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阅读十三大考点分类闯关宝典----人称选用(原卷版)
闯关秘籍
在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中,“记叙的人称”也是比较常见的考点之一,这类题型题目相对比较简单,只要大家从三个角度考虑,掌握答题技巧,就可以快速获得高分。不过要提醒大家,别以为题目相对简单,做起来就一定简单,这样认识就有可能要吃亏了。关云长就因为大意而丢失了荆州呢。同学们还是要高度重视,认真复习,争取一分都不丢,在中考中过关斩将,一路胜出。中考记叙文阅读中,“记叙的人称”算不上典型的考试题型,但是有的地方中考语文试卷中也会出现,“记叙的人称”的考试题目。一般三种人称方式都会使用。第一人称的使用会让阅读人感觉最为真实,与阅读者更亲近。而第二人称的使用则能增加与读者的沟通、交流。第三人称则使用较少。
闯关技巧
人称作用
1、第一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讲述故事。
【作用】
(1)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实,便于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
(2)“我”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推动情节发展。
(3)以“ 我”的见闻和感受表现和突出人物形象。
(4)以“ 我”的见闻和感受突出主旨。
2、第二人称
以“你”为叙事对象展开记叙。
【作用】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如同面对面交流,亲切自然,便于感情的交流。
3、第三人称
以“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情的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
具有客观性。
思路分析
第一人称也就是作者以“我”自称,以经历者角色展开故事的叙述,我们可以在其中体会到作者更加浓烈的情感。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作者心中所想。因为第一人称的作用就是一个情景带入的作用。看到这类文章感觉亲切,对其印象也会比较深刻,容易被作者的真情实感打动,也能更深切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就是以“你、你们”来叙述。我们看到这类文章,首先会感到其表现出来的强烈情感,具有强调主题作用,用第二人称叙述,更加增强其真实性和感染性。我们在作者的叙述中会感到一种对话式的交流,也就是感觉与我们现实生活更加贴近。
第三人称就是以”他、它、他们”叙述。这样写的好处是形式更加自由,灵活。我们可以在其中感受到作者的文笔新颖,更能打动我们,有着一种给人无限想象空间之感。
闯关检测
阅读《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完成下面小题。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①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再见!”
②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③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④他欣然地飞跑出长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⑤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⑥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
⑦我不曾是搬迁户,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内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⑧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滑、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⑨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注:醍醐tí hú:意思是指酥酪上凝聚的油,这里的意思是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材以小见大,反映了父母和社会对孩子教育的责任是重大的。
B.题目中的“你们”是指社会,第二人称能带给读者亲切的感受。
C.本文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渲染了母亲对孩子成长的兴奋、愉快之情。
D.“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中“琼浆”“醍醐”在文中意思相近,都是精华、智慧的意思。
2.文章第④段中,“欣然”“飞跑”反应了男孩第一次独自上学时的______、______的心情。
3.“我”尽管将孩子交给社会,但仍有许多忧虑,结合文章第⑥⑦⑧段说一说我的顾虑。
4.文章第⑦段加点的“你”在文中具体指代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寒风吹彻
刘亮程
①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
②我围抱火炉,我的手和脸都烤得发烫了,脊背却依旧凉飕飕的,寒风正从我看不见的一道门缝吹进来。冬天又一次来到村里,来到我的家,我糊好窗户,挂上去年冬天的棉门帘,寒风还是进来了。它比我更熟悉墙上的每一道细微裂缝。
③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
④就像现在,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疼。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
⑤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禾,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
⑥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
⑦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只是这次,是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爬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
⑧许多年后有一股寒风,从我自以为火热温暖的从未被寒冷侵入的内心深处阵阵袭来时,我才发现穿再厚的棉衣也没用了。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⑨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
⑩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父亲一见就问我:怎么拉了这点柴?不够两天烧的。我没吭声,也没向家里说腿冻坏的事。我想很快会暖和过来。……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
但在我周围,肯定有个别人不能像我一样度过冬天。他们被留住了。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而后整个人生。
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展,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子,给他倒了一杯热茶。那是个上年纪的人,身上带着许多冬天的寒冷,当他坐在我的火炉旁时,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
他一句话不说,我想他的话肯定全冻硬了,得过一阵才能化开。
大约坐了半个时辰,他站起来,朝我点了一下头,开门走了。我以为他暖和过来了。
第二天下午,听人说村西边冻死了一个人。我跑过去,看见这个上了年纪的人躺在路边,半边脸埋在雪中。
我不敢相信他已经死了。他的生命中肯定还深藏着一点温暖,只是我们看不见。一个最后的微弱挣扎我们看不见。呼唤和呻吟我们听不见。
他的身上怎么能留住一点点温暖呢?靠什么去留住。他的烂了几个洞、棉花露在外面的旧棉衣?底磨得快透了一边帮已经脱落的那双鞋?还有他的比多少个冬天加起来还要寒冷的心境?……
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独地过冬,我们帮不了谁。我的一小炉火,对这个贫寒一生的人来说,显然杯水车薪。他的寒冷太巨大。
(选自《一个人的村庄》,有删改)
5.根据全文内容,指出标题中“寒风”的具体含义,并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6.刘亮程有他特有的文学语言,内蕴丰富。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下列句子的含义。
(1)生命本身有一个冬天,它已经来临。
(2)冬天总是一年一年地弄冷一个人,先是一条腿、一块骨头、一副表情、一种心情……尔后整个人生。
7.刘亮程笔下的景象常和人一样有情感、有个性。试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
8.文章为什么以“三十岁的我”为视角展开叙述?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树柿子红
黄海龙
①那天,他路过街头,看到一位老人正在卖柿子,通红圆润的一篮柿子看起来煞是养眼。他突然有了吃柿子的兴头,他感到自己似乎有好多年没有吃柿子了,不知道是柿子远离了自己,或是自己遗忘了柿子。
②他买了几斤柿子回家,迫不及待地拿起一个品尝,却尝不出过去那种香甜、爽口的滋味。他拿着那个咬了一口的柿子在手中翻转着看,看不出与过去的柿子有什么不同。“怎么就尝不出那种味道了呢?”
③他记得,他门前那棵老柿子树结出的柿子就很好吃,又脆甜又爽口,那味道他至今在回味。他尤其记得,秋风吹起的时候,满树的柿子就熟了,秋阳中一颗一颗缀在稀疏、斑驳的枝叶间,像挂了满树的红灯笼一样,整个院落就成了一幅画,显得格外的温暖和喜庆。
④老柿子树是爷爷种下的。柿子树高大挺拔、枝繁叶茂,像一片绿云一样把院落遮掩在其间,露出青色的屋脊。他和邻家的孩子经常在树底下游戏,抢山羊、捉迷藏、种莲子,有时他趴在树身上,感觉树皮和爷爷的皱纹一样深,那树似乎和爷爷的手一样温暖。夕阳的余晖正照落在高处的墙头上,墨绿的柿树叶指向碧蓝的夜空,几粒星子明亮着眼睛的时候,他一家子经常在树底下吃晚饭。饭菜的香味,引来了邻家的孩子,饭桌就显得更加热闹了,整个院落似乎要被孩子们的笑声哄抬起来。
⑤自从吃过柿子之后,他就喜欢上了柿子的味道。当满树油绿的枝丛中开出无数柿子花的时候,他就开始守着柿子树,也开始了与爷爷的捉迷藏。当树上的柿子长到鸡蛋大的时候,他就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趁着爷爷睡着的时候,他和几个小伙伴找来一根长竹竿,几个人举着往树上一阵乱捅,果子、枝叶就掉了下来,也惊动了屋里的爷爷。爷爷捡起地上的断枝、跌伤的青果,心疼地说:“这些猴崽,果子还这么小,怎么能吃啊?”“都这么大了呢,你是小气爷爷。”一群孩子嚷嚷。“不信啊,你们都来尝尝。”爷爷向着不远处的猴孩们招手。看着这群被生柿子酸涩得龇牙咧嘴的孩子们,爷爷笑得胡子一抖一抖的。
⑥柿子成熟的季节,乡邻们都爱来他家串门,围着看这棵老柿树,啧啧称赞。摘柿子的时候,邻居家也来帮忙,小孩们更是围着柿子树欢呼雀跃。这一天,院落就像过节一样闹热。爷爷一户一户上门,把摘下来的柿子,一小筐一小筐地分给左邻右舍的人家。于是,整条村巷都弥漫了柿子的清香。那时,他不明白,爷爷为什么要把自家的柿子分给别人呢?爷爷刮了一下他的鼻子说:“你吃过根爷爷的野鸡肉,吃过宝叔叔的八月瓜,都忘啦?”他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一条巷弄的,就是一大屋人呢。”爷爷摸着他的头说。
⑦后来,他上学离开了家。每年柿子成熟的季节,母亲总会托人给他捎来一包柿子,就会让他想起家乡的味道。
⑧那个秋天,他特别想念家,想念那一树的柿子红。他径直回家,他看见爷爷坐在那棵柿树下,背景是疏落斑驳的枝叶,是一树的柿子红;母亲在杂房门口喂鸡。蓦然看到他身影的那一刻,爷爷和母亲的眼里似乎一下子涌满了欣喜。
⑨在经历过若干次工作上的辗转迁徙之后,他也已然两鬓斑白。那时,爷爷老了、走了;父母老了、也走了。他忽然感觉,似乎很久没有回去过了,似乎把那个山旮旯的屋子遗忘了。在看到街头那位卖柿子的老人、尝了一口柿子之后,他突然那么强烈地想回家去看看,看看那棵老柿树。
⑩多年未回,他的面前,青苔爬上了墙根,风雨斑驳了窗格。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一些柿子掉在草窠里,碎了,也乱了,乱了一地的落红。他站在门前,掏了掏荷包,一时怔在那里,他竟遗失了回乡的钥匙。
(作者:黄海龙 有删改)
9.本文围绕记忆中的“柿子树”作者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10.品味语言。
①那一树柿子红孤独在夕阳里。(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②他尤其记得,秋风吹起的时候,满树的柿子就熟了,秋阳中一颗一颗缀在稀疏、斑驳的枝叶间,像挂了满树的红灯笼一样,整个院落就成了一幅画,显得格外的温暖和喜庆。(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11.本文通篇以“他”的视角来叙述,请结合自己的阅读感悟,说说使用这一人称行文的好处。
12.结合全文内容,探究最后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后一次讲演
闻一多
①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竞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②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厉声,热烈的鼓掌)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热烈的鼓掌)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鼓掌)
③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热烈的鼓掌)
④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⑤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⑥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青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热烈的鼓掌)我们有这个信心!(鼓掌)
⑦“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听众表示接受)
⑧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⑨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
⑩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鼓掌)
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长时间热烈的鼓掌)
13.这篇讲演的①②两段,就暗杀李公朴先生事件,从哪几个方面痛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
14.“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这几句话中的人称由“他们”变为“你们”,请说说变换人称的作用。
15.这篇演讲验证了《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闻一多“________”的方面,表现了闻一多先生________精神。
16.文中的⑨— 段都是独句成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珍惜那些麻烦你的人
①父亲在老家算是半拉木匠,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父亲师出无门,所有木工活儿的手艺皆属自学成才。而让我曾一度颇为不解的是,父亲虽不以此为业,但却颇喜欢置办工具,锛凿斧锯,样样俱全。如此一来,倒是大大方便了四邻八舍的乡亲们。谁家要是锯块木头、安个锄把啥的,便会很顺脚的来我们家借。每每父亲不但笑脸相迎,而且一旦遇到有点技术含量的活儿对方却一窍不通的主儿,还会连人带工具一块被“借”走。
②每次被帮的那人,都会很感激地说着客套话:真不好意思,又给你添麻烦了。
③“不麻烦,顺手的事儿。”父亲爽朗地笑着,随后便大步流星的跟着人家走了。
④因为有时候恰巧赶上吃饭,或者自己手头也正有活儿在忙,父亲却二话不说,立马就走。所以母亲难免会唠叨两句。父亲并不急,还很耐心地对母亲说:“这样做原因有二,一是举手之劳给人帮帮忙,其次便是对咱这些工具的一种保护。另外咱不要怕麻烦,人家之所以肯来麻烦你,那就说明人家觉得你这人还行。不就是搭会儿功夫的事儿吗,再说你那工具闲着也是闲着,长期不用,弄不好还会生锈呢。”
⑤母亲虽尚有余怨,但却不再唠叨。而让母亲以及我们全家人都彻底折服的是在我十二岁那年,家里盖房时的“盛况”。那也是我记事以来我们家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兴土木。
⑥众所周知,修房盖屋和婚丧嫁娶乃乡下人的两件头等大事。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还没有什么包工头和建筑队啥的,所以谁家建房盖屋的都是靠乡亲们义务来帮忙,东家只需尽其所能地管管饭就可。记得那年村里同时盖屋的有两家,一是我们家,还有一家就是村西头的奎爷。奎爷当时在镇上的供销社干经理,整天大背头梳得铮亮,走路老爱仰着头背着手,很有派的样子。大概是总觉得自己无求于这些穷乡亲吧,反正他只要一进家,就马上大门紧闭,跟村里人鲜有来往。
⑦奎爷不但走南闯北的见过大世面,而且还是我们村的首富。所以一不小心跟他家赶在一块盖屋,母亲甚是发愁。因为同样是帮忙,人家奎爷家喊出的伙食是猪肉白菜炖豆腐加净面的大白馒头,而且还有好酒好烟好茶叶随便享用。而我们家的条件却只能是玉米面的窝头加不见丁点儿荤腥的菠菜汤。烟酒倒也备了,不过只能是旱烟和廉价的散白酒。
⑧可是,出乎母亲预料的是,那天一大早乡亲们就好像相互约好了似的,呼啦啦地涌进了我们的家院,有的怀里还抱着两棵白菜,或者几棵大葱,一把香菜。大家连水都没喝一口,就开始热火朝天地干起来。而听他们议论说,那天西头的奎爷家却只有两三个人过去,而且还都是他自家的族亲。
⑨也正是这件事情之后,父亲的形象在我们全家人的面前,一下子就高大起来。变化最大的当属母亲,再遇父亲连人带工具一块被“借”走的事情时,不但毫无怨言,而且还会笑脸相送。
⑩后来,我参军离开家乡,然后又转业到了现在居住的这个城市。受父亲影响,平日里不管是对同楼而居的邻居,还是同舟共济的同事,亦或素未平生的路人,只要有求于我,我都尽力为之,能力所及的事儿自不必说,无能为力的事情我也会实言相告。尤其那些老家来的亲戚或者发小、同学和战友,只要找到我,我都会热情款待,最起码让他们在异乡,多多少少也能体会到一丝举目有亲的温暖。
每当目送他们满意而归的背影,我都感动地想:一个人在世间行走,其实就是生活在相互的麻烦之中,在麻烦之中解决事情,在事情之中化解麻烦,继而在麻烦与被麻烦中加深感情,体现价值,这就是生活,不要怕,更不必躲,因为倘若果真有一天,当孩子不麻烦你的时候,可能已经长大成人远离你了;当父母不麻烦你的时候,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当朋友不再麻烦你的时候,可能已经有隔阂了。
所以,请好好珍惜身边那些麻烦过你和曾经被你麻烦过,亦或正在麻烦着你的人吧!因为正是这些“麻烦”才让你的人生因此变得更加丰盈,也更有况味。
18.结合全文,围绕我们家人对父亲为人处世的态度变化来补充故事情节。
①父亲热心助人,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母亲有余怨却不再唠叨。→③邻居助我家盖房后,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写奎爷和我家同一天盖房的目的是什么?
20.请简要分析本文从“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好处。
21.文章第 两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母亲待客
张爱国
①接近晌午了,我一个人在家,饥肠辘辘,正寻思着花生、山芋或锅巴之类可以吃的东西。进来一个中年妇女,笑嘻嘻地说:“你是国子吧?都这么大了。你妈呢?”见我惊疑地看着她,又说:“哦,国子认不得我了,我是你莲姨。来,吃糖。”就从兜里掏出几粒糖塞到我手里。“我妈在田里,我去喊。”我攥着糖飞快地跑出去。
②我边跑边将一粒糖裹进嘴里,高兴极了——我最希望家里来客人,来了客人,不仅能吃上糖,还能吃上好菜,即使没好菜,菜里的油也会比平时重得多。
③母亲听说莲姨来了,仿佛心事重重,叹了声,向家走去。
④母亲未进院门就激动地说:“是他莲姨吗?哪阵风把你吹来的?”莲姨急忙迎上,拉起我母亲的手——两个人的说笑声直惹得树上的麻雀欢快地叫。
⑤母亲给莲姨倒了开水,拿起菜篮子说:“他莲姨,你坐一会儿,我去去就来。”莲姨一把抓住母亲的菜篮子:“我是旁人吗?我来了,有什么吃什么,还要买吗?”
⑥母亲紧抓菜篮子不放,还狠命往回夺:“他莲姨这么多年没来了,家里什么都没有。”莲姨好像生气了,一把夺过菜篮子:“你去你去!你去就是见外了,见外了我就走!”
⑦“这,这……”母亲仿佛很无奈,也很生气,“好了好了,我不去了,称你意了吧。”
⑧我坐在门槛上,只觉得好笑:我妈真会装,明明身上一分钱都没有,拿什么买菜啊?又不由得腹诽莲姨:多管闲事,说不定我妈能赊来菜,那多好啊。
⑨母亲和莲姨从菜园弄来些韭菜、白菜、豆角,就蹲在门口说笑着清洗。我蹲在一旁,发现母亲的眼睛不时地瞟向一旁的鸡窝,很焦急。我知道,母亲是在等着我家的“香油桶”“盐罐子”——芦花鸡下蛋呢。可是,那只芦花鸡或许太老了,都蹲窝半天了,还没有下出蛋来。我心里不由得有些幸灾乐祸:昨天我让你不要把鸡蛋都卖了,你偏不听,非要都卖掉买油盐。现在看你给莲姨什么吃?
⑩我守在鸡窝边,见母亲几次空着手走进内房,转了两圈后又空着手走出来。我知道,是莲姨的到来让母亲高兴坏了。
终于,芦花鸡欢快地叫了。我一个箭步冲上去,拿起热乎乎的鸡蛋,跑向灶边的母亲,大叫着:“下来了,妈,鸡蛋下来了!”莲姨急忙走来,刚要说话,母亲“啪”一声磕开鸡蛋,倒进碗里。莲姨轻叹一声,走开了。
一会儿,饭菜端上桌,母亲和莲姨坐到桌边吃饭。我端一碗饭坐在门槛上,眼睛直盯着那碗炖鸡蛋。当母亲将炖鸡蛋全倒进莲姨碗里的时候,我的眼泪差点下来了。还好,莲姨端起碗向我走来。我想起母亲无数次的训诫:“客人给你菜时,你要跑!”我站起来就要跑,可我的脚步很慢。莲姨抓住我的碗,把炖鸡蛋全给了我。
母亲骂着我,骂着莲姨,又把豆角往莲姨碗里夹还说:“他莲姨来又不早点来,不然,我怎么着也要弄一个大菜。”
一听说大菜,我一激灵,端着碗走进内房。昨晚,母亲将一块巴掌大的腊肉放进坛子时,我就站在一旁。今天,母亲被高兴冲昏了头,将这块肉给忘了。我拿出那块肉快步走出来,往母亲面前一放:“看!这不是肉吗?”
母亲夹菜的手僵住了,脸也红了,好一会儿,似乎很吃惊:“你……你,哪里来的?”
“坛子里的。你放的,你昨晚才放的啊,不记得了?”我得意地说。
“对啊对啊,你妈记性差,忘了忘了。”莲姨终于回过神,拿起那块肉就往内房走。“看我这记性,该死!怎就忘了呢?他莲姨,我这就来烧。”母亲追上莲姨,夺她手里的肉。我看得很清楚,母亲这次不是装的,是真想夺那块肉。我还分明地看到,母亲的脸都红到了耳根,眼眶里还噙了泪。
“他莲姨,你是怪我了。你就让我烧了吧。我,我不是……我,我是……”母亲一定要夺那块肉,“今天不烧了它,我还是人吗?”
“我吃了它,我还是人吗?”莲姨的眼圈也红了,“孩子不懂事,我们也不懂事吗?翠姐,都是过日子的人。你刚才说的,明天你那未过门的大儿媳的爹娘要来。你说,我吃了这东西,你明天拿什么招待他们?那样我还是人吗?”
母亲一把抱住莲姨,眼泪再也不受控制地下来了。
(载于《小说月刊》,有删改)
2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词准确,如“我攥着糖”的“攥着”贴切地写出了“我”得到糖后的无比珍惜和喜悦的心情。
B.文章第②段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了孩子的天真无邪,同时也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C.“终于,芦花鸡欢快地叫了”,间接地写出了母鸡下蛋后“我”和母亲轻松高兴的心情。
D.文章通过叙述“母亲待客”这件小事,加以适当议论,真实反映了过去农村的贫苦生活。
2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词句。
(1)我站起来就要跑,可我的脚步很慢。(赏析句子)
(2)莲姨抓住我的碗,把炖鸡蛋全给了我。(赏析加点词语)
24.第⑩段画横线句子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25.文章以“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守护
①猫儿岩并不高,海拔约九百米,从山脚到山顶,一个多小时就足够了。我是带着一份敬重和好奇去拜访康德庆老人的。
②老人就住在快到山顶的南边一平台处。房子很简陋,竖条木板围成一个方形,上面盖了一层绿色的玻纤瓦。木屋就十来个平方,门侧有一个灶台,灶台旁便是一个仅能供一人使用的卫生间,我绕着小木屋转了一圈,只有小木屋的后边有一小小的坟堆,坟堆前立着“秦文之墓”,坟上的青草修剪得齐齐整整,坟的四周站立着高低不齐的松树。
③老人把我领进了屋,我快速地扫视了一周,屋角的一堆胶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低下身子,看着这些已经磨破鞋底儿、但鞋帮还好的胶鞋,我已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了。我一双双地数着,一共有四十二双!我这时才下意识地深深望着德庆老人。老人已七十多岁了,皮肤粗黑,皱纹清晰,脸上写满了岁月留下的沧桑,而沧桑里却透着硬朗,透着一股执着劲儿。老人说,他在山上已四十多年了,他每天在山间重复地行走,生怕有人砍了这树,生怕有火毁了这林。因为这树林深处有一块墓碑,是他终生的守候,是他不能碰触的痛。
④去年秋天,他因不留神一脚踩滑,从山上滚下去,受了伤,住了院。德庆老人出院的那天,镇敬老院院长再三跟他讲,决不容许他一人再守山了。可老人却说:“猫儿岩是我的生命,离开了猫儿岩,我就会死去。”劝说无效而终,老人依旧又上了猫儿岩,依旧守着他那十几平米的小木屋,依旧守着猫儿岩的树木,依旧守着小木屋后的那座坟墓。
⑤其实,人是需要有寄托的。我对德庆老人有这样的寄托由衷地敬佩。每当夜深人静时,老人就会呆坐在小木屋后的坟堆旁,他好像在与坟堆说着什么……
⑥我是带着好奇听完老人讲这段故事的。
⑦秦文是猫儿岩村小的老师。全村老少无人不晓,是因为他的才毕,他的书教得好。村里的人讲,现在可盼来了一位好老师,我们要留住他。这里更需要他,秦文老师放弃了更好的待遇,一年又一年在这里孜孜不倦,用自己的品格,才华滋润着这片干涸的土地。“文革”开始后,村里的醒目位置都要书写标语,村支书便请秦文老师去写。在村办公室外面的墙上,秦文写了一副“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的标语。第二天,村支书去检查,却发现秦文写的这副标话把“解”字写漏了,就成了“我们一定要放台湾”。这下可糟了,在那个年代这可是政治上的错误,秦文也因此闯下了大祸。康德庆一直对秦文心存敬意,眼看着村里的造反派们对秦老师下手,欲上前制止,只见一个拳头刷地飞到了秦文的脑袋上,秦文“哎哟”一声便倒了下去,康德庆赶忙上去扶起秦文,可秦文却已说不出话来,在送往医院的途中便咽气了。才华横溢又有着极好口碑的秦老师成了那个时代的牺牲品。
⑧康德庆难过万分,带人将秦文老师埋在了猫儿岩上。接着,康德庆便修了小木屋,开始守着这小木屋,守着秦文老师,这一守便是四十多年的时光!
⑨此刻,阳光直直地照在猫儿岩上,鸟鸣滤过温馨的山风,拂过屋前的沉寂。猫儿岩在五彩的阳光下,静静地为大地而歌。而守候他的人,在完成了一份救赎的同时,也默默地将一份良知和暖意播撒在这山间,随着时光的流逝飘向更远更远的地方。
2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7.选文第③段中有关胶鞋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8.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的画线句。
29.读选文⑤段,简要说说德庆老人面对坟堆会诉说些什么。
30.选文⑦⑧两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31.请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
A.选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使故事真实可信,同时以“我”的情感流露凸显老人形象。
B.选文②段的加点词“齐齐整整”,写出老人对坟墓勤于管理、用心守护,对逝者充满敬意。
C.选文③段的外貌描写,细腻地刻画了饱经风霜仍硬朗、执着的老人形象。
D.选文⑨段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沉寂悲凉的气氛,烘托了老人懊恼的心情。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一粒稻米的一生
王婉霞
(1)我是一粒稻米。
(2)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被吃进嘴里,进入生物的食道肠胃,通过消化转变为生物的能量来源。
(3)金秋八月,万物皆满,我变得饱满灿黄。为了此刻的丰硕,在过去半年里,我不遗余力地汲取养分,充分接受太阳的洗礼,遇暴雨骤至,我拼命蜷缩成一团,竭力不被雨水击落。终于,我赶上了秋日。
(4)抢秋开始了,农人手持镰刀收割,稻穗从根部被割断,收敛在一起,马不停蹄地送到打谷人手上,打谷人用力击打稻穗,稻谷被分离开来,变成一粒粒金黄的稻粒。
(5)不幸的是,在收割之际,我被撞到了地上。农人来来往往,却没有人看见我。“还有我!还有我!”我拼命地大喊,几乎要跳起来。然而稻田渐渐空旷,农人渐渐离去。望着他们的背影,我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6)就在这时,孩子们来了!他们背着背篓,捡起地上的遗穗。我又振奋起来。一个孩子看见了我,他拾起我放在背篓里,背回家同其他稻谷放在一起。失而复得的狂喜萦绕着我。
(7)“鹏儿,再去地里看看还有没有漏掉的稻谷。粒粒皆辛苦啊。”农人说。
(8)“好。”孩子答。
(9)晾晒了半个月,农人开始为我脱亮,我变成了米粒。
(10)农人抓了一把米煮成了白米饭,他盛了一碗米饭,虔诚地端起来敬了敬天地,说了些感谢的话语,过了好一会儿才开始吃饭,他连连感慨:“今年的新米真香啊。”沉醉的模样仿佛米饭是他的孩子。
(11)那一刻,我为自己是一粒稻米而备感自豪。
(12)我开始期待,我也会被农人煮熟,他诚恳地感谢自然的慷慨,如获至宝似的将我吃进肚里。
(13)然而,突然有一天,我被装进了口袋,经过了长途跋涉的颠簸,我终于再见到了光明。这里是厨房,堆积了许多食材,许多厨师忙碌着,我被放入了锅里。哦,我终于要被煮熟端上饭桌了吗?我的一生都在为这一刻准备着。
(14)锅盖掀开,我被盛了出来端上了餐桌。
(15)桌上的情形与往常不同。往常,农人每顿饭只做两三个菜,他会将所有饭菜吃完,若剩一点便喂给牲畜。但眼前却有一大桌饭菜,牛肉、鱼、猪肘……丰富极了,看着桌前的4个人,我不免怀疑起来,他们能吃完所有饭菜吗?
(16)他们开始吃饭,我等待着,等待着他们吃掉我。然而,过了好一会儿,他们却一个接一个放下了筷子。
(17)难道他们吃完了吗?我惊诧,可他们明明才吃了三分之一的饭菜。我毕生的愿望就是被人吃进嘴里,可我好不容易被端上了餐桌却还是不能达成愿望吗?
(18)我用尽全身的力气喊:“嘿!快吃我!快吃我呀!”
(19)一旁的筷子笑起来:“小稻米,别喊了,这里的人向来都会剩很多饭菜,你不过是他们浪费的食物中最不起眼的一粒米罢了,没有人在乎你的。”
(20)怎么会呢?我汲取了大地精华、穿越了四季时空、经历了物竞天择才得以成熟,我是天地的恩赐,是农人的勤劳,是自然与生物和谐共处的标识。
(21)我不甘心,继续挥舞着双手:“你们快吃了我呀!我会让你们的身体充满力量……”我话音未落便被人收了起来,干净利落地倒进了潲水桶。
(22)难道我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吗?我做了那么多准备,在浪费面前却一文不值。我无奈,为什么要浪费粮食呢?为什么要如此冷漠地对待我?我分明看见门上写着:“浪费可耻,节约光荣。”
(23)天快黑了,有人搬起了潲水桶,然后,我便被倒进了一个大坑,恶心的油水缓缓浸入土壤,我和固体食物散落在坑里,另一层土壤覆盖上来——他们在掩埋我们,想要依靠微生物的力量降解我们。
(24)土壤遮挡住了最后一点光亮,我此生的光辉岁月结束了。
32.请按照时间顺序,将“一粒稻米”的经历补充完整。
① →变得饱满灿黄→收割之际,被撞到地上→② →脱壳变成米粒又被运走→③ →被倒进潲水桶→④
33.联系上下文,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语句。(任选一个作答)
A.抢秋开始了,农人手持镰刀收割,稻穗从根部被割断,收敛在一起,马不停蹄地送到打谷人手上,打谷人用力击打稻穗,稻谷被分离开来,变成一粒粒金黄的稻粒。
B.我话音未落便被人收了起来,干净利落地倒进了潲水桶。
34.文章以“一粒稻米”的视角记叙有什么好处?
35.你认为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下列小题。
最美的化学反应
邓迎雪
①十几年前,我和秋明是初中同学。
②那时的我总认为,他以后一定会成为大名鼎鼎的化学家。
③因为秋明对化学有那么浓厚的兴趣,懂的又是那样多,尤其是会做许多非常有趣的化学实验!在我眼里,他简直像是会变戏法一样,许多普普通通的物品一经他手,好像都被施了魔法,立即变成了千奇百怪的样子。
④有次我和同学去他家玩,秋明又给我们演示他的化学新实验。只见他端着一杯棕黄色飘着香味的茶水,然后用一只晶莹剔透的玻璃棒,在水里轻轻搅动三下,口中念声 “变” ,那杯香气四溢的茶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墨水。还没等大家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秋明又把玻璃棒的另一端在墨水里轻轻一搅,淡蓝色的墨水又变回了刚才的茶水。
⑤“哇—”我们惊呼连连。
⑥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⑦众人摇头。
⑧秋明嘴边绽放出一抹狡黠的笑,说:“这是因为玻璃棒的一端先蘸上了绿矾粉末,另一端蘸上了草酸晶体粉末,茶水里含有大量的单宁酸,当单宁酸遇到绿矾里的亚铁离子……”
⑨“停”——我们大叫,“赶快再变个更好玩的。”
⑩看我们对那些枯燥的化学知识不感兴趣,秋明遗憾地皱皱眉,把没有讲完的知识咽了回去。然后又做了一个清水变豆浆、豆浆变清水的化学实验,自然大家又是一片叫好。
我不由得感叹:“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你这家伙以后不当化学家就亏了!”
秋明的眼睛更亮了,说:“对呀,我的理想就是当化学家,以后在实验室里做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
“我觉得秋明有当魔术师的潜质。”另一个同学说。
“我还是最喜欢化学。”秋明说。
可是世事难料,秋明读高中的时候,他的父母因车祸丧失了劳动能力,全家去了经济来源,生活捉襟见肘。坚强的秋明为撑起这个家,供弟弟继续读书,一个人离开家乡,到南方打工去了。
离开了校园,秋明的化学梦一定是从此破灭了。每每想到这些,我就为他难过。
不久,因为父亲工作调动,我们全家迁到了外地。再后来,我又去了遥远的他乡读大学,人生的轨迹离秋明越来越远,我们渐渐地失去了联系。
没有想到,时隔十五年,我竟然在电视屏幕上见到了秋明。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此时的秋明已是一副中年人的模样,胖了,额头上有了细细密密的皱纹,但眉眼间还是那么熟悉,以至于我一眼就认出了他。
那是一档业余组魔术选拔赛节目,秋明和搭档笑眯眯地上场,自报家门后,台下两位评委不知悄悄地在嘀咕些什么。
随后评委问了秋明一个和赛事完全不相关的话题。
“你的个人资料上,有项内容十分吸引我,那就是你曾经获得过省里的道德模范奖,这些年资助了许多孤残儿童读书,你能讲讲这件事吗?”
“是这样的,”秋明不好意思地笑,“读高中的时候,我因家庭贫困失去了读书的机会。17岁时到广州打工,扫过厕所,做过零工,干过电焊,遭了不少罪,知道没有文化的痛苦,也对渴盼读书的心情有着深切的感受。前些年,我开办了一家机械加工厂,经过自己的努力,如今,日子好过了,厂子也越来越红火,我就想尽自己的能力资助一些孩子读书,帮他们圆梦。”
“你小时候有什么梦想呢?”另一个评委问。
“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看到这里,坐在电视机前的我又想哭又想笑,我为秋明经历的这些磨难而难过,也为他没有实现想而感到遗憾!好在,在锲而不舍的奋斗下,秋明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如今,他把这成功化成了点点滴滴的关爱,给予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秋明真是好样的!
我忽然想,这难道不是秋明做过的最美的化学实验吗?在他坎坷曲折的人生旅途上,他播下勤奋、执着、坚持和善良的种子,努力在岁月里耕耘,终于在贫瘠的土地上绽放出了丰硕、美丽的花朵。
我好想立即告诉秋明,这是一场多么美好的化学反应!
36.请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小说主人公秋明的人生经历。
初中时,喜欢化学,常给同学们演示有趣的化学实验→高中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些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在,参加业余组魔术选拔赛。
37.选文中多次写到了秋明的笑。请结合语境,分析文中两处划线句中的“笑”分别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1)秋明嘻嘻笑:“好玩不?知道为啥不?”
(2)“小时候一直想当个化学家,可惜我这个梦想没有实现”秋明苦笑。
38.第④— 段细致地描写了秋明给我们演示化学实验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39.请结合选文,说说小说题目“最美的化学反应”的含意。
40.小说通过初中同学“我”来讲述秋明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
就要那棵树
伍中正
米唐的门口长着一棵树。树是樟树,枝繁叶茂,像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
米唐常常对那棵树一望好半天。她在树下唱歌,在树下写字,还在树下跳舞。米唐娘看见了,说,米唐不唱了,该吃饭了。米唐就不唱了。米唐娘说,不写字了,该去撒把鸡食。米唐就不写了。米唐娘还说,米唐,不跳了,该去园子里剥些菜叶来。米唐就蹦蹦跳跳去了菜园。
米唐考进了城里的学校。那棵树成了米唐学费的一少部分。凑学费的那些日子,米唐娘就想到了门前的樟树。当米唐娘的身后跟着几个肩背锄头手拿斧锯绳索的人时,米唐就知道,再怎么挽留这棵树也迟了。
那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倒下来的时候,米唐远远地站着,买树的人也远远站着。树一倒地,米唐抓着一根枝就哭起来。买树的人见了,劝她:米唐,别哭了,不就一棵树么?
那些挖树的民工也跟着帮腔:再说,树就栽在离你学校不远的地方,你还可以去看!
米唐就渐渐地住了哭。
买树的人示意那几个人锯断了一些树枝。树枝脆裂的声音很响,响在米唐空旷的屋前。
树让一家工厂买走,那家工厂在城里。米唐看见那棵脱光了衣服的樟树走上了去城里的路。
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又开始唱歌。米唐娘听了,说,米唐,不唱了,你比娘幸运,树到了城里,你还在城里能看见,娘就真的看不见了。娘的话,又说出了米唐的眼泪。
米唐沿着那棵树走过的路,进了城。
米唐念书的学校,隔那家工厂不远,也就是隔那棵树不远。米唐下了课,就对那家工厂望,就对那棵树望。
星期天,米唐就去看那棵樟树。米唐看见樟树栽在厂门口。厂子里的人很讲究,还为樟树搭了远看近看有点黑的凉棚,树很快就活了过来。米唐还看见有一个人还在为树浇水。渐渐地,米唐就跟浇水的那个人熟了。浇水的是老魏。米唐每次走的时候,就跟老魏说,魏叔,很感谢你,过几天来看你。
再出去,米唐邀了个有照相机的女生。在树下,那个女生为米唐照了好几张照片。
米唐回到家。米唐就高兴地对娘说,娘,那棵树长得好好的,还发了芽。说完,米唐还拿出了在树下照的照片。娘听了看了跟着高兴。米唐说,娘,往后,我还要买回那棵树!
米唐还到那棵树下去。接纳城市的阳光和雨水,樟树完全活过来了,再没有那黑黑的凉棚遮盖它美丽的身躯。米唐站在树下,老魏还在为那樟树浇水。只是那些从厂里出来的人,边走边说,有的人说到了树,说到了厂长,说厂长不应该拿职工要发的福利去买树,说这厂弄不好就要垮了。老魏看看他们走远,才对米唐说,米唐,这厂子怕不行了。
米唐问,魏叔,厂里的人往后会不会对这棵树起坏心?
老魏说,工人情绪不稳,说不定哪。
米唐“啊”了一声。米唐很艰难地从那棵树下走回了学校。
米唐还经常去那棵树下。她看见那些从城市吹来的风,一阵一阵地翻看樟树的叶片;她看见那些枝头落下的叶片很眷恋地飘向大地;她还看见老魏很坦然地在树下做最后的守望。
米唐的眼里浸着泪水说,这棵树就是我家原来门口的那棵树,我想让她回家!
米唐门口的樟树又回来了。米唐也请人给那棵樟树搭了凉棚。她还对娘说,娘,有空的时候,给树浇上水。
米唐走后,村里有人和米唐娘坐在屋里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门口的樟树:米唐娘,你家米唐能耐呃,那棵你舍不得卖的树,又给你弄回来了!
米唐娘说,当日挖门口的樟树时,我家米唐还在树下哭呃。我就晓得她舍不得,说不定她还要把这棵树要走呢。
米唐娘说完,两行泪径直往下落。
41.小说采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叙述故事,请你转换视角,细读文中的画线句,揣摩当时米唐听完这些话后的心理。
(1)买树的人见了,劝她;米唐,别哭了,不就一棵树么?
(2)米唐娘听了,说,米唐,不唱了,你比娘幸运,树到了城里,你还能在城里看见,娘就真的看不见了。
42.魏叔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看似可有可元。你认为他是否有存在的必要,请简述理由。
43.米唐娘在文末的落泪,令人动容。请简要分析她落泪的原因。
44.解读标题关键词,能帮助理解作品的情感与主题。你认为下面哪个词能帮助你理解?请结合内容,简述理由。
A.就要 B.那棵树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棉花开处生乡愁
邓荣河
①进入秋分,家乡的棉花一天天进入盛开期。上个周末回老家,路过一片棉田,看着白花花的棉花,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种棉、拾棉的情景。
②每年谷雨前,家里的那几亩棉田便被老父亲提前拾掇得平平整整。一到谷雨,便开始播种。那时没有现代化的大型播种机械,一切都靠人工。父亲在前边用小锄头开沟,娘亲则紧跟在后边一粒粒地撒种。那种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画面,就是米勒油画《农民·土地·诗》的翻版,深深地印在了我脑海里。
③其实,在娘亲的眼里,我和年幼的弟弟也是两粒寄托着太多希望的种子,我们和棉花在同一片土地上生长。
④种植棉花费工费时,棉田的打药、除草由父亲完成,而平日里拾掇棉田的所有零杂活儿,几乎全由娘亲承包了。从棉花刚刚挺起腰身,娘亲便开始整日劳作在田地里,娘亲用娴熟的双手给棉花整枝、打叉、掐顶,娘亲的棉田里总是那么生机勃勃,碧绿一片。齐整的棉田中,瘦弱的娘亲是那么的渺小,但同时又是那么的伟大!正是靠着这副瘦弱身躯的不停劳作,才拥有了成片成片的希望。
⑤在娘亲的精心呵护下,我和弟弟也茁壮地成长。当然,我们的成长离不了棉花这一美丽而又坚实的后盾。丰收的棉花,成为我们穿衣、吃饭、读书的全部依仗。
⑥在焦急得不能再焦急的期盼中,雪白雪白的棉花盛开了。于是,拣拾棉花成为娘亲最劳累也最幸福的农活儿。棉花盛开时节,娘亲几乎从早到晚一直在棉田里拣拾,中午只在田间地头啃几口干粮充饥。每每放学归来,我和弟弟也总会拿着个小书包紧跟在娘亲身后。虽然我们拣拾的动作不那么专业,甚至有点笨拙,但娘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在漫漫的人生征途中,我和弟弟第一次以劳动者的身份,与土地进行零距离的亲近。
⑦伴随着冬天的临近,责任田里的棉花只剩下了光秃秃的空棵。此时的娘亲,仍难得半日空闲。夜深了,在昏暗的油灯下,娘亲的纺车仍在“吱呦呦”地歌唱、洁白洁白的棉花絮,在娘亲的指间一缕缕抽长,补丁摞补丁的日子,竟也织成了一团团的诗行我和弟弟则在满是阳光气息的棉被里,由这个梦乡,进入那个梦乡,娘亲家纺的粗布褂子,成为我和弟弟人前人后最值得骄傲的依仗。
⑧如今,年过七旬的娘亲已不再到田间劳作。看着眼前白花花的棉田,不禁想到娘亲:勤劳一生,到老白头,不正像家乡土地上那雪白雪白的棉花吗?
(选自《思维与智慧》2021年1期,有删改)
4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昏暗的油灯下,娘亲的纺车仍在‘吱呦呦’地歌唱”这一句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昏黄油灯下工作的纺车以人的情态和动作,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娘亲纺织时候的情景,抒发了对娘亲的勤劳不辍的赞美之情。
B.第①段的环境描写,在点明棉花盛开时节的同时,将“棉花”与“家乡”关联,营造了一种怀乡的情感氛围,为引出下文有关棉花和母亲的记忆作铺垫。
C.本文的记叙顺序是插叙,插入娘亲、棉花和我的故事,对整个故事情节起到补充交代的作用。
D.本文作者通过对儿时种棉、拾棉情景的回忆,赞美娘亲如棉花般纯洁温暖的爱。
46.班级举行“美文诵读会”,有同学计划诵读这篇文章,他应该选用哪种风格的配乐?请阐述你的理由。
A慷慨激昂 B.热烈奔放 C.哀婉低沉 D.平和舒缓
47.结合语境,品味句中加点的词语。
齐整的棉田中,瘦弱的娘亲是那么的渺小,但同时又是那么的伟大!
48.本文用了第几人称,有何作用?
49.阅读下面链接材料,材料中“桃树”和本文中“棉花”的共同作用是什么?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它长得很慢,一个春天,才长上二尺来高,样子也极猥琐。但我却十分地高兴了:它是我的,它是我的梦种儿长的。我想我的姐姐弟弟,他们那含着桃核做下的梦,或许已经早忘却了,但我的桃树却使我每天能看见它。我说,我的梦儿是绿色的,将来开了花,我会幸福呢。
(贾平凹《一颗小桃树》节选)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小学是在寺庙里,房子都老高老高,屋脊上雕着飞龙走善,绿苫长年把瓦槽生满,有一种毛拉子草,一到雨天,就肉肉地长出半尺多高来。
②五岁那年,娘牵着我去报名,学校里不收,我就抱住报名室的桌子腿哭,老师都围着我笑;最后就收下了,但不是正式学生,是一年级“见习生”。娘当时要我给老师磕头,我跪下就磕头了,头还在地上有了响声。那个女老师到把我抱起来,我以为他要揪我的耳朵了,不想那胖胖的手一捏,却将我的鼻涕捏去了。“学生了,还流鼻涕!”大家都笑了,我觉得很丢人,从此就再不敢把鼻涕流下来。
③我那时最爱语文,尤其爱造句,每一个造句都要写得很长,作业本就用得费。后来,就常常跑黄坡下的坟地,捡那死人后挂的白纸条儿回来订成细长的本子,一到清明,就可以一天之内订成十多个本子,但是,句子造的长,好多字不会写,就用白字和别字替着。同学们都说我是错别字大王,老师却表扬我,说我脑子灵活,每一次作业都批“优秀”,但将错别字一一画出,让我连做三遍。
④学写大字也是我最喜欢的课,但我没有毛笔,就曾偷偷剪过伯父的羊皮褥子上的毛做笔,老师就送给我一支。我很感谢,越发爱起写大字,别人写一张,我总是写两张三张。老师就将我的大字贴在教师的墙上,后来又在寺庙的高年级教室展览过,她还领着我让高年级学生参观。高年级的讲台桌很高,我一走近,就没了影儿,她把我抱起来,站在那椅子上。那支毛笔后来一直用秃,我还舍不得丢掉。
⑤从一年级到二年级,我的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娘要给父亲去信总是拿着几颗鸡蛋来求老师代写,老师硬是不收鸡蛋,信写得老长。到了二年级下半学期,她说:“你现在能造句了,你怎么不学着给你父亲写信呢?”我说我不会格式,她说你家里有什么事情你就写什么,不要考虑格式!”我真的就写起来,比如:奶奶的病好转了,夜里不咳嗽了。娘的身体很好,只是唠叨天凉了,父亲的棉衣穿上没有。还有家里的狗还很凶,咬伤了三娃的腿,其实是三娃用棍打它,它才咬的。还有我学习很好,考试算术得了一百分,语文得了九十八分。信花了三天才写好,老师又替我改了好多错字,说:”以后到高年级做作文,或者长大写文章,你就按这路子写,不要被什么格式套住你,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熟悉什么就写什么,写清、写具体就好了。”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老师的话,这些话宛如一盏始终照耀着我前进方向的明灯,所以到如今,我也还能写些小说、散文。
⑥这一年,我们上完了二年级。寒假里,同学们都去挖药、砍柴卖钱,商量春节给老师买些年画拜年。到了腊月三十日中午,我们拿着一卷子年画,还有一串鞭炮去找老师,但是,老师却不在。问校长,原来她调走了。校长拿出一包水果糖来,说是我们的老师临走时,很想到各家去看看我们,但时间来不及了,就买了这糖,让开学后发给我们每人一颗,我们就都哭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见到我的那位老师。这么多年过去了,老师还在世没有,我仍不知道,每每想起来,心里就充满了一种深深的惆怅。
(选自《意林》2020 年11月下半月刊 有副改)
50.阅读选文,说一说③~⑤段讲述了上学之后我与老师之间发生了哪些令人难忘的事?
51.纵观全文,作者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作。请分析“我”在文章中所起到的作用。
52.结合语境,按照括号内的要求,对文中划线句子进行赏析。
(1)那个女老师倒把我抱起来,我以为地要捏我的耳朵了,不想那胖胖的手一捏,却将我的鼻涕捏去了。(请从描写方法上进行赏析)
(2)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老师的话,这些话宛如一盏始终照耀着我前进方向的明灯,所以到如今,我也还能写些小说、散文。(请从修辞方法上进行赏析)
53.联系全文,结合材料内容,说一说两位老师有什么共同之处。
【链接材料】
我交出我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呈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选自鲁迅《藤野先生》)
阅读《火车上的见闻》,完成下面小题。
火车上的见闻
①虽然是冬日,但广州不太冷,尤其是拖着行李箱,挤了一阵子地铁,在人丛中穿梭、摩擦后,浑身竟有些燥热。今年车站将进站口“前置”,几十个口子“一”字排开,电子屏幕清晰地告示着车次,坐哪趟车,就从哪个口进。大学生志愿者精神饱满,耐心地为返乡心切的人们提供问答服务。如此疏导,秩序井然。
②我们往西去。很幸运,“抢”到了卧铺票、一家三口,一上,一中,一下。先安置妻女,有一个行李箱很重、很大,我往下铺的座位底下塞,塞不进去。我吃力举起箱子往行李架放,行李箱摇摇欲坠,我也摇摇欲坠。一个壮小伙儿眼尖手快,迅速托住,我顺势借力,箱子妥妥地归位。我说了声谢谢,壮小伙儿说不用。我一扭头,人不见了。
③一对愁容满面的小夫妻边走边打电话,说的是乡音,我听了个大概:他们仨,上来俩,还有一个,是他姐,还在赶地铁。这时离开车不到二十分钟,估计赶不上了。我也替他着急。春运一票难求,亲人赶不上这趟车,就要改签,但改签恐怕连硬座都没有。退票也不行,退了更难买上,真是急煞人也!果然,直到列车徐徐启动,落下的人还没上来。幸好事情还是解决了,怎么解决的?退票,直奔机场。机票有,虽然贵点,但没有什么能阻挡游子回家过年的脚步。
④小夫妻在惠州的一个镇上开餐馆,以川菜为主。我以为男青年会炒的菜不是很多,不料,看到他手机里的菜谱,密密麻麻,好几张。我们吃过的川菜,他都会做,我们没吃过的,他也会做,还有很多菜名,我没听过。一个二十来岁的人,会做这么多菜,不简单。
⑤男青年的餐馆规模中等,食客都是附近工厂的工人。做餐饮,熬人。有时候,客人一聊就聊到晚上十一二点,只能等。我问他,你不是有营业时间么?他笑了笑,哪有赶客人的道理?要是赶客,人家下回就不来了。累是累点,但收入还不错。
⑥镇上房价不高,我以为他们的理想是就地安居乐业,可他们却不想买房。他们的想法是趁着年轻,多干几年,等攒够些钱后,回老家开餐馆。伴随车轮与钢轨的撞击声,我们有一句没一句地聊着,但有一句话,他说了好几遍,“千好万好,还是家乡好”。
⑦车快到长沙站时,已暮色四合,华灯初上。年轻的女列车员提前收拾好三大包垃圾,列车停稳,她提着两大包垃圾下车,放在站台的垃圾堆放点,当她返身准备提另一包垃圾时,我顺手提起垃圾袋递给了她。靠近车门的瞬间,寒风拂面,凉气袭人。女列车员的发丝在风中飘舞。
⑧女列车员是个勤快的人。上班时间,一遍又一遍拖地,清理卫生间,干着脏、累、苦的工作。面对我这个素不相识的乘客的意外称赞,她莞尔一笑,这不都是应该做的嘛!
⑨晚上八点,是列车员换岗的时间。老车长召集列车员开短会,叮嘱大家,晩上值班格外重要,要确保旅客人身和财物安全;遇到突发情况,要及时报告。老车长最后问大家,听明白没有?列车员齐齐回答,听明白了!随后,一个个矫健或倩丽的身影隐没于两侧车厢,开始守护一个个返乡人的梦。
一站又一站,人潮退去又涌上,冬日的温暖,一路蔓延。
5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主要叙述春运期间一列西去火车上的见闻。
B.车站进站之所以秩序井然,是因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了咨询服务。
C.文中多处使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如“他们仨,上来俩……”。
D.本文与杨绛的《老王》都选取了生活中的凡人“善”事来表达主旨。
55.选文中的“青年”身上表现出了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56.“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57.结合语境,按照括号中的要求赏析下面的句子。
(1)很幸运,“抢”到了卧铺票。(从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的角度)
(2)女列车员的发丝在风中飘舞。(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58.结合选文内容,理解文末“冬日的温暖”的深层含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杠头“哭树”
郭震海
周末归乡,刚一进村,就看见老杠头坐在地上哭。这个可爱的老头越来越像个老顽童,哭得呜呜的,长长的鼻涕拖着地。
我在他身边轻轻地蹲下,没有打算去惊动他。他坐在地上,银发低垂看不清脸。
这个老杠头,一辈子爱抬杠,认死理,在村子里,乡亲们都喊他“老杠头”,越喊越响亮。不过,用乡亲们的话说,老杠头的抬杠不是无理争三分的胡闹,而是坚持真理。何为真理?如果这样问老杠头,他没准会想半天后告诉你,真理就是有利于一个村庄里的人的理儿。所以老杠头的抬杠常常不被人厌,反让乡亲们爱。
“哭啥呢?”我问他。
“他们凭啥要杀树!凭啥啊?”他呜呜地哭着说。
七十多岁的老杠头真的老了,就在他抬头面向我的瞬间,我看清了那是一张布满沧桑的脸,岁月已经在他的脸上雕琢得满是沟壑,像一株历经岁月洗涤的柿子树。
“那你干啥这样说呀?”我喊道。
“要修路是好事,他们要杀老槐树,都长几百年了,你看就那棵,就那棵!”老杠头哭着边说边用手指给我看,“我小的时候就这样粗,都几百年了啊!”老杠头脸上挂着泪很是激动。
其实我知道那棵老树。在村子里,大家都说,这棵树是老扛头的祖上栽下的,是老杠头家的树,但老扛头死活不承认。这棵树枝繁叶茂,不是很高大,但很粗壮。老槐树也是整个村庄的标志,更是一个乐场。夏天的夜晚,成人习惯坐在大树下说笑,孩子喜欢在大树下嬉闹。老槐树下洒落着一个村庄里几代人的欢乐,难道真因为修路就要砍掉这棵老树吗?听老杠头这样说,我的心里也顿时升腾出丝丝缕缕的疼。
“别人都不管,你为啥要管?”
“你这没良心的,才进城几天就忘了本,你这没良心哟——”老杠头边哭边骂。
老杠头爱树,更痴迷栽树,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栽树。村西的一面山坡栽满了树,山变绿了,村庄也变美了: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他老了,就开始“护树”。老扛头为了方便看护那些树,就在山上修了一间小房子,一年四季和树在一起,护着一坡的树成长。据村里人说老扛头有个很厉害的绝活儿,他一声长长的口哨,能唤来一群狼,吓得偷树者满山逃窜。
村里要发展,需要修大路,规划的时候路与村中的老树发生了冲突,是保树还是修路,村里的百姓众说不一。老杠头听说后就去找村干部,他拿出当年抬杠的架势,态度很坚定:护树。其实,村干部心里的想法和老杠头一样,即使大费周折、另行规划也要护住这棵百年古树。不过,他面对老杠头还是开了个玩笑说:“为了全村人都能奔富,所以大家都同意砍树。”老杠头一听就急了说:“你个小兔崽子,小的时候你被蛇咬,不是我给你治你能活成!你这个没有良心的小兔崽子……”
老杠头骂,村干部嘿嘿笑。老杠头骂够了,走出村干部家,像个孩子似的一屁股坐在地上哭开来,谁也劝不住。
有村民从哭泣的老杠头身边经过,就开玩笑说:“老杠头,你亮出自己的口哨绝招吹几声,让狼去咬村干部那个不是人的,看他还敢不敢杀树!”
老杠头呜呜地哭着鼻涕拖着地说:“已经吹不来狼了,这些没有良心的狼崽子呀,过去一吹就到,现在都跑哪去了呢,这些没有心肝的……”
老杠头哭着说着,就从哭树改成了哭狼。坐在地上哭泣的老杠头老了,为了保住一棵老树,抬不动“杠”的他选择了哭泣。
那天,我站在原地许久,望着坐在地上哭泣的老杠头。我总感觉,老杠头的哭泣是为了一棵老树,老杠头的哭泣也不仅仅是为了一棵老树。
5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杀树”一语是“老扛头”的语言,从中我们可以理解“老扛头”对那棵老树的情感,对主张砍树这一行为的态度。
B.小说运用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描摹“老杠头”的“哭”,十分生动形象,表明了老扛头的不满和抗争。
C.老杠头的口哨现在吹不来狼了,从哭树改成了哭狼,是因为狼崽子没良心了,这隐喻着人心不古与善变。
D.老杠头居住的村庄不仅美在环境——青山绿水、空气澄澈,而且美在人情——人们淳朴、善良、恋旧。
60.联系全文,简要分析“老扛头”这个人物形象的两个主要特点。
61.“我”在文中主要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62.“老杠头的哭泣是为了一棵老树,老杠头的哭泣也不仅仅是为了一棵老树。”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蹦蹦跳跳的游戏
余华
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糖果、香烟、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可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儿,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口,向里面张望。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的领子变黑了。林德顺问他:“买什么?”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桔子说:“给我一个桔子。”“一个桔子?”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他伸手拿了一个桔子:“多少钱?”林德顺想了想后说:“给两毛线吧。”
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桔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你踩不着,你踩不……”
儿子说:“我能踩着我……”
这位父亲就拿着桔子站在一旁,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
“我踩着啦!”
父亲才说:“快吃桔子。”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桔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桔子皮,吃着桔子在父母中间走去。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男孩的声音清脆欲滴,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脱颖而出: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林德顺问他:
“买一个桔子?”
他说:“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孩子好吗?”
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孩子?”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说:“孩子死了。”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的日子里倒霉的。一个很多年以前的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上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余华精选集》)
63.赏析文中第一段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64.纵观全文,小说为何反复描写母子俩蹦蹦跳跳的游戏?
65.分析本文叙述的特征。
小稠:以林德顺的视角来叙事,有很大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6.小江:采用对话形式,使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美:注重场景的细节描绘,传神,细腻,生动。
67.小说结尾段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酒婆
冯骥才
①酒馆也分三六九等。首善街那家小酒馆得算顶末尾的一等。不插幌子,不挂字号,屋里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有的手捏一块酱肠头,有的衣兜里装着一把五香花生,进门要上二三两,倚着墙角窗台独饮。逢到人挤人,便端着酒碗到门外边,靠树一站,把酒一点点倒进嘴里,这才叫过瘾解馋其乐无穷呢!
②这酒馆只卖一种酒,是山芋干造的,价钱贱,酒味大。首善街养的猫从来不丢,跑迷了路,也会循着酒味找回来。这酒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赛镪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嘴巴牙花嗓子眼儿。可一落进肚里,跟手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晕晕乎乎,劲头很猛。好赛大年夜里放的那种炮仗“炮打灯”,点着一炸,红灯蹿天。这酒就叫做“炮打灯”。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③要说最洒脱,还得数酒婆。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赛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嘛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姓嘛叫嘛,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掏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报纸有时新有时旧;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赛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这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甲】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赛倒进酒桶。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赛在地上划天书了。
④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竟赛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扭--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赛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嘛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是因为“炮打灯”就这么一点劲头儿,还是酒婆有超人的能耐说醉就醉说醒就醒?
⑤酒的诀窍,还是在酒缸里。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酒鬼们对眼睛里的世界一片模糊,对肚子里的酒却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老板缺德,必得报应,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
⑥就是这日,酒婆来到这家小酒馆,进门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有真货色。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乙】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赛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赛一个黑黑的大漩涡!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大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⑦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账。真正的酒鬼,都是自得其乐,不搅和别人。
⑧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了。到底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注】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该书共收录17篇作品,每篇记述一个奇人趣事,各自独立。内容虽互不相关,但“读起来正好是天津本土的‘集体性格’”。
68.课文《我的叔叔于勒》采用“我”的视角讲述故事,本文却以全知视角讲述故事,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全知视角讲述故事的表达效果。
69.小说标题为《酒婆》,但小说①②两段未提及酒婆,你认为这两段能删掉吗?请说明理由。
70.联系语境,根据括号内的提示,推敲文中【甲】【乙】两处画线句子。
【甲】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赛倒进酒桶。(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乙】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赛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赛一个黑黑的大漩涡!(为什么极力描写酒婆“好看”的醉态?)
71.文章末段“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应如何理解?联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探究一下酒婆死亡的原因。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菊灿然
兰善清
①一抬脚,海拔就在六百七十二米处;上个山垭,海拔一千多米。这里退后属湖北十堰市房县;朝前就是鼎鼎有名的神农架。
②我的目的地就在这儿——房县九道乡响应沟村。
③这不,响应沟村党支部书记吴维科来了,一手拄着铁锹,边走边铲雪。
④吴支书是个朴实憨厚的庄稼人,穿着排扣的老式棉袄,说话和气,始终一副笑脸。他在村里,从担任村委会主任到担任村支书,一干就是三十多年,带领村民建成集中供水提水厂,安装太阳能路灯,修建通往外界的公路,和村两委一起帮助乡亲们解决了治病难、读书难的问题。
⑤初冬的这场雪下得很大,山上山下像穿了羊皮袄。巴山松垂着松果,山菊花跃出雪层满坡灿然。
⑥不一会儿,史发菊一脸汗珠,从毛狐寨赶来了。
⑦她从头上拿下头巾,擦了擦脸。模样不像山风吹过的,皮肤不粗糙,头发拢成一把马尾,扎在脑后。
⑧“听说你都儿女成家了?”我问她。
⑨“奔五十的人了。女儿出嫁了,儿子在县里工作。”
⑩“享福了,还忙?”
她把头扭向吴支书:“闲不下来,不加油干,都对不起吴支书。”
吴支书哈哈一笑:“我有啥对不起的,都是你们自己争气。”
她指着对面影影绰绰的山坳说:“那里就是毛狐寨,也是我原来的家。前山遮后山。从门口到山下大路口是五里高坡,从大路到村上又是五里山路,从村里到乡里是三十里盘山路,从乡里到县里整整三百里。我丈夫七年前要不是吴支书他们帮助,人怕是都不在了。”
吴支书打开手机让我看史发菊丈夫的照片。照片里,人长得高大,身着迷彩服,拄个棍子,背对羊群,面对远山。
史发菊丈夫叫景平枝。原来,史发菊四十岁那年,景平枝给烟叶打农药中毒,突发脑膜炎,口吐白沫。两百斤的身躯,儿子女儿赶回来也抬不动,是吴支书和几个小伙子换着把他背下山。村卫生室治不了,赶忙送乡卫生院;还是治不了,又连夜送县医院,这才捡了条命。后来景平枝偶尔还发病,史发菊就走哪把他带哪。可谁知,景平枝才好转,史发菊食道又出了问题。亏得吴支书帮他们办了医保和大病救助,才及时治了病。
转了十几个坡,爬了长长一面山岩,我们来到了毛狐寨,这里是史发菊和景平枝的老家,现在是养殖基地。几间土屋掩映在茂密山林里,里面是平时值班住的简易床铺、给牲畜加工饲料的工具和锅灶。
景平枝微笑着走出来,与我们打招呼。
朝阳那面山稍缓,散养着羊群、鸡群、牛和猪。沿着山路走过去,是片开阔地,四十多亩。退耕还林后,兼种玉米、土豆、红薯。这面山菊花开得好鲜艳,可以养蜂,他们忙不过来,便让别人来养,摆着一排蜂箱。
史发菊指着那羊群跟我们说:“其实,单种这高山粮食和蔬菜也够吃够喝,可是总觉得就这样,对不起好政策。于是我们在这里搞养殖。开始,养了六十几只羊、十几只鸡、几头猪、几头牛,摸索经验。慢慢有了经验,开始成群地养。”史发菊笑哈哈地说:“我不愁销路,村里联系订单,我只顾养好就成。现在,人越活越精神!”
听了史发菊一番话,我忍不住感慨:真行!人如其名,有菊的品格和精神!
史发菊又一口气说到现在居住的地方:“2015年村里集中安置,我们迁居到响应沟新村。你看那片新楼,我们家就在那里。三室两厅,有自来水、液化气,能上网,电视也不用竖天线了,在山坡上可以看手机视频,跟孩子视频通话……”
夕阳落下山崖,我们一路来到史发菊的新家,果然整洁宽敞。小坐片刻,吴支书说,走,再去看看明三家。
“不是史发菊带动,明三还困难着呢。明三,不冤枉你吧?”吴支书笑着问明三。
明三,五十多岁,长得黑瘦。他招呼我们坐下,端来茶,不好意思地搓着手,点点头:“原先没动力,也懒得做事。后来吴支书把我拉到毛狐寨,看人家史发菊两口子在干啥,又隔三差五来开导我。跟争气的人一比,我自己也不好意思了。”
说着,他带我们走出门来,指着村子背后的轿子顶山:“那儿有我二十多亩山林,光松果每年可以打上万斤,我还有四十多箱蜂,还有几亩芍药……”
暮色拥抱了山口,新村的路灯点亮了山谷。
吴支书与我沿着响应沟新村一排一排转,路上又提到了史发菊:“史发菊这个榜样带了好头,村民以她为荣。大家比着干,越来越有干劲。现在我们村百分之八十的人在发展产业,已经整村脱贫。再过几年,产业规模肯定更大,乡亲们的日子肯定更红火!”
我们踩着积雪,咯吱咯吱响。我心里想着史发菊的毛狐寨,脑子里满是山菊满坡的美丽风景……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01月04日版)
72.这篇文章以一位新闻工作者“我”的视角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3.文章第 段采用了什么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74.文章开篇写“一抬脚,海拔就在六百七十二米处;上个山垭,海拔一千多米。这里退后属湖北十堰市房县;朝前就是鼎鼎有名的神农架。”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75.吴支书感叹说“史发菊这个榜样带了好头,村民以她为荣。”史发菊身上有哪些优秀品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76.你对文末“我们踩着积雪,咯吱咯吱响。我心里想着史发菊的毛狐寨,脑子里满是山菊满坡的美丽风景……”这段话是如何理解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雨的四季
刘湛秋
①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她给我的形象和记忆,永远是美的。
②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像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③而夏天,就更是别有一番风情了。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天上聚集几朵乌云,有时连一点雷的预告也没有,你还来不及思索,豆粒的雨点就打来了。可这时雨也并不可怕,因为你浑身的毛孔都热得张开了嘴,巴望着那清凉的甘露。打伞、戴斗笠固然能保持住身上的干爽,可光头浇、洗个雨澡更有滋味,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这时,你会更喜欢一切。如果说,春雨给大地披上美丽的衣裳,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切地等待着雨点,和远方的蝉声、近处的蛙鼓一起奏起夏天的雨的交响曲。
④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这时候,雨不大出门。田野上几乎总是金黄的太阳。也许,人们都忘记了雨。成熟的庄稼等待收割,金灿灿的种子需要晒干,甚至红透了的山果也希望最后晒甜。忽然,在一个夜晚,窗玻璃上发出了响声,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顿时,你会产生一脉悠远的情思。也许,在人们劳累了一个春夏,收获已经在大门口的时候,多么需要安静和沉思啊!雨变得更轻、也更深情了,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窗玻璃上,会陪伴着你的夜梦。如果你怀着那种快乐感的话,那白天的秋雨也不会使人厌烦。你只会感到更高邈、深远,并让凄冷的雨滴,去纯净你的灵魂,而且一定会遥望到在一场秋雨后将出现一个更净美、开阔的大地。
⑤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吝啬了。它既不倾盆瓢泼,又不绵绵如丝,或淅淅沥沥,它显出一种自然、平静。在冬日灰蒙蒙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几乎不像春、夏、秋那样富有色彩。但是,人们受够了冷冽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仿佛从那湿润中又漾出花和树叶的气息。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而近处池畦里的油菜,经这冬雨一洗,甚至忘记了严冬。忽然到了晚间,水银柱降下来,黎明提前敲着窗户,你睁眼一看,屋顶、树枝、街道,都已经盖上柔软的雪被,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这雨的精灵,雨的公主,给南国城市和田野带来异常的蜜情,是它送给人们一年中最后的一份礼物。
⑥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但在北方干燥的城市,我们的相逢是多么稀少!只希望日益增多的绿色,能把你请回我们的生活之中。
⑦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77.下列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是( )
A.作者细致地观察了各个季节的雨的形态,提炼出四季的雨的气韵与独特美感,并运用联想和想象,以优美的文辞表达出来。
B.文中的雨既是自然形态的雨,又是作者带着有情的眼光来观照,赋予了灵性和情感的雨。
C.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对“雨”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古朴典雅。
D.文章条理清晰。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78.有感情地朗读下面的句子,你认为哪些词语要重读,并说明理由。
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79.文章①—⑤段写雨,多用“她”或“它”,为何第⑥段改称“你”?
80.仔细品读下面的两段文字,从手法和对象的特点两个方面分析它们的不同点。
【甲】
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刘湛秋《雨的四季》
【乙】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朱自清《春》
初中记叙文阅读十三大考点分类闯关宝典----人称选用(解析版)
闯关秘籍
在各地的中考语文试卷中,“记叙的人称”也是比较常见的考点之一,这类题型题目相对比较简单,只要大家从三个角度考虑,掌握答题技巧,就可以快速获得高分。不过要提醒大家,别以为题目相对简单,做起来就一定简单,这样认识就有可能要吃亏了。关云长就因为大意而丢失了荆州呢。同学们还是要高度重视,认真复习,争取一分都不丢,在中考中过关斩将,一路胜出。中考记叙文阅读中,“记叙的人称”算不上典型的考试题型,但是有的地方中考语文试卷中也会出现,“记叙的人称”的考试题目。一般三种人称方式都会使用。第一人称的使用会让阅读人感觉最为真实,与阅读者更亲近。而第二人称的使用则能增加与读者的沟通、交流。第三人称则使用较少。
闯关技巧
人称作用
1、第一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讲述故事。
【作用】
(1)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拉近作者与读者的距离,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实,便于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
(2)“我”可以作为文章的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推动情节发展。
(3)以“ 我”的见闻和感受表现和突出人物形象。
(4)以“ 我”的见闻和感受突出主旨。
2、第二人称
以“你”为叙事对象展开记叙。
【作用】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如同面对面交流,亲切自然,便于感情的交流。
3、第三人称
以“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的口吻,把人物的经历、事情的经过告诉读者。
【作用】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
具有客观性。
思路分析
第一人称也就是作者以“我”自称,以经历者角色展开故事的叙述,我们可以在其中体会到作者更加浓烈的情感。也可以进一步理解作者心中所想。因为第一人称的作用就是一个情景带入的作用。看到这类文章感觉亲切,对其印象也会比较深刻,容易被作者的真情实感打动,也能更深切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就是以“你、你们”来叙述。我们看到这类文章,首先会感到其表现出来的强烈情感,具有强调主题作用,用第二人称叙述,更加增强其真实性和感染性。我们在作者的叙述中会感到一种对话式的交流,也就是感觉与我们现实生活更加贴近。
第三人称就是以”他、它、他们”叙述。这样写的好处是形式更加自由,灵活。我们可以在其中感受到作者的文笔新颖,更能打动我们,有着一种给人无限想象空间之感。
闯关检测
阅读《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完成下面小题。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①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再见!”
②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③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④他欣然地飞跑出长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⑤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⑥我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