙去脉与历史背景,了解王安石的动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培养学生评价和归纳一历史事件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
课程小结 1.回归线索主线:重新提出在课程开始时抛出的问题——更前代之“弊”法,筑万代之安宁,北宋真的做到了吗,最后提出:“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北宋社会一系列政治改革不能说是完全的失败,也不是绝对的成功。我们在承认北宋政治对当时社会带来的进步因素外,也必须看到其中存在的种种时代问题。进而重新串联起本课的基本进行脉络:展示本课基本结构,指导学生进行查漏补缺:3.作业布置: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曾经都发生过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而宋朝农民起义频发是历朝之最,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便是以北宋农民起义战争作为背景,请你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北宋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会有哪些方面呢?(答案点拨:主要从税收<经济收入>、官僚膨胀、国家政策、社会思想文化等多方面自由探讨。) 重新回到了之前的问题,认真聆听老师的分析并牢记本课发展线索。检查笔记内容进行查漏补缺。根据笔记、教科书、学案以及相关材料,自行查找资料完成作业。 加深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印象,在脑海内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和历史线索。【即得天下—顺天下—安天下—革天下】从较为基本的社会现象出发,引发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关注和兴趣,锻炼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史料阅读、历史解释的能力。
教学效果预测
本课主要以构建起北宋历史的基本发展线索从而加深学生对北宋政治的了解为教学特色,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提高本课程内容的逻辑性和规律性,易于学生对历史信息和知识考点的认识和吸收,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北宋历史的兴趣,一定程度上消解对政治史学习的畏难情绪。在本课程内容的教学中多次运用史料、视频以及情景互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能力,对士大夫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行为加以渲染可以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本课程属于政治史范畴,即使设计线索指引教学,依然存在对具体社会政策进行记背的环节,内容不可避免有些生硬枯燥,可能会引发学生对学习相应内容的抵触。本课程中设置有小组讨论和个人思考的环节,旨在提高学生互动团结意识和自主研讨能力,但可能出现学生不听从教师安排、抵触合作、无法很好完成解题任务的情况,需要适时改变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配合教学任务的进行。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