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一)常考题型
1.对画线句的理解,某句话的含义;对划线句(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选择题)
2.品味句子;句子的表达作用;作者写某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3.某段画线句如改为“……”好不好?为什么?
(二)解题技巧
“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重点关注的句子是: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蕴涵着某些深层意义的句子;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含有一定的哲理、具有警策作用的、需要认真品味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结构比较繁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等。
1.解题句子含义的思路、方法
(1)抓住关键词理解全句的意思;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4)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理解句子。
找准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寻找其含意。但这个管辖范围不是那么容易找准的,非下力气不可。如考查的句子在文章、段落中是总起,那么理解句子就要从它领起的那些内容去分析概括;如果句子在文意、段落中起小结作用,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分析概括。如果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那么就要联系这个句子的前后文意去分析理解。
(5)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抓住其特殊表达的意图。
(6)联系背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
2.理解句子含义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人为地“拔高”。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于人,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句往上加。
(2)不要人为地“遗漏”。这是指把句子本身的意思没有解释全面。有些句子解释含意时确实是需要解释句中的重点词语,但除去重点词语,剩下的内容也要和解释后的重点词语加以连缀后才是整个句子的含意,不能把重点词语之外的信息遗漏,有时候只需要照搬上其他的内容即可。
3.解释句子的方法:
(1)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2)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4)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5)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6)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特殊表达句子类型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甚至是替换它。
我们在理解句子的时候,可以给句子换一种说法,用自己的语言库里的语言去理解句子。应这样思考:这句话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什么话?句子中这个词可以换上我们平时说的哪个词?把替换的内容放到句子,或语段里,句子的含义就出来了。再将概括出的内容再代入原文,检验是否正确。
(7)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答案。
(8)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例题解析
母亲的刺绣时光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 享享清福多好 母亲说,你不懂。我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 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 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探鞋垫,看去,有一双鞋热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绩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干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硫碰碰,母亲的缄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手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涉如水由湿润了热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成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亦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啊!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注释】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工。
第⑧段画线句“我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在文中具体指 。(2分)
细读文章第③—⑦段,完成表格。(4分)
母亲的行为 “我”的态度
(1) 排斥
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 (2)
(3) (4)
联系全文思考,母亲爱好刺绣的原因是:(1) ;(2) 。2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第⑤段画线句主要表现了母亲因“我”对她的斥责而伤心难过。
第⑦段母亲送我的鞋垫中饱含着她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
在母亲的影响下,“我”在身处困境时,也能如母亲般内心沉稳。
本文在叙述中流露真情,通过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揭示生活哲理。
22.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
(一)(12分)
母亲那碗腊八粥
①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②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谓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这好喝的腊八在寻常的日子里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③据老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也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为了铭记当年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④每到腊月初八,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豌豆、黄豆、红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作物之外,还可加入青菜、慈菇、荸荠、红枣、白果等蔬菜和干果。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总是很有耐心。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其中,花生米是母亲用菜刀在面板上挨个切成碎块的。
⑤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腊月正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季节,每当从被窝里钻出来,浑身早已冻得发抖。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会敞开腮帮子大嚼大吃,因为粥烫得厉害,“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每当嚼到里面细碎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着母亲的厨艺。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也不管我们,只用那充满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待到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时,那心窝里就别提有多温暖了!
⑥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近三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今,腊八粥也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城市粥店里腊八粥的用料已与以前大相径庭,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21.文中少了一段话——“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晰地记下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这段话应插入( )(2分)
A.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之间 B.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之间
C.第三和第四自然段之间 D.第五和第六自然段之间
22.第③段插叙有关腊八粥的传说故事有哪些作用? (3分)
23.请结合加点字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
24.如何理解短文末尾作者“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这句话? (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3题(12分)
默 读 父 亲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在我十岁那年头上吧,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学校为此专门召开了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去学校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一件不常穿的中山装上衣给穿上。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大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惶而又绝望。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呆在家里不出门。父亲犹疑思忖了片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着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颁奖和全校师生钦羡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着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十九岁初入大学的那年。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四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后来,与其说是出于对别人的羡慕,还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六十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我心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我正diān liang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事后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毫升血给换来的。 “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六十岁便病逝了。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了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经无能为力了。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着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经渗透到我的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20.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diān liang
21.阅读全文,完成下表内容的填写。(5分)
时间 事件 父亲的形象
十岁 (2) 父亲是一个 (4) 的人
(1) 父亲躲在角落里始终注视颁奖大会
十九岁 (3)
22.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足足”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23.“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这句话有什么含义?(2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无声的音符
张克跨进那扇玻璃大门的时候,两条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
女儿晶晶今天过生日,妻子嘱咐他买一把小提琴做生日礼物。妻子有病,病很重,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整整思量了一个晚上,才做出这个决定。妻子说,她知道家里没钱,可这几年也太委屈孩子了,就把那条金项链卖了吧。再说,生病的她现在也用不上。妻子要他买的小提琴就在这家商场。那是一把白色的、做工极精致的小提琴。
晶晶今年13岁,学了三年小提琴,却至今没有一把自己的琴。晶晶拉琴有天分,教她的老师对张克说:孩子很有前途,值得培养。老师的话说过不止一次,张克明白老师的意思:孩子需要琴。他又何尝不想给孩子买一把琴,每次看到晶晶学琴的情景,他的心都会锥刺一般痛。别的孩子学琴是跟着老师在琴上一遍一遍练习,只有晶晶空着手比划,等到休息的时候,她才借用人家的琴,躲在屋角练上一阵。孩子很懂事,知道妈妈一直有病,花费大,从来不在他们面前提买琴的事。但是,夫妻俩都看得出来,孩子做梦都想拥有一把自己的琴。
去年的一天,妻子的病像是有些好转,他们一家来到这家商场。晶晶一眼就看中了那把白色的小提琴,在柜台前徘徊了很久很久之后,终于忍不住央求售货员:能不能让我试拉一下?也许是因为孩子甜甜的嗓音,也许是因为孩子渴求的目光,售货员很痛快地把琴递给了晶晶。晶晶大喜过望地接过小提琴,她拉的是著名的小提琴曲《梁祝》,随着弓弦的上下跳动,那如泣如诉的旋律飘然而起,直灌整座商场。售货员听呆了,过往的顾客也凝神谛听。孩子一拉完,现场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一刻他们夫妻俩都很激动。张克上前问了琴价,售货员告诉他得两千元。贵是贵了点,但琴音纯正,孩子配拉这样的琴。两千元对他们家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张克只好尴尬地说等钱攒够了再来买。
金项链是张克买给妻子的定情之物,妻子一直视若生命。那次看琴回来,妻子就想用项链去换琴,晶晶不答应。这一次,妻子是瞒着晶晶悄悄地把项链塞给他的。张克把项链掏出来,在手里掂了掂,眼睛里不由浮出一层雾茫茫的泪水。妻子不知道,其实,这条项链早被他换成了假的了,为了给妻子看病,真的半年前已经卖掉。他没有勇气再走近那组卖琴的柜台。他还是没有钱,走过去又能怎样?他只是想看看那把琴,哪怕远远地看一眼。
琴还在,依然摆放在原来的位置,依然闪着亮丽的光泽。
商场的对面有一间私人开的小铺子,里面也卖各式各样的乐器,其中就有小提琴,模样和商场里那一把几乎一样,售价才80元。这种琴严格地说只能称为玩具,为了不让妻子失望,他,无可奈何地走进了那家小铺子。
回到医院的时候,晶晶正守在妈妈床边,看到张克怀里抱的琴,她眼睛一亮:“爸爸,你给我买琴了!”晶晶蝴蝶一般飞过去。妻子也被惊醒了,看到琴,她如释重负地长出了一口气。“孩子,拉一曲吧,妈妈想听听。”妻子说。晶晶打开琴盒,小心翼翼地取出琴,缓缓地放在左下额。当第一个音符从琴腔里传出的时候,晶晶皱了一下眉头,接着她又拉了两个音,运弓的手便停止了。“孩子,快拉呀。”妈妈催促道。张克知道晶晶听出琴音不对,想解释又无法张口,他怔在那里,急出了一头冷汗。“爸爸,买琴的时候,你没有调音吧?没关系,我会调的。”她冲他挤了一下眼睛。晶晶开始调琴,一副认真的样子。突然,“蹦”“蹦”两声传来,晶晶不好意思地抬起头。
“爸爸,妈妈,对不起,我把琴弦调断了。我还是给你们盲拉吧,拉你们最爱听的《梁祝》。”晶晶开始拉琴,拉这把已经无法出声的小提琴。她拉得很投入,一招一式都充满着激情。妻子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张克知道,孩子是有意调断了琴弦。看孩子拉得有模有样,他耳边似乎真的响起了悠扬的乐曲。那是孩子用心拉出来的,他陶醉了。
拉完,晶晶跑到爸爸身边,附在他耳边轻声说道:“爸爸,谢谢你送给我这么好的生日礼物!”
1.什么原因使张克“两条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孩子很懂事”表现在什么地方?(请至少写出三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晶晶冲爸爸“挤了一下眼睛”的含义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么好的生日礼物”指什么礼物?(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张克瞒着妻子把金项链换成假的,又瞒着妻子和女儿买回“玩具”琴,张克能不能这样做?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1)作文课。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
(2)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妈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3)见同学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4)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5)老师说,性别。
(6)女。大家刷刷写下。
(7)丢失人年龄。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有人说,我妈好象42岁了吧。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过我她多大啊。有人说,我今年14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8)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9)大家七嘴八舌________,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
(10)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什么体貌特征呢?脸上有没有长痣?好像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了。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倒真的没注意过啊。妈妈的腰杆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了的缘故吧?可是,好像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啊,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
(11)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母亲的,又好像不太像。
(12)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如果妈妈真的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辨认、鉴别的依据。
(13)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14)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准确。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而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
(15)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记住爸爸妈妈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
(16)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只看见了可口的饭菜,却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背影;只欣喜于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伴读的眼眸;只盼望着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背影……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先从关爱自己的父母开始。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⑨段开头的________处省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讨沦的内容。请联系上下文,补写在下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⒀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⒁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⒃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业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12分)
①在一所小学听数学课。女老师40来岁,胖胖的。讲完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后,她让学生们测量桌子、铅笔和手臂的长度。两分钟后,被点名的同学报出答案得到了表扬,张张小脸涨得红红的,嘴巴笑成了一朵朵花。
②老师说,我们再找找别的东西测量一下。老师的话刚说完,我旁边的那个一直没得到机会的瘦个子男孩“噌”地站起来:“老师,我想测测你的腰围。”
③教室里一下静了,同学们都转过头或侧过身看着这个男孩,而后又把目光对着老师。老师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腰,然后静静地看着那个学生,笑道:“好啊,你来量吧!”
④小男孩拿着尺子,飞快地跑到老师跟前。他用手按住尺子的一端,让尺子在老师的肚皮上翻着跟头,翻了好几趟,他说出了一个答案:“87厘米。”“不错,他量得很认真,答案也比较接近。但是,其他同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测得更准确一些?”她的话音刚落,一个胖乎乎的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我用手。”
⑤老师问:“你用手怎么量呢?”小女孩说:“我一掌是11厘米,我看是几掌就知道了。”老师笑了。小女孩的手在老师的腰上爬了一圈后,她就报出了答案:“89厘米。”
⑥“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笑容在老师的脸上绽放,教室里静悄悄的。片刻之后,前排的一个小孩站起来:“老师,你把裤腰带解下来,我们一量就知道了。”
⑦老师听后开怀大笑,一边笑,一边真的解下了裤腰带。
⑧小同学量出的是90厘米,这当然是最准确的一个答案。老实说,这位老师并不漂亮,但这节课却是我听过的最漂亮的一节课。
1.分别写出第③、⑥段“静”(黑体字)背后蕴含的信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你对第⑧段划线句子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为什么要反复写老师的“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文章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3分)
A. 长度单位 B. 测量 C. 老师的腰围 D. 一堂数学课
选择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一6题。(16分)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可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的对象。
②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赠,何必把程序搞得这么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③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很多书,有《泰戈尔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qù( ):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酸了?大家断定书中藏有纸钞,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某某。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④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⑤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得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闷闷不乐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的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⑥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给加点字注音及看拼音写字(2分)
嗔怪( ) 面面相qù( )
2.选文第②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请用第⑤段中原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句中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可理解为“测试物”,根据你的理解请说说老人要测试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④段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老人此时在想些什么?最少答出两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主旨,根据你的理解,说说第⑤段中“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记叙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一)常考题型
1.对画线句的理解,某句话的含义;对划线句(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选择题)
2.品味句子;句子的表达作用;作者写某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3.某段画线句如改为“……”好不好?为什么?
(二)解题技巧
“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重点关注的句子是: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蕴涵着某些深层意义的句子;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含有一定的哲理、具有警策作用的、需要认真品味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结构比较繁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等。
1.解题句子含义的思路、方法
(1)抓住关键词理解全句的意思;(甚至可以把理解句子变成理解关键词)
(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主、谓、宾、定、状、补)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要从前后句中找准所能答题的句子,切不可来个全句照抄,认为只要多答,就能答到点子上。二是在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时,一定要语言简洁、扼要、连贯,切不可有语病。
理解句子要瞻前顾后,审读语境,这既是理解句子较普遍的方法,也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原则。
(4)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理解句子。
找准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寻找其含意。但这个管辖范围不是那么容易找准的,非下力气不可。如考查的句子在文章、段落中是总起,那么理解句子就要从它领起的那些内容去分析概括;如果句子在文意、段落中起小结作用,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分析概括。如果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那么就要联系这个句子的前后文意去分析理解。
(5)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抓住其特殊表达的意图。
有些句子在表达上具有显著的特点,比如,有些句子打破常规,采用超常的组合方式;有些句子运用了一定的表现手法┅┅对以上这样的句子,要从分析它们的表达特点入手,明确它们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或技巧,进而揣摩它们的表达目的或表达效果,这样,会对句子有较深刻的理解。
这是改写句子常出现的题型,关注句子中比较的信息,找出不同点。
(6)联系背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中心,因为无论记认、叙事、状物或抒情,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对生活的一定看法或情感,作者通过文章内容所表达的基本意思和情感就是文章的中心。一般说来,需要我们去理解的句子,有的是针对全文说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中心,以对全文的理解作为理解句子的依托。我们说,通览全文,把握中心,整体领悟,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础。
2.理解句子含义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人为地“拔高”。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于人,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句往上加。
(2)不要人为地“遗漏”。这是指把句子本身的意思没有解释全面。有些句子解释含意时确实是需要解释句中的重点词语,但除去重点词语,剩下的内容也要和解释后的重点词语加以连缀后才是整个句子的含意,不能把重点词语之外的信息遗漏,有时候只需要照搬上其他的内容即可。
3.解释句子的方法:
(1)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2)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4)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5)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6)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特殊表达句子类型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甚至是替换它。
我们在理解句子的时候,可以给句子换一种说法,用自己的语言库里的语言去理解句子。应这样思考:这句话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什么话?句子中这个词可以换上我们平时说的哪个词?把替换的内容放到句子,或语段里,句子的含义就出来了。再将概括出的内容再代入原文,检验是否正确。
(7)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答案。
(8)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例题解析
母亲的刺绣时光
①母亲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一针一线,在她灵巧的手里,会变化出生动形象的图样。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
②刺绣又称女红,是闺阁中的女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唐代罗隐有诗曰:“一片丝罗轻似水,洞房西室女工劳。”讲述的是古代女子用纤纤玉指做手工刺绣的场景。可惜到了我这一代,我并没有继承母亲的刺绣手艺。小时候,我常见母亲的银针一穿一拉地在毛衣上,鞋面上忙活,不久,美丽的图案就成型了。那些刺绣出来的小动物、小花朵,装点着我们枯燥的生活。
③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愚笨的我并没有遗传母亲的心灵手巧。我捏起银针笨拙地如同握着一个大棒槌,不是让银针刺破了手,就是针脚歪歪扭扭。我自我解嘲,宁可写几篇字,也不握这银针,我就不是握银针的料。
④母亲也不勉强我,银针在穿梭,流年在变幻。
⑤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闲着没事出去遛遛弯,天天和这些针线较什么劲 享享清福多好 母亲说,你不懂。我有点恼火,现在,谁还穿自己做的衣服 商场什么样的衣服没有 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
⑥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母亲说,丫头,遇到闹心的事就做做女红,忙活着,烦心事就没影了。
⑦我接过那一探鞋垫,看去,有一双鞋热赫然绣着四个字“一路平安”,还有一双鞋垫绣着“万事如意”。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绩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干山。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母亲把内心深处对生活的理解融入千变万化的刺绣中,一针一线里,绣出的是一寸一寸深沉的光阴。
⑧远离家乡的日子,磕硫碰碰,母亲的缄品却在我心中生了根。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手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涉如水由湿润了热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内心沉稳。虽然,我到如今也不会像母亲一样静坐一隅,在花花绿绿的针线里绣出种种鲜活,可我却以笔代银针,以墨代丝线,一笔一划里写出成柔美或磅礴的画卷。我亦是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啊!
⑨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即便是身处困境,也能心如磐石,攫取到欢乐的浪花。
【注释】①女红(gōng):旧时指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也作女工。
第⑧段画线句“我在刺绣自己的时光”,在文中具体指 。(2分)
细读文章第③—⑦段,完成表格。(4分)
母亲的行为 “我”的态度
(1) 排斥
年迈的母亲依然天天在刺绣 (2)
(3) (4)
联系全文思考,母亲爱好刺绣的原因是:(1) ;(2) 。2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第⑤段画线句主要表现了母亲因“我”对她的斥责而伤心难过。
第⑦段母亲送我的鞋垫中饱含着她对去外地谋生的“我”的祝福。
在母亲的影响下,“我”在身处困境时,也能如母亲般内心沉稳。
本文在叙述中流露真情,通过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揭示生活哲理。
22.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海市松江区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18.“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
19.①母亲让“我”学习女工;②发牢骚;③亲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④感动。
20.母亲勤劳,女孩子都会女工;刺绣是母亲的兴趣爱好。
21.A
22.总结全文,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突出中心;照应标题,收尾呼应,结构严谨。
【解析】
18.结合第⑧段“终于,我拿起了笔,拾掇起荒废了很多年的文字。有了爱好,生活在平淡如水中浸润了精致,活色生香起来,即便是面对惊涛骇浪,也如母亲一样内心沉稳”,概括即可。
19.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第③段“我稍微大一点,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①概括为:母亲让“我”学习女工;结合第⑤段“结了婚,每次回母亲家,我总看到母亲在捏着银针刺绣,母亲老了,戴着老花镜执着地绣出一花一叶。我常常对母亲发牢骚”,②概括为:发牢骚;结合第⑥段“后来,我去外地谋生,母亲默默地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③概括为:母亲递给我一摞做工精美的鞋垫;结合第⑦段“忽然感觉鼻尖酸酸的,母亲把她对我的祝福绣在一针一线中,伴我走过万水千山”,④概括为:感动。
20.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结合“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母亲就说,女孩子要学习女红,一个不会针线的女孩子是要被人笑话的”,概括为:母亲勤劳,女孩子都会女工;“我忽然理解了母亲,刺绣是她的一个爱好,而那些做工精美的绣品,是母亲用心在歌唱”概括为:刺绣是母亲的兴趣爱好。
21.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A.有误,第⑤段画线句主要表现了母亲因“我”对她的斥责而伤心难过,这种表述错误,母亲头都没抬,继续她的刺绣时光,表现母亲热爱刺绣,沉浸在刺绣的快乐时光;BCD.正确。故选:A.
22. 本题考查结尾段作用分析。“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勤劳日子里,我们的内心柔软,眼界辽阔;风风雨雨中,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总结全文,刺绣时光,是两代人精神的相融。有爱好相伴,生活就有了小欢喜,突出中心;照应标题,与开头“母亲不懂什么叫刺绣艺术,她只知道忙完了家务,捏起银针在变化无穷的图样里诠释着勤劳”呼应,结构严谨。通过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揭示生活哲理。
练习
(一)母亲那碗腊八粥(12分)
①儿时的记忆中,每当迈进了腊月的门槛,母亲便开始扳着手指数起日子来,念叨着:“快到腊八了,又该给你们熬腊八粥喝了……”
②我小的时候,乡村还是比较贫困的,粥可谓是庄户人家的主食了。那年头,稠粥是不敢奢望的,生活不宽裕的家庭,因为舍不得多放米,有时稀得能照出人影儿。只有富裕点的人家,那粥才浓些,是真正的大米粥,人们就夸张地说成“竖勺子不倒”了。这好喝的腊八在寻常的日子里是难得吃上一顿的。
③据老辈人说,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度日,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牵牛走过一座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朱元璋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也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为了铭记当年忍饥挨饿的痛苦经历,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④每到腊月初八,母亲就会早早起床熬腊八粥。腊八粥的食材是很丰富的,除了可以选用豌豆、黄豆、红豆、绿豆、高粱等粮食作物之外,还可加入青菜、慈菇、荸荠、红枣、白果等蔬菜和干果。熬腊八粥是很费时的,但母亲总是很有耐心。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其中,花生米是母亲用菜刀在面板上挨个切成碎块的。
⑤当浓浓的香味在屋子里弥漫开来,母亲便开始喊我们起床。腊月正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季节,每当从被窝里钻出来,浑身早已冻得发抖。母亲把那香味扑鼻、色泽鲜艳的腊八粥盛到碗里时,我们激动的心情便再也按捺不住,会敞开腮帮子大嚼大吃,因为粥烫得厉害,“吸吸溜溜”的声音响成一片。每当嚼到里面细碎的花生米时,感觉那味道真是格外的香。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一边品尝着香稠的美味,一边称赞着母亲的厨艺。母亲端着碗坐在一边也不管我们,只用那充满爱的目光凝视着我们。待到额头上、鼻尖上沁出细密的汗珠时,那心窝里就别提有多温暖了!
⑥冬去春来,物换星移,近三十年的时光一晃而过。如今,腊八粥也不再是孩子们垂涎的美食了。虽然现在城市粥店里腊八粥的用料已与以前大相径庭,十分讲究,但我吃来却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
21.文中少了一段话——“传说故事在小孩子心中总是神奇的,因此,在清晰地记下这个美好故事的同时,也记住了那年那月腊八粥的诱人甜香。”这段话应插入( )(2分)
A.第一和第二自然段之间 B.第二和第三自然段之间
C.第三和第四自然段之间 D.第五和第六自然段之间
22.第③段插叙有关腊八粥的传说故事有哪些作用? (3分)
23.请结合加点字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她先将豆油在锅里烧热,再放进葱花和盐爆锅,然后逐步加入水和配料,待锅烧开后才会放点菜叶进去搅匀。
24.如何理解短文末尾作者“总感到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这句话? (4分)
【答案】上海市傅雷中学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21.C(2分)
22.①交代了腊八粥的来历,丰富了文章内容;②用朱元璋忆苦思甜的情怀,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希望人们不忘过去,珍惜现在的情感。(3分,答到1点给两分)
23.①运用“先”“再”“然后”“待锅烧开后”这些词语和短语,具体有条理地写出了母亲熬腊八粥的过程;②表现了母亲熬粥时的耐心、技艺娴熟。(3分,答到一点给两分)
24.①小时候生活贫困,难得吃上一顿腊八粥,因此感到味道特别香,而现在条件好了,食物丰富,腊八粥不再稀罕,因此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2分)
②小时候的腊八粥是母亲用一双巧手辛苦熬制出来的,凝聚着母亲的拳拳爱子之情,而吃城市粥店里的腊八粥感受不到母亲的那份浓情,因此吃不出当年的味道。(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20-23题(12分)
默 读 父 亲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在我十岁那年头上吧,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学校为此专门召开了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去学校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一件不常穿的中山装上衣给穿上。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大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惶而又绝望。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呆在家里不出门。父亲犹疑思忖了片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着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颁奖和全校师生钦羡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着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十九岁初入大学的那年。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四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后来,与其说是出于对别人的羡慕,还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六十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我心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我正diān liang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事后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毫升血给换来的。 “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六十岁便病逝了。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了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经无能为力了。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着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经渗透到我的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20.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diān liang
21.阅读全文,完成下表内容的填写。(5分)
时间 事件 父亲的形象
十岁 (2) 父亲是一个 (4) 的人
(1) 父亲躲在角落里始终注视颁奖大会
十九岁 (3)
22.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足足”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
23.“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这句话有什么含义?(2分)
【答案】上海市上南中学南校2020-2021学年六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掂量(2分)(错一字扣1分)
21.(1)初二那年(1分) (2)父亲在冬天为病中的儿子买冰棍(1分)
(3)父亲为儿子买收录机并教育他如何做人(1分)
(4)关爱孩子、善于教育(1分);甘愿吃苦、正视艰难生活的刚毅(坚强)、伟岸(1分)
(写对其中两个即可,1分从关爱教育孩子的角度,另1分从自身甘愿吃苦、坚强、伟岸的角度考虑)
22. “足足”是“足够”的意思,运用叠词突出了冰厂离医院的距离之长(1分),从侧面体现出父亲为“我”买冰棍的艰辛(不易),衬托出父亲对孩子满满的爱。(2分)
23.父亲对子女的爱和做人要有自尊,活出男人的伟岸,不与别人攀比的人生态度,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分),我决心像父亲那样生活、做人(1分)(意对即可)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无声的音符
张克跨进那扇玻璃大门的时候,两条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
女儿晶晶今天过生日,妻子嘱咐他买一把小提琴做生日礼物。妻子有病,病很重,躺在医院的病床上,整整思量了一个晚上,才做出这个决定。妻子说,她知道家里没钱,可这几年也太委屈孩子了,就把那条金项链卖了吧。再说,生病的她现在也用不上。妻子要他买的小提琴就在这家商场。那是一把白色的、做工极精致的小提琴。
晶晶今年13岁,学了三年小提琴,却至今没有一把自己的琴。晶晶拉琴有天分,教她的老师对张克说:孩子很有前途,值得培养。老师的话说过不止一次,张克明白老师的意思:孩子需要琴。他又何尝不想给孩子买一把琴,每次看到晶晶学琴的情景,他的心都会锥刺一般痛。别的孩子学琴是跟着老师在琴上一遍一遍练习,只有晶晶空着手比划,等到休息的时候,她才借用人家的琴,躲在屋角练上一阵。孩子很懂事,知道妈妈一直有病,花费大,从来不在他们面前提买琴的事。但是,夫妻俩都看得出来,孩子做梦都想拥有一把自己的琴。
去年的一天,妻子的病像是有些好转,他们一家来到这家商场。晶晶一眼就看中了那把白色的小提琴,在柜台前徘徊了很久很久之后,终于忍不住央求售货员:能不能让我试拉一下?也许是因为孩子甜甜的嗓音,也许是因为孩子渴求的目光,售货员很痛快地把琴递给了晶晶。晶晶大喜过望地接过小提琴,她拉的是著名的小提琴曲《梁祝》,随着弓弦的上下跳动,那如泣如诉的旋律飘然而起,直灌整座商场。售货员听呆了,过往的顾客也凝神谛听。孩子一拉完,现场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那一刻他们夫妻俩都很激动。张克上前问了琴价,售货员告诉他得两千元。贵是贵了点,但琴音纯正,孩子配拉这样的琴。两千元对他们家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张克只好尴尬地说等钱攒够了再来买。
金项链是张克买给妻子的定情之物,妻子一直视若生命。那次看琴回来,妻子就想用项链去换琴,晶晶不答应。这一次,妻子是瞒着晶晶悄悄地把项链塞给他的。张克把项链掏出来,在手里掂了掂,眼睛里不由浮出一层雾茫茫的泪水。妻子不知道,其实,这条项链早被他换成了假的了,为了给妻子看病,真的半年前已经卖掉。他没有勇气再走近那组卖琴的柜台。他还是没有钱,走过去又能怎样?他只是想看看那把琴,哪怕远远地看一眼。
琴还在,依然摆放在原来的位置,依然闪着亮丽的光泽。
商场的对面有一间私人开的小铺子,里面也卖各式各样的乐器,其中就有小提琴,模样和商场里那一把几乎一样,售价才80元。这种琴严格地说只能称为玩具,为了不让妻子失望,他,无可奈何地走进了那家小铺子。
回到医院的时候,晶晶正守在妈妈床边,看到张克怀里抱的琴,她眼睛一亮:“爸爸,你给我买琴了!”晶晶蝴蝶一般飞过去。妻子也被惊醒了,看到琴,她如释重负地长出了一口气。“孩子,拉一曲吧,妈妈想听听。”妻子说。晶晶打开琴盒,小心翼翼地取出琴,缓缓地放在左下额。当第一个音符从琴腔里传出的时候,晶晶皱了一下眉头,接着她又拉了两个音,运弓的手便停止了。“孩子,快拉呀。”妈妈催促道。张克知道晶晶听出琴音不对,想解释又无法张口,他怔在那里,急出了一头冷汗。“爸爸,买琴的时候,你没有调音吧?没关系,我会调的。”她冲他挤了一下眼睛。晶晶开始调琴,一副认真的样子。突然,“蹦”“蹦”两声传来,晶晶不好意思地抬起头。
“爸爸,妈妈,对不起,我把琴弦调断了。我还是给你们盲拉吧,拉你们最爱听的《梁祝》。”晶晶开始拉琴,拉这把已经无法出声的小提琴。她拉得很投入,一招一式都充满着激情。妻子脸上露出了舒心的笑。张克知道,孩子是有意调断了琴弦。看孩子拉得有模有样,他耳边似乎真的响起了悠扬的乐曲。那是孩子用心拉出来的,他陶醉了。
拉完,晶晶跑到爸爸身边,附在他耳边轻声说道:“爸爸,谢谢你送给我这么好的生日礼物!”
1.什么原因使张克“两条腿像灌了铅一般沉重”?(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孩子很懂事”表现在什么地方?(请至少写出三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晶晶冲爸爸“挤了一下眼睛”的含义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么好的生日礼物”指什么礼物?(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张克瞒着妻子把金项链换成假的,又瞒着妻子和女儿买回“玩具”琴,张克能不能这样做?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1.(1)无法筹更多的钱为妻子治病,对妻子有负疚感。 (2)无法为女儿买一把好琴做生日礼物。
2.(以下5点只要求答对其中3点,意思对即可。)
(1)从来不提买小提琴的事。(或晶晶没有吵着爸爸买2000多元的琴。)
(2)自觉刻苦地空手练琴,等别人休息时,才借别人的琴练。 (3)不答应用项链换琴。
(4)掩饰爸爸买玩具琴的尴尬。 (5)为妈妈拉盲琴,安慰妈妈。
3.(1)她发现了这是一把玩具琴。 (2)暗示爸爸她找到了解决困境的办法。
4.(1)爸爸送给她的琴。(2)寄托在这把玩具琴上的浓浓的爱。或爸爸的爱。
5.(1)能这样做。张克把金项链换成假的,是为了给妻子治病;给孩子买玩具琴,是顺从妻子的意思,也是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给女儿一个生日礼物。这些都是在特定条件下的无奈之举。这些无奈之举表现了张克对家庭的责任和浓浓的爱。
(2)不能这样做。金项链是夫妻俩的感情见证,无论出于何种善良的目的,没有经过妻子的允许都是不能随意转让、出卖的,因为这是不诚实、不讲信用的表现。况且买一把玩具琴对晶晶毫无意义。
(四)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
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
(1)作文课。老师教完了应用文写作后,当场给学生们布置了一个题目:假设自己的妈妈丢了,请每一个人写一则寻人启事。老师还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份寻人启事样本,大家可以照葫芦画瓢,但是,里面的内容必须根据自己母亲的真实情况撰写。
(2)同学们似乎还没有反应过来,自己的妈妈丢了,写一则寻人启事?面对着寻人启事样本,同学们一时都不知道该如何下笔。
(3)见同学们都没什么动静,老师说,这样吧,我再讲一遍寻人启事的要点,大家一边听,一边写。首先,写下丢失人的姓名。
(4)大家埋头在纸上写了自己妈妈的名字。
(5)老师说,性别。
(6)女。大家刷刷写下。
(7)丢失人年龄。老师的话音刚落,班级里就炸开了锅。有人说,我妈好象42岁了吧。有人说,我妈妈从来没告诉过我她多大啊。有人说,我今年14岁,我妈妈该有三十八九岁了吧?几十个同学,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妈妈的年龄。
(8)老师摇摇头,年龄先空着吧。下面是最重要的部分,请写出丢失人的体貌特征。
(9)大家七嘴八舌________,似乎对自己的母亲很了解。老师打断了大家的话,同学们说的,也许是你母亲的特点,但是,现在请大家写的是母亲的体貌特征,比如脸上有颗痣,手背上面有道伤疤,腰杆有点弯曲什么的。
(10)同学们停止了议论,歪着脑袋,努力回想着妈妈的形象。每天都见到的妈妈,到底有些什么体貌特征呢?脸上有没有长痣?好像是有的,但想不起来在哪了。妈妈干活时,经常会受伤,可是,哪儿留下过伤疤?倒真的没注意过啊。妈妈的腰杆这几年确实有点弯曲了,总是直不起来,可能是太累了的缘故吧?可是,好像每个人的母亲都是这样的啊,这也算是体貌特征吗?
(11)同学们勉强写下了几个特征,既像是自己母亲的,又好像不太像。
(12)老师说,请同学们再写下,今天,妈妈穿的是什么衣服和鞋子。如果妈妈真的丢了,那么,最后离开家时穿的衣服,将是很重要的辨认、鉴别的依据。
(13)班级里再次炸开了锅。穿着干净漂亮衣服的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议论开了:哪个同学早上新穿了一双运动鞋,大家立即注意到了;最喜欢的那个电影明星,喜欢穿什么样式什么牌子的衣服,大家总是一清二楚……可是,早上和自己一起出门,甚至骑着车子将自己送到学校门口的妈妈,穿着什么颜色的衣服,什么样式的,却真的没有留意,从来也没有留意。
(14)作文课彻底失败了,一个简单的寻人启事,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写完整、准确。最后,老师面色凝重地对大家说,不是寻人启事难写,而是大家对自己的妈妈,根本就不关注、不了解啊。
(15)天底下的爸爸和妈妈,都是用心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孩子的每一个细小动作,都逃不过父母的眼睛。记住爸爸妈妈其实一点也不难,只要用心,就足够了。
(16)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可是,我们偏偏对精心呵护我们的父母视而不见:只看见了可口的饭菜,却不见忙碌在厨房的背影;只欣喜于获得的优异成绩,却忘记了深夜伴读的眼眸;只盼望着自己的成长,却忽略了因操劳而佝偻的背影……要到何时,我们才能有一颗心,用它看清父母的面容,记住父母的深情?让我们学会关爱他人,先从关爱自己的父母开始。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⑨段开头的________处省略了同学们七嘴八舌讨沦的内容。请联系上下文,补写在下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⒀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⒁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⒃段中画波浪线句子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作文课上老师要求大家写“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但是由于同学们从来没有关注过母亲,作文课失败了。 (一句l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2.示例:“我妈妈特别爱唠叨……”“我妈妈很勤快,每天都要洗很多衣服,还要做饭,搞卫生……”“我妈妈总是要管我,连电视都不让我看,说我浪费时间……”“我妈妈最疼我了,有什么好吃的都留给我……”(联系上下文,用叙述的语言写出“七嘴八舌”的内容也可。3分)
3.“干净漂亮”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精心照料,反衬出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 “从来也没有”写出了孩子们潜意识里认为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而自己不需要关注母亲,与上面对同学和明星穿戴的关注作对比,突出了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一处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4.过渡(承上启下)。收束前文的叙事部分,引起下文的议论、抒情部分。(3分,只答过渡或承上启下给1分)
5.委婉地批评孩子们对父母的忽视,殷切呼唤我们要怀着一颗关爱父毋的心,从现在开始,及时回报父母。 (意思对即可。2分)
作业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12分)
①在一所小学听数学课。女老师40来岁,胖胖的。讲完厘米、分米和米的概念后,她让学生们测量桌子、铅笔和手臂的长度。两分钟后,被点名的同学报出答案得到了表扬,张张小脸涨得红红的,嘴巴笑成了一朵朵花。
②老师说,我们再找找别的东西测量一下。老师的话刚说完,我旁边的那个一直没得到机会的瘦个子男孩“噌”地站起来:“老师,我想测测你的腰围。”
③教室里一下静了,同学们都转过头或侧过身看着这个男孩,而后又把目光对着老师。老师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腰,然后静静地看着那个学生,笑道:“好啊,你来量吧!”
④小男孩拿着尺子,飞快地跑到老师跟前。他用手按住尺子的一端,让尺子在老师的肚皮上翻着跟头,翻了好几趟,他说出了一个答案:“87厘米。”“不错,他量得很认真,答案也比较接近。但是,其他同学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测得更准确一些?”她的话音刚落,一个胖乎乎的女孩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我用手。”
⑤老师问:“你用手怎么量呢?”小女孩说:“我一掌是11厘米,我看是几掌就知道了。”老师笑了。小女孩的手在老师的腰上爬了一圈后,她就报出了答案:“89厘米。”
⑥“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笑容在老师的脸上绽放,教室里静悄悄的。片刻之后,前排的一个小孩站起来:“老师,你把裤腰带解下来,我们一量就知道了。”
⑦老师听后开怀大笑,一边笑,一边真的解下了裤腰带。
⑧小同学量出的是90厘米,这当然是最准确的一个答案。老实说,这位老师并不漂亮,但这节课却是我听过的最漂亮的一节课。
1.分别写出第③、⑥段“静”(黑体字)背后蕴含的信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你对第⑧段划线句子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为什么要反复写老师的“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文章选择一个最恰当的标题,并说明理由。(3分)
A. 长度单位 B. 测量 C. 老师的腰围 D. 一堂数学课
选择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2分)
1.第③段:学生吃惊、紧张、观望的状态;第⑥段:学生潜心思考问题
2.老师的容貌算不上俊美漂亮(1分),但是这堂课上学生积极学习的表现、老师高超的授课艺术、师生关系
的融洽,堪称精彩(1分),表达作者(“我”)由衷地赞美之情(1分)。
3.强调了老师温和开朗的性格特点(1分),以及热爱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学习的情感(1分)。
4.提示:选择与理由必须有关联且一致。示例 C(1分) 本文主要写了学生用新学的长度知识来测量老师
的腰围。这一标题不仅显示了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而且从中可以看出老师温和的性格及对学生的爱(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一6题。(16分)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可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的对象。
②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赠,何必把程序搞得这么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③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很多书,有《泰戈尔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qù( ):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酸了?大家断定书中藏有纸钞,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某某。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④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⑤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得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闷闷不乐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的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⑥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给加点字注音及看拼音写字(2分)
嗔怪( ) 面面相qù( )
2.选文第②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请用第⑤段中原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中: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句中加点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可理解为“测试物”,根据你的理解请说说老人要测试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④段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老人此时在想些什么?最少答出两点。(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联系全文主旨,根据你的理解,说说第⑤段中“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hēn 觑
2.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3.测试那些孩子是否有感激之心知不知道感恩,懂不懂得关爱别人
4.他可能在想:“难道这些孩子都不知道感恩吗,难道他们都是自私冷漠的人吗”(言之有理即可)
5.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的人,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6.对于别人的热心帮助,我们要心存感激,不能自私的只知道接受和索取,不愿意付出和帮助别人。(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