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路——通往现代世界的“诺亚方舟”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地位: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是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7课,编排在第三单元“走向整体的世界”中。透视教材,第6课为“全球航路的开辟”,交代了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过程,本课承接上文,探究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第四单元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本课于此发挥了引出下文的作用,交代新航路开辟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西方社会转型提供物质基础。在承上启下的承接中,本课生动地说明了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时代——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材内容: 本课共分为三个子目,分别是“人口迁徙与物种交换”、“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和“早期殖民扩张”。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全球海路大通并由此引发的世界范围内所发生的人种、物种的迁徙与交流,以及商品的全球流动与交换,使全球建立了初步联系;随着这些联系的日益紧密,世界文明格局发生改变,人类社会开始进入大变革时代。
教学背景分析
授课对象: 广州市育才中学高一(1)班学生 知识基础:有一定史实基础,但未能串联知识形成整体构建 ①学生通过对第6课“全球航路开辟”的学习,已对新航路开辟的动因有了基础的认识; ②学生通过知识卡片中基础知识的梳理,已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有了一定的的了解; ③出于知识复杂性以及教材局限性等方面原因,有关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学生普遍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 能力状况:有一定材料阅读能力,但未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经过两年多的历史学习,该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史料阅读能力,能够通过阅读简单史料获取基本历史信息。但本课知识点较多,思考面较广,于学生而言视野容易局限于基本史实,而忽略对全球联系建立与世界格局演变的全面思考。
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 核心目标: 以“舟”为线索,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新航路开辟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认识新航路开辟使人类日益从分散走向一个整体,从而形成世界联系的全局眼光和国际视野。 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分析人口迁移、物种交换和新航路开辟以及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时空观念:梳理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先后; 史料实证:以历史文献、历史图片等实证材料,分析历史事件的影响; 历史解释:以对比、分析、归纳、概括等方法,加深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家国情怀: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中国。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 教学难点: 理解世界格局的演变 理论依据: 根据考试大纲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从全球的视野多方面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起的全球性变化,理解大航海时代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意义,加深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认识。
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型: 课堂演示型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知识卡片、历史图片、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理论依据: 新课标教学,倡导多样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感知、理解和探究。生本理念要求教师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教育。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简表
时间 教师行为 预设学生反应 设计意图
2min 温故而知新:全球航路的开辟 回忆所学 复习
3min 新课导入:图文材料中的历史缩影 眼前一亮 开篇
12min 交换之舟——人口迁徙与物种交换 积极思考 铺垫
8min 贸易之舟——商品的世界性流动 目不转睛 推进
12min 变革之舟——早期殖民扩张 陷入沉思 总结
3min 作业:暴力掠夺与和平交往之思 联系时政 升华
附件一:教学过程展示
一、温故而知新:全球航路的开辟(用时2min)
【复习影片展示】
【知识卡片展示】
【教师过渡】
上节课我们重点探索了新航路开辟的缘由(教师展示上述复习影片),同学们通过知识卡片的填写,对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有了一定的认知(教师展示上述知识卡片的答案)。而这一堂课,我们将把视角聚焦到新航路开辟后,探索这一发现过程所产生的世界性影响。(教师进入新课讲授: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设计意图】
通过电影胶卷的形式,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知识,一方面温故而知新,另一方面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刺激,吸引学生的兴趣。有关新航路开辟过程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完成学习,因此本堂课不再将此部分内容作为重点,而是通过知识卡片的形式,让学生自行梳理,一方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信息整合能力,另一方面发挥教学先行者的作用,将课堂有限的时间放在更为重点的内容,使接下来的授课更为紧凑、深刻。
二、导入:图文材料中的历史缩影(用时3min)
【教师设问】
教师:这是2018年全国一卷的一则材料,选自《鲁滨逊漂流记》,讲述英国人鲁滨逊在航海遇险,被迫荒岛求生的故事。看见这则材料,老师有几个疑惑:①航海冒险受何启发?②为何可以贩卖黑奴?③谷物动物来自何方?
学生: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设计意图】
设计灵感源自高考题,以考题展开授课,将考向渗透课堂;且材料源自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培养学生从熟悉事物发现历史的能力。
【材料展示】
15世纪的世界地图 16世纪的世界地图
【教师设问】
上面两幅地图一个是15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另一个是16世纪欧洲人绘制的世界地图。比较这两幅地图,有着怎样的区别?
【学生行为预测】
①美洲的出现;②天使的消失;③地理方位明晰;④海岸线清晰。
【教师讲述】
到16世纪,欧洲人对地球的大陆与海洋的认识,已经与15世纪大大不同,美洲已经出现在他们的地图上。到大航海时代进入尾声时,全世界主要的海岸线都比较清晰地进入了欧洲人的地图。我们也可以从地图之变窥知:各个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也更为开阔。
【设计意图】
一是通过对不同时期世界地图的对比和设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通过观察“地图之变”过渡到“世界之变”,让学生对新航路之后所建立的世界联系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时空观念。二是地图对比以“变”为核心,与课题“格局演变”相照应,让学生整体把握课程内容,在点明教学线索的同时,为之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三、交换之舟:人口迁徙与物种交换(用时12min)
(一)人口迁徙
【教师设问】
这是16-20世纪世界人口迁移示意图,接下来,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勾勒人口迁徙的主要路径,看看能够观察到什么样的现象,能够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学生行为预测】
①线路1是欧洲人向北美移民;②线路4是非洲人移民到美洲。
【教师讲述】
新航路开辟后的100年间,欧洲人大批来到美洲,并把非洲黑人作为奴隶贩卖到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欧洲白人、非洲黑人、以及其他混合血统的人,共同生活在这里。从上面的人口迁徙图中,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种群融合的现象,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往来,推动了人口的迁徙。
(二)物种交换与疾病传播
这是梵高的名画《吃马铃薯的人》,我们都知道梵高是荷兰画家,而马铃薯源自美洲,那为什么源自美洲的马铃薯可以出现在欧洲人民的餐桌上呢?
【材料展示】
【教师行为】
学生根据以上材料和教材内容,思考在东西半球之间交换的动植物物种有哪些?由此可得知什么历史结论?
【学生行为预测】
①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人把欧亚大陆的马、牛、猪、羊、鸡等家畜家禽,小麦、燕麦、大麦、稞麦等农作物,橄榄和葡萄等水果引入美洲;
②美洲的特产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南瓜和可可等也流向世界各地;
③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
总结:人口迁徙促进了世界动植物的传播;全球物种的流动也导致各种疾病的传播。
【教师讲述】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逐渐走向一个整体,它表现在新的全球性视野、人口的迁徙、物种的交换和疾病的传播上。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变化,那就是“交换”,全球性的交换,这样全球性的交换又给世界带来了什么?
(三)探究交换背后的深层影响
教师课件展示下列材料,让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学生行为预测】
①“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高产作物引入成为中下层民众的重要食物;
②“其后川楚人多,漫山遍野皆包谷”→推动中国贫瘠地区开发,促进人口增长;
③“重要的油料作物和出口商品”→推动农产品商品化和经济结构变化。
【教师总结】
玉米和甘薯传入中国,大大增加了中国粮食产量,对明清两代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由此可见:物种交换促进中国发展。
【教师行为】
同学们阅读上述材料,提取材料信息,探究物种交换对世界的影响。
【学生行为预测】
①欧洲:从奴隶贸易中获取利润,为发展资本主义奠定基础;
②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经济长期得不到发展:
③美洲:民族熔炉;细菌和战争使印第安人锐减,种族危机。
【教师总结】
新航路引发的全球性物种交换,在促进人口和动物全球流动的同时,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造成美洲原住民的死亡和原有社会的解体,使得欧洲人在美洲迅速建立殖民统治。
【设计意图】
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状态。随着海路航路的扩展和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强。通过识读人口迁移图和物种交换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通过史料分析,探讨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物种交换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四、贸易之舟:商品的世界性流动(用时8min)
【设计意图】
教师通过“课堂影院”的形式,预告即将上映的三部电影,用海报的形式传递信息:新航路开辟以后,形成了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和新型的大西洋贸易、太平洋贸易齐头并进的态势,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教师以电影海报传递信息,一方面给予学生视觉上的刺激,吸引学生注意,另一方面在点明教学线索的同时,为之后的教学做好铺垫。
(一)大西洋贸易
教师结合视频讲述大西洋贸易,学生根据学案材料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环节一:看一看,仔细观察三角贸易示意图,回答问题;
环节二:画一画,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板书,一起绘制大西洋贸易简图;
环节三:想一想,结合材料,三角贸易给世界带来怎样的影响?
【材料展示】
【学生行为预测】
欧洲: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美洲:为美洲的大开发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促进了美洲经济的发展
非洲:丧失了大量的精壮劳动力,给非洲经济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也给非洲带去欧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
【教师总结】
在大西洋贸易中,欧洲人通过开辟的航线和港口,将欧洲生产的商品运到美洲出售,并换取美洲的贵金属,蔗糖等,但是因为疾病的传播和殖民者残酷的剥削使得美洲印第安人大量的死亡,劳动力缺乏,为了补充劳动力,开始了三角贸易。
(二)中国白银贸易网络
【教师行为】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40-41页,画出以中国为中心的白银贸易网络示意图;
史料实证:根据下列材料信息,提取有关白银贸易的有关结论。
【学生行为预测】
贸易路线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教师总结】
日本和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设计意图】
看一看直观明了,便于学生更好的识记该内容,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画一画,与教师一起描绘贸易示意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素养;想一想,结合材料探索航线开辟之影响,将视野放宽到世界,把中国与世界相联系,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素养。从而突破本环节重点内容:了解黑奴贸易和白银贸易网络。
五、变革之舟:早期殖民扩张(用时12min)
(一)早期殖民扩张概述
教师开始讲授早期的殖民扩张内容: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接下来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描绘“西方殖民者殖民侵略示意图”,找出葡萄牙、西班牙,以及荷兰、法国、英国的殖民地的范围。
【学生行为预测】
葡萄牙在美洲将巴西变成殖民地,并在非洲沿岸,印度果阿、马六甲和中国感冒建立殖民据点和商站;西班牙的殖民地以美洲为主,除巴西之外的中。南美洲广大地区,亚洲占据菲律宾;17世纪,荷兰、英国、法国也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并且后来居上。
【教师过渡】
通过老师的讲解,同学们对早期的殖民扩张有了一个体系的了解,那么同学们想一下,殖民扩张带来了什么影响?请看下列材料:
【学生行为预测】
黑奴贸人数变多,西方早期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残酷屠杀和其文明的灭绝,打破了美洲和非洲原有的社会发展进程,给当地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学生行为预测】
给新兴的资产阶级提供新天地,新的活动场所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设计意图】
学生与教师一起描绘“西方殖民者殖民侵略示意图”,能让学生对早期殖民扩张的概况有一定的了解,为分析早期殖民扩张影响的教学作铺垫,历史地图的引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两则材料的引入,分别从“灾难”与“变革”角度探索早期殖民扩张之历史影响,从而得出结论:人类进入大变革时代,培养学生辩证思考能力的同时渗透史料实证素养。
(二)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教师行为】
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早期殖民扩张和掠夺,使得西欧发生了许多变化,其中经济上的变化尤为明显,欧洲出现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那它们的内涵是什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并结合以上材料,一起探究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的内涵,并完成下列表格。
【学生行为预测】
①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②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
③世界市场拓展,英国、荷兰、法国等商业强国崛起;
④股份制与证券交易所出现,欧洲商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学生行为预测】
①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
②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
③欧洲生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教师总结】
【表格答案展示】
探究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
商业革命 价格革命
原因 新航路后世界市场扩大 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
内容 贸易中心转移 商品种类流通量增加 世界贸易范围扩大 商业经营方式改变 经济结构变化: 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 阶级关系变化: 封建领主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上升 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制度濒于解体
结论 商业革命促进社会转型 资产阶级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设计意图】
运用三则图片材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商业革命的内涵;紧接着运用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探索价格革命的内涵,让学生辩证地看到价格革命中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从而得出结论:新航路的开辟和西欧的殖民掠夺,改变了世界格局和历史发展进程,欧洲资本主义获得发展,世界进入大变革时代。本部分在材料选用方面,能用图片就不用文字,能用一则史料就不用多则史料,以简明直观的思维导图形式对本部分内容进行概况,既突破了本部分的重点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史料实证、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
六、课后作业:暴力掠夺与和平交往之思(用时3min)
【教师行为】
这幅图源自日本浮世绘画家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但仔细观察图片,它又有些不一样:浪花变成了畸形的生物和手;富士山变成核反应堆的烟囱;船上站在排放核污水的工人。因此,这幅画叫做“神奈氚冲浪裹”。联系时政,我们知道这是在讽刺日本将核污水排入海洋这一行为,在全球交往日益深入的今天,“核污染”无人能幸免。通过本课所学,历史上的新航路,既是“灾难之舟”,又是“变革之舟”,那今天的新航路又该去向何方?
【教师行为】
结合本课所学,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的影响,并结合上述图片,联系时政,谈谈你对今后“世界交往”的启示。
【设计意图】
本次课后作业的布置,充分结合当下时政背景,将西方历史发展中的暴力掠夺与当今中国的和平交往进行对比,意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释现实问题、预测国际未来走向,并提出今后“世界交往”的启示,实现课堂内容向现实生活的延伸,培养历史解释素养的同时,进而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