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37张PPT)+2视频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37张PPT)+2视频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7 22:56:10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更前代之“弊”法,筑万代之安宁
更前代之“弊”法,筑万代之安宁?
是美好希冀?还是最终结果?
局部统一的再度实现
以史为鉴、居安思危的家国政策
改革的利弊与继续发展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的政策
两大重点子目
隐藏线索——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都与赵匡胤有关。他建立的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北宋的政治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宋初的皇帝为什么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陈桥兵变得天下
1
强化集权顺天下
2
积弊重重革天下
4
重文轻武安天下
3
目录
局部统一的再度实现
空前加强的中央集权
居安思危的重文抑武
系列政治举措的后果
与王安石变法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第1节 陈桥兵变得天下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知识回顾与新授
问题一:
五代十国的时代特点?
军阀割据
政局动荡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得天下·陈桥兵变与北宋的建立
而北宋统一战争历时十八年,终于结束了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的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重新实现了南北方主要地区的统一。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得天下·陈桥兵变与北宋的建立
朕本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京师。960年初被派北上抵抗辽军。最终朕终结了唐末五代十国混战局面,开拓了宋朝,朕可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宋太祖·赵匡胤
后周禁军统帅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夺取政权 北宋始祖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得天下·陈桥兵变与北宋的建立
通过视频简单了解北宋建立的过程、重要人物与重要事件(原视频链接已放置于备注)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得天下·陈桥兵变与北宋的建立
陈桥
兵变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宋史·太祖本纪》
北宋建立时间:960年
建立者:赵匡胤 宋太祖
都城:开封
“南唐北汉归一统,
朗月残星逐满天”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得天下·陈桥兵变与北宋的建立
宋太祖

忧虑?
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问题二:根据方才同学们所说——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赵匡胤显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那么他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稳固国家政权呢?
第2节 强化集权顺天下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顺天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朝代 建立者 身份 延续时间
后梁 朱温 唐末宣武节度使 907-923
后唐 李存勖 唐末河东节度使 923-936
后晋 石敬瑭 唐末河东节度使 936-946
后汉 刘知远 唐末河东节度使 947-950
后周 郭威 天雄军节度使 951-960
五代之乱,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 ——欧阳修《本论》
国家隐患初步归纳——武将专权、地方割据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顺天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防“武将专权”之弊
——“杯酒释兵权”之计
宋太祖用怀柔的政策解除朝中大将的兵权,避免历代开国君主用杀戮的手段对待功臣所造成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又夺取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利,以达到不激化社会矛盾而巩固政权的目的。
通过视频思考宋太祖这样做的意义
(原视频链接已放置于备注)
三、采用更戍法进军的驻屯地点,每隔几年更换一次,但将领不得随之变动,使得“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禁军首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宋史·职官志》
防“武将专权”之弊
——“夺权分权”之计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顺天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杯酒释兵权)
二、拆分统兵与调兵之权,控制军队调动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顺天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防“宰相权力过大”之弊
采取分化事权的做法,削弱相权
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和财政大权







财政
行政
军事
(三司)






参知
政事
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获预闻兵士……又财物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
——钱穆《国史大纲》
二府三司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顺天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防“地方权力过大”之弊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设文官任地方长官,三年一换
设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利
设转运使,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路)州县

府州军监

安抚使司
转运使司
提点刑狱司
提举常平司
知州、知府
通判
知县、县令
赵宋王朝是被一而再,再而三的外族入侵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稳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顺天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问题三:
宋初的政治改革使得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皇权得以强化,
但会不会存在某些负面影响呢?
答案点拨:
分别从国家军队战斗力和财政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增设官僚机构?
分散军权?
兵将之间联系减弱?
军事上的强干弱枝?
(答案在后方揭晓)
第3节 重文抑武安天下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令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三
文臣成为政事堂和枢密长官的主要人选。两宋共有枢密使、副枢密使724人,其中文臣659人,约占百分之九十一。
——《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两宋卷》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安天下·北宋重文抑武的政策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唐)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汪洙(北宋)
问题四:
结合书中“材料研读”中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
措施: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祖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表现: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要职、主持军务,地位待遇均高于武将,武将反而受到多方面牵制,带兵打仗还要按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安天下·北宋重文抑武的政策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安天下·北宋重文抑武的政策
文教事业的发展
——北宋“文治”局面的形成
……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明代的4倍,清朝的3.4倍……
——《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
北宋大大增加了科举取士的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受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安天下·北宋重文抑武的政策
文教事业的发展
——北宋“文治”局面的重要影响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全国范围内营造起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局面。
宋朝重文抑武的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同时北宋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使得当时涌现了一大批具有卓越才华的文人名士,为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安天下·北宋重文抑武的政策
文教事业的发展
——盛世之下的“暗藏危机”
注意!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
而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
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极为重视,
每年军费开支占财政支出七八成,军队最多是达到120多万。
思考:如此大的支出真的起到实际效果了吗?
第4节 积弊重重革天下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我是教材新添内容哦!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革天下·改革积弊与王安石变法




北宋的繁荣也令它受到周边多方势力的觊觎……
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以财换和平)。
外部情况
内部情况
第一课时 北宋基本情况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 政治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设通判监督;节度使演变为虚衔 地方政策调整
经济 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税收大部分上交朝廷 财政控制加强
军事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 军事强干弱枝
中央与地方行政改革 中央 行政 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
军政 枢密院:有调兵权不统兵
三衙:统兵但不调兵
财政 三司(盐铁、度支、户部)
地方 四监司 平行的路级机构,从各方面监控各州
通判 州一级增设,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抑制武将 重用文官 崇文抑武的方针 罢免宿将兵权 杯酒释兵权、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将领定期换防、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大力提倡文治 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小组探讨
内部情况
材料二:宋太祖建国之初,全国军队总额才22万,太宗至道时达66万,真宗天禧年间为91万,到仁宗庆历时激增到126万之多。
年代 收入(贯) 支出(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材料三: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收支情况对比
材料一: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及。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外强内弱,人员冗杂
机构臃肿,设权重叠
耗资攀升,支出巨大
冗官
冗费
冗兵
严重危害了国家机器的有序运行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革天下·改革积弊与王安石变法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革天下·改革积弊与王安石变法
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站在地主阶级和专制主义统治的广泛利益的立场上,抑制豪强地主兼并势力,稳定中间阶级(中下层地主和上层农民),缓和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剥削,以巩固宋封建统治。
——漆侠《王安石变法》
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三司使韩绛
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钱穆《国史大纲》
改革前奏——
庆历三年(1043 年)范仲淹提出改革措施,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员、选拔贤能为中心,得到宋仁宗支持。使得北宋政治风气有所好转。史称“庆历新政”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革天下·改革积弊与王安石变法
原因: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时间:1069年
目的: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革天下·改革积弊与王安石变法
富国的政策:
在实行的过程中滋养了贪官,加重了人民的负担,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从而引起激烈的争议,变法受到重重阻挠。
强兵的政策:
效果并不明显,北宋战力依然薄弱,与西夏开战仍以失败告终。
最终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而并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同时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脱离现实),变法派内部分裂的同时又受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最终导致变法失败。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革天下·改革积弊与王安石变法
变法结果
积极: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 10000 多处。
消极——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致使新法的推行困难重重,收效甚微。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保守派
第六课 北宋的政治
课堂小结
————更前代之“弊”法,筑万代之安宁
更前代之“弊”法,筑万代之安宁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课堂小结
“想法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北宋社会一系列政治改革不能说是完全的失败,也不是绝对的成功。我们在承认北宋政治对当时社会带来的进步因素外,也必须看到其中存在的种种时代问题。
两次变法
北宋的建立
中央集权的加强
重文抑武的政策
积贫积弱,
积弊重重
得天下
顺天下
安天下
革天下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课堂小结
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的建立—平天下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顺天下
军事:压抑武将
中央:分化相权
地方:削弱臣权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安天下
崇文抑武
文臣统兵
科举发展
四、积弊与变法
冗官
冗兵
冗费
延伸
促成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课堂小结
课后思考
中国历史上的每一个朝代曾经都发生过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而宋朝农民起义频发是历朝之最,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便是以北宋农民起义战争作为背景,请你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北宋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会有哪些方面呢?
(答案点拨:主要从税收<经济收入>、官僚膨胀、国家政策、社会思想文化等多方面自由探讨。)




书目推荐:
1.包伟民 吴铮强——《宋朝简史》
2.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3.蔡晓琳——《北宋觉醒—庆历新政与鼎革 之殇》
4.刘子健——《北宋的改革家—范仲淹》
5.赵冬梅——《大宋之变》
影视推荐:
1.《中国通史》
2.《超简中国史·宋》
3.《开封府》(宋代法制为主)
4.《国宝档案·奇趣大宋》
感谢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