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图片选自
《中国历史演义故事画·宋史·靖康之乱》
北宋皇帝
宋钦宗
周边民族政权金朝的
军队将领
惟宋无女主、外戚、宗室强藩之祸。宦寺虽为祸而亦不多。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弱”
“强”
?
政治治理
安稳之力
卫国之力
政治治理之力--
北宋的政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目录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
一、安国之力
二、稳国之力
三、卫国之力
壹
安国之力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一、安国之力
(一)北宋的建立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宋史·太祖本纪》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时间: 年;
建立者:赵匡胤 宋太祖;
都城: ;
国号: 。
960年
开封(东京)
宋
一、安国之力
(一)北宋的建立
961年
980年
结束分裂
一、安国之力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① 地方权力过大
② 武将专权
③ 宰相权力过大
随着政事堂制度的发展,中书省与门下省的枢机地位受到了严重的削弱。由于政事堂“合中书门下之职”,两省作为“机要之司”的职权被集中到了政事堂。
——张岂之《中国历史新编》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政事堂
强化
中央集权
一、安国之力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强化 中 央 集 权 问题 (五代弊政) 措施 (防弊之政) 结果
(防弊效果)
地方 权力过大
武将 专权
宰相 权力过大
一、安国之力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 除“地方权力过大”之弊
派 文 臣 治 理:中央派文臣任地方长官;
设 官 分 权: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取消收税权,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税收由中央掌控。
频 繁 调 换:三年一换,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收地方之权于中央,防止藩镇割据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 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 《宋史·职官志》
路
府州军监
县
安抚使司(帅司)
转运使司
(漕司)
提点刑狱司
(宪司)
提举常平司
(仓司)
知州、知府
通判
知县、县令
一、安国之力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强化 中 央 集 权 问题 (五代弊政) 措施 (防弊之政) 结果
(防弊效果)
地方 权力过大
武将 专权
宰相 权力过大
收地方之权于中央
防止藩镇割据
委 派、分 权、更 换
收权、分权、调换
收武将之权于君主防止武将夺权
一、安国之力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2. 除“武将专权”之弊
收 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分 权: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调 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收武将之权于君主,防止武将夺权
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曰禁军。
——《宋史·兵志》
一、安国之力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强化 中 央 集 权 问题 (五代弊政) 措施 (防弊之政) 结果
(防弊效果)
地方 权力过大
武将 专权
宰相 权力过大
收地方之权于中央
防止藩镇割据
委 派、分 权、更 换
收权、分权、调换
收武将之权于君主防止武将夺权
分化事权
收宰相之权于君主防止宰相专权
一、安国之力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 除“宰相权力过大”之弊
分 化 事 权:
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财政
行政
军事
监察
同平章事
度支
盐铁
户部
参知
政事
中书门下(政事堂)
三司
枢密院
御史台
三衙
皇帝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梁溪全集》
收宰相之权于君主,防止宰相专权
一、安国之力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强化中 央 集 权 问题 (五代弊政) 措施 (防弊之政) 结果
(防弊效果)
地方 权力过大
武将 专权
宰相 权力过大
收地方之权于中央
防止藩镇割据
委 派、分 权、更 换
收权、分权、调换
收武将之权于君主防止武将夺权
分化事权
收宰相之权于君主防止宰相专权
以史为鉴
安国之力
贰
稳国之力
重文轻武政策
二、稳国之力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 [唐]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尚武 风气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新唐书·兵志》
选择什么治国方针
让我北宋能够
长期稳固的发展呢
……
宋太祖赵匡胤
重文轻武政策
二、稳国之力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辞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 [宋] 蔡襄《端明集》
两宋正副枢密使
出身占比图
——整理自《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
文臣
武将
三衙长官见宰执大臣,一定要恭敬的作揖然后退下。
——译自[宋]汪藻《浮溪集》
(一)重文臣,轻武将
二、稳国之力
(二)重文教,抑武风
材料一:北宋各时期科举人才情况 太祖 太宗 真宗 仁宗 英宗 神宗 哲宗 徽宗
在位时间 17 21 25 41 4 18 15 25
科举人才数(人) 104 691 826 3105 352 1951 1664 3975
材料二: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朝的3.4倍。
——《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
——《宋代科举人才空间聚集性探索》
材料三:北宋时期科举取士合计60035名,而武举取士共868名。
——《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
提供人才后备力量
社会读书风气
唐宋八大家有六位都是北宋时期人,占比百分之七十五。
科技发达
文化昌盛、人才辈出
二、稳国之力
自太祖勒不杀士大夫之誓,以诏子孙,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
——王夫之《宋论》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集》
士大夫的社会责任感
稳国之力
“文治”
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的政策
以史为鉴
安稳之力
祖宗之法
其实质是指宋太祖、太宗以来逐渐形成的以防微杜渐为核心精神的基本治国原则,以及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的诸多做法与说法。
先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叁
卫国之力
问题与改革
三、卫国之力
材料一:宋开国时, 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 恩荫之滥,杂流之猥, 祠禄之多, 日增月益, 遂至不可纪极。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
——蔡襄《论兵十事》
北宋、辽、西夏交战图
士大夫的政治革新运动
冗员
冗兵
冗费
注意!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
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
国不“富”
兵不“强”
三、卫国之力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宋神宗
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开启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阻挠。1045年初,新政失败。
祖宗之法
王安石
王安石变法
目的:
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范围:
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
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三、卫国之力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
经济 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官僚等特权,增加政府收入。
方田 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官僚和大地主不能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促进农业发展
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
三、卫国之力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
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三、卫国之力
郑侠《流民图》
变法失败
卫国之力
失去了----
以史为鉴
强化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政策
(获得)
安稳之力
北宋的政治治理何以拥有在对内统治中汉唐不及的安稳之力
却没有在对外关系上重要的卫国之力?
因循守旧
祖宗之法的问题
革新运动的失败
(丧失)
卫国之力
世界纷繁局势,要走出中国特色道路的今天——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以史为鉴的意识
以民为本的理念
因时而变的政策
砥砺前行的态度
强
国
课堂小结
二、稳国之力
三、卫国之力
北宋的政治
一、安国之力
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都开封
宋太祖
强化中央集权
防“武将专权、藩镇割据、宰相‘集权’”之弊
重文轻武的政策
重文臣,轻武将
重文教,抑武风
庆历新政
熙宁变法
失败
课后作业
观看纪录片《中国通史》第56集,并完成不少于150字的观后感想,下节课请同学起来分享。
北宋的政治--
同学们再会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与社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