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记叙文阅读十三大考点分类闯关宝典----拓展延伸(原卷版)
闯关秘籍
内容理解与拓展探究这类题主要考查对全文的内容、主旨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及知识迁移拓展能力。主要有四种考查形式:理解文章内容或分析原因;谈启示、看法、做法等;补写或续写内容;主题探究等。谈启示、看法、做法等:此类题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对于只要求说出启示的,只需紧扣文章中心写出感受即可;对于联系实际谈看法或做法的,要围绕文章中心,明确自己的观点,写出自身体会,并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总结回答看法或做法。(此类题最基本的要求:观点鲜明、积极、健康、向上,言之有理。)
闯关技巧
拓展延伸
1.谈看法、见解、评议、赏析。
①评价:根据题目要求选取评价角度→列举具有说服力的理由或实例。注意:原文中作者的观点可以借鉴。如果文中的多种观点是矛盾的,则只能选择赞成一种观点;如果观点不矛盾,则可以均赞成。
②赏析。
内容上:要从选材、立意、形象等方面鉴赏,具体句子主要鉴赏其丰富的内涵。
写法上:要从构思、语言等方面鉴赏,具体句子主要鉴赏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表现力强的动词、形容词等。
2.阅读文本后的启示、感悟。
思路:①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情感(要把文章的主题思想或者情感在答案中体现出来);②明确题目要求(如题目要求针对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谈,是否联系生活实际等);③联系实际(避免空洞说理,要举出实例);④“感受”类侧重回答“我明白了什么”,“启示”类侧重回答“我应该怎么做”。
方法:
①巧抓文章标题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可以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得出文章的主旨,由此结合自身实际谈启发。
②捕捉关键语句法。要抓住文章中蕴含着作者观点、情感的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它们往往是文章主旨的结晶,有画龙点睛之妙,由此生发出对人生的感悟。
③提取文章内容法。文章内容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通过写人记事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感受。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从文中的事情经过和人物精神方面来谈人生启迪。
④取主舍次法。记叙文写人物时,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主要人物往往是突出文章主题或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要围绕主要人物的所作所为去谈启发或感悟。
3.补写和续写。做到中心一致、思路一致、对象一致。
①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
②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做到合情合理、真实生动。
③续写内容要在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④续写部分的主题必须是健康的,有意义的。
4.链接材料,结合社会生活,探究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
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
②阅读所给链接材料,提取主要信息(若有多个材料,则要考虑几则材料是共同指向一个主题还是各有侧重,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
③明确文章与所给链接材料间的逻辑关系(材料是再次强化了文章中心,还是从另外的角度对文章主题的补充说明);
④联系实际生活,结合上述分析,组织语言作答(正确、积极、健康)。
闯关检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春木棉红
郝俊
①早春二月,料峭的寒风一吹,憋得鼓鼓囊囊的木棉花苞就炸开了,赤红的花瓣火苗一样蹿出,没有叶子的枝干像被点燃了似的。谁见了这样的花,心底的热望都会跟着燃烧起来。
②很多花柔美娇艳,木棉花则不然。其形硕大,花瓣厚实,中间的一束花蕊粗壮有力,深色的蕊头黑如胡茬,观其神色,活脱脱一张血气充沛、胡须浓密的汉子脸。这样形容木棉花,绝不是忽略它的好看,而是觉得它有一种十足的阳刚之美。木棉花不仅花开得热烈,树的姿态也颇为雄奇。木棉属落叶大乔木,树高大挺拔,十至二十多米不等,这样的个头儿,让木棉总是高过身旁的其它树木,加上分枝平展,更显疏朗开阔,整株树看上去形姿伟岸,英武不凡。
③生活在广州,对木棉自然很熟悉。木棉作为广州市的市花,在城中主干道及高校校园、公园等地均有种植。每到春天,木棉盛情绽放,灿若华灯。尤其是在陵园西路、越秀山、江南大道等种植较为密集的地方,花开得分外耀眼,有一种要点燃春天的势头,烈焰般的木棉映红了整座城市。
④我喜欢木棉,不仅因为它的形象气质,也许还有日久生情的缘故,对我来说,它们就是我认识多年的好朋友。
⑤我所工作的学校校园里就有近百株木棉,它们散植于各处。我从办公室到家,途经的路旁,有十来株木棉,我与它们几乎天天见面。每天下班经过时,感觉它们就像站在那里等我。有时候我会和它们近距离打招呼——站在树下,把手掌放在树干上,感觉着树皮的坚硬。抬头往上看,树干直指蓝天,视觉的延伸,也让内心获得一种超拔的力量。正值花期,没有树叶遮蔽的树枝更显遒劲,树枝形态各异,像是各自在寻找伸展的空间,然后用力把花朵向高处托举。再看那些花,大如一盏盏红色的酒杯,当其它的花木还在为迎春盛会做准备的时候,木棉早就开始举杯畅饮。
⑥木棉花边开边落,边落边开,花开让我欢喜,花落让我感动。纷纷扬扬地飘落不是木棉花的做派,木棉花落下来时直截了当,触地有声,整朵花砸到地面仍完好无损。为了看清楚木棉花如何落地,我曾长时间仰着脖子在树下观望,即便如此,也很难捕捉到落下的一瞬,往往是听到“啪”的一声之后,才发现地上又多了一朵。因为树冠太大,花太多,无法锁定具体目标,加之落地速度太快,所以很难看清。不过长时间的等待,偶尔也会有收获,就在眼睛酸乏的时候,突然看到一朵下落的木棉花,带着旋转倏忽坠地,整个下落的轨迹就像一个急促的感叹号,充满力量。
⑦有些花木是先长叶再开花,木棉则不然,花开时无叶,花落尽方生叶。花开得早,让木棉有了“嫣然一笑领春风”的得意;花开得火热,让木棉有了“此花若肯夸雄丽,宇内群芳孰敢春”的气势。花期过后,木棉一边吐新叶,一边结果实。等到夏天果实成熟,果壳会自动裂开,露出洁白的棉絮,随风飘散。
⑧年少时,很少仔细打量花花草草,认为它们只是为世间添了几许色彩。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觉得一朵花、一棵草都不可小觑。无论是人生一世,还是草木一秋,都有生命的庄严。看到热情似火的木棉,我会想到炽热的希望和奋进的生命,心中会自然涌动起积极前行的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
如何理解第⑧段“无论是人生一世,还是草木一秋,都有生命的庄严”这句话?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善待庄严的生命?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的墨水
高步明
①我老家在苏北,一个叫“东湾子”的村庄,地处偏僻,常被人说成是“龟不生蛋的地方”。
②穷,是那个年代的缩影。在穷得肚子都吃不饱的年代,能喝上“墨水”是了不得的大事。父亲是家中老大,老实巴交的爷爷竟然送父亲去私塾。父亲肚子里的“墨水”,是少年时打的底子。
③ 父亲在私塾读书,同桌的她便成了我的母亲,听母亲后来讲,父亲当年因背书写字没少挨过先生的戒尺,现在看来,父亲一手好字,多亏了苛严的塾师。
④ 我上学之后,每到过年前,父亲总会为村里乡邻写春联。对于父亲来说,写春联是十分考究的。即便是写传统的对联诗词歌赋,每副对联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有与当下政治呼应的,有跟农业生产契合的,有为求字者私人定制的。
⑤ 父亲给人家写春联,我正赶上放寒假,于是经常去帮着拿笔添墨、牵纸裁纸,也就学会了用手裁纸的功夫,算是当了许多年的小书童。有时牵纸慢了、牵得不正他就会训我几句;书写时若有旁人说笑,他会咳嗽两声,暗示你严肃点;偶尔写错写漏了字,他会自责一番,再来一过;为安妥一字,他久久沉思不语,这时谁都不敢出声,待他捉笔落纸、一挥而就,围观者才敢高声喝彩。小小的一副对联里,写的不止是喜庆,更有父亲对古老文字的敬畏,对复杂时局的审慎,对人情冷暖的关怀。
⑥古人讲心正则笔正。父亲的一生正应了“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文革中,父亲为自己写下了几大捆辩词,反复申辩自己并非“三青团”成员,也从未“瞒产”,他恨不得把仅剩的一把米、一碗粥都送给饿得嗷嗷叫的苦人家,在当村支书的父亲眼里,广大生产队员的冷暖就是他的命。但莫须有的“罪名”接二连三落到父亲头上,抄家批斗,他戴“大高帽”游斗的情景我现在还记得。父亲是个性急的人,受不了一点冤,在那段不堪的日子里,他在无助、焦灼、痛苦中完成了这些文字,字字咽着泪、和着血,那些用淋漓墨水与黑色时光抗争的日日夜夜,只有他自己知道是怎么捱过的。运动结束后,父亲平了反,他老人家眼眶湿润地说,相信共产党,享到福了。
⑦父亲这一生,有党恩守心、有风雨沉浮、有人间情暖、有幸福晚年。父亲一生执笔,但还没有写够,因为他老人家的笔太直太硬,太真太切,太有生命张力,正如他肚子里的墨水,从未干涸。
⑧年轻时,父亲没功夫专门练字,八十岁后才开始每天抄《古文观止》。终于轮回到他童年握笔的追梦时光,他想写就写,无拘无束,笔笔中锋,于净利落,尤以核桃大小的中楷最为精彩,笔走龙蛇、力透纸背、以骨力劲健见长,深得柳公权书法三昧。
⑨父亲对我书写的忠告,只有一句话“书贵瘦硬始通神”。这与他一生行事风格一模一样。现在想来,我的笔墨志意,也是从小在父亲跟前的耳濡目染。
⑩父亲辞世时,我取了一支他老人家生前用过的毛笔,带回放在案头。今晚笔影飘逸、墨香幽然,取笔、捻管,觉得还有温度。父亲,儿想您了!
(选自《读者》2020年第11期,有删改)
【链接材料】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至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于,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有删改)
阅读链接材料,说说朱德笔下的母亲与选文中的父亲分别给后代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财富?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怎样传承这些优良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水井的守望者
①每每提及故乡名胜大水井,脑中闪现的总是一位老人,想起他在如血残阳映照下的古堡踽踽独行,身影矮小而又灰暗。李氏宗祠的巨大庭院和山墙。仿佛始终是他生命的一道背景,是他悲剧一生从始至终的区区舞台。
②20年前我曾到故乡四下游逛,某日误打误撞到了大水井,宝幢初拜,懵然如惊,在这两省交界的大巴山深处,一派荒凉的草野之地,竟蓦然突起这么一片雄浑古雅的建筑,堪与刘文彩庄园相媲美,这确乎有些匪夷所思。向当地人一问究竟,答曰:“你要想了解大水井和李家的故事,只需找仇老汉便足矣。”我问何许人,答曰本地的一个孤老。问居所何在,指曰后山半腰上的草棚即是。我欲走访,众劝谓无须,黄昏时必来担水,候之即可。
③向晚时分,仇老汉担着水桶健步而至。远看一袭青袍,腰束布带,头缠皂巾,脚着草鞋,完全一副土家故旧打扮。我迎上去施礼自介,老人不卑不亢地答礼,然后去李氏宗祠祠堂中那口著名的深井打水,两桶上肩,悠悠然拾级而上,出宗祠沿后山上路,径往自家茅舍。我一路随行,中途强争过水桶分担一程,没走几步便作牛喘。
④老人的家就在半坡上,孤零零的一间房,四望无人,所谓四壁只是用劈柴钉成,望处皆是缝隙,屋顶则全用茅草铺就。房里一张床、一孔柴灶、一口水缸、两把椅子,除此之外别无长物。老人将水倒入缸中,提过咯吱作响的椅子邀我坐下,用陈年大茶缸为我沏上粗茶,自己则卷上土烟,然后徐徐问我所来何干。我说明来意后,老人沉吟苦笑,摇摇头叹息道:总算还有人来问李家旧事!
⑤原来老人年轻时即是李氏庄园的卫队长,少年习武,打得一手好枪,抗日时,他随李家卫队前往宜昌参战,李家的末代掌门对之十分倚重。然而后来,这庞大的家族和几代人打拼的基业在一夜之间崩溃,园中财物被洗劫一空,刻着忠信仁义家训的匾额变成残碑断碣,甚至在水井的周边民居里,几乎找不到一个李家的嫡系后裔。仿佛一个旧巢被捅碎,燕去人空,不复再来。“此地有崇山峻岭之胜;其人以诗书礼义传家。”这是李氏宗祠寨墙两端的一副对联,崇山峻岭依旧,却不见了诗书礼义。家久不传,其人孰在,只剩此空空院落,在鄂渝两域的交界处独立苍茫,像一个远古的奇迹供人凭吊。
⑥侥幸活下来的仇老汉没有离开,这个曾经身怀绝技的武夫,在李家覆灭后的几十年艰难岁月中,守护着恩主的坟茔,也守望着李氏宗祠的落日残照,仿佛身负重托,固执地守卫着生命的最后一个据点。他几乎每天都要到宗祠大院中去逡巡一番,他在悲风扑面中天天伫立,寒泉配餐,箪食瓢饭。说到他这些年的经历,我甚至真切地感到皮肤上的灼痛——那是怎样一种生命的煎热啊!
⑦在我离去的早晨,仇老汉竞来村口送别。老人收下了我刚买下的几个熟鸡蛋,却不失尊严地坚决拒绝了我的微薄捐赠。
⑧望着他孤魂般的背影渐行渐远,我久久失语。
⑨一辆乡村客车带走了我,之后又将我带到了更远的江湖之中。每每想起他,感念至深,但凡有客从故乡来,我都忍不住打探仇老汉的讯息。后来得知:他早已故去了!在人们无从查考的某个黄昏悄然而逝。最后一个守望李氏祠堂的人,终于告别了那座古老的屋舍,告别了祠堂中那口大水井,告别了那里的片砖寸瓦,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的使命完成了。
⑩我知道,这是一个结束,也是一个开始。只是在多年以后的许多个深夜,我总是依稀看见那草棘纷披的高大寨墙,隐约听见那古稀之龄的老人在夕阳中细说着那一段兴衰。
而今,李氏宗祠终于名扬海宇,宗祠里的大水井也成了一道国家重点保护的景观,然而,在一片惊叹和盛赞中,有谁知道一个老人的故事,我想,____
(选自《乡关何处》,有删改)
3.为什么仇老汉让作者“感念至深”?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第⑤段引用李氏宗祠的一副对联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下面两句描写水井的语句,你认为哪一句更适合放在文章结尾空白处?请简述理由。
A.只有那口挑也挑不干的水井,永远有止不住的泪水滔滔,讲述着不堪回首的过往。
B.只有那口亘古涌泉的老井,像一面磨洗干净的铜镜,永恒地返照着尘世的悲欢与盛衰……
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艾叶又飘香
余雪云
那时候,日子过得穷,一年也就过这两个节:端午节、春节。说起来,那种对节日的期待和期盼呀,其实是潜藏于梦里梦外的,让小小的我心里充满了各种憧憬和盘算。当然,盘算最多的是吃,那个馋劲儿呀,都馋到梦里去了。最可恨的是,每每梦到吧唧吧唧吃得正香时,总会被大人叫醒,或被野狗吠醒,反正没有一次能顺利地酣畅淋漓地吃个痛快,令人特别沮丧。
不过,“初一糕、初二桃、初三粽、初四艾、初五划龙舟”,那来自乡巧山村的童谣,我倒是记得牢牢的。日子也的确像童谣唱的,从五月初一至初五端午节,每天都有仪式感。
比如做发糕,首先要磨好米浆,加糖、加发酵粉等候华丽蜕变。随之,奶奶开始做准备工作了,往锅里注入一大锅水,将笼屉洗净垫上一块大布巾,架在大锅上,水烧开后倒入米浆盖好锅盖,蒸笼的周围用毛巾包裹严实以免漏气,这样蒸40分钟左右,发糕差不多熟了。这时奶奶会用手扇一扇热气腾腾的蒸笼,然后拿双筷子往发糕一戳,凑近眼前一看,筷子上没粘到东西就说明发糕熟了,再往发糕面上撒些黑芝麻点缀一下,发糕便一下子生动起来,像白雪公主的黑眼睛眨呀眨地向外张望。
由于大人们白天都在忙其他的事情,所以,通常选在晚饭后蒸发糕。当天晚上,孩子们哪里也不去,就待在厨房里等,困了就躺在厨房的凳子上或趴在厨房的任意角落打盹儿,等吃到发糕时大概都晚上十点了。对闹腾一天的孩子们来说,这个时间除了嘴巴能动,我估计身上其余的功能都已经睡着了,当大口大口的发糕被囫囵地吞进了肚子后,唯一能感觉到的是舌尖被烫得火辣辣的。
这是初一。初二是吃桃子的习俗日,我至今不知道吃桃子的缘由。记得有一年端午节前,爷爷和奶奶到泉州看望伯公,从泉州带回的水蜜桃,个儿大皮薄,水分多,口感酸甜适宜。一个桃子估计有半斤多,吃上一个,小小的肚子一下子变得圆滚滚的。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桃子。
初三是包粽子。粽叶是自家房前屋后的竹林里摘的,新鲜清甜。绑粽子的绳子是棕树叶,棕树叶要提前到山上去割取,晒干后备用。棕树的叶子像一把大大的蒲团扇子,用时要提前泡软,用锥子把棕叶划拉成一条条细细的丝线。一把棕树叶大概可以包五六斤的米馅儿。那时候,粽子的馅儿比较单调,要么纯糯米加碱,要么糯米加黑豆,当时对大家来说已经算是人间美味了。包粽子是母亲的强项,母亲手很巧,包的粽子非常精致、结实,而且形状各异:像羊角、像荷包;有四角粽、三角粽、菱形粽。然后用野生的薄荷头同粽子炖在一起,整个厨房香气扑鼻。薄荷香、艾叶香、竹叶香、棕树香、糯米香,还有柴火香,闭上眼睛,我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厨房里还是在原始森林里。端午节前,母亲会买些彩线,找些碎布头儿给孩子做老虎、荷包、香囊之类的小玩意儿,再用五彩丝线卷边点缀,然后戴在孩子们身上,这些小饰品有时也成了我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渐渐地,我也学会了做各种各样的小挂件。(据民间传说,用五彩线系臂跟龙的文化习俗有关)
初四的早上,父亲会早早拿着镰刀去割午时草,什么菖蒲、艾叶、薄荷等。太阳升起来时,父亲已经把菖蒲和艾叶挂在门上了,满堂飘香,父母还不忘对孩子们说道:初四这天要起早,才会更聪明伶俐的。其实,过节这几天,期待、兴奋、嘴馋,根本不可能睡懒觉。
五月初五端午节,按家乡的惯例,中午饭吃炒面、扁食、鸭蛋(取用中午12点的古井水,放入午时草煮,据说这样煮的鸭蛋颜色橙黄鲜艳,有辟邪、祛湿气、袪风寒等功效)。炒面和扁食是莆仙的特色食品。记得有一年端午,家里没钱买肉,只好包素馅儿的扁食,用紫菜、花生、豆腐、葱头剁成馅儿,没想到没有肉参与的扁食,居然特别好吃,成了我记忆里的风味美食,也成了我几十年抹不去的乡愁。
吃好午饭,母亲会搬来大木桶倒入用午时草煮的水给孩子们沐浴,然后给孩子们换上新衣服。端午节有新衣服,在那个时候是很奢侈的事情,那是个什么都凭票的年代,买布是凭布票去买,然后请裁缝师傅到家里来做新衣服。孩子们添的所谓新衣服,无非就是一件小碎花短袖衫,一条小短裤之类的。这对于小孩子来说,都是非常高兴的事。接着,母亲还给孩子们的额头上都画个“王”字,腋下也涂抹些雄黄,(这些都是民间习俗的传承,都与辟邪、辟疫说法相关)完成仪式后,孩子们便跟着村里的大孩子或大人去木兰溪边看龙舟比赛。
雷雨刚过,木兰溪的水面比往常开阔了许多,水面激流飞跃,非常壮观,一年一度的龙舟大赛就在这里举行。竞渡的龙舟高高地挂起一面面红旗,从柳荫深处的水面出击。鼓声像春天的雷电,冲破烟雾,劈开波涛,直奔远处夺标目的地。围观人群的欢呼声震天动地,有惊退万人争战的豪气。小孩子呢,其实就是去看热闹的,享受着那种节日特有的快乐。
7.请简要回答第二自然段中的童谣有何作用。
8.文中划线句在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上富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9.有人认为,文中三处括号中的内容太啰嗦,应该删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
10.本文标题为“艾叶又飘香”,作者却用大量笔墨写了与艾叶无关的内容,是否文不对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典”字诀,为文章增光添彩
梁衡
什么是“典”?就是典故、典型、经典。
典包括哪些内容呢?一是过去的人和事,二是过去书上讲过的话。这些东西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并被证明是正确的。它们有的已转化为成语,有的是人们熟悉的句子、故事。我们写文章时可以拿来作为案例,或根据具体情况来使用,这样文章就显得厚重,作者也显得有学问且风趣幽默。
典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书本中。所以要多读书,“肚子里要有货”,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典的使用方法大致有三种,一种是明典,一种是暗典,还有一种作为起兴的作用,我们把它叫作兴典。
明典就是明明白白地引用过去的典故和文字,典故可以是历史书上的,也可以是文学作品里的,或者是民间流传的,总之是人们所熟悉的。
我的文章《觅渡,觅渡,渡何处?》里面,讲到瞿秋白被杀害以前,他写了一篇《多余的话》,把自己的心路历程仔细地剖析了一遍。他是一个很坦诚的人,那怎么表现他的坦诚呢?这里就用了一个典故:项羽乌江自刎。
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反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没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刎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
哲人者,宁可舍其事而成其心。
秋白不朽!
用项羽自杀的典故来比喻秋白自己解剖自己。
再举一个描写生活的例子。汪曾祺先生大家都很熟悉,他有一篇文章写家乡的鸭蛋。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 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在这里,他把清朝袁枚《随园食单》里怎么吃高邮腌鸭蛋拿来作为一个典故,这个鸭蛋一下就有本钱了,文章也就有了厚度。所以大家读这一小段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读文化,用典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含量和知识厚度。
暗典就是 。我的文章《这里有一座古树养老院》里,有这样一段。
区里要建一座三千亩的大植物园,老王说,没有古树算什么植物园,顶多是个大苗圃,他张口就捐出了一百零八棵古树。他爱吾园以及人之园,要让树文化普及,让更多的人爱树。
“爱吾园以及人之园”,这句话是从哪里来的?显然是化用孟子的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暗典。
第三个比较难理解,但是确实在文章里会用到,我把它叫作“兴典”。我们写诗歌的时候有一种修辞手法叫比兴。“比”就是明确的比喻,“兴”就是起一个开头,顺着这个往下说。
有一首长诗叫《王贵与李香香》,因为用的是陕北民歌的体裁,里面有很多比兴。如“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才长得好”,作者先说山丹丹花,这有比,也有兴的作用。
现在的网络段子也会用比兴,比如,“春眠不觉晓,天天在变老。时时寻开心,月月领社保”就是一种兴的手法,上句只是为了引出下句,轻松愉快幽默。
如果在文章写作中用一个典故来引出下文,这就是“兴典”手法。比如,1939年,毛泽东对陕北公学即将要上前线的学员讲话,其中有一句话讲得很有意思。他说,姜子牙要下昆仑山,元始天尊给了他杏黄旗、方天印、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要出发上前线,我也要赠给你们三样法宝,那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姜子牙的三样法宝和战士们上前线毫无关系,但毛泽东给学员的同样是“三样法宝”。毛泽东用姜子牙的“三样法宝”来起兴,这就是兴典,显得非常幽默。
我们常说文章是作者的一张名片,用典更像一张隐藏的名片。但是要掌握两个原则:一是要用大家熟悉的著名的经典;二是不可太多,多了以后就是“掉书袋”,特别是如果用的典太生僻,读者就烦了。
(选自《梁衡的21堂作文课》)
11.根据上下文,在文章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12.指出下面文段中的用典方法,并分析此处用典的具体作用。
面向未来,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中共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正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
13.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文章中用典,可以为文章增光添彩,使文章显得厚重,也可以使作者显得有学问且风趣幽默。
B.作者在讲明典、暗典、兴典时,都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样做既便于读者理解,又能使文章富有说服力。
C.瞿秋白写了《多余的话》,在文中用了“项羽乌江自刎”的典故;汪曾棋写了《端午的鸭蛋》,在文中用了袁枚吃高邮腌鸭蛋的典故。
D.本文首先讲什么是典,典包括哪些内容,典从哪里来;其次重点分析典的使用方法;最后提出用典的原则。
14.请任选一种用典方法写一段文字。(照抄本卷材料不得分,80字以内)
阅读《一枚邮票》,回答各题
一枚邮票
⑴那是一个北风凛冽、寒流滚滚的年末,我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他在电话里抱歉地说,他和母亲今年活儿多,不回来过年了。这句话把我还没来得及说出口的“我很想你们”生生地堵在了喉咙里,我顿时觉得心拔凉拔凉的。
⑵我本以为,自己又要独自熬过这个万家灯火的新年,学校突然要求我们给远在外地的父母写一封信,这可是好消息。学校还特意为我们这些父母在外打工的学生每人发了一个信封,信封上附着邮票,邮票上印着一朵白莲。当天晚上,我认认真真、一笔一画地写了一封信,写下了对父母满腔的思念。
⑶第二天,我一到教室,就凑到同桌身边询问有关寄信的事情:“那个……你知道怎么寄信吗?”我小心翼翼地推了推同桌,他把目光从他的信封上移开,然后把我的信封拿过去仔细看了看,他沉默了一会儿,低声问我:“寄给父母的吧?”我点了点头。
⑷同桌看了看我,又说:“你一定很想他们吧?”我再次点点头。被人戳破的感觉真不好受,我鼻头一酸,心底的委屈瞬间涌了上来。大概是看我红了眼睛,同桌终于说出了我一直想听到的话:“我帮你寄吧,顺路。”同桌把我俩的信叠在一起,郑重地放进了他的书包里。
⑸当晚,我美滋滋地进入了梦乡。梦里,那封稚嫩而又真挚的信被爸爸紧紧地攥在手里。
⑹可是,第二天一早,当我看见那封本该踏上旅途的信又出现在我的桌子上时,我心里的小火苗又被浇熄了。我捏着信封,急切地问同桌:“怎么了?寄不出去吗?”
⑺此时,同桌正拈着一枚小小的邮票端详着,听到我的声音后,他突然慌乱地将那枚邮票揣进了口袋。他动作虽快,我却看得分明,那枚邮票上有两条小鱼,一红一黑,煞是可爱。我想起信封上自带的邮票好像并不是小鱼,而是一朵白莲,就多问了一句:“那是你买的邮票吧?”他欲言又止。
⑻“可是……”我还想多问几句,他却打断我说:“别问了,寄得出去。”他的声音突然大了起来,好像在宣告什么似的,“昨天只是因为邮局关门了而已,我今天去早些就行。”
⑼我愣了愣,终于反应过来说:“好的,那真的谢谢你了。”我长长地舒出了一口气。
⑽接下来的日子,我掐着指头一天一天地数,生怕那封载满思念的信被凛冽的风雪吹走,再也无法到达目的地。
⑾所幸,半个月后,爸爸打电话来告诉我,他收到了信。
⑿又过了半个月,我收到了爸爸的回信。那一行行的字仿佛都有温度,我感到有一股暖流从心底升腾起来,把这个冬天的寒冷都逼得退避三舍。我高兴地把回信递给同桌看,他看了一眼,傻乎乎地笑了,最后竟然笑出了眼泪。我不太明白,却好像依稀明白。
⒀我知道,他没有收到父母的回信,大概是因为信在北上的路上弄丢了,也有可能他的父母太忙了,没时间给他回信。我不敢胡乱猜测,只是在心里默默地为他感到难过。好在他向来是个开朗的男孩,不如我这般脆弱,一时的难过并没有掩盖住他身上的朝气。
⒁多年之后,我转学去了父母所在的城市,再也不必与父母分隔两地。只是离开家乡后,我与同桌失去了联系,他帮我寄信这事,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被淡忘了。
⒂这天,我在屋里收拾东西,一封信从衣柜的夹层里掉了出来。信封以及信封上的字迹很熟悉,就是多年前我寄给父母的那封信,只是信封上贴着的那枚邮票,让我瞬间呆住了。
⒃那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上面游着两条小鱼,一红一黑,分明就是那天早上,同桌手里拈着的那枚邮票!
⒄我顿时感觉心里一抽,呼吸都停滞了几秒,两眼一酸,眼泪不听使唤地滚了下来。
⒅我是很久之后才知道那枚8角钱的白莲邮票寄不到外省,只是当时我早已忘了那件事情。
⒆现在,那枚小鱼邮票右下角清晰的“2.40元”,一下又一下地叩着我的心。
⒇也许,他只有这么一枚2.40元的邮票;也许,他根本就没有寄出自己写给父母的信,又哪来的回信呢?
(21)直至此时,我才明白了他当时的欲言又止,明白了他当时的反常行为。
(22)原来,他只是在纠结,这一枚小小的邮票,究竟该承载谁的思念,究竟该往哪个方向走。
(23)最后,他选择将邮票贴在了我的信封上。
(选自2021年08期《意林》,有改动)
15.第(1)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6.第(6)段加点词“小火苗”和“被浇熄了”,分别指的是什么?
17.第(17)段,“我”为什么眼泪不听使唤地滚了下来?
18.文章第(21)段说“直至此时,我才明白了他当时的欲言又止,明白了他当时的反常行为”,请你细读前文,找出同桌的三个反常之处。
19.最后他选择将邮票贴在我的信封上的原因可能是什么?(请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推断,答出合理的两点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其后的问题。
妈妈只有一只眼睛
①我们家很穷,而且我的妈妈只有一只眼睛,她的左眼是一个空空的黑洞。我非常厌恶她,尽管我知道这是不对的,但我控制不住。我觉得她的眼睛让我丢人,我甚至觉得,她已经将一部分缺陷遗传给了我,因为我的左眼,它除了让我看上去拥有一双完整的眼睛之外,几乎没有别的功能。
②在我上中学时,有一次我们在校外的空地里上军训课,我的妈妈来了,她将一把雨伞递到我手上。同学们都看着我的妈妈,神情非常惊论,妈妈离开以后,同学们就围过来问我:“你的妈妈怎么只有一只眼睛?”
③我不知道怎么回答,我只知道我很生妈妈的气,我甚至希望她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所以那天晚上,我回家后就对妈妈说:“你为什么要让我的同学看到你的眼睛?你希望我成为别人的笑柄吗?”妈妈没有回应,她只是呆采地站着,而我的感觉很好,因为我终于说出了我想说的话。
④我恨我的妈妈以及这个贫困的家。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努力读书,只有这样我才能摆脱我的妈妈和那个让人讨厌的家。后来我考上了兰卡斯特大学,离开妈妈去到了兰开夏郡。毕业后我在那里拥有了工作和婚姻,而且还拥有了两个可爱的女儿。我非常喜欢在兰开夏郡的生活,因为这里不会出现我的妈妈,不会有人看见她的左眼只是一个黑黑的窟窿。
⑤我生活得非常幸福,我几乎忘记了我的故乡和我的妈妈。但是后来的某天,突然有人敲门,居然是我的妈妈。去开门的是我的女儿,她被妈妈吓得尖叫了起来。我对着地大叫:“你是谁?我不认识你,你怎么敢来我家吓我的女儿?”妈妈平静地回答说:“噢,我很抱歉,我可能得到了错误的地址。”然后,我的妈妈,就退了出去。
⑥大概一年后,我小时候的邻居给我寄来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诉我,我的妈妈已经去世了,他们正在为我的妈妈筹备葬礼。无论我有多厌恶妈妈,但毕竟她是我妈妈,于是我带上妻子和孩子回到了故乡。办完妈妈的后事,我走进了那个我曾经居住过的家,整理妈妈的遗物时发现了一封没有寄出的信,上面写着我的名字,我把它拆了开来,里面是这样写的:
⑦“亲爱的孩子,妈妈很想你,你终于回来了,这辈子我从未带给你荣耀,这使我很内疚。但我也做过一件值得我为自己喝彩的事情:在你很小的时候,你出了事故,失去了左眼,妈妈无法忍受你只拥有一只眼睛长大,于是我就把我的左眼给了你。所以,我的孩子,你的左眼虽然完整,但却看不见东西,这是因为你的左眼原本是我的。不要因为我的死而哭,我爱你。”
⑧虽然我一直知道我的左眼是看不见东西的,但我还是控制不住用手再次捂住我的右眼,果然,眼前再次浮现出一片熟悉的黑色。我一直以为这是妈妈给我的遗传,但没想到,在我的左眼眶里的,其实是妈妈的眼睛!
——摘自《青年文摘》
20.阅读文章前四段,说一说“我”为什么讨厌妈妈,讨厌这个家。
21.阅读全文,按照提示梳理文章主要内容。
( )→我考上大学,在外生活,逃离了妈妈→( )→我回家料理妈妈的丧事,看到妈妈的信,得知事情的真相
2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表达效果。
(1)但是后来的某天,突然有人敲门,居然是我的妈妈。
(2)妈妈平静地回答说:“噢,我很抱歉,我可能得到了错误的地址。”
23.文章结尾段划线句子有何作用?
24.假如“我”站在妈妈的坟前,“我”会对妈妈说些什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调换
〔美〕乔恩 兰德福
“你好,先生。我能为你做什么?”
“请给我退掉这只闹钟。”
“它有什么问题吗?”
“闹钟坏了。”
“怎么讲?”
“闹铃不响。”
“你按照说明书检修过了吗?”
“是的。”
“还是不响?”
“不响。”
“好吧。你有收据吗?”
“没有。我找不到了。”
“那我不能给你退款。”
“哦,不是的,你误解我了。我不需要退款,只想调换一只好的。”
“好的。你保留原包装了吗?”
“没有。我扔了。”
“没有原包装,我不能给你调换。”
“闹钟买来的时候装在蛤壳式塑料盒里,我用刀才撬开。我就不明白了,你们为什么要原包装?”
“我们对调换货有规定:商品要和原包装一并退还。”
“原包装不过是一堆弄碎了的塑料片,我还留着干吗?”
“万一你要退换就用得着了。”
“我没想到一只闹钟刚买来几周就坏了。这么说,你什么忙都帮不了?”
“要我帮忙,得有购买凭证才行。”
“我就是凭证啊!我跟你讲,我就是在这儿买的。确切地说,我想没准就是你卖给我的。”
“你在线注册产品质保号了吗?”
“没有。”
“哎呀,那就不好办了。你怎么付款的?交现金还是刷卡?”
“现金。”
“你要是刷卡支付,银行会给你结算单,可以证明你哪天在这儿买过东西。”
“唉,我付的是现金。”
“问题是,其他商店也卖这个牌子的闹钟,没准你是在其他商店买的。”
“可以是可以,不过我没去。我就是在这儿买的。闹钟是坏的,你得给我换一只。”
“你什么时候买的?”
“几周前。”
“我们规定退换货期限为21天,所以你可能超出保修期了。”
“我是上个月买的,具体日期不记得了。”
“这款闹钟我们一直在卖,有好几年了。”
“你是说我在撒谎?”
“不,先生,我是说你有可能是22天前买的。那样的话,哪怕有收据和原包装,我也无能为力°”“无能为力?”
“是的。”
“如此说来,我只能一直留着这只坏闹钟了?”
“不过,你倒是可以寄回生产厂家,同时附上一封信说明情况。”
“闹钟是中国制造的,寄回去的费用比买一只新的还多。”
“那我建议你拿到钟表店修理。”
“修理的话,常常要比买新的花费更多。”
“我知道。”
“让我找经理谈谈,行吗?”
“经理今天休息°”
“那我能跟管事的人谈谈吗?”
“我就是呀。”
“经理明天上班吗?”
“不上。”
“他什么时候来上班?”
“经理是女的
“好吧「她什么时候上班?”
“周一。”
“那我周一再来。”
“很好。先生,今天你还有别的事吗?”
“恐怕没有了。”
“好的。你愿意办一张赊购卡吗?免费办理,每次购物都可以打九五折。”
“不用了,谢谢你。”
“你今天办一张的话,可以领赠品。”
“什么赠品?”
“一只闹钟。”
【小说 情节】
25.下面并非是“我”为调换闹钟所作的努力的一项是( )
A.事先按照说明书检修过了闹钟 B.反复强调闹钟是这家商店买的
C.抢在退换期限前提出调换要求 D.想找经理谈谈调换闹钟的事项
【小说 语言】
26.同学们进行分角色朗读。就画线句中店员说的话,你认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去朗读 请说说你的理由。
【小说 写法】
27.同学们就小说的写法展开讨论,请你补全下面的对话。
【小说 主题】
28.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耐人寻味。请你以小说中“我”的身份,在这家商店的顾客意见本上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整件事的看法。
周日下午,小秦、小淮和你相约到社区图书馆上网,主页推送了叶圣陶先生的《揣摩》,你们一起阅读。请结合所给语境,完成相关任务。
揣摩
叶圣陶
①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第三遍,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办法之一。
②空说不如举例。现在举鲁迅的《孔乙己》为例。
③读罢《孔乙己》,就知道用的是第一人称写法。可是篇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小伙计,并非鲁迅自己,咱们确切知道鲁迅幼年没当过酒店小伙计。这就可以提出个问题:鲁迅为什么要假托这个小伙计,让这个小伙计说孔乙己的故事呢?
④用第一人称写法说孔乙己,篇中的“我”就是鲁迅自己,这样写未尝不可以,但是写成的小说会是另外一个样子,跟咱们读到的《孔乙己》不一样。大概鲁迅要用最简要的方法,把孔乙己活动的范围限制在酒店里,只从孔乙己到酒店里喝酒这件事上表现孔乙己。那么,能在篇中充当“我”的惟有在场的人。在场的人有孔乙己,有掌柜,有其他酒客,都可以充当篇中的“我”,但是都不合鲁迅的需要,因为他们都是被观察被描写的对象。对于这些对象,须有一个观察他们的人。于是假托一个在场的小伙计,让他来说孔乙己的故事。小伙计说的只限于他在酒店里的所见所闻,可是,如果咱们仔细揣摩,就能从其中得到不少东西。
⑤连带想到的可能是如下的问题:幼年当过酒店小伙计的一个人,忽然说起二十多年前的故事来,是不是有点儿不自然呢?
⑥仔细一看,鲁迅交代清楚了。原来小伙计专管温酒,觉得单调,觉得无聊,“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至今还记得,说给人家听听,那是很自然的。
⑦从这儿又可以知道第一第二两节并非闲笔墨。既然是说当年在酒店里的所见所闻,当然要说一说酒店的大概情况,这就来了第一节。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勉勉强强留在酒店里当小伙计,这也“侍候不了”,那也“干不了”,只好站在炉边温酒,他所感到的单调和无聊可以想见。因此,第二节就少不得。有了这第二节,又在第三节里说“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那么“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的经历,自然深印脑筋,历久不忘了。
⑧还有不少问题可以提出,现在写一些在这儿。
⑨孔乙己的话里有“污人清白”,“窃书”,“君子固穷”,“多乎哉?不多也”之类的文言。这除了照实摹写孔乙己的口吻之外,有没有旁的作用呢?
⑩掌柜看孔乙己的账,一次是中秋,一次是年关,一次是第二年的端午,为什么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几乎是提不尽的。
理解一篇作品,当然着重在它的主要意思。但是主要意思是靠全篇的各个部分烘托出来的,所以各个部分全都不能轻轻放过。体会各个部分,总要不离作品的主要意思。提出来的必须是合情合理的值得揣摩的问题。要是硬找些不相干的问题来抠,那就没有意义了。
(选自《叶圣陶散文精选》,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有删减)
29.读完后你们展开交流。
小秦:怎样揣摩一篇好作品呢
你:叶圣陶先生提供了一个有效办法,就是通过①___,来增进对作品的理解。
小淮:揣摩还要不断深入,例如对于鲁迅为什么假托小伙计来说孔乙己的故事,作者就分了三步进行揣摩。
你:对。第一步,推导出“我”并非鲁迅本人;第二步,推导出“我”应是在酒店里的人;第三步,②___。
小秦:我想和你揣摩一下结尾句,叶圣陶先生在这里为什么要用一个“抠”字呢?
你:③___。
30.《孔乙己》中“幼年当过酒店小伙计的一个人,忽然说起二十多年前的故事”,叶圣陶先生经过一番探究,觉得这很自然。你联想到《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全家每个星期日都衣冠整齐地去栈桥上散步一事,初读奇怪,仔细品一品,又是那样的自然,因为___。
31.小秦和小淮围绕《故乡》中的闰土提了三个问题,向你请教哪一个值得揣摩。你做出选 择并说明了理由。
(1)少年闰土和双喜、阿发他们认识吗?
(2)少年闰土为什么晚上要去看管瓜地?
(3)中年闰土为什么向“我”要香炉和烛台?
选( ),理由是___。
32.翻阅期刊时,你看到《朝花夕拾》的一个整本书阅读活动展示——“鲁迅的小群”,你觉得很有意思。
群主:我给这个小群取名为“不能忘却的纪念”。因为这些人是我的良师益友,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对我有重要的意义。我没有把衍太太拉进群,是因为她总怂恿邻家小孩干坏事,心术不正。
你也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选择了一个人物,为他建一个“小群”并做了说明。
群主:⑧_______。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觉得世界上有些事情也非常可悲和可笑。当我26岁在最前沿,处于第一个创造高峰的时候,没有人承认。我38岁搞激光照排,提出一种崭新的技术途径,假如人家说我是权威,也许还马马虎虎,因为在这个领域我懂得最多,而且我也在第一线。但可悲的是,人们对小人物往往不重视。有一种马太效应:已经得到的,他一个劲儿地得到,多多益善;不能得到的,他永远得不到。这个马太效应现在体现在我的头上很厉害,就是什么事情都王选领导,其实我什么都没有领导起来,工作都不是我做的。有时候我觉得可笑,当年当我在第一线,在前沿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有些表面上比我更权威的人要来干预,你该怎么做,实际上确实不如我懂得多。所以多数情况下,了解我的人还相信我,还能说服他,对我不太了解的人我很难说服他,我也懒得去说服他,就采取阳奉阴违的方法,一旦干到具体活儿,他根本不清楚里头怎么回事。我现在到了这个年龄,61岁,创造高峰已经过去,我55岁以后就没什么创造了,反而从1992年开始连续三年每年增加一个院士,这是很奇怪的。院士是什么,大家不要以为院士当前的就是权威,就是代表,这是误解,现在把我看成权威,这实在是好笑的,我已经五年脱离第一线,怎么可能是权威?世界上很难找到60岁以上的计算机权威,只有60岁以上犯错误的一大堆。(笑声,掌声)
我发现,在人们认为我是权威这个事情上,我真正是权威的时候,不被承认,反而说我在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可是我已经脱离第一线,高峰过去了,不干什么事情,已经堕落到了靠卖狗皮膏药为生的时候,(笑声,掌声)却说我是权威。当然一直到今年61岁我才卖狗皮膏药,讲讲过去的经历、体会,所以有人讲:“前两天电视上又看到你了。”我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笑声,长时间的掌声)在第一线努力做贡献的,哪有时间去电视台做采访。所以1992年前电视台采访我,我基本上都拒绝了。现在为了方正有些需要,事业需要,有时候就去卖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笑声)但是我到61岁才这么干的,以前一直是奋斗过来,所以现在也是可以谅解的。年轻人如果老上电视台,老卖狗皮膏药,这个人我就觉得一点出息都没有。我觉得人们把我看成权威的错误在什么地方呢,是把时态给弄错了,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现在时态,甚至于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一个将来时态。(笑声)院士者,就是他一生辛勤奋斗,做出了出色贡献,晚年给他一个肯定,这就是院士。(笑声,长时间的掌声)所以千万不要把院士都看成当前的学术权威,尤其是发展迅速的新技术领域更是如此,当然年轻院士是例外。可喜的是,年轻院士越来越多了。
在我刚过55岁的时候,我立刻提了一个建议,说:“国家的重大项目,863计划,学术带头人,要小于或等于55岁。”——把我排除在外。这个当然不见得能行,但我还是坚信这是对的。我们看世界上一些企业的创业者、发明家,没有一个超过45岁的。王安创业时是30岁;英特尔的三个创业者,最年轻的31岁,另外两个人也不到40岁;苹果公司的开创者也只有22岁,他被美国前任总统里根称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三年把苹果公司变成了世界500强;比尔·盖茨创微软的时候是19岁;雅虎创业者也是不到30岁。所以创业的都是年轻人,我们需要一种风险投资的基金来支持创业者,要看到这个趋势。
我扶植年轻人真心诚意。我们的中年教师,包括我们的博士生导师,都是靠自己奋斗过来的,都是苦出身,所以我们一贯倡导我们的年轻人做的成果,导师没有做什么工作,导师就不署名。当然外面宣传报道“在王选领导下……”我承认我剥削年轻人最多,但是由于大家都知道我并不是主观上要去剥削年轻人,所以对我也比较谅解,(笑声)见报以后也不以为意,知道是怎么回事。扶植年轻人我觉得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在这方面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让年轻人能够出成果,特别要反对马太效应,尤其在q-国,我觉得在中国论资排辈的势力还是有的,崇尚名人,什么都要挂一名人的头衔,鉴定会的时候挂一个院士,其实院士并不了解那个具体领域,我们打破这种风气是需要努力的。
名人和凡人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名人用过的东西,就是文物了,凡人用过的就是废物;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逸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强词夺理,叫作雄辩,凡人就是狡辩了;名人跟人握握手,叫作平易近人,凡人就是巴结别人了;名人打扮得不修边幅,叫真有艺术家的气质,凡人呢,就是流里流气的;名人喝酒,叫豪饮,凡人就叫贪杯;名人老了,称呼变成王老,凡人就只能叫老王。(笑声、掌声不断)这样一讲呢,我似乎慢慢在变成一个名人了,在我贡献越来越少的时候,忽然名气大了。所以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而且正处在犯错误的危险的年龄上。
33.马太效应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在王选身上有哪些具体表现?
34.科学家王选身上,体现了哪些优秀的品质?请归纳概括出来。
35.你对王选忽然名气大了,也“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认识到自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这种心态是怎么看待的?联系实际,谈谈你的名利观。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享受春雨
厉彦林
①也许是刚经历了冬天太多的郁闷和压抑,也许是寒风、残雪在记忆的底片上留下太多的沧桑与悲凉,万物掐灭生命的色彩与声音,孤独地萧条着沉默着。一夜微风,唤醒早春三月的晨曦,也吹来了北方第一场春雨。山川、河流、乡村、房屋、树林、花草、庄稼、庄稼人,都在翘首春的惠风拂面,享受春雨的滋润,感觉春天那年轻的心跳……
②春雨如烟,如雾,如丝,如梦,悄悄落下来,一滴一滴,淅淅沥沥,飘飘洒洒,缠缠绵绵。恰似烟雾迷蒙、若有若无、若即若离的水墨画,朦胧且迷人。春雨婀娜多姿,巧笑倩兮,步履轻盈,委婉含蓄,率性天然,没有夏雨的暴烈,没有秋雨的忧愁,没有冬雨的冷酷,像位清纯、含蓄待嫁的新娘,充满对生命、对世间万物的爱恋……为了履行前世约定,悄无声息地把睡梦中的大地山川抚摩一遍,湿润着每一个角落、每一棵小草。令人悄然想起“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美妙佳句。一会儿工夫,雨点越来越大,越来越急,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在干燥的土地上留下密密匝匝的雨窝。春雨从不埋怨和选择土地肥沃或贫瘠,总是执着地投入,迅速渗进地下,形不成水流,只让土地守候和感动,让世人留恋和感叹。
③走在乡间小路上,任细细的雨丝自由地落在脸上,痒酥酥的,滑到嘴里,甜丝丝的。此时可以真正感受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惬意与舒畅。我记得在老家院中赏雨的情景。雨点劈里啪啦掉下来了,洒在头上,落在脸上,说不清道不明的舒爽。我忘情地站在雨里,虽然衣服被打湿,可心里高兴,脸上绽放着笑容,享受着那份难得的清凉和惬意。院里的梧桐树耸立雨中,紫红的小芽芽摇曳着甜美的心事。枝杈上被雨淋过的喜鹊窝颜色更加凝重,淘气的小喜鹊躲在老喜鹊的翅膀下,时而从窝里探出小脑袋,新奇地瞥一眼外面的风景,又唧唧喳喳地把头缩回去。树下有一群相互依偎的鸭子,时而用嘴巴梳理着羽毛,呱呱地交流着什么。那鸟鸣声、鸭叫声,伴随风声雨声,滋润,清雅,恬淡,宁静……
④春雨贵如油,老天爷也十分小气。雨刚下了一会儿,就停了。雨虽然不大,却滋润着乡间万物,悄然改变了山乡的颜色,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姿的图画,点燃了生命的期待与呼唤!……草儿绿了,花儿开了,土地松软了,生命以最简单、最自然的方式在繁衍、传承、轮回。前两天还光秃秃的山冈,奇迹般地罩上了新绿。真可谓浓妆淡抹总相宜。大地是藏梦、长梦的地方!萌生绿色的地方就舒展生命,就有开花的渴望,就有歌声在酝酿!每人都种植一份鲜嫩的心境,收获一缕成长的愿望。
⑤春雨是会说会笑的精灵,是律动生命的音乐。春雨会跟随着气候幻化不同姿态、不同神情,也会随听雨者心情演绎不同的内涵。或嫣然,或惆怅,或温柔,或冷寂,或清丽,或婉约……可谓千种心情,万种雨境。
(原载《人民日报》,有删改)
36.请根据示例分析春雨的其他特点。
示例:第②语段让我们感受到春雨的朦胧,多姿,无私奉献。
第③语段让我们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语段让我们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选文中的“春雨如烟,如雾,如丝,如梦”和朱自清的《春》一文中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一句?请说出理由。
38.选文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感受,请运用排比写一段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你对“夏雨”或“秋雨”的感受,60字左右。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后面小题。
作家的秘密
[意大利]迪诺·布扎蒂
①盛名不再,但很快乐。
②近来大家都说我的作家生涯结束了,肠枯思竭,难以挽回。
③一切都是我主导的。三十年来,我为了这悲惨结局,按照计划进行。
④当年作为作家,我功成名就,其实还可以再好一点,只要我愿意,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达到巅峰。
⑤相反,我宁愿从山巅慢慢下滑,体验下坡路的种种崎岖;崎岖只是表面,我在里面找到了温暖的世界。今晚借这封信——将铅封收好,等我死后才能打开——把我多年的秘密公之于世。
⑥我当时四十一岁,志得意满,有一天顿悟。我努力的目标——轰动、成名、受到全世界的肯定,顿时全都失去了意义。
⑦跟随荣耀而来的物质因素不需理会,我已经太有钱了。其他呢?掌声、胜利的狂喜、教人情愿出卖灵魂的诱人灯光?我每次浅尝,总留下一嘴苦涩。再说——我问自己——怎样才算登峰造极?很简单:你走在路上大家会转过头来窃窃私语,看到没有?是他耶!如此而已,却让你心旷神怡。要搞清楚,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少数人身上,比如有限的政治人物或当红女星。若是作家,要路人注意到你,可不简单。
⑧当然,也有负面效果。我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干扰习以为常:回仰慕者的电话和信、访谈、广播节目等等。我真正担心的是:我的每一次成功,不过尔尔,对为数不少的其他人来说,却是极度的难堪。我某些朋友和同僚的脸,在我最风光的那几天,让人看了好生伤心。他们都是老实、认真的好人,跟我情谊深厚,何必折磨他们呢?
⑨这才领悟,我要是执意走下去,会有新的收获,更多的桂冠加顶,付出的代价是伤了许多或许不应该被伤害的心。诸多痛苦都可以我到慰籍,唯有遭嫉妒啃噬的伤口是最血淋淋、最深的,难以愈合。
⑩疗伤,是我该做的,于是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我的成功给大家心中带来多少苦楚,就得让他们得到同样多的安慰。
我继续写,并没有放慢速度。在巧妙的掩饰下,我模仿自己无懈可击的才华,写出不那么精彩的作品,并且越来越糟,假装我的创造力逐渐衰退。
这看起来轻而易举的事对我来说却并不容易,理由有二:
一、得让评论家说出负面评价,而我属于被肯定的作家,誉我写得好已经蔚然成风了。评论家一旦把某个艺术家打入冷宫,是很难再改变主意的。我的意思是说;他们会不会发现我开始写一些不入流的东西呢?还是如我所担心的,继续对我赞誉有加呢?
二、本性难改。我费了多大的心力试图压抑那澎湃、蠢蠢欲动的才华。再怎么努力写些庸俗的作品,字里行间,总不免透出神秘力量的光芒。
但我毕竟做到了,多年来我收敛起外显的天赋,去伪装,光看手法之细腻就足以证明我得天独厚之处;我写了一本又一本有违己意的书,越来越无力疲弱、不见新意、文学性有待商榷。
我每出版一本新书,朋友和同僚的脸就愈见平静、和缓,我将他们从嫉妒的不安中拉了出来。他们重拾对自己的信心,找回人生的和谐,开始真的喜欢我。我曾是他们背上的毒刺,如今我将毒刺缓缓拔出,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掌声渐弱,但我过得更快乐。身边不再是仰慕者急促的呼吸声,而是热情与感恩。我在友伴的语气中重新听到年少时的坦率、朝气和豪爽。
你会问我——你写作只为了那十几个人?你的理想呢?你原本可以激励多少后代子孙的人心?
没错,我亏欠朋友和同僚的,与我对所有人应负的责任相比实是微不足道。可是对遍布全球、下一个世纪的读者,我并未缺席。这些年,我各用天赋,偷偷地写下真正属于我的、可为我带来至上荣耀的价品。我将写好的文稿锁在卧房的箱子里,共十二册,请在我死后再传阅。那时,那个人又写出了传世之作。说不定他们还会笑着摇头说:“他把大家都骗过去了,那个家伙,我们还真以为他老糊涂了。”
所以说啊,我……
此时作者中断了他的叙述。老作家因为死神召唤未尽全信,他被发现的时候还坐在书桌前。折断的笔旁边,银白色的头颅倚在纸上一动不动。
家人看完信后,打开作家所说的箱子。内有十二个袋子,每一袋都装有上百张稿纸,稿纸上没有半个字。
(选自《魔法外套》,有删减)
【阅读理解】
39.作家写这封信时在文坛处于怎样的状态?
40.作家说为了达到这种状态,他自己是怎么做的?
41.作家解释导致这种状态的动机是什么?
【思考】
◎解释
42.文章第①段出现“很快乐”,第 段又出现“更快乐”。作家到底快不快乐?结合作家的书信内容,简述理由。
◎评价
43.有人说,小说结尾部分震撼人心;也有人说,小说结尾去掉更好。你赞成哪种看法?借助以下“阅读提示”,结合全文,阐述理由。
阅读提示【问题1】小说为什么要强调作家的年纪?【问题2】作家的秘密到底指什么?【问题3】在第 段作者为何中断了作家的叙述?(在小说中,作者要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有时候干脆直接跳出来,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
阅读下面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英子的绝技
余显斌
张叔的铺子,在小镇边上,临一片湖。游人很多,来了,看湖,看小镇的粉墙黛瓦,还观赏那儿的戏剧。
当然,还要去张叔的铺子,吃千层饼,尤其将千层饼掰碎,放在羊肉汤中,那味道,没得说。羊肉汤,很多人会做。可是,千层饼咋做,大家不会。
有人想向张叔学,张叔就摇着头,说这是老先人传下的绝技,不能外传。张叔老先人,是从北方迁移来的,在北方,就是做羊肉汤,做千层饼的。于是,就将手艺带到了南方。
每次,当张叔这样向学艺的人推辞时,女儿张英如果在旁边,就会白着眼睛道:“自私。”
张叔假装没听见,等人走了,就问:“谁自私?”
张英说:“我爹。”
张叔哼了一声,忙自己的事情去了,熬羊肉汤,揉千层饼。张叔揉千层饼的时候,不许别人看,关上门,自己悄悄揉着。
张英说:“让我看也不看。”说着,张英就走了。
张英在镇上的工行上班,是那儿的职员,离家不远。不过,最近张英很忙,小镇干部都有了扶贫任务。小镇工行的职员,也都有扶贫对象,张英也有,听说就在镇上。那次,张叔让张英帮一下忙,张英说:“不行,我要去扶贫。”
张叔生气了道:“扶贫,扶贫,以后回家吃饭啊,还是在贫困户家吃饭? ”
张英一笑,对娘说:“娘,爹不许我回来吃饭。”
张婶说:“他敢,他可以藏着他的手艺,还敢不让我闺女回来。”
张英对着张叔一吐舌头,笑着跑了。
几天后,镇上的周友来了张叔家,拿着两瓶酒,还有茶叶,说知张叔喜欢喝几杯,喜欢茶叶,自己就送点来。张叔有点迷惑,这个周友,家里很穷的,今儿个咋的会给自己送这么多东西啊?他就说:“算了,还是拿回去吧。”
张英连忙走过来劝:“爹,人家送的就收下吧,又不是你要的。”
张叔摇着头,坚决不收。张叔知道,周友一定有所求才这样做的。果然,周友就说了,自己也想开个羊肉馆,卖千层饼,想让家里日子过好一点儿,因此,就求拜张叔为师了。
张叔一听,连连摇手:“不行,老祖先手艺,不能外传。”
张英噘着嘴问:“爹,不外传,你想传谁啊?传我? ”
张叔喝口茶,无声地点着头。
张英赌气一般地说:“我不学,你还是外传吧。”
张叔又气又臊,说不出话来,连连对周友道:“不外传,咋的也不会外传的。”张叔说着,将周友的酒和茶拿了,放在周友怀中,将他推了出去。然后,白了一眼张英,气呼呼地道: “白眼狼。”
张英就笑,知道气着了爹,就忙着给爹泡茶,给爹捶背。然后告诉张叔,自己想了,自己如果不学,将来老张家的绝技可能就要失传了。这样,自己就对不起祖宗,也对不起爹,就是不肖子孙了。因此,自己还是学吧,反正艺多不压身。
张婶听了,笑笑道:“女儿是爹的小棉袄,真没说错。”
听到张英愿意学,张叔停了一下,嗯了一声。然后慢条斯理地说:“啥时有空了,我教给你。”张英说,今儿个星期天,今儿个就有空,自己跟着爹学吧。
张叔答应了,就传授起张英绝技。
绝技就是一层窗户纸,说起来神秘,捅破了就不神秘了,千层饼就是在和面时,开始和少一点,放在面板上揉一会儿,加上一把面粉,再揉一会儿,再加一把。如此反复,感到差不多了,就擀开放在锅里烙得外焦内软就得了。这样的饼,吃起来一层一层的,很有嚼头。
张英试验了一个说:“容易得很啊。”
张叔点点头说:“不说出去,谁能晓得?”
张英笑着说:“我晓得,坚决保密。”
几天后,张婶去小镇那边去看张英,回来的时候,就悄悄告诉张叔:“那个周友,知道不?就是那天来求师的人,也开起了羊肉馆,也卖起羊肉汤,卖起千层饼,那味道,和你做的一模一样。那生意,红火得不得了。”
张叔哼了一声,道:“我早就晓得了。”
“你晓得?”张婶睁大了眼睛,不解地望着张叔。
张叔告诉她,那个周友,就是张英的扶贫对象。他慢条斯理地说:“政府帮助大家脱贫,是件好事,这也是孩子的工作,我们能不支持啊?那样的话,我不就真的自私了吗?”
张婶听了,笑着连连点头。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0年03期,有改动)
44.文章结尾说张叔早就晓得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说作者在前文做了哪些铺垫?
45.仿照示例,分析文中加点词所表现的人物内心活动。
示例:张叔哼了一声,忙自己的事情去了,熬羊肉汤,揉千层饼。(写出张叔对孩子的误解很不认同,却不想过多地进行辩解。)
(1)听到张英愿意学,张叔停了一下,嗯了一声。
(2)张叔哼了一声,道:“我早就晓得了。”
46.读完小说,小莉产生了疑惑:“文章写得较多是张叔的绝技,为什么标题是‘英子的绝技’?”请给他作分析。
47.张叔因为有“绝技”在身,在“传”与“不传”的纠结中,情节得以推进,个性得到彰显。小棠认为,名著中也写道了不少人物身怀绝技。请你列举一部初中阶段必读名著及相关人物的绝技(或本领),分析其在情节发展及人物刻画上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信任贼的人
拉斯金·邦德
①遇到安尼尔时,我还是一个贼。虽然我只有15岁,但我已经是一个经验老到的“三只手”。当时,安尼尔正在兴致勃勃地观看摔跤比赛。他大约25岁,长得又高又瘦,看起来很随和,也很仁慈。这样的人是我的最佳目标。
②“我想替您工作。”我说,并报以我最真诚的微笑。
③“但我没钱付你薪水。”
④我沉默了一会儿。也许我看走眼了。但我还是不死心,继续问道:“您可以免费提供伙食吗?”
⑤“你会做饭吗?”
⑥“会。”我又说了谎。
⑦“如果你会做饭,那么我可以管你吃饭。”
⑧他把我带回了家。他的家很狭小,我只能睡在阳台上。我没有介意,因为我并没打算长住。但那天晚上我做的饭一定非常难吃,因为安尼尔把饭赏给了一只流浪狗。
⑨他无奈地笑了笑。摸摸我的头说:“没关系,我可以教你。”令我没想到的是,他还教我写我的名字,并且说,将来还会教我数学以及写文章。
⑩给安尼尔工作是很愉快的。早上泡茶,然后去买一天的必需品。通常,一天我扣下一个卢比。我想安尼尔知道我以这种方式赚了一点钱,但他从不说穿。
安尼尔赚钱断断续续。这周能拿一笔钱,下周则可能颗粒无收。他总是担心他的下一张支票。但支票一到手,他就会出去庆祝。他的工作就是给杂志写文章——一种奇怪的谋生方式。
一天晚上,他带着一小捆钞票回家。他说他刚把他的一部书稿卖给了出版商。睡觉前,我看见他把钱藏在了床垫下。
我已经差不多给安尼尔工作一个月,自从来到他家后,我就没干过我的老本行。每天我都有机会行窃。安尼尔已经给了我一把钥匙,我可以随便进出他的家门。他是我遇到的最信任我的人。但这正是难以下手的原因。
但是,我觉得是做我的本职工作的时候了。我对自己说:“如果我不拿走那些钱,他也只把它们浪费在他的朋友身上。而且,他从未付过薪水给我。”
安尼尔睡着了。一缕月光越过阳台,落在他的床上。我慢慢向安尼尔的床爬过去。安尼尔睡得很安详,没有丝毫的设防。看着他的脸,我的心在微微颤抖。
犹豫了一会儿,我一咬牙,把手伸进了床垫下。没费什么功夫,我就摸到了那捆钱。我轻轻把钱拖了出来。就在这时,安尼尔翻了个身,脸朝着我。我一惊,迅速爬出了房间。
我立刻赶往火车站,直奔月台。火车站最晚的一班列车刚刚启动。速度还很慢,我完全可以跳上去。但我犹豫了——我也无法解释是什么原因。最终,我错过了离开的机会。
火车离站了,我发现自己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月台上。我不知道该在哪度过这一晚上。我没有朋友,如果有的话,就是那个被我偷了钱的人。
离开火车站,我漫无目的地走着。夜深了,有点冷,还下起了小雨。不久小雨变成了大雨。我躲进了钟楼里。大钟的指针显示已经是半夜了。我摸了摸那些钱。它们已经被雨水湿透了。这是安尼尔的钱。第二天早上他也许会花两三个卢比去看电影,但现在他所有的钱都在我手上。我不能再给他做饭,不能再跟他学更多的知识。
在偷窃的兴奋中,我已经忘记了这些。我知道,偷窃很容易来钱,但是可耻。对于一个真正的男人,除了钱,还需要更多的东西,比如被等重和信任。我应该回到安尼尔那几去,向他学习获得受人尊敬的东西,我对自己说。
我带着紧张的心情回到安尼尔的家。安尼尔仍然在酣睡。我拿着那些钱,蹑手蹑脚走到床头。我感到安尼尔呼出的气息喷到了我的手上。我站了大约一分钟,然后我摸到床垫的边缘,把钱放到了床垫下。
第二天早上我醒得很晚。当我从地铺上爬起来,发现安尼尔已经泡好了茶。他把手仲向我,两根手指间夹着一张50卢比的钞票。我的心一沉。我想我已经被发现了。
“昨天我赚了点钱,”他说道,“从这个月开始,我可以给你支付薪水了。”
我松了一口气。但当我接过钱,发现钱还是湿的。
“今天我们开始学造句。”他说道。
安尼尔什么都知道。但他的言行与眼神告诉我,昨晚仿佛什么也没发生。我对安尼尔报以最真诚的微笑,安尼尔也回报我同样的笑容,没有丝毫的做作。
(选自《青年博览》)
48.请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从“我”的角度补全情节。
选定目标,准备偷窃→取得信任,等待时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9.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请自选角度对下面的句子进行批注。
安尼尔什么都知道。但他的言行与眼神告诉我,昨晚仿佛什么也没发生。我对安尼尔报以最真诚的微笑,安尼尔也回报我同样的笑容,没有丝毫的做作。
50.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有着重要作用,请在文中摘录一句,并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51.文中的两个人物:“我”和安尼尔,你更喜欢哪一个?请说出理由。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谁等待盛装出场的未来
肖复兴
①很少听流行歌曲了。也不是一点儿没听,听到的,有的词不错,曲不行;有的曲不错,词太水。难有词曲咬合,水乳交融,让人心里为之一动的。
②偶然间,听到王珞丹和朴树合唱的一首《清白之年》,如莲出清水,月开朗天,吹来一缕酷夏日里难得的凉爽清风。两位演唱,一个握着话筒垂肩颔首,一个抱着吉他不动声色。一曲唱完,没有多余的动作,像一幅没有一处败笔的工笔画。不像眼下一些歌手选秀大赛,比赛着恨天怨地的夸张动作,似乎流行歌曲就必须龙腾虎跃,搔首弄姿。
③他们的穿着也很朴素,一个白衬衫、蓝裙子,一个白T恤、蓝裤子,和《清白之年》很搭。曾经看到那英和陈奕迅同唱一首歌,他们穿的衣服肥肥大大,尤其是袖子宽得如同挥舞着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演唱会毕竟不是时装台。除了服装,如今歌手选秀大飙高音,甚至是海豚音,似乎唱歌就像卖东西,谁吆喝的嗓门儿高谁的就好。朴素的装束,朴素的声音和朴实的唱风,一起在沦落。我们似乎已经不会静静地,好好地唱歌。其实,鲍勃·迪伦也常常只是抱着一把吉他静静地唱歌的。
④《清白之年》,让我心生感动,是它没有追逐那些轻薄的时髦(批注:“时髦”指的是前文所提及的歌手穿着奇装异服,搔首弄姿,比赛大嗓门。这些“时髦”的行为,浮夸做作,所以显得“轻薄”)。它的曲风和歌词,都清澈如一潭碧水,却能静水流深,映彻云光天色。歌里唱道:“我情窦还不开,你的衬衣如雪。盼望着白杨树叶落下,眼睛不眨;心里像有一些话,我们先不讲,等待着那将要盛装出场的未来。”写得不错,唱得更好。尤其是那“盛装出场的未来”,透露出朴树的才华。谁在年轻的时候,心中没有一个“盛装出场的未来”呢?
⑤那是一种美好的向往,或者是一个憧憬和梦想。这个“盛装出场的未来”,只有青春时节衬衣如雪,只有白杨树叶纷纷落下,才和它遥相呼应,背景吻合。将写意的心情和线性的时间叠印交织,它才会不时地隐约出现,如惊鸿一瞥,魅惑诱人;如青蛇屈曲随身,又咬噬(批注:“咬噬”一词看上去触目惊心,却写出了音乐具有触动人心的力量,让人刻骨铭心。)在心。
⑥当然,如果这首歌唱的只是这些,尽管有“盛装出场的未来”的句子,也只是一道漂亮的彩虹,会瞬间消逝。幸亏它还有下面的歌唱:“数不清的流年,似是而非的脸,把你的故事对我讲,就让我笑出泪光。”“就让我笑出泪光”,不算是朴树的水平,老眼厌看南北路,流年暗换往来人那些似是而非的脸之后,还愿意倾听“你的故事”,一丝未散的温情中,多了几许无言的沧桑。
⑦接下来,他们唱道:“是不是生活太艰难,还是活色生香,我们都遍体鳞伤,也慢慢坏了心肠。”舒缓而轻柔的吟唱之中,唱得真是痛彻心扉。在我们司空见惯的怀旧风里,蓦然高峰坠石,即使没有砸到我们,也会让我们惊吓一阵。这句词是崔健在《新鲜摇滚》里唱的“可是你的激情已经过去,你已经不是那么单纯”的变奏,但比崔健唱得更加锐利——不再单纯和坏了心肠,一步跨过了一道多么宽阔的河。这是这首歌的核儿,一根能够扎进我们心里的刺,看谁敢正视,看谁又敢拔出。
⑧《清白之年》,到这里才显示出歌名中“清白”二字的尖锐意义。有了这句歌词,让这首歌变得不那么千篇一律的庸常。只是结尾收得太稀松平常:“时光迟暮不再,一生不再来。”但收尾的笛子吹得余音袅袅,替他们弥补了许多。
⑨这首歌,延续的是老狼的校园民谣一脉,有意思也有意义在于,它不再仅仅囿于校园回忆的云淡风轻和时过境迁怀旧的惆怅和忧郁,而有了事过经年对现实的无奈,还有难得的对自己的批判,这便让这首歌成了朴树自己,也成为了校园民谣那一脉的延长线。
⑩《清白之年》,让我想起了作家张承志写过的一篇散文,叫做《清洁的精神》。相同之处,在于他们对于清白的刻意的恪守,以及向往和追求;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一个更偏重于过去,一个更偏重于现在;一个更在于自身的经历,一个更在于自身的精神。
听完这首歌之后,我在想,王珞丹和朴树唱完之后,还会一身衬衣如雪,“等待着那将要盛装出场的未来”吗?或者说,还会相信那曾经期待并等待的未来能够盛装出场吗?
我们自己呢?
(选自《乱星的吟唱》 肖复兴 作家出版社 2021年1月第1版)
52.根据要求,完成批注。
(1)给加点的“砸”写批注。
(2)给画波浪线的“尖锐意义”写批注。
53.小清和你都喜欢写一点听歌的感受。读完这篇文章,你俩交流了起来。
小清:这篇文章很像读后感,只是肖复兴老师引用的歌词是不是过多了?
你:(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清:你这样说,让我对“适当引用”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发现肖复兴老师非常喜欢朴树,从头到尾几乎都是对朴树的溢美之词。
你:(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清:你读得真细致!这种客观的评价值得我学习。对了,肖复兴老师欣赏王珞丹和朴树的演出,想到了“莲出清水,月开朗天”,你听歌时有类似的联想吗?
你:(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读完本文,小清和小石对文章标题做了几个批注,你觉得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标题源自歌词,表明这句歌词带给了作者强烈又独特的共鸣。
B.“谁”字隐含对年轻人的羡慕,因为他们才有盛装未来的可能。
C.“等待”表现出青年人踌躇满志地憧憬未来,静静等候的状态。
D.“盛装出场”形象地表达了年轻人对未知的将来充满无限想象。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幸福的光亮
①小区临街的店铺,可谓五花八门。理发店、电脑维修店、童装店、早餐屋……只有一间店铺还闲着。它比别家的租金略高,但门前环境也最好:地面宽敞,绿化带植被茂盛,还有巨大的合欢树,如同撑着一把大伞。合欢树下是街坊大妈们平日聊天休闲的场所,平时热热闹闹。但今天,这棵树下却静得很──那家空置的店铺终于来了房客。一个年轻妇女一手抱着个可爱的小孩,另一只手拿笤帚在扫地。男人在店铺里清理杂物。这个孩子,叫旺旺。
②没多久,大妈们就了解到这家新房客的情况──听说男主人找了家工厂上班,一家人从乡下刚进城,结婚时欠了债,在老家挣不到钱,进城来打工挣钱。
③白天,他们家敞着门,几个月大的小孩在一个凉席上玩儿,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剪线头、缝玩具,总也不闲。
④没成想,没过多久,就遇到了麻烦。旺旺爸骑摩托车不小心撞断了腿,治疗费用让这个小家难以承受。旺旺爸在医院久住不起,回了家,小夫妻俩夜里的哭声,隔着门都传出很远。
⑤旺旺妈率先振作起来。她把家隔成两半,锅碗瓢盆和简易的木板床塞进小小的隔间,更大的地方放了货架,“旺旺超市”开张了。
⑥早上,她把丈夫的竹椅和孩子的小床搬到合欢树下,给他们摆上热腾腾的早饭。太阳移,树荫动,旺旺妈便将竹椅小床不断往树荫里挪。她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把笑容带给丈夫、孩子和每一位顾客。
⑦小区里的人,渐渐地都愿意来这里买东西,因为旺旺妈乐观,看着喜气,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做事利索。别看店面小,货却备得很全。她娇小的身躯跨上大号摩托,先去批发市场上货,再到蔬菜市场进水果和青菜。“好卖就卖,卖不掉的我就吃了。”她笑呵呵地说。
⑧这天,旺旺妈操刀削土豆皮,将十几个土豆切丝浸泡着。本是要自己吃的,却被买菜的客人看中了,非要买去,还经常预定。旺旺妈的食材生意,借助土豆丝拓展开。她开始做些加工好的净菜,回家下锅炒炒就能吃,生意愈发红火。虽然腿上有伤,但旺旺爸开始力所能及地给家里帮帮忙,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
⑨A合欢树下的老人们说,旺旺家真不容易。小区里分布着好几个超市,三步一户、五步一家的,西门口刚开了个大型超市,生鲜齐全。要不是旺旺一家勤劳能干,这小超市很难支撑下去。
⑩旺旺超市开了一年多后,旺旺爸终于康复了,全心帮妻子打理小超市。买卖虽小,却是一家人的根基。他们家水果蔬菜新鲜好吃,品质有保证。不跟别人硬拼价格,而是拼服务和时间:B大清早出门,想买些东西,只有旺旺家早早就开着门,旺旺妈正在整理刚刚批发回的蔬菜,都是最新鲜的食材。晚上,别家超市都是九点关门,只有旺旺超市的灯一直亮到十点半。刚来的时候,她还是满脸羞怯、白白净净的模样,现在已成为面颊黑红的干练店嫂。
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后来有了上门送货的配送车,可她还是自己往批发市场跑。她说,有些居民想买的东西,还得她去淘。只有自己亲自挑,才能上到最好的货。
随着网上购物的飞速发展,旺旺超市门口暂存的快递多起来。无论多忙,旺旺妈都将物件保管、交接得非常仔细。她还专门腾出一个大纸箱放快递,旺旺超市成了个小型中转站。
取快递的人说,你收点费吧,要不我们以后不好意思麻烦你。可旺旺妈执意不收,邻居间这么点小事都不能托付吗?我一没花本钱,二没花劳动,哪里能要你们的钱呢?以后也尽管往这里放,我收一件收十件都一样,不耽误多少工夫。
去年夏天,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门口一块纸牌上写着:有事外出,歇业一周。旺旺超市自开业以来,几乎没有关过门,实在有事,最多关门半天。这次是怎么了?
再次营业的时候,旺旺妈满脸灿烂的笑容。邻居问,这几天干啥去了?旺旺妈说:“去北京旅游了。旺旺就要上学了,我们两口子也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次去北京好几天,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
她将招牌和灯盏重新擦拭一遍,到了晚上,“旺旺超市”那盏灯更加明亮了。
55.旺旺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56.任选文中A、B画波浪线句子一处,请从写法角度加以赏析。
57.请说说“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这一情节的设置有何妙处。
58.结合上下文,在横线上补充旺旺妈说话时的神态或语气,并说明理由。
旺旺妈___________地说:“去北京旅游了。”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出自2017年12月3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2018新年贺词,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初中记叙文阅读十三大考点分类闯关宝典----拓展延伸(解析版)
闯关秘籍
内容理解与拓展探究这类题主要考查对全文的内容、主旨的理解与把握能力及知识迁移拓展能力。主要有四种考查形式:理解文章内容或分析原因;谈启示、看法、做法等;补写或续写内容;主题探究等。谈启示、看法、做法等:此类题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对于只要求说出启示的,只需紧扣文章中心写出感受即可;对于联系实际谈看法或做法的,要围绕文章中心,明确自己的观点,写出自身体会,并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总结回答看法或做法。(此类题最基本的要求:观点鲜明、积极、健康、向上,言之有理。)
闯关技巧
拓展延伸
1.谈看法、见解、评议、赏析。
①评价:根据题目要求选取评价角度→列举具有说服力的理由或实例。注意:原文中作者的观点可以借鉴。如果文中的多种观点是矛盾的,则只能选择赞成一种观点;如果观点不矛盾,则可以均赞成。
②赏析。
内容上:要从选材、立意、形象等方面鉴赏,具体句子主要鉴赏其丰富的内涵。
写法上:要从构思、语言等方面鉴赏,具体句子主要鉴赏其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以及表现力强的动词、形容词等。
2.阅读文本后的启示、感悟。
思路:①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情感(要把文章的主题思想或者情感在答案中体现出来);②明确题目要求(如题目要求针对哪一个或哪几个方面谈,是否联系生活实际等);③联系实际(避免空洞说理,要举出实例);④“感受”类侧重回答“我明白了什么”,“启示”类侧重回答“我应该怎么做”。
方法:
①巧抓文章标题法。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题目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可以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得出文章的主旨,由此结合自身实际谈启发。
②捕捉关键语句法。要抓住文章中蕴含着作者观点、情感的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它们往往是文章主旨的结晶,有画龙点睛之妙,由此生发出对人生的感悟。
③提取文章内容法。文章内容是表情达意的载体,作者通过写人记事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感受。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从文中的事情经过和人物精神方面来谈人生启迪。
④取主舍次法。记叙文写人物时,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之分,主要人物往往是突出文章主题或最能表达作者情感的,要围绕主要人物的所作所为去谈启发或感悟。
3.补写和续写。做到中心一致、思路一致、对象一致。
①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以原文的结局为起点,写出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变化。
②展开充分的想象与联想,做到合情合理、真实生动。
③续写内容要在主要人物思想行为、性格特点、语言特点和风格上与原文保持一致。
④续写部分的主题必须是健康的,有意义的。
4.链接材料,结合社会生活,探究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
①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中心;
②阅读所给链接材料,提取主要信息(若有多个材料,则要考虑几则材料是共同指向一个主题还是各有侧重,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
③明确文章与所给链接材料间的逻辑关系(材料是再次强化了文章中心,还是从另外的角度对文章主题的补充说明);
④联系实际生活,结合上述分析,组织语言作答(正确、积极、健康)。
闯关检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早春木棉红
郝俊
①早春二月,料峭的寒风一吹,憋得鼓鼓囊囊的木棉花苞就炸开了,赤红的花瓣火苗一样蹿出,没有叶子的枝干像被点燃了似的。谁见了这样的花,心底的热望都会跟着燃烧起来。
②很多花柔美娇艳,木棉花则不然。其形硕大,花瓣厚实,中间的一束花蕊粗壮有力,深色的蕊头黑如胡茬,观其神色,活脱脱一张血气充沛、胡须浓密的汉子脸。这样形容木棉花,绝不是忽略它的好看,而是觉得它有一种十足的阳刚之美。木棉花不仅花开得热烈,树的姿态也颇为雄奇。木棉属落叶大乔木,树高大挺拔,十至二十多米不等,这样的个头儿,让木棉总是高过身旁的其它树木,加上分枝平展,更显疏朗开阔,整株树看上去形姿伟岸,英武不凡。
③生活在广州,对木棉自然很熟悉。木棉作为广州市的市花,在城中主干道及高校校园、公园等地均有种植。每到春天,木棉盛情绽放,灿若华灯。尤其是在陵园西路、越秀山、江南大道等种植较为密集的地方,花开得分外耀眼,有一种要点燃春天的势头,烈焰般的木棉映红了整座城市。
④我喜欢木棉,不仅因为它的形象气质,也许还有日久生情的缘故,对我来说,它们就是我认识多年的好朋友。
⑤我所工作的学校校园里就有近百株木棉,它们散植于各处。我从办公室到家,途经的路旁,有十来株木棉,我与它们几乎天天见面。每天下班经过时,感觉它们就像站在那里等我。有时候我会和它们近距离打招呼——站在树下,把手掌放在树干上,感觉着树皮的坚硬。抬头往上看,树干直指蓝天,视觉的延伸,也让内心获得一种超拔的力量。正值花期,没有树叶遮蔽的树枝更显遒劲,树枝形态各异,像是各自在寻找伸展的空间,然后用力把花朵向高处托举。再看那些花,大如一盏盏红色的酒杯,当其它的花木还在为迎春盛会做准备的时候,木棉早就开始举杯畅饮。
⑥木棉花边开边落,边落边开,花开让我欢喜,花落让我感动。纷纷扬扬地飘落不是木棉花的做派,木棉花落下来时直截了当,触地有声,整朵花砸到地面仍完好无损。为了看清楚木棉花如何落地,我曾长时间仰着脖子在树下观望,即便如此,也很难捕捉到落下的一瞬,往往是听到“啪”的一声之后,才发现地上又多了一朵。因为树冠太大,花太多,无法锁定具体目标,加之落地速度太快,所以很难看清。不过长时间的等待,偶尔也会有收获,就在眼睛酸乏的时候,突然看到一朵下落的木棉花,带着旋转倏忽坠地,整个下落的轨迹就像一个急促的感叹号,充满力量。
⑦有些花木是先长叶再开花,木棉则不然,花开时无叶,花落尽方生叶。花开得早,让木棉有了“嫣然一笑领春风”的得意;花开得火热,让木棉有了“此花若肯夸雄丽,宇内群芳孰敢春”的气势。花期过后,木棉一边吐新叶,一边结果实。等到夏天果实成熟,果壳会自动裂开,露出洁白的棉絮,随风飘散。
⑧年少时,很少仔细打量花花草草,认为它们只是为世间添了几许色彩。随着年岁的增长,越发觉得一朵花、一棵草都不可小觑。无论是人生一世,还是草木一秋,都有生命的庄严。看到热情似火的木棉,我会想到炽热的希望和奋进的生命,心中会自然涌动起积极前行的力量……
(选自《人民日报》)
如何理解第⑧段“无论是人生一世,还是草木一秋,都有生命的庄严”这句话?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善待庄严的生命?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父亲的墨水
高步明
①我老家在苏北,一个叫“东湾子”的村庄,地处偏僻,常被人说成是“龟不生蛋的地方”。
②穷,是那个年代的缩影。在穷得肚子都吃不饱的年代,能喝上“墨水”是了不得的大事。父亲是家中老大,老实巴交的爷爷竟然送父亲去私塾。父亲肚子里的“墨水”,是少年时打的底子。
③ 父亲在私塾读书,同桌的她便成了我的母亲,听母亲后来讲,父亲当年因背书写字没少挨过先生的戒尺,现在看来,父亲一手好字,多亏了苛严的塾师。
④ 我上学之后,每到过年前,父亲总会为村里乡邻写春联。对于父亲来说,写春联是十分考究的。即便是写传统的对联诗词歌赋,每副对联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有与当下政治呼应的,有跟农业生产契合的,有为求字者私人定制的。
⑤ 父亲给人家写春联,我正赶上放寒假,于是经常去帮着拿笔添墨、牵纸裁纸,也就学会了用手裁纸的功夫,算是当了许多年的小书童。有时牵纸慢了、牵得不正他就会训我几句;书写时若有旁人说笑,他会咳嗽两声,暗示你严肃点;偶尔写错写漏了字,他会自责一番,再来一过;为安妥一字,他久久沉思不语,这时谁都不敢出声,待他捉笔落纸、一挥而就,围观者才敢高声喝彩。小小的一副对联里,写的不止是喜庆,更有父亲对古老文字的敬畏,对复杂时局的审慎,对人情冷暖的关怀。
⑥古人讲心正则笔正。父亲的一生正应了“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文革中,父亲为自己写下了几大捆辩词,反复申辩自己并非“三青团”成员,也从未“瞒产”,他恨不得把仅剩的一把米、一碗粥都送给饿得嗷嗷叫的苦人家,在当村支书的父亲眼里,广大生产队员的冷暖就是他的命。但莫须有的“罪名”接二连三落到父亲头上,抄家批斗,他戴“大高帽”游斗的情景我现在还记得。父亲是个性急的人,受不了一点冤,在那段不堪的日子里,他在无助、焦灼、痛苦中完成了这些文字,字字咽着泪、和着血,那些用淋漓墨水与黑色时光抗争的日日夜夜,只有他自己知道是怎么捱过的。运动结束后,父亲平了反,他老人家眼眶湿润地说,相信共产党,享到福了。
⑦父亲这一生,有党恩守心、有风雨沉浮、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