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能力: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经过初三的学习,已经对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几次思想解放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史实有了基础知识上的认识。 2.学生欠缺能力:学生认知水平只停留在掌握历史现象、识记历史事件的水平,对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实质理解不深,尤其是无法搭建各个地区历史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难以将其串联成历史线索,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 3.对学生的更高要求: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课标要求,学生要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达到以下标准,透过历史表象认识深层次动因,宏观上整体把握本阶段的历史进程和各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搭建历史逻辑,形成知识体系。 (二)课标及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在世界史范畴内属于世界近代史部分的内容,时间上14至19世纪,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走向衰落,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并在全世界产生影响的历史。 本课单元位置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四单元,在单元目录上,第三单元从横向上看通过地理大发现世界从分散隔绝走向整体;第四、五、六单元从纵向上强调资本主义制度在思想、政治制度、经济、科技方面的全面发展和扩张。 本课是第四单元的第8课,本单元内部第8、9两课之间的逻辑关系是,西欧资产阶级所开展的思想解放运动是其进行制度变革的先导。 因此,综合分析,本课将时空定位到欧洲近代史的前夜,内容上承中古时期的世界与走向整体的世界。下接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西方世界迈向近代化的一个重要节点。 2.课标分析 2017年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将本课的课标确定为:1.18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即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关键在于通过了解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改革革命、制度建立的历史渊源来总体的认识资本主义制度。首先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即西欧资产阶级通过思想解放和宗教、政治革命的目的,是破除中世纪以教会为代表的封建贵族领主统治对新阶级发展在思想、政治上的桎梏。其次,通过这一时代背景,来认识资产阶级建立的资本主义新制度是其思想和政治运动中表现的需求的初步实现。 3.教学思路 本课将教学主题确定为“破旧立新”的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分为四个环节:破神学立人学——文艺复兴;破教权立信仰——宗教改革:破蒙昧立科学——近代科学的诞生:破专制立理性——启蒙运动。两条线索:明线为新资产阶级破除中世纪教会专制构建符合需求的新文化,暗线为中世纪末期孕育了一系列条件促进资本主义制度兴起的条件,其中一个就是在思想文化上的时代呼唤。 用“破”和“立”的行为动词既能串联起整课主要的教学内容,又能直接阐明欧洲新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具体表现,并且符合课标要求对构建历史事件之间联系的要求。
教学目标
1.时空观念 通过学习历史地图和时间轴,能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准确定位在特定的历史时空维度中。 2.史料实证 通过学习文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中思想家、艺术家的观点,理出资产阶级文化的形成原因及其特点。 3.历史解释 理解思想解放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渊源,搭建资产本主义制度发展初期这段历史中各个事件之间的联系。 4.唯物史观 通过理解思想解放和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初步认识到“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的反映”以及“思想解放时社会变革的先导”等史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二)教学难点 思想解放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并建立新制度之间的关系。 (三)选择依据 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历程正是新生资产阶级对抗旧天主教封建统治时代的历程,将它作为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搭建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而把教学难点放在思想解放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并建立新制度之间的关系,既是由于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革命先导和建立新制度的蓝图构想这段历史知识的本义具有抽象性,又是由于这段知识正是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形成新知识与能力的主要部分。
教学资源与方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视听设备、历史图片、文献史料、历史专著。 教学方法 1.教法: ①情境教学法:引用历史地图、图片史料、历史故事构建历史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②史料实证法:引用文献史料、图画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和史料实证。 ③问答法:用问题链等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历史现象,形成多角度看问题的史学观念。 2.学法:讨论法、辩论法、史料研习法、探究法。
教学反思
设计特色 1.立足单元教学,捋顺逻辑关系,强调历史线索,建构知识体系。 2.创设历史情境,师生互动多样,吸引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主体。 3.明确学习主题,深化历史认识,注重史观培养,提升史学素养。 可能存在的不足 史料较多,史实时间空间跨度大,易造成知识间打架。 解决方法 多使用问题链和对比法梳理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分辨史实间的差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①呈现《蒙娜丽莎的微笑》画像,询问学生:“同学们知道这幅名画的名字吗?这是哪一位画家笔下的画作?”(答案备注:蒙娜丽莎,达芬奇) ②呈现卢浮宫博物馆里摩肩接踵的游客们参观《蒙娜丽莎》画像的场景图片,提问学生:“每年都有数不清的游客慕名而去参观这幅传世名画,好多人去看,惊奇,为什么?同学们现在用自己的眼光欣赏一下,你喜欢这幅画吗?为什么?《蒙娜丽莎》经久不衰的魅力在哪?(答案备注:可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评价此画,如绘画技术、作者情感等) ③呈现材料:查尔斯尼科尔《达·芬奇传:自由的心灵》对《蒙娜丽莎》名称的详解,并过渡:“同学们讲的都不错,不过最大的原因可以从这幅画独特的名字中找到。先留着这个问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它背后的作者——达·芬奇的时代,探究一下《蒙娜丽莎》魅力背后的特别之处。” 观察画像,结合生活经验作答;联系图片思考,带着问题进入接下来的学习,探究中世纪末期的思想动荡。 用简单易答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进入课堂学习;进一步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蒙娜丽莎》魅力特别之处的原因并积极做答,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同时留下问题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自然过渡到达芬奇所在的中世纪末期,为后续课堂学习作铺垫。
二、 新课讲授 (一) 破神学立人学——文艺复兴 ①呈现历史时间轴,并辅以讲述:“首先我们要回到那个时代——欧洲的中世纪,中世纪是基督教会在5世纪到14世纪对整个欧洲进行极端统治的时代,我们先来看看右边这则材料,看一看当时教权有多么强势。” ②呈现材料一教权王权之争的史料,提问学生:“在1075年这场教皇与世俗皇帝的的对峙中,谁获胜了?”(答案备注:教皇) ③教师过渡:“不难看出,此时教皇权势远胜于分裂的封建世俗王权,5世纪西罗马灭亡后,欧洲的封建王权四分五裂。然而基督教会作为欧洲的宗教组织却可以凌驾于分裂的王权之上,不仅在经济上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在政治上对王权的绝对压制,同时还对欧洲的普通民众进行精神上的控制,当时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都处于教会的精神统治之下。” ④呈现材料二解读基督教教义,教师解读材料:“我们来阅读以下几则材料,看看基督教对欧洲民众进行怎样的精神上统治。在基督教神学的解释中,人类由于自己的祖先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被贬出天堂成为人类,因此人只要一出生就不可避免的染上原始罪恶。而后每个人人都要接受基督教教义的熏陶、基督教会的礼节以及苦行和禁欲来赎罪。这种生而有罪,人生在世就是通过禁欲苦行来减轻自己的罪恶,以达到死后能进入天堂的目标就是基督徒的一生。” 教师提问:“现在,假如你是西欧中世纪的一位普通平民,到底是神来决定你的一生还是你自己?上帝在人间的代表是谁?这种对完全压抑世俗人性的统治能一直持续下去吗?”(答案备注:人是神的附庸;基督教会;不能) ⑤教师过渡:“当然不能!在时代的呼唤下,人性终归要回到我们自己身上,对神权精神控制的反叛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思想文化领域。我们来到14世纪中世纪晚期的意大利一探究竟。” 根据已有知识定位历史时空,阅读材料一理解教籍重要性的背后体现了教会权力的强盛。阅读材料二认识教会对教民进行精神控制的模式,从而深度理解文艺复兴出现的时代背景。 先用时间轴回顾长时段政治思想走向,引导学生定位时空梳理线索;再选取教权王权之争和基督教教义的史料,进入历史情境,使学生直观感受中世纪教皇的神权强势及基督教对欧洲民众精神生活上的极端统治,并为后续子目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启蒙运动等知识学习做出时代背景上的铺垫。
①教师过渡:“我们一起来根据这一时期意大利的情形,逐条分析反叛神学的文化运动——文艺复兴在此时诞生于意大利的原因。”呈现材料四和14~15世纪意大利商业发展地图。语言过渡并作铺垫:“这一时期发生了几件大事,首先意大利出现了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其次,西欧各国的好兄弟东罗马帝国受到土耳其的攻击,此外,14世纪欧洲爆发了黑死病瘟疫。最后,新的印刷方式被发明出来。它们到底是如何作用到一起促成了意大利最先发生文艺复兴的呢,我们一起来进行探究。” 提问学生:“首先我们看一下左边这幅历史地图找找这一时期意大利在经济发展上有何特点?,大家可以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等等角度出发找找答案。”(答案备注:意大利位于地中海中心,海岸线悠长曲折,适合商贸发展;此外,多种行业发达,既有利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又促成了此时的城市自治)。 教师提问学生:“结合同学们学过的知识,意大利的罗马城市有着什么样的历史底蕴?(答案备注:意大利是古罗马文化遗产的继承者。) 教师提问学生:“这一时期拜占庭受到土耳其的攻击,他们向同为基督教的西方各国求援转移人员和交往的同时带来了什么?(答案备注:希腊语、罗马古典文化)。 教师小结:总结下来,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不仅有适用于文化艺术发展的物质环境,同时在精神上吸收了古典人文主义的养料。 ②呈现材料三、材料四和中世纪反映黑死病的画作《死亡的胜利》。教师过渡:“黑死病的爆发使欧洲的人们心态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变?”,“铅活字印刷术对新的文化传播有什么作用?”(答案备注:追求现世幸福和及时行乐;提高出版效率) ②教师带领学生对比基督教神权统治和时代趋势之间的矛盾,总结:“根据上一部分所学,基督教会用神学控制教徒,要求他们追求现世禁欲和来世入天堂。而这一时期民众的真实生活里却开始向往财富和享乐。在这种矛盾下,反叛从文化领域体现出来,文艺复兴运动掀起于14世纪的意大利,开始要求在思想上破除神的禁锢,回归人的本性。” 根据历史地图、文献史料、历史图画等材料综合提取历史信息;根据所学知识搭建前后知识之间的关联,理解基督教旧统治与新的时代发展之间的矛盾。 以材料生成结论,培养学生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与方才所学的知识,形成认知矛盾并通过教师讲解搭建知识间的脚手架,深入理解唯物史观中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并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促进历史发展。
①呈现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的人物图像及《神曲》、《歌集》、《十日谈》的内容简介,并过渡:“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文学三杰和艺术三杰,看看他们是如何通过自己的作品向神学发起挑战。”。“同学们迅速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后,老师将会随机请同学对文学三杰和他们的主要作品及思想进行连线”。提问学生:“文学三杰的思想体现出了什么共同点?”(答案备注:讽刺基督教会封建腐朽的专制统治,讴歌人性自由) ②呈现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斐尔的人物肖像及中世纪大卫像、米开朗琪罗大卫像雕塑,中世纪圣母图、拉斐尔圣母画。并过渡:“对神学的反叛同时也表现在艺术领域,大家知道艺术三杰都有谁吗?现在我们一起将他们的艺术作品和中世纪盛期的艺术作品进行对比中鉴赏”。 师生互动讲解,提问学生:“米开朗琪罗所雕刻的大卫和中世纪的大卫雕像有什么区别?同学们可以从姿势、表情、衣着、形体刻画等多个角度对比思考。”(答案备注:中世纪时期的大卫雕像手持圣经,表情呆板衣着繁复姿势挺直,而米开朗琪罗选择了一个特定的姿势,就是大卫在作为以色列国王进行卫国战争时对敌人投掷铁饼的动作,和中世纪大卫雕像对比表情坚毅、肌肉蓬勃,体现了人的意志、美感和力量。) 继续提问学生:“拉斐尔的圣母像和中世纪的圣母像有何区别?”(答案备注:中世纪的圣母像缺乏人性,而拉斐尔的圣母像表情柔和充满母性、立体生动、姿势温柔等),继续提问学生:“艺术三杰的艺术作品体现出了什么共同点?”(以高超的艺术手法表现“人性”) 教师总结:“回到老师在课堂最开始时提出的问题,蒙娜丽莎经久不衰的原因,难道只是因为达芬奇的绘画技术高超吗?不是,是因为它在上帝统治的时代首先表现了人的魅力。” ③呈现材料莎士比亚人物肖像,《哈姆雷特》选段,16世纪文艺复兴传播地图。 教师简要介绍欧洲文艺复兴作品并过渡:“时间来到了16世纪,文艺复兴进入了全盛时期,人文主义精神此时已经在欧洲遍地开花,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人文主义精神终于在消失千年后再次回到了欧洲这片土地。” 阅读课文中有关文学三杰的内容并将ppt上的人物和作品对应起来连线;对比两个时期的雕塑和画像,深入理解其作者的不同思想及变化;从文艺复兴的传播地图理解16世纪的“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盛况。 文艺复兴的具体表现这一部分教材内容清晰详实,因此采取连线、历史图片对比、历史地图等多样活动手法,简要梳理文艺复兴的内容和过程,教师略讲,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和主动性以及从历史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使用文艺复兴16世纪传播地图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①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进行1分钟的讨论,提问学生:“我们现在来一起探究一下,文艺复兴是不是对古典文化简单重复?为什么?”(答案备注:不是,原因在于这是立足于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新思想文化运动。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界人士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深层次看是一种创新,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具体表现就是新资阶要求思想上从中世纪的宗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借用作为基督教神学对立的世俗古希腊罗马文化表达新观点,实际上,文艺复兴的成果在许多方面超越了古典希腊、罗马的文化,这个时期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及政治、哲学著作都鲜明地表现出新的时代精神。) ②教师总结:“资产阶级的目标是破除基督教禁锢人性的精神统治,创立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新文化的运动。因此,是时代呼唤出了《蒙娜丽莎的微笑》,没有蒙娜丽莎也会有张圣母到李翠花的微笑。”并过渡:“那么,在新的时代呼唤下,还有哪些惊心动魄的历史和千古不朽的人类思想诞生呢?我们接着看。” 分为四人一小组参与讨论,探究问题。 通过讲解点出“时代呼唤人性”的暗线主题,并通过小组互动探究文艺复兴运动的内涵,解析资产阶级宣扬人文主义精神深层次的原因,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二)破教权立信仰——宗教改革 ①教师过渡:这个时代不仅呼唤出了人性,也呼唤出了信仰自由的权力。我们首先来看一看此时的基督教会是如何利用他们对圣经的解释权以及神职的权利统治着人们。 呈现材料七以及多明我会修士台彻尔有关“赎罪卷”的言论。提问学生:“如果你是那个时代的一名普通世俗民众,你要如何向教会证明你对上帝的忠诚?”,“什么是赎罪卷?教会贩卖赎罪卷和圣物交易的行为体现了它们内部什么样的风气?”,“教会能通过这种方式敛财的根本原因在哪?”(答案备注:向教会购买赎罪券;被上帝赦免罪孽以求死后进入天堂的门票,腐败;只有神职人员对圣经有解释权,体现教会有着绝对的精神统治权威) 思考问题并作答。 通过问题立案逐步深入了解宗教改革的时代背景。
讲解马丁·路德解读圣经、提出因信称义、张贴95条论纲的一系列事迹。 聆听历史故事。 通过人物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①呈现材料六与马丁·路德在教会法庭进行辩论的历史图画,并将学生分为两组选择代表进行三分钟的简单辩论,一方代表基督教会,宣扬“因行称义”,一方代表马丁·路德宣扬“因信称义”。 ②教师总结因信称义对时代潮流的顺应并过渡到呈现宗教改革传播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填写宗教改革运动在整个欧洲的扩展。 简要准备后进行自由辩论,完成后听讲并在教师的提示下进行填图。 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性,学生通过理解教会与路德主张的区别,理解其实质是资产阶级欲通过收回圣经解释权来发动反封建政治斗争的实质; 学生通过填写地图直观了解天主教衰退,符合资产阶级需求的新教在欧洲各国建立的历史事实,同时培养时空观念。
(三)破蒙昧立科学——近代科学的兴起 ①呈现材料七,提问学生:“托马斯阿奎那的‘地心说’依据什么建立?”(答案备注:上帝创世的神话) ②呈现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原件图片,提问学生:“哥白尼的观点是否符合天主教神学的理论” ③呈现牛顿简介与科学发展导图,提问:“牛顿等科学家的理论依据建立在什么上面?和托马斯·阿奎那有何区别?他们是什么研究方法?”(答案备注:发现自然规律,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比如归纳法、演绎法等) 思考问题并作答。 通过托马斯·阿奎那、哥白尼、牛顿三个科学上跨时代的人物串联起近代科学从被压抑到各学科领域扩展的过程,并通过示意图的对比直观感受近代科学的突破性发展以及对宗教迷信的转折。了解近代科学家对自然的客观认识的形成,为启蒙运动的学习做铺垫。
(四)破专制立理性——启蒙运动 ①呈现材料历史时间轴,提问学生:“中世纪封建制度走向没落的时代,同时也是什么制度开启的时代?”(答案备注:资本主义制度开启)。 ②呈现材料康德在1783年的《柏林月刊》中对时代的定义并过渡:“康德说,18世纪的欧洲正在经历启蒙时期,那么这场开启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解放运动究竟是怎样的呢?”。 根据时间轴定位历史时空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过渡:“18世纪一批法国思想家们接过人文主义精神的旗帜,继续批判教会专制和封建神权。”,呈现《社会契约论》、《哲学通信》、《哲学词典》等材料,提问学生:“这批思想家们是如何看待基督教的?他们又把宗教定义为什么?。”(答案备注:把宗教定义为迷信,把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定义为基督教会进行统治的工具) 阅读材料,根据教师提问提取信息。 通过呈现启蒙思想家们批判教会→宣扬理性进步和资产阶级政治思想观念→在多领域的成果,引导学生提取历史信息,了解启蒙运动的基本内容,并串联成线认识到启蒙运动的实质。
呈现材料,提问学生并进行分组讨论:“启蒙思想家们对宗教迷信进行批判的根本目的在于试图按照资产阶级的利益构建新的理性王国,现在请同学们分成三组,结合课本和老师提供的材料提炼出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各自眼中的理性王国有哪些特点?”(答案备注:天赋人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分权制衡)。 “请同学们自己结合思想家们的一系列观点来组建起起这个资本主义的理性王国。”(答案备注:因为天赋人权,所以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掌握社会的主权,人民同职能机构定下社会契约来建立一个分权且互相制衡的代替人民进行决策和行政的机构,当这个机构违背它与人民订立的契约时,人民有权力通过各种手段推翻他) 结合所学知识提取信息,分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过渡:“启蒙运动顾名思义,不仅发现并提出了人的理性,还在多个学科领域真正的启蒙了人类的思想,促进科学进步。” 阅读资料并思考。
提问学生:“请同学们从思想解放、政治革命、民族独立、运动局限性等多个角度思考启蒙运动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答案见图片) 通过引用恩格斯的观点总结探究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提升学生多角度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三、 课堂小结与板书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用知识结构图总结并升华本课内容。 结尾再次用示意图梳理各个历史事件的关系,引导学生形成有逻辑性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