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历史,综合自己已有的知识观点、看法、认识和态度、情感,最后得出结论,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背景分析
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外历史纲要(下)》中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上接《走向整体的世界》(主要内容是全球航路的开辟和“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下启《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知识体系的层面来讲,是西欧封建社会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推动了地理大发现和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并反过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断扫除思想障碍并提供技术支持(如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思想上和技术上的准备;更为重要的是,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先导,也影响到整个世界历史的走向。从单元内部来讲,《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这一单元共包括两课,分别是《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从知识体系方面,这两课是有密切联系的:西欧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14-18世纪,西欧相继发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这些运动旨在反抗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解放人们的思想;近代科学的兴起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英国、美国和法国走在前面。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展,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意志等也走上了资本主义制度。因而,将《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一课讲透彻是十分必要的,一来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本身意义重大,它反抗封建统治和教会禁锢,是人的解放的重要一环;二来,思想解放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乃至工业革命都有极大影响,所以,《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也是人类精神解放的重要一步。学生情况分析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文艺复兴》两课(参照统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因而对本课的内容有了部分了解。在生活经验方面,少年学生天真善良、正义感强、积极向上、富有同情心、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这与人文主义精神不谋而合。综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点、人生经验,他们完全可以顺利接受这一课的内容。少年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表现自己,渴望得到认同和赞美,因而在课堂上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展示的环节,既能增强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对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课前可以让学生参与备课,鼓励学生搜集与本课相关的史料,并择优展示,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才是课堂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并乐于分享的好品质。但本课中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中的相关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难度限相对较大,首先因为初中没有涉及过,其次这两场运动中的基本主张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联系较少,且本身这些内容也比较枯燥难懂,因而启蒙运动应该是本课的重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了解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的概况:发生的时间、地区、主要代表人物、基本主张、该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指导精神。(时空观念)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脉络(时空观念、历史解释)西方人文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唯物史观)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与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渊源(历史解释)明确西方人文主义精神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文明因交流互鉴而精彩,文明只有交流互鉴才能推动世界进步。(家国情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际视野)人文主义精神强调人的中心地位,树立人的尊严和自信,是历史的巨大进步;过分强调人为中心也带来一些问题,以人的智慧、能力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家国情怀、国际视野)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了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本课教学难点:理解启蒙运动思想家的政治主张、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与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关系。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经过文艺复兴:张扬人性宗教改革:信仰自由科学革命:探索世界启蒙运动:构建理性王国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探源根植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资本主义经济的推动外来文化加持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give until it hurts,or go straight to hell 》配合图片展示教会控制下中世纪西欧的情况。 观看视频和分析图片 用“中世纪控制下的西欧社会”做导言既衔接了《中古时期的欧洲》一课,又同本课的主旨“人文主义思潮”(使人摆脱教会控制)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会加深学生对思想解放运动伟大意义的理解。
第一部分:观澜 潮起——文艺复兴(一)介绍文艺复兴的基本情况:时间、地区、主要代表人物。(二) 文艺兴之潮的宝贵财富展示文学三杰作品选段2、展示艺术三杰创作的圣母形象与中世纪教会控制下创作的圣母形象,二者形成对比。问题设计:(1)但丁的《神曲》肯定、赞美了什么?(2)彼特拉克描绘了什么意象?表达了什么理念?(3)薄伽丘认为哪些人愚蠢?他肯定了什么(4)文学三杰共同表达了什么理念?(肯定人的情感、欲望,肯定人性,冲击教会的禁欲主义)(5)同学们更喜欢哪个时期的圣母像?哪个时期的圣母像更像人间的母亲?请说明理由。3、对比研究——文艺复兴与古希腊罗马文化展示古希腊先哲和文艺复兴代表人物对个人欲望的看法,形成对比。问题设计:对比并分析古希腊学者与文艺复兴学者的言论,说明异同。有人认为文艺复兴中的“复兴”是指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文艺复兴是否仅复兴古典文化而已?4、小结:文艺复兴思潮留下的财富文艺复兴是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它释放人的欲望、冲击教会的禁欲主义、解放人性,为宗教改革运动奠定基础。二、潮流——宗教改革(一)概要介绍宗教改革的基本情况:时间、地区、主要代表人物、主张(二)(教师简要介绍马丁·路德改革概况后)解读马丁·路德改革《九十五条论纲》的关键条目(师生共同完成):“赎罪罚应与自恨、即真正的内心忏悔同步进行,直到进入天国。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教皇是当今的富中之富,他为什么……不掏自己的腰包来建造圣彼得教堂呢?”——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问题设计 :马丁·路德这三条论纲分别表达了什么理念? 三、潮涨——近代科学革命教师介绍近代科学革命中部分具有重大意义的突破性成果: 问题设计 :三位科学家的成果对教会有何影响? 四、潮涌——启蒙运动 (构建理想的新世界)(一)概要介绍启蒙运动的基本情况:时间、地区、“启蒙”一词的内涵、启蒙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基本主张并展示一张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沙龙文化的油画(二)解读主要启蒙思想家对于未来理想国家的构建 展示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伏尔泰《哲学通信》、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相关内容。(文字加录音) 1、学生小组代表至讲台前讲解文艺复兴的概况。2、师生共同赏析文学三杰和艺术三杰的作品。分析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1、学生小组代表代到讲台上完成讲解2、教师简介马丁·路德改革概况3、师生共同分析《九十五条论纲》中的部分条目学生小组代表至讲台前讲解。学生阅读并聆听启蒙思想家们的言论,然后进行分析。 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解读史料的能力、观察与提取有效信息、历史解释的能力。使学生比较全面了解文艺复兴运动,明确文艺复兴并非是单纯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更是借助古典文化提出新的理念,是对古典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探讨这个问题更为后面探寻资本主义发展与思想解放运动之间的关系埋下伏笔。第一部分,通过请学生介绍欧洲宗教改革的基本情况,既了解学生的预习成果,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地图展示宗教改革的基本情况,也能强化学生的时空观。第二部分,一手史料解读,更真切地理解马丁·路德的主张,并与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一个递进关系:文艺复兴释放的是人的欲望和人性,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而宗教改革是让人的精神自由、思想解放,帮助西欧民众在精神上摆脱教会的控制,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反映出思想解放的浪潮越来越猛烈,对教会的冲击也越来越强。日心说、牛顿力学定律以及进化论冲击了教会的神学世界观,使教会的权威受到毁灭性冲击,教会的统治土崩瓦解,并且牛顿的力学定律也为工业革命的爆发提供了科学理论的准备,这是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基础上对教会的更猛烈冲击,是思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使学生深切体会人类的巨大能量,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认识,体会到作为“人”的自豪与自信。对于学生来说,启蒙思想家的主张很难理解。通过请同学为每段文字材料配音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再通过教师的适当解读、启发,使学生能理解主要启蒙思想家的基本主张,体会几百年前的前辈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思考和关怀。
第二部分:听涛 潮来——探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之因根植于希腊罗马古典文化问题设计:古希腊先哲们研究的共同对象是?体现了什么精神?与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人文主义思潮有何关系?(二)学习探究:资本主义经济与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精神)的关系1、展示时空坐标轴2、展示学者研究成果学习探究: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展示同学搜集到的文献问题设计:(1)区分一手、二手史料(2)在研究过程中应如何利用两类史料? 2、展示同学搜集到的部分史料(1)16世纪欧洲引进的中国书籍(部分)问题设计:单凭这一史料,能否得出“西方人文精神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结论?(2)启蒙运动学者与中国传统文化问题设计:启蒙运动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持什么态度?这几则史料能否说明西方人文精神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3)后世学者对于“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问题设计:(很多后世学者都认为西方的人文精神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这里选取英国学者李约瑟作为代表)后世学者的观点说明什么问题?通过以上三则史料(16世纪中国书籍大量涌入欧洲、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普遍呈赞美的态度、后世学者的研究成果)能否证明西方人文精神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的探究过程给大家的启示?(4)本探究小结: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是根植于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中,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并且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因而我们可以说;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不独属于欧洲,而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过渡:人文主义浪潮很快就涌向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启蒙思想家们播下的自由、平等、民主、法治、三权分立的种子,在全世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二、潮往——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指导世界范围内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用地图配合典型图片展示):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日本明治维新、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等。三、潮退?——对“后人文主义”的讨论过渡:感谢人文主义,让我们摆脱神的世界,发现人的力量,构建人为中心的世界秩序。但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中心地位,也带来一些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似乎也在威胁人类的中心地位,因而后人文主义者提出“去人类中心化”。展示当今人类面对的问题与困境,提出“后人文主义”的观点问题设计:什么是“去人类中心化”? 是否同意“去人类化”的观点? 人类该如何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如何走出困境? 小组合作来解读时空坐标轴并尝试找出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选派小组代表上台展示分析结果。 展示学生搜集到的部分史料,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实证意识。设计时空坐标轴,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分析并解释西方人文精神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历史解释)的基本素养。通过以上的资料,能得出“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与“资本主义”发展之间是同步发展并相互促进。通过学者的研究成果印证学生的分析,增强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通过对“西方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一探究,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论从史出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历史研究思维。得出“西方人文精神受到过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这一结论,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全球视野,也增强学生对于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自信心,自然地融入了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地图配合典型图片,强调时空观念和史料的应用,既说明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世界性影响,又为下一课《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做了铺垫。培养学生的反思精神,使学生形成全球视野,关注现实问题、关注人类命运。通过“人类该如何解决当前问题,如何走出困境”这一问题的解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但这一问题的设计目的并非让学生解决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非本课的教学目的,而是让他们有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责任感、使命感。
三、拾贝:本课总结
课堂小结 本课师生一起“观澜”,了解了欧洲四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概况以及各场思想解放运动的特征,从而得出结论:欧洲思想解放运动是人文主义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是精神上匍匐在上帝脚下的人到站立的人的过程,打破神的世界、创造人的世界的过程。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人文主义思潮是根植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在资本主义的推动下不断丰富发展并受到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加持。欧洲思想解放运动中的人文主义指导了世界范围内的民族民主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但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也带来环境问题,人工智能、大数据也有取代人的倾向;面临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中心,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其他非人类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和谐共处,构建更加美好的世界。所以,人文主义之潮没有退去,人类应该踏浪前行。
教学反思
历史教学的立意应该是基于一课时的教与学而形成的蕴涵思想性和价值判断并统领全课的历史见解,同时也可以提供一种释史的视角。本课的立意为让学生了解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脉络、人文主义精神对人类的重大意义以及在新的形势下传统人文主义该何去何从。这样设想既考虑到知识层面,更是重点考虑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注、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我选择了“潮”作为意象,来象征不同的思想解放运动,来凸显人文主义浪潮的力量。新课标历史教学的核心诉求是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而不仅仅是指向知识的。所以,本课从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环节的设计都注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首先,本课中地图、时空坐标轴的使用,给学生提供了较为明确的时空定位。其次,在 “探讨资本主义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关系”这一环节中,设计了时空坐标轴,清晰展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在时间上的关系,旨在引导学生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欧洲思想解放运动、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好地分析出二者的关系是“同步进行,互相影响”,再通过展示学者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二者确实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几大素养: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学生反馈出的效果很不错,两名学生在讲台上相互配合,流畅地向全班同学分析了图表并有理有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赢得同学的热烈掌声。在这个环节中,同学们还踊跃点评两名同学的分析和解读,认为他们的分析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论从史出)、逻辑缜密、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可以说同学们通过这个环节也锻炼了一定的史学素养。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的成长:合作探究、相互尊重、相互欣赏,也看到学生的无限潜力,从而增强了自己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的自豪感、幸福感和责任感。第三,“西方人文主义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这一环节则侧重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并融入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在增强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自豪感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国际视野。这一环节,通过辨别一手和二手史料、“在历史研究中应如何对待一手二手史料”等小环节来锻炼学生辨别不同史料、处理不同史料的能力;通过“启蒙运动前中国典籍大量流入欧洲”、“启蒙思想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有了解并大多持赞美态度”、“后世学者研究成果认为启蒙运动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三重证据,层层递进、相互印证,得出“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结论,从而加深学生对“孤证不立”的理解和认识。在逻辑关系方面,由于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受到外来文化(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的影响,因而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从而可以自然引出下面的环节“人文主义浪潮涌向全球”,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第四,在“人文主义浪潮涌向全球”环节,加深学生对于习主席“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一论断的理解。在“潮退?后人文思潮兴起”这个环节,设计两个问题:面对传统人文主义精神带来的问题,是否应“去人类中心化”?面临困境,人类该如何解决 通过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加强学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回答令人惊喜,有同学认为应该“去人类中心”,把人类和自然界放到同等的地位,做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有同学认为不应该“去人类中心”,因为人类比自然界其他物种来说,有智慧、理智、怜悯之心,并且在过去的历史中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美好的世界,因而以为人类为中心会让未来世界更加美好和谐等等。学生的认知呈现出了一定的冲突性,但在学生回答中,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他们身上体现出的那种属于人的包容、智慧和作为人的自豪和自信,这也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在如何解决现实问题方面,学生也给出了很多自己的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学生的回答中,我真切的感受了他们的智慧、责任担当以及人性的伟大,我真心相信,在人类的努力下,问题会解决,世界会更美好。执教这节课,学生让我获益良多,真切体会到“教学相长”。第五,由于本课内容十分丰富、教学时间有效,所以在基础知识层面我做了很大的舍弃,仅保留了“人文主义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主线,和各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概况。舍弃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宗教改革中主张建立独立的民族教会的内容、宗教改革在推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方面的作用、科学革命的显著特征(重观察实验等,与中国传统科技有显著区别)、启蒙思想家康德、亚当·斯密、休谟等人的主张,人文主义大师们捍卫真理的精神、对西方“理性主义”局限性的分析等内容。以上内容的舍弃,我感到很遗憾,课时紧张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自己能力、经验不足,没能把其中的部分内容融入进去。我想到的补救方法是:在下一课时中补充上,其中相对重要的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