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下册第9课《对外开放》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位于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单元立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时空,为我们呈现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三大壮丽画卷。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在对外开放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以三大时间节点(80年代、90年代、新世纪)的三次飞跃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第一阶段,经济特区作为重要的“窗口”,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发挥了重要的辐射作用;在第二阶段,我国陆续开放了更多的沿海城市、地区及内陆城市,在空间上从“点”到“线”到“面”,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在第三阶段,伴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学生情况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为厦门市八年级学生。已知:同学本单元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对外开放的历史背景已经有了初步认识,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时代主题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把握。此外,作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知识与现实的联系较为紧密,学生能够联系现实生活感受对外开放对个人、对厦门以及对中国的重大意义。未知:与此同时,初二学生在经济特区“特”在哪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特点、如何辩证认识中国加入WTO等问题的认识较为片面,需要老师将其作为重难点进行聚焦学习。策略:对此,我的教学策略有三:一是充分利用地图、视频等素材,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二是聚焦本课的重难点问题,通过呈现史料的形式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素养;三是展示厦门经济特区设立四十余年来的一系列老旧照片,展现对外开放政策对于家乡发展变化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通过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了解经济特区建立、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实(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通过史料的解读,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大作用(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通过整体内容的解读,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素养目标: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经济特区设立的原因、过程与意义;2.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特点。教学难点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与特点;2.辨证地看待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影像资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厦门市植物园邓小平种植的大叶樟树”,提问“一九八四年邓小平为何来厦门?邓小平此行还为厦门留下了什么?” (师)展示图片并提问(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以身边熟悉事物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更快进入课堂
一、从逃港风到开放潮——经济特区的建立 展示深圳今昔对比照,并出示材料二则:1979年,深圳(宝安县)人均GDP为160美元,仅一河之隔的香港则是3900美元。“在香港做乞丐的都比我们这边好得多,只要你干活,就能有饭吃。”——《人民日报》记者连云山1979年以前的宝安县曾流传着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陈秉安《大逃港》展示四大经济特区地图并探究2个问题:经济特区“特”在哪?为什么首先开放这些地区?通过“深圳速度”、“深圳精神”及相关图片、视频讲诉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从深圳视角转至厦门,展示图片并讲诉厦门经济特区的起步及困境。播放1984年邓小平厦门之行视频。 (师)展示图片及材料,讲述从“大逃港”到设立经济特区的过程,并提出探究问题(生)讨论并回答(师)展示深圳与厦门经济特区图片及视频(生)完成填空内容并做好重点内容标记 通过今昔对比展现对外开放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原因;同时通过视角切换,让学生从身边事学习新知识
二、从东南角到全中国——对我开放格局的形成 播放纪录片《我们一起走过》相关视频,学生简要概述对外开放格局的过程。展示“对外开放格局图”,引导学生识图与记忆。展示“近代通商口岸与对外开放城市图”,学生讨论二者异同点后完成表格内容。 (师)播放视频并留下设问(生)补充完成思维导图内容(师)展示地图并做总结(生)讨论后完成表格内容 通过视频、地图、思维导图等素材,并采取图史结合、相互印证及对比分析方法,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掌握本课重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三、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简要介绍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概念与性质,让学生了解加入WTO的必要性。讲解中国从1986年至2001年正式加入世贸组织的曲折过程。展示材料二则,学生讨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利还是弊?材料一:1995—2001年进出口总额平均年增长12%,GDP年均增长8.92%;2002—2006年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31.5%,GDP年均增长9.45%。材料二:WTO是经济强国拆除经济弱国自我保护屏障的战略工具。如果听任“市场浪漫主义”,中国经济未及起飞,就可能先被击毁在跑道上。作为经济弱国的中国,可能会成为经济强国的食物。→→→机遇与挑战并存 (师)展示图片及相关材料(生)分析讨论后回答问题 通过材料、图表等方式让学生熟悉掌握论从史出、史料实证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四、从“大厦之门”到“中国担当”——回顾对外开放四十余载 展示厦门老旧照片回顾经济特区设立四十余年记忆,看家门口所经历的巨变。讲诉40余年,厦门从东南一隅登上全国舞台,犹如“大厦之门”,一经推开就不会重新关闭,只会越放越开。同样在这40余年中,中国也逐步从大国边缘走向世界中心,无论是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理念,亦或是兴办“亚投行”,在这一过程中都在展现着“中国担当”,而这一切始于改革开放,这便是改革开放的巨大魔力。 (师)展示厦门老旧照片,讲述厦门对外开放历程(生)观看图片,感受改革开放的独有魅力 通过一系列家门口老照片,带领学生重走对外开放之路,通过家乡变化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同时逐渐形成国际视野
随堂训练 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始于( D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这个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 D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B.内地—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C.沿海开放城市—内地—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课后习题训练,更加有效的让学生梳理及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对于教学具体环节的设计、史料的筛选及运用、师生活动的安排、板书的设计和书写、教学教态、师生互动等方面均能较好的完成,不仅关注到了厦门地方史的内容,也注重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渗透。与此同时,本节公开课在教学内容及环节设计上依然存在不少需要继续改进与完善的方面,主要如下:1.教学内容上:所提供的文字材料太少,同时没有充分的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关于世界贸易组织的介绍中,未提及中国与其前身关贸总协定的关系(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之一)。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利与弊”一环节,如何辩证的看待以及如何将危机转换为机遇这一问题的讲解不够具体。2.教学环节上:对于课标的掌握需要熔炼于心,才能将教学重、难点更加合理有效的设计。对于教学过程中各环节时间的分配及把握需要更充分,要详略得当、合理分配。在教学过程中,语速过快不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效果尤为不佳。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参与讨论,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板书设计上,需要有主板书和副板书,二者紧密结合使用。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