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要下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纲要下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8 01:0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胡椒,大历史:从香料贸易史看新世界》
《纲要下第7课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了解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引发的人口、物种和商品等的全球性流动,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课标要求分析:以全球史观的视角探究新航路的开辟引发的影响,从人、物、钱三个层次考察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世界新变化,以具体实例在课堂中体现变化。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七课。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高中必修世界史内容第七课,此时教学内容已进入世界近代史范围,初中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世界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但是对世界从中世纪走向全面联系的近代的过程、对这个过程中不同地区历史发展的转向仍未形成完整的认识;下一课即将学习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思想解放运动,本课能够使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的后续历史发展及其世界意义有初步把握,为学生后续学习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基础。2.教材的内容与特点: 本课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介绍了新航路开辟以后美洲与亚欧大陆之间人口与物种的世界范围流动以及伴随着的疾病的传播,第二子目“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介绍了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三大洋的海路贸易的发展过程、交易内容,第三子目“早期殖民扩张”介绍了葡萄牙、西班牙两国开展的早期殖民活动以及殖民对殖民国、被殖民国带来的历史影响。教材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基础知识与拓展知识并重,难度适中,大洋贸易线路、殖民势力范围等与世界地理密切联系的内容占比较大。
学情分析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1.知识储备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对世界近代史的进程已有初步了解,但是还没有系统的掌握世界从地理大发现走向早期殖民的过程,对其中值得注意的细节(如三角贸易、丝银贸易的历史逻辑,早期殖民扩张特点等)了解不够,对于某些历史细节和特殊历史现象也尚未明晰,故教师需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并对细节进行强调。2.认知规律高一的学生已具有初步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但学习方式还停留在初中“接受灌输”的模式,能够较好地接受教师所给予的史料、史论,但是对深层历史信息缺乏敏感度,历史逻辑水平也在比较初级的阶段,故教师需适时启发,开展历史逻辑与思维的强化训练。3.心理特点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面对新史料、新观点容易产生疑问、与教师展开辩论交流,故教师需调动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组织小组讨论、辩论赛等新颖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表达见解。(二)学习需要分析: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新航路开辟对全球联系加强及世界格局的演变带来的影响,包括人种、物种、疾病的传播和海洋商路的开辟;以及新航路开辟对世界的二重影响,包括西欧的资本原始积累与崛起、亚非拉地区被冲击乃至毁灭性打击。其中人种、物种、疾病的传播和海洋商路的开辟的具体情况较为直观但是名目众多,学生的掌握难度主要在识图、对比基础上的记忆;早期殖民活动对世界带来的两极化影响,包括西欧的崛起、亚非拉被冲击等则更加抽象,学生的掌握难度主要在理解,在教学设计中应侧重于深化难点、侧重于学生未接触过的内容。
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了解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引发的人口、物种和商品等的全球性流动,理解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1.唯物史观: 能够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以新航路开辟所引起的全球性流动和世界格局的变动作为视角,深入了解经济发展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能够以辩证的角度认识全球性流动与世界格局变动所带来的双重影响。2.时空观念:通过课堂上对课本的研读、地图册的观察,使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后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有初步把握,掌握物种、人种、疾病的传播以及商品世界性流动的地理路线、早期殖民据点的地理位置。3.史料实证: 通过课堂上的史料分析等环节,能够对不同类型的相关联史料(如文献资料、考古实物资料等)进行归纳总结并获取有效信息,并树立起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严谨学习态度。4.历史解释: 通过完整的课程学习,能够对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联系加强、世界格局演变的原因、经过、影响以及早期殖民的发展和历史意义等重难点进行合逻辑的历史解释,并能在后续材料整理、解读史料、分析趋向、说明影响、判定地位等过程中实现对此段历史的客观叙述与认识。5.家国情怀: 通过对走向整体的世界历史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与作用,学会运用多元史观看待早期殖民活动,正确认识殖民行径的血腥罪恶的同时树立起反殖民主义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1.基于人口、物种、疾病和商品流动的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2.商品世界性流动中的若干商路(二)教学难点:1.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双重性影响,尤其是对西欧崛起的影响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环境:黑板,多媒体设备(二)教学资源:PPT课件、课外阅读材料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导入——从“贵如胡椒”到“难以下咽” 【情境创设】西欧中世纪有一餐饮礼仪,称作“胡椒礼”:当宴会中有胡椒时,须有两个仆人将胡椒装在精美的盘子中、众人祷告完毕方可享用胡椒,可见胡椒之珍贵,在16世纪以前的西欧有“贵如胡椒”的谚语。但是在16世纪以后,胡椒却成为西欧人眼中的“低俗之物”。法国公主索菲亚嫁到波兰以后,看见波兰皇室满是胡椒的饭菜,嫌弃地说:“没有一个法国人能吃得下味道这么重的菜品。”图1·西欧中世纪“胡椒礼”【教师提问】16世纪发生了什么事,导致胡椒的地位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导入新课】地理大发现深刻的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它加强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今天,我们就通过欧洲历史上的胡椒,来看一看全球联系建立、世界格局演变的过程。 认真聆听教师讲解,感受“胡椒”与世界历史发展的联系,回答教师问题:16世纪有地理大发现。 通过故事性的叙述以及胡椒地位的对比,顺利引入新课,吸引学生兴趣,将宏观的课程主题围观化。
环节二:新航路开辟带来的人口迁移、物种交换、疾病传播 【旧知回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并提问:“新航路开辟的动因有哪些?是否与胡椒相关?为什么美洲原住民印第安人和印度人的英文都Indian呢?”【史料阅读】材料一:“在寻找香料问题上,哥伦布始终是一个梦者这既成就了他的伟大,也造成了他的荒谬……他只在新大陆找到了智利红辣椒,却误以为这是“印度胡椒。”——摘编自田汝英《香料与14-16世纪西欧社会生活》【教师提问】阅读教材39页第二段,结合材料思考:为何说在寻找香料问题上哥伦布是“梦者呢”?【教材研读】教师带领学生研读教材39-40页,并提问:虽然没有香料,但是北美大陆仍然给欧洲人带来了许多新作物。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有哪些作物从美洲传入欧亚大陆?欧亚大陆又给美洲带来了什么呢?根据课本内容可以提炼两句口诀:诸暨干部买马牛羊(猪鸡橄葡麦马牛羊);属马男可窃花玉(甘薯,马铃薯,南瓜,可可,番茄,花生,玉米)。【趣味活动】教师展示两幅古装剧疑似“穿帮”镜头,请不同小组根据表格整理内容、结合教材内容,指出是否穿帮以及穿帮原因。图2·《水浒传》中的玉米地图3·《红楼梦》餐桌上的番茄【史料研读】材料二:“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的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主要杀手是旧大陆来的病菌。印第安人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些病菌,因此对它们既没有免疫能力,也没有遗传抵抗能力。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争夺杀手的头把交椅。”——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钢铁》【教师提问】为何现在的美国印第安人反而成了少数民族?新航路的开辟还给印第安人带来了什么?【图片观察】图4·感染天花的印第安人图5·被运往美洲的黑人图6·二十一世纪美国人口比例【教师提问】结合图片和教材,思考美国当今人口比例的形成原因——新航路开辟给美洲人口带来怎样变化?【史料研读】材料三:“17 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材料四:“玉米和甘薯的传入,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对明清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和贫瘠地区的开发产生了直接影响……”【教师提问】对比阅读史料,结合教材思考:全球物种大交换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跟随教师思路回顾旧知并回答问题:“商品经济发展;人文主义鼓励;对亚洲奢侈品的渴望;西、葡王室支持;传播天主教的热情……哥伦布发现美洲时以盛产香料和黄金的印度为目的地,他认为自己到了印度。”仔细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香料产于印度等东方国家,北美大陆并没有产出香料。”认真研读教材,完成表格,根据教师提供口诀进行记忆。仔细观察图片,结合所学回答教师问题:“《水浒》背景在宋朝,《红楼》背景在清朝,前者新航路尚未开辟,后者美洲作物已引入中国,因此前者属于穿帮,后者不属于。”仔细阅读史料,结合教材内容尝试归纳概括:“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天花等传染病造成美洲原住民大量死亡和原始社会解体。”认真观察图片,总结图片共同点并与人口比例图对照思考,回答问题:“殖民统治巩固下白人增多,奴隶贸易下黑人增多,而疾病冲击导致原住民数量减少:美洲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仔细阅读史料,进行对比判断并结合教材回答问题:“人口、动植物以及病原体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和交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帮助学生梳理旧知,迅速进入课堂主题。锻炼学生史料理解能力,为后续介绍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奠定基础。通过表格和口诀的形式加深学生记忆。通过趣味历史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思维活跃性。 通过不同史料的对比,使学生运用多元史观理解、看待物种大交换的历史意义,为介绍后续早期殖民发展打下基础。
环节三: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传统贸易、三角贸易、丝银贸易 【教材研读】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41页“学思之窗”并提问:为何十六世纪前的欧洲会出现“贵如胡椒”的情况?当时东西方香料贸易如何进行?【比较学习】教师带领学生简单回顾新航路开辟的几条航路并提问:结合新航路开辟相关内容思考,同样是欧洲商人获取东方商品,新航路开辟前后有何区别?图6·印度洋新航路【史料研读】材料五:“地理大发现为欧洲的商品提供了新机会,手工工场诞生面对的产品滞销、原料短缺的困境终于迎来了曙光。”材料六:“彼时的非洲处于原始的部落阶段,部落之间的战争会产生大量奴隶,部落首领需要外部支持发动部落战争。”材料七:“欧洲人的到来给原住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疾病和暴力使美洲原住民急剧减少,大量种植园荒芜。”【教师提问】大西洋上展开了何种贸易?为何这种贸易能展开?【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为什么说“三角贸易”是罪恶的?这种罪恶是对谁而言的?【史料研读】材料八:“在欧洲人逐步完善对美洲的经营时,他们没有忘记‘贵如胡椒’的箴言,麦哲伦以后,在美洲找到了通往东方的新道路……”——彭慕兰、史蒂夫·托皮克:《贸易打造的世界》【教师提问】材料中说的为了胡椒开辟的东方新道路指的是什么呢?【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41页,提炼葡萄牙、西班牙两国太平洋贸易的路线、据点以及货物等基本信息,并共同完成表格。【教师追问】为什么太平洋上的贸易又被称作“丝银贸易”?【联系旧知】材料九: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缴纳之费,加以增耗。”——《明史》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太平洋贸易的深远影响:新的商品流动网络形成时,中国正处于明朝。联系所学和材料,这样的丝银贸易给中国、西方、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仔细阅读教材并回答问题:“路途遥远、阿拉伯人和埃及人收取中间费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垄断传统商路导致胡椒等东方商品价格昂贵……新航路开辟后去印度走绕过好望角的水路,欧洲商人很快出现在印度洋的贸易中,并且在与阿拉伯商人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传统的印度洋贸易得到发展。”仔细阅读三则材料,结合教材回答教师问题:“这是三角贸易,因为三大洲各有所缺、互相补充。”积极开展小组讨论并总结观点:三角贸易给非洲、美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却促使欧洲积累了原始资本。仔细阅读史料回答问题:葡萄牙、西班牙两国开辟的太平洋航线。开展合作,完成表格,回答问题:“主要货物是中国的丝绸,交易货币是白银。”阅读史料,回答问题:“随着中国对白银需求的增长,葡萄牙人便以澳门、长崎为据点,参与获利巨大的中日之间的丝银贸易……一个围绕白银输入中国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 通过史料的阅读以及对旧知识的回顾,在内容的对比中使学生理解印度洋贸易路线开辟的意义。通过对欧洲、非洲、美洲三大陆在新航路开辟前后状况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三角贸易形成的内在逻辑,深化学生对大西洋贸易的理解、为后续介绍殖民做铺垫。将世界史与同时期的中国史相联系,使学生理解太平洋贸易开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表格和地图的绘制、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落实时空观念。
环节四:早期殖民扩张的过程与双重影响 【情境创设】欧洲人在组织世界贸易过程中掌握了大量商品与财富,他们在财富累积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不同于传统贸易的“致富路线”,即殖民。随着早期殖民活动的开展,世界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变化。图7·西班牙人摧毁印加帝国【地图观察】教师展示葡萄牙、西班牙早期殖民扩张线路图以及英国、法国、荷兰在亚洲、美洲的扩张,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国势力范围。图10·葡萄牙与西班牙殖民地图11·英法荷在亚洲的殖民地图13·英法荷在美洲【史料阅读】材料十:“殖是繁殖,孳生之意。殖民则指强国向它所征服的地区移民,并掠夺原当地人民的利益……殖民是一个大国在国外寻求并获得对经济上、政治上和文化上不发达地区的占有权的过程。从15世纪开始,在重商主义原则的刺激下,以英国葡萄牙西班牙为首欧洲国家在南、北美洲、亚洲以及各大洋的岛屿上获得了大片殖民地。”——《汉语大辞典》【教师提问】在学习早期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有提及,古代希腊文明有在海上建立“殖民地”。根据材料和所示图片,你们能说说看古希腊的“殖民”和近代西班牙、葡萄牙等国的殖民有何区别吗?【史料阅读】材料十一: “西班牙殖民拉美采用的制度包括委托监护人制度、米塔制度、赐封制度和重负制度这一列制度导致了拉美无论是在殖民地时代,还是在独立后的时期,一直处于魔幻式的发展,至今仍没有走出政治不稳定的阴云……同时摧毁了印加帝国等美洲曾经辉煌的文明。”——德隆·阿西莫格鲁:《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材料十二:“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大明律》【教师提问】通过这两则材料,结合教材,你认为欧洲国家的殖民活动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史料阅读】材料十二:“某条英国船前往牙买加卖掉黑奴后,返回英国时携带食糖、咖啡、靛蓝和棉花,然后又朝非洲航行。所有黑奴船大体上都照此办理。在三角形的每一顶端全都有利可得,历次所得加起来便是每一循环的总利润。”——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材料十三:“新航路的开辟使得欧洲的贸易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开始衰落,威尼斯、热那亚等地的商业中心地位先是被里斯本、塞维尔等城市取而代之,而伦敦、阿姆斯特丹更是后来居上,成为新的海上贸易中心。伴随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新的商业强国开始崛起:大西洋沿岸的国家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成为四大商业强国,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激烈的争夺。”——胡卓亮《世界性商业革命》图14·西欧价格革命漫画【教师提问】根据史料,结合教材,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早期殖民给西欧带来的历史影响?【小组讨论】教师引入多元史观的概念:这种历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由一些独立的因素组成,其中任何一种因素都是独立存在的并对社会发展起作用的历史观,在研究历史时应全面顾及各类因素。在此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如何基于多元史观,全面地看到早期殖民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呢?” 仔细观察地图、回答教师问题:“葡萄牙势力主要在本初子午线以东,西班牙势力主要在本初子午线以西,英法荷在北美和亚洲展开激烈角逐。”仔细阅读史料,回顾所学知识,回答教师问题:“古希腊的殖民只是小范围内的移民,而近代西欧各国的殖民则是远距离的剥削原住民、通过商业和暴力获取利益的行为。”阅读史料,结合教材内容,尝试归纳概括早期殖民对被殖民地区的影响:“美洲、非洲等文明遭受了巨大打击,而亚洲程度较轻、则是受到了冲击,如中国明朝的海禁政策就是为了应对冲击。”阅读史料,根据教师讲解与图片呈现,结合教材回答教师问题:“最大的影响是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商业贸易的大扩张使商品种类与流通量成倍增长,贸易中心逐渐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英国、法国、荷兰等新的商业强国崛起。大量贵金属源源不断流入欧洲,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涨、投机活跃。” 通过地图的研读和史料相结合,使学生对早期西欧国家殖民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通过对比教学法,使学生对殖民的含义有更深刻的了解,结合史料与课本,全面概括早期殖民对亚非拉地区以及西欧的影响。通过“多元史观”概念的引入和小组讨论,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使其全面客观看待殖民的同时树立起反殖民主义思想。
环节五:总结——从胡椒看世界格局的演变 【教师总结】旧商路的路途遥远、过程繁琐使商品流通受阻,导致“贵如胡椒”的价格出现,促使着欧洲人开辟新航路;在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中,人种、物种、商品的大交换迅速改变着世界历史格局,东方商品大量进入欧洲、欧洲财富大量积累使得以胡椒为代表的东方商品价格下降。欧洲人在获利的基础上,不断深入与世界的联系,最后开始建立世界殖民体系,封建制度濒临解体、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跟随教师思路回顾所学,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胡椒价格下降的原因,并将其与世界历史格局相联系。 巩固学生所学,帮助学生整合知识点与课程逻辑。
PAG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