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主题 《安塞腰鼓》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生命的赞歌,力量的赞歌。在文章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安塞腰鼓,并非只是单纯地在作为人类生命力量的一个载体、一种象征;其自身,就是人类生命力量的凝聚物,最充分、最彻底的表现。这样,作者自然要倾注下全部的热情与笔力歌之、颂之,一歌二颂难以尽致,则有三歌之、三颂之。在作者笔下,几乎分不出哪是形式与内容,哪又是客体与主体,两者真正地获得了无间的统一。不取拖沓累赘、沉闷疲软的长型句式,而多简洁有力、脆生响亮的短句;也没有冗长繁复的段落,一言两语即自成起迄。大量地运用排比,排比的形式又力求多样:既有句内的排比,更多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又能连段而下,交错互出。不独直接地描写这腰鼓释放的磅礴能量,也从人的感觉、人的联想和群山、大地等周围环境的回响上,多方位地渲染着它的奇特效应。自始至终采用行进的、动态的描写,不作静止的形容,并使那人体的动作与腰鼓的声响,在共时态中互激互融,合二而一,从艺术上组成一个表现着生命之源和力量之泉的整体。这一切形式上的追求,在文章中造成了一种快速跃动的节奏,炽热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般的气势,恰与作者所要歌之颂之的人的生命力量相辅相契。安塞腰鼓,是属于黄土高原的。惟有生存于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创造出此等奇观,也才能凭借它而释放其内蓄的伟力。作者是陕西人,从其描写中,可以看到他对黄土高原和安塞腰鼓的无限神往与倾心爱恋。惟其如此,他也才能写得酣畅淋漓,曲尽其妙。
二、学生分析
对于鲁中山区的孩子来说,那厚重的黄土,粗犷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民歌,那遥远的陕北是那么陌生。好在刘成章的《安塞腰鼓》以热烈激昂的情感和文笔,把这种民风民俗活脱脱,热辣辣的展示在我们面前,一下子把人心拉入了那旷古辽远的黄土高坡。在这里,对于这篇散文,任何一个正常的学生都不能不被打动,不能不被感染,我们需要的是学生做好接受思想震撼和感情洗礼的准备。静下来,动起来。
三、教学目标
学习结果:1、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的表现力。理解排比、反 复等修辞在文章中的作用。 2、多层面的朗读课文,感受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语言。重点:品味文章所表现的主题和恢宏的气势。难点: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尝试点:在读析中加深对文章主题和语言的感受。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 □移动学习 □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自制ppt课件,包括课堂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识、需要演示的视频。开篇导入播放视频,使学生对安塞的腰鼓有个初步的印象。结尾范读环节,配乐铿锵,文字有力,更容易感染学生和着节拍一起跟读。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新课,营造情境: 师:说到陕北,说到黄土高原,你有怎样的印象?黄土高原上有许多土生土长的艺术,比方说,陕北民歌信天游。(唱一唱<黄河谣>)师:在那厚重的黄土高原上激荡着这样的民歌,有何感受?师:说到豪放激昂,有一种艺术形式更有代表性,更具震撼力,那就是——安塞腰鼓。师:对,安塞腰鼓。看【视频(安塞腰鼓)】(板书课题)这就是安塞腰鼓,再说说什么感受?(板书重点词语:磅礴,恢宏,浩大等等) 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有关黄土高原的信息 观看视频。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 观看视频,感受安塞腰鼓震天撼地的雄浑场面。
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师: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去读课文。打开课本,翻到17课。大家拿起书,自由朗读课文,看看从文中获得的感觉是不是与这些感觉一样。开始。师:感觉一样吗?有没有些新的感受?再用几个词语来描述一下内心的感受。(相应板书,或学生板书) 学生自由朗读文本。再次表达自己的感受。 幻灯片定格,展示安塞腰鼓的场面。
梳理课文,读析结合: 师:总体来说,感受是一样的,一样的磅礴,一样的宏大。哪些文字给了你这种感觉?找出来。师:同学们找到了很多传达这种情感的句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们再想一想,为什么恰恰是这些句子给了我们这种气势恢宏的感觉?它们到底有何神奇之处呢?结合这个具体的句子来分析分析看看它到底有何特征?同桌前后桌先讨论讨论,然后请代表起来发言。引导点:1、“骤雨一样……”排比(板书)句及其作用。比喻(板书)及其特征。朗读训练。2、“这腰鼓使冰冷……”用词(板书)的特点:在读一遍,注意哪些词重读了,这些词有什么特点。反义词,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鲜明的印象。3、“荣不得……”反复(板书),什么感觉?你在读的时候怎样处理4、“有力的搏击……”排比,中心词是什么?从哪些角度来写搏击的?力度,速度,幅度。多角度(板书)5、“多水的江南……”对比(板书)师:大家多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我们再来看看句式上的特点。文章多用的是长句还是短句?长句给人什么感觉?举例:这声音大概 ( http: / / www.21cnjy.com )…短句容易表达怎样的情感呢?像,例子:好一个安塞腰鼓!而且大家注意了没有,文章大量的应用了感叹句。30个段落竟然有15个以感叹号结尾。为什么会这样?师:作者从修辞,用词,句式等方便给我们传达出了这种气势磅礴的力量,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怎样去读?用怎样的语气,声调?师:根据前面的分析,你再选一个经典的段落去读,放开大声的读,读出气势来。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小组合作读。师指名展示。文章气势磅礴,理应高昂激越的去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但是,文中有的地方却不能大声去读,你能找到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不鞥大声去读?(板书:静-动-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有何好处呢?所以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把握好这个布局上的节奏。 学生找这样的句子。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 生就典型的句子进行剖析。 在读析过程中,学生以组为单位,可以相互补充。 生再读,加深体会。展示一下。 句式的展示,幻灯的作用充分展现,学生一目了然。
深挖文本,理解中心: 师:现在,宏观的看一下。题目是——,描写的是——,赞美的理应也是——。但是,细细的想一想,真的只是这么简单吗?赞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仅仅是安塞腰鼓吗?还有什么?——人,那里的人们身上,到底是什么吸引了作者,让他如此热烈地赞美呢?(板书:生命力)除了人,还有什么?(板书:黄土高原)还有吗?当你读到“容不得束缚……劲儿”的时候,当你读到“痛苦和欢乐……追求”的时候,你难道没有问题吗?是什么在束缚,什么在羁绊,什么在闭塞?他们要挣脱什么,冲破什么,撞开什么?他们梦幻着什么,追求着什么,摆脱着什么?所有的这一切都在诉说着什么呢?师:刘成章从1978年开始 ( http: / / www.21cnjy.com )酝酿写作《安塞腰鼓》,直到1986年才最终创作完成,前后历时8年之久。注意这一年,这一年,在中华大地上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如一阵春风吹开了文革十年浩劫的冰冻,奏响了改革开放的序曲,拉开了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建设的序幕。全国人民解除了思想的禁锢,他们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爆发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建设热情。一个新的时代就此来临。这火烈的鼓声在这个时代奏响象征着什么?是的,这不仅仅是“陕北人生命活力的颂歌”不仅仅是“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更是对——作者饱含激情,历时八年的这929个汉字,激荡着多么磅礴的能量啊!让我们再去感受,再去仔细的听。听读文本,感受升华:【多媒体:(朗读伴奏)】师范读。请用一句话写出你的感想。开火车,说感觉。让我们由衷的赞叹一声: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下课。 在教师的引导下,深挖精神内涵。 听范读 。 在文字挖掘的基础上,在课堂情感激发的铺垫下,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中,教师范读引发高潮。学生跟读,情感迸发。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导入部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导入是文本的呈现方式。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演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该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此课设计的文本呈现方式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共有三个环节:一是唤醒整体印象,感受黄土高原粗犷面貌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问:你对黄土高原的印象?这里没有展示图片,没有出示视频,只是简单的问题。追求薛法根老师的简约而不简单。问什么不用图片或视频?因为我要求的是对黄土高原的总体感觉,而不是对某一方面的具体感知,具体化的东西往往不能跳出片面的怪圈。这种整体的感觉即便不能说出来,也一定能在头脑中唤醒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千沟万壑的黄土,兰格盈盈的天空,星星点点的窑洞,扎着白羊肚毛巾的黄土高原上的人民,这些最为典型的黄土高原的画面。为课程进展搭建一个合适的舞台。二是引入信天游这种文化艺术,感受黄土高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的豪迈气韵。引入的信天游是《黄河谣》中的一句。主要是三个考虑:一是从语文课程性质上考虑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说过:语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传承,精神的营造,思想的深化,情感的丰富,智慧的启迪,艺术的熏陶。典型的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是可以引进课堂,成为教学资源的。二是从文本内涵来考虑的。大家知道,刘成章在专职创作散文之前,他是一个行走在黄土高原上的诗人,他写诗,也写歌,什么歌呢?信天游。是诗的凝练优美,信天游的韵律节奏成就了刘成章,成就了《安塞腰鼓》。就这样信天游的鲜明铿锵的节奏正好暗合了《安塞腰鼓》的韵律,成为文本内在的一个呼应。此外《黄河谣》在风格上也和文本构成了一个呼应。三是从课堂功用上来考虑的。这篇文章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文字奇崛有距离感,学生很难走进去。这就需要教师的激情引领。要让学生放得开,教师首先要放得开。用自己的情绪去调动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三是在黄土高原粗犷的背景中,在信天 ( http: / / www.21cnjy.com )游豪放的艺术感染下,引出《安塞腰鼓》视频。这个视频在这里出现的设计,更加强调了课程性质、文本内涵、课堂功用这三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消除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感。它真切了直觉印象,融入了火烈场面;激起了内心情感,沸腾了血液;鲜活了整体感受,拉近了文本距离。眼前是火烈的舞姿,耳畔是隆隆的响鼓,带着这种震撼去读文本,去感受激昂的文字,必定是直觉的感受,是零距离的接触,会有更真切而深刻的感悟。用情感上的高度契合去欣赏风格上高度契合的文字,定是高效的。主体部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内容包括:走进文本,感知梳理,读析结合,深化主题:整体感知更多的是对文本的初读的直觉感受, ( http: / / www.21cnjy.com )从总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感受语言风格。这里理应设计一个有关内容的问题。但是正如王荣生教授在评析郑桂华老师的课所说的那样:这篇课文没有隐藏在背后的东西,它都是前台的,描写的就是安塞腰鼓。虽然我不是完全赞同他的话,但是却说明了在课文内容上没有太多艰涩的东西。更多的应是对语言奇崛的用词和豪放风格的感受。所以我在这里设计的问题和组织的活动旨在让学生更多的去感受文字:感觉一样吗?有没有新的词语来描述一下此时的感受啊?然后进一步贴近语言文字。下面做的是读析结合,或者叫赏析结合。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是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原则问题。就是要在读中品味语言的味道,在品味中用读的方式表达感受。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构建。只有读才能进行品析,只有深入的玩味语言才能提高朗读的水平。亦赏亦读,亦读亦赏。两者必须是一个整体。大家都认同在没有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前提下,空洞的朗读技巧指导,很难达到好的效果,而没有充分读的基础上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也不会深入。读是为了深入的赏析,赏析是为了更好的读,这是一个不断攀升,由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内化过程。读析结合是我的一点教学认同,操作起来有个观念:努力追求当下意识。当下就是每一个现在。为什么要有当下意识,因为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种高质量的言语交流,而课堂上的言语交流都是当下的。王崧舟说,教师要活在课堂上,活在课堂的当下。讲授是在当下的讲受,当讲授则讲授;生成是当下的生成,能生成则生成;探究是当下的探究,该探究则探究。一切的一切都是当下的需要。这种需要就是势。因势利导的势。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一种当下的措施;所谓“道儿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一种当下的行为;所谓教师的点拨也就是一种当下的技巧。这种当下意识下的读析结合我努力追求一种 ( http: / / www.21cnjy.com )效果,还是用《琵琶行》中的一句话: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问题的开放性有了,知识的指向性也要有。学生可以嘈嘈切切的谈,教师要大珠小珠的数——如数家珍,引导学生把知识点参透,把感觉找准,把技巧领会。这个过程用肖绍国的话说:锁定——放大——品析。我再加上一点:表达。用朗读去表达。这其中,有引有领,有讲有启,有文字赏析有朗读指导,有学生尝试,有教师示范。在充分感知文本语言的基础上进入主题的挖掘。对主题的深入挖掘,一直是我的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理念。这里面除了情感往往还有人生的经验和哲理,有人生观和世界观。给学生精神和思想的东西。不懂的东西,疑问的东西都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丰富,生活的历练而渐渐参悟。不可不把这些好的东西告诉学生。但是由于这篇文章的独特性即浅显的对象+奇崛的文字+丰富的内蕴。我觉得在课堂设计上不能走寻常之路了。以前,我总是从文字如内容,抓住主题之后再反思文字的表现力,以此学得语文的知识,然后在课下巩固习得。对这篇文章,因为它前台的东西清楚明了,语言文字又奇崛鲜明,而隐含的东西隐秘艰涩(不易被这个时代的孩子所理解)。所以我的设计总体思路是:尽量淡化内容,尽量感受文字,尽量挖掘主题。前台的对象是不讲自明的,是否对文字有了鲜明深刻的感受就成了自然生成主题的关键。只有感受的深刻理解才透彻,只有感受的鲜明主题才清晰。于是我把对语言的剖析提到前面,从感觉入手,抓住语言文字下功夫。通过语言文字的感触去启迪主题的理解。结课部分: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听读提升,感悟作结。为何要在这里设计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个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解释问什么一定要读。王荣生在评价郑桂华老师的课的时候对她没有大段的读,没有整篇的读,没有表演性的读给予了肯定,并说如果还要学生流畅有感情的读就不配做语文老师。我是同意的。因为就这些奇崛的文字来说要达到这个要求在课堂上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他并没有说不能听读。如果不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这其中文字蕴含的犹如安塞腰鼓般火烈的气息,不让学生去感受中国汉字表情达意竟能达到这种境界,岂不是一大憾事。因为我在中学课本中再也找不到如此气势磅礴给人以如此强烈震撼的文章了。这是感受文字之力的佳作,这是感受气韵之壮的佳作,这是进行朗读熏陶的极好佳作。这是境界的提升,这是能力的历练,这是精神的升华。所以一定要读。但问题是设计在哪里?开头不行,先入为主容易使学生与文字的距离加大。放在后面则刚好是对课文的总结和升华,是结课最好的方式。追求那种读完之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然后让学生写一句话表达内心的感受,与开头,与主体相呼应。以一声“好一个安塞腰鼓”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