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 第5单元 课型 精读课文 课时 第2课时 主备人
课题 《表里的生物》
目标 确定 依据 课标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遵循这一理念,我充分利用本课内容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读懂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一文作为教材的一部分,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作者童年时对怀表内部的好奇与想象,引导学生理解好奇心在求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保持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在第二课时中,教材延续了第一课时对文章内容的解读,进一步深入剖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与心理成长,同时也加强了对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教材编排上,第二课时更加注重对文章细节的挖掘和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描写手法、语言运用以及情感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此外,教材还设置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文中的情节和人物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教学目标来看,第二课时旨在通过对文章的深入解读,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写作特点和情感变化,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同时,通过讨论和表达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学情分析 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于《表里的生物》一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基本情感有了一定的把握。在第二课时中,学生将进一步深入探究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写作特点,这对于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来看,他们正处于好奇心旺盛、想象力丰富的阶段,对于文中的奇幻元素和作者的童年经历容易产生共鸣。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表达能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和个性化的解读。然而,也需要注意到学生在阅读理解和思维深度上可能存在的差异。有些学生可能对于文中的某些细节和深层含义理解不够透彻,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启发。因此,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综上所述,通过对《表里的生物》第二课时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文章,同时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学习目标 评价任务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
2.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 ★★★
3.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
核心知识 核心能力
重点:体会“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难点: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核心问题 能联系生活经历理解课文结尾。
微能力点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活动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收集材料;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习任务 学生活动 教师组织 学习评价
一、导入 生答:课文先写“我”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一定有一个小生物,然后写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我”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小蝎子的尾巴,最后写“我”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个小蝎子。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表里的生物》,谁来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通过这一环节,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记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需要组织语言、梳理思路,进一步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此外,这一环节也为教师提供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机会,有助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既符合教学需要,又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具有显著的教学意义。
二、研读文本 1.小组合作学习。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快速默读课文寻找答案。 (2)学生画出文中的心理描写的语句。 (3)学生自由交流。 2.学生自学。 3.(1)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交流并朗读课文中找到的答案。 (3)生读句子。 生答:父亲说“不许动”,表里边会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生答:作者就像在与人倾心交谈,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我”的内心世界,感受到童年的天真无邪。 生有感情地读句子。 (4)生答:“我”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5)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语句。 生答:因没有满足好奇心,“我”感到很痛苦。 生答:“我”善于从视觉、听觉等方面对父亲的怀表进行仔细观察。 生答:从第3个片段中可以体会到“我”是个勤于思考、喜欢探索的孩子。 4.(1)学生自由朗读对话。 小组合作,分角色读。 (3)指导朗读。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学生认真聆听教师的朗读评价。 5.(1)生答:表里的各种精密的元件。 (2)生答:因为“我”当时还小,以为是表里的生物发出的“嘀嗒,嘀嗒”的声音,并天真地相信了爸爸的话,以为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后来渐渐长大,“我”明白了钟表的原理,于是不说了。 1.小组合作学习,思考: (1)“表里的生物”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2)文中有很多处心理描写,用横线画出来。 (3)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说说理由。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师生交流自学情况。 (1)首先请同学们来谈谈第一个问题。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表里的生物”的特别之处: 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 (3)读一读你画出的心理描写的句子并谈谈体会。 引导体会:这段话对“我”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我”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文章中还有多处这样的文字,将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 课件出示: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我只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联系上下文,边读边体会。 指导学生在体会的基础上读好句子,读出儿童的好奇和天真。 (4)读了上面的几个句子,你觉得“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5)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的句子来印证刚才表述的观点。课件出示: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 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为什么呢?”我又问。 引导:从第1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从第2句话中你能体会到“我”的什么特点? 第3个片段呢? 4.研读对话,角色朗读。 (1)导语:同学们,文中的对话也很精彩,我们来读一读吧! (2)小组合作,分角色读。 课件出示: 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 一天,我对父亲说: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 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只许听,不许动。” 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 “小孩儿不许动表。” 此后我就常常请求父亲把他的表打开给我看,有时父亲答应我,有时也拒绝我,这要看他高兴不高兴。有一回,父亲又把表打开了,我问: “为什么还蒙着一层玻璃呢?” “这就是叫你只许看,不许动。”父亲回答。 “为什么呢?”我又问。 “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 (3)指导朗读。 (4)小组推荐几个同学,在班上表演分角色朗读课文。 (5)评价朗读。 5.回顾课题,理解结尾。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2)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 1.这个教学环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学生对《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的深入理解。通过共同讨论“表里的生物”的真实身份及其特别之处,学生们不仅锻炼了信息提取能力,还加深了对课文核心情节的认识。同时,通过划出文中的心理描写部分,学生们直观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变化,提升了文本解读能力。最后,对“我”这个角色的性格特点进行探究,学生们从多个角度理解了人物形象,培养了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整个环节既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促进了他们的情感发展和自我认知,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和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 2.学生自学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学生不仅能够巩固和拓展知识,还能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3.这个教学环节设计得十分精妙,它通过师生交流自学情况的方式,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表里的生物》的理解和感悟。在交流过程中,学生首先分享了自己对“表里的生物”特别之处的理解,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也让他们更深入地体会到课文中描述的那个美丽而神秘的世界。接着,学生交流了自己画出的心理描写句子,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刻体会到“我”对表里的生物所持有的强烈好奇心和兴趣。这种对心理描写的分析,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细腻变化,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通过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在探讨“我”是个怎样的孩子时,学生通过寻找课文中相关的句子来印证自己的观点,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信息提取能力,也让他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到“我”的好奇、天真和执着的性格特点。最后,教师通过对几个关键句子的引导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我”的情感变化和性格特点,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 整个教学环节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交流、讨论和思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营造了积极、和谐的学习氛围。 4.这个教学环节通过研读对话、角色朗读的方式,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表里的生物》这篇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通过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朗读技巧,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们需要仔细揣摩角色的情感和语气,这有助于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通过角色朗读,学生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课文中的对话氛围和情感交流,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评价朗读的环节不仅能够让学生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这个教学环节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是一种高效且有益的教学方式。同时,通过角色朗读和评价朗读,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增强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回顾课题并理解结尾的这一教学环节,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促进其全面发展具有显著意义。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表里的生物”的实质,锻炼了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探究作者明明知道表里没有生物却这么说的原因,以及后来为何不再提及,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还帮助他们理解了作者在童年时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以及成长过程中认知和情感的变化。这一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思维能力,还通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情感,促进了他们的情感发展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1)学生自由交流,寻找素材。 (2)学生自由仿写。 拓展小练笔。 (1)引导交流: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个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2)仿写:请你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教师通过拓展小练笔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的童年经历,并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进行仿写,其好处在于多方面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个人发展。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回忆,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童年时的情感和发现,从而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同时,仿写小片段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写作水平。此外,这个环节还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分享和讨论,学生们可以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作业设计 1.完成练习册;2.完成小练笔。
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好奇 我 父亲的表 好奇心强、善于观察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结束了《表里的生物》第二课时的教学,课堂上孩子们兴致勃勃,我也被他们的童趣所感染,回味无穷。 回顾这节课,我深深感受到孩子们对童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是如此的强烈。当我们读到“我”对表里的生物充满好奇,甚至请求父亲打开表盖让自己看看时,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仿佛他们自己就是那个充满好奇的小孩。在分角色朗读的环节,孩子们更是投入地扮演起角色,用稚嫩的声音演绎着课文中的对话,让人忍俊不禁。 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中保持童趣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用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去讲解知识时,他们更容易接受和记忆。同时,通过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们可以引导他们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引导孩子们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时,我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孩子们的情感体验。未来,我将更加注重孩子们的情感教育,让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 总之,这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童趣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只有当我们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去教学,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我期待在未来的教学中,能够继续和孩子们一起探索、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