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9课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8 08:4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四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欧洲庄园
基督教会
《民法大全》
俄罗斯教堂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推动,启蒙思想逐渐成为指导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强大理论武器;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
具体表现:
1.政治上:英、美、法三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19世纪,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继续扩展;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日本明治维新是其典型表现,资产阶级代议制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扩展;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也随之得以发展并 逐渐走向成熟。
2.经济上:14世纪,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14—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简单协作时期; 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工场手工业阶段;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后期,欧美等国相继发生两次工业革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逐渐确立。
3.文化上: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发展,近代欧洲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人文主义的发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6—17世纪,近代科学兴起,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唯物史观】理解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共同背景和具体原因,运用唯物史观及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
【时空观念】理清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所体现的纵向线索,认识西方人文精神走向纵深的历史趋势。
【史料实证】掌握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了解资本主义在全球扩展的史实。理解英国君上立宪制的特点,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历史解释】运用文献资料,明确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19世纪中期世界发展的主要潮流。
【家国情怀】通过对欧美日本等过不同政体的选择,理解我国根据我国国情选择社会主义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现实依据。
核心素养:
课标要求:
1.了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之间的历史渊源;
2.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历史意义。
时空坐标及主要线索:
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和资本主义的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和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关系。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目录
1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2
资本主义的扩展
3
情景导入:
同学们想一想,北美挣脱的是哪个国家的暴政?这个国家与美国、法国之间有何共同的追求?当时世界上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的过程又是如何的呢?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左边图片是美国的自由女神像
全称自由女神像国家纪念碑,又名自由照耀世界,位于美国纽约自由岛。1865年,爱德华·德·拉布拉耶建议,法国在美国建国100周年之际,赠送一尊代表自由的雕像。雕像于1876年开始建造,在1886年10月23日,自由女神像竣工。
自由女神像右手高举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着《独立宣言》;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这些象征着北美挣脱了殖民国家的暴政,走向了独立和民主。
一、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一)资产阶级革命的概念:
1.含义: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对封建社会制度的革命,是在资产阶级提出的纲领、口号下进行战斗的。
2.使命:是推翻封建统治,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道路。
3.实质:以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取代封建剥削制度。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原因:
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势力壮大;
②政治:统治者厉行专制,议会传统遭到挑战;
③历史:形成了以法律限制王权的历史传统,确立“法律至上”的原则;
④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材料一 地处大西洋沿岸的英国抓住了新航路开辟所带来的历史机遇,海外贸易迅速扩大,国内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英国贵族掀起了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他们采用资本主义的方式经营农业,因而被称为新贵族,其经济实力迅速增强。 ——崔连仲等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查理一世经常不顾议会的反对任意征税,还提高关税,并强制发行公债。
——《英国资产阶级给国王的抗议书》
材料三 ……若不经“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的审批,(国王)不得将任何人逮捕监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宣布其不受法律保护,不得处死,不得施加任何折磨,也不得命我等群起而攻之和肆行讨伐。” ——1215年《大宪章》
材料四 启蒙运动是欧洲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在启蒙时代,欧洲知识界对西方文明传统信仰和价值观重新思考,强有力地扫荡了笼罩着西方世界的封建思想和宗教神学的迷雾。
根本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2.经过:
3.光荣革命:1688年
①含义:“光荣”:没有流血的宫廷政变;
“革命”:推翻了国王的专制统治;
②实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妥协的结果;
③意义: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为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奠定基础。
4.特点:
长期性、曲折性、反复性、妥协性。
1638年
苏格兰人民起义
1640年
议会重开
1642年
内战爆发
1649年
共和国制度
1653年
克伦威尔成为护国主
1660年
王朝复辟
1688年
光荣革命
1689年
《权利法案》
一、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5.意义:
(1)结束了王权专制的局面,使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政权,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提供了政治前提;
(2)英国进入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为英国18世纪的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3)英国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对欧洲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6.结果:
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步形成
(1)1689年《权利法案》:国王的权力来源于议会,为君主立宪制提供条件;
(2)1701年《王位继承法》:对王权做了进一步的具体限制,并且把包括王位继承和任命法官等重大问题的决定权都掌握在议会手里。
第一条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行为。
第四条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皆为非法。
第六条 除经议会同意之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第八条 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第九条 议会内之演说自由、辩论或议事之自由,不应在议会以外之任何法院或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询问。
第十三条 为申雪一切诉冤,并为修正、加强与维护法律起见,议会应时常集会。
———1689年《权利法案》
问题思考:依据材料分析《权利法案》是如何限制王权的?如何扩大了议会的权利?
限制国王立法权、征税权、军事权;保障议会选举权、言论自由权、集会权。
一、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三)美国独立战争
1.背景:
①经济:北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②政治:英国对北美殖民地的限制和剥削,激起了北美人民的强烈不满;
③思想:启蒙思想的影响;
④民族:美利坚民族形成及意识的觉醒,民族自决呼声日益高涨。
⑤导火线: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
根本原因:英国对北美的殖民剥削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性质:
既是一场民族独立运动,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材料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殖民地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北美殖民地不仅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且在这块广阔的大陆上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美利坚民族。民族意识的不断滋长,他们渐渐地对母国的高压掠夺政策产生不满。
——王晓辉《美国独立战争对英法争霸的影响》
材料二 英国政府实行了一系列财政措施,公布了“糖税法”、“驻兵法”、“印花税法”和“汤森税法”;其目的是为了将英国繁重的税收负担转嫁到美利坚殖民者身上。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到18世纪中叶,在北美英属殖民地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新兴的民族——美利坚民族。随着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民族自决也日益增长。
——吴于廑主编《世界近代史 上编》
材料四 自由和平等是天赋予人的权利。英国殖民当局的高压政策,是侵犯了人民的自然权利。
——杰斐逊《英属美洲权利综论》
一、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三)美国独立战争
3.过程:
1775年4月开始
莱克星顿枪声独立战争开始
1776年7月建国
《独立宣言》 美国诞生
1777年
转折
萨拉托加大捷
独立战争转折
1781年10月胜利
约克镇战役
打败英国军队
1783年
承认独立
英国承认
美国独立
材料一 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材料二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是经被治理者的同意而产生的。当任何形式的政府对这些目标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力改变或废除它
——美国 1776年《独立宣言》
问题思考:
《独立宣言》中蕴含了哪些启蒙思想?
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
社会契约;
主权在民;
革命权利。
4.意义:
(1)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独立新国家;
(2)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美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3)它促进了欧洲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为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提供了先例。
一、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四)法国大革命
材料一 “经济力量、个人能力和对未来的信心大部分已经转移到资产阶级那里”,他们拥有“一种新型的财富,即流动的或商业性的财富”。
——威廉·多伊尔《法国大革命的起源》
材料二
材料三 路易十六在狱中阅读了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感叹道:“原来是伏尔泰和卢梭毁了法国!”
——《法国革命论》
材料四 从美国回来的法国人圣西门说:我认为美国革命(独立战争)是代表一个新政治时代的开始,它使人们看到,法国的启蒙思想不再是抽象的,而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东西。
——《美国的诞生》
1.背景:
(1)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强大;
(2)政治:
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的束缚;
(3)思想:
启蒙思想对民众的深刻影响;
(4)外部:
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5)导火线:
1789.5 重开三级会议
根本原因:
封建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一、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四)法国大革命
2.过程:
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
1791年制宪议会颁布宪法
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1804-1815 年建立帝国,颁布《民法典》,对外战争。
1793年路易十六上断头台
1789年8月26日,议会颁布《人权宣言》
3.意义:
①性质: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②法国大革命也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
③革命的原则随着拿破仑的军队传播到欧洲各地。
材料 这场革命(法国大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
——托克维尔著,冯棠译《旧制度与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根本原因
开始标志
时间
领导阶级
代表人物
相关文件
政体 性质
英国斯图亚王朝特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法国波旁王朝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640年议会重新召开 来克星顿枪声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1640-1688年 1775-1783年 1789-1794年
(高潮结束)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 资产阶级
克伦威尔 华盛顿 罗伯斯庇尔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君主立宪 共和制
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民族解放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
归纳综合: 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比较
材料一 《法国民法典》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是人法,其中都是有关民事权利的规定;
第二部分是物法,是有关各类财产所有权和其他物权的规定;
第三部分是获取各类所有权的方法的规定,具体包括继承、遗嘱、还债、赠予、夫妻共同财产等相关法律条文。
材料二 拿破仑在所有被他征服的地区都贯彻了法国革命的一些基本原则。他废除封建制度和农奴制,承认所有公民平等,实施其著名的《法典》。这些改革意味着进步,或至少意味着维新。……法国革命的意识形态也就对其创始人发生了反作用:拿破仑所“冒犯”的人民先是因“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觉醒并充满热情,然后又在其导师背叛自己的原则时转而反对其导师。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拿破仑帝国的?(拿破仑对外战争)
进步:
(1)拿破仑的统治维护了大革命所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
(2)革命的原则随着对外战争传播到欧洲各地,沉重打击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封建制度。
(3)欧洲各地出现不断高涨的民主意识和民族独立要求。
局限:拿破仑实行帝制,对内专制独裁,对外军事征服,给当地人民带来了灾难。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概念:
1.含义:
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逐渐形成的条件下,欧美国家逐步建立起的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制度。
(1)经济制度:
①背景: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成功。
②内容:劳动力成为商品,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③实质: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
(2)政治制度:
①政体形式: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②间接民主的代议制。
③政党制度:大多形成两党制或多党制。
(二)英国君主立宪制
1.确立:
1689年《权利法案》(立法权与国王分离)
2.成熟: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18 世纪中叶,核心)
历史纵横: 英国内阁制
是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光荣革命前,国王最高咨询机构——枢密院;光荣革命后,内阁取代枢密院,且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第一位首相, 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内阁掌握行政权,受议会监督,对议会负责。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三)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1.背景:
邦联制政体使独立后的美国面临经济发展、国际债务、国家安全、对外贸易等问题。
2.标志:
1787年宪法的颁布
3.宪法的内容:
①三权分立原则:
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②联邦制原则:
美为联邦制国家,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③人民主权原则:
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④联邦制原则:
联邦政府拥有最高权力,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
材料 联邦政府拥有外交、国防、发行货币、制订根本大法等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州政府的官员由各州自行选举产生,联邦政府无权任命州长或州级官员。 未经国会同意,各州不得和另外一州或任何外国缔结任何协议或契约。各州不得铸造货币;不得发行纸币;不得指定金银币以外的物品作为偿还债务的法定货币。
——《1787年美国宪法》
问题思考:
归纳1787年宪法的内容,分析其体现的原则。
问题探究: 如何评价美国的1787的宪法?
材料一 华盛顿在给麦迪逊的一封信中曾说:“13个主权国家你争我夺,都在使劲拽邦联的脑袋,很快就会全部崩陷;而唯有一部自由的生气蓬勃的宪法,对防止侵犯权益的行为予以很好的保障和密切注视,才能恢复我们尊荣的地位和成果,这种地位和成果曾经是我们的正当要求,是我们争取的无限光辉前景。
——摘自赵晓兰《美国的诞生》
材料二 众议员人数及直接税税额,应按联邦所辖各州的人口数目比例分配,此项人口数目的计算法,应在全体自由人民——包括订有契约的短期仆役,但不包括未被课税的印第安人——数目之外,再加上所有其他人口(注:指黑人奴隶)之五分之三。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节选
提示:
(1)积极性:
①近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
②制约与平衡原则,加强国家权力,又避免了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性。
③为美国社会的稳定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2)局限性:
①没有废除奴隶制度,打上种族歧视烙印;
②不承认妇女、黑人和印第安人具有和白人男子相等的公民权利;
③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它所体现的也只是资产阶级的民主。
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四)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1.曲折漫长:
法国经历了共和制和君主制的多次反复,最后确立了共和制度。
2.特点:
①共和之路艰难曲折;
②共和制和君主制交替;
③大量封建势力残余。
3.影响:
① 确立了共和政体, 并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帝制的道路;
② 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五) 政党制度
1.政党: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形成两党制或多党制。
英国:保守党、工党;美国:共和党、民主党;
法国:多党制。
2.本质:
代表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都是资产阶级政党
问题思考:
法国共和之路为何如此艰难?
提示:
①经济:封建小农经济比较发达,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较弱;
②政治:法国封建势力强大;
③思想:君主专制思想浓厚;
④外因:欧洲其他国家的干涉。
三、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1861年)
材料一 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使俄国社会经济越来越落后于西欧。1860年,英国生铁产量超过俄国11倍。冶金工业是俄国农奴制工业最典型的部门,因而发展尤为缓慢。……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更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1.背景:
(1)资本主义有所发展,但受农奴制阻碍(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
(2)阶级矛盾尖锐,农奴暴动不断;
(3)克里米亚战争激化阶级矛盾。
2.内容:
①农奴制改革:1861年,俄国沙皇政府进行废除农奴制改革,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通过赎买得到土地。
②其他改革:实行地方自治和地方选举、实施统一的司法制度、进行教育改革、实行义务兵役制等,还采取各种措施刺激工业发展。
3.评价:
①积极:是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局限:没有触及沙皇专制制度,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三、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二)美国共和制的发展:(南北战争)
1.背景:
南北双方在关税、西部领土建州等;
焦点: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斗争。
2.过程:
①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
②林肯领导的联邦政府先后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赢得民众支持;③1865年最终击败了南方分裂势力。
3.评价:
(1)性质: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评价:
①积极:维护了美国的国家统一,在法律上承认了黑人的公民权利,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
②不足:黑人仍备受歧视(种族歧视)。
材料 “1863年1月1日起,凡在当地人民尚在反抗合众国的任何一州之内,或一州的指明地区之内,为人占有而做黑奴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政府行政部门,包括海陆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这些人的自由,当他们或他们之中的任何人为自己的自由而作任何努力时,不作任何压制他们的行为。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三、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三)意大利的统一(1870年)
1.背景:
19世纪中期,意大利分裂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过程:
①1861年,意大利经过革命和反侵略战争(驱除法国的势力),建立了意大利王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②通过收复失地,1870年实现了国家统一。
3.意义:
(1)积极:
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扫除了障碍, 促进了意大利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2)消极:
②但由于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实现的,在政治上、经济上保留着封建残余。
三、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四)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前提:德国的统一
(1)背景
①分裂状态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普鲁士经济、军事实力强大。
(2)方式:
自上而下王朝战争。
(3)过程:
①1864年的普奥对丹麦;
②1866年的普奥战争;
③1870年的普法战争;
④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
(4)影响:
①积极: 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②局限: 专制主义与军国主义传统。
2.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材料 1648年,德意志分裂成314个大大小小的邦国……1814年,由38个邦国组成的德意志邦联成立,但各邦依然拥有着独立的主权。 除了混乱的货币,邦国之间还设立了重重关卡,收取繁重的关税,从柏林到瑞士,现在不过几个小时的车程,但在19世纪初,从柏林到瑞士却要经过10个邦国,办10次手续,换10次货币,交10次关税,沿途缴纳的关税,甚至超过了所运货物的值。”
——《大国崛起》解说词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七条 建议并公布帝国法律及监督其执行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八条 皇帝委派官吏,命令他们宣誓效忠帝国,并在必要情况下,命令他们退职……
——《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合作探究: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①立宪是虚,专制是实;②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浓厚。
(2)评价:
①形式上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使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挤身世界强国之列;
②但规定帝国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最终将德国和别国人民推入战争的深渊。
三、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五)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材料一 幕府拥有约占全国领土1/4的直辖领地,其余土地则分封给260余个大名作领地。……在幕藩统治下,日本实行一套森严的等级制度。居民被划分为士、农、工、商4个等级。……自18世纪后半期起,日本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材料二 从1633年起,德川幕府曾5次发布“锁国令”,使日本成为闭关自守的国家。1853年美国“黑船来航”事件,迫使日本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后又同英法俄荷等国签订类似不平等条约,被迫打开了国门,被给予列强诸多权力
——以上材料均选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1.背景:
(1)19世纪中期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机。
(2)1868年推翻幕府统治,天皇掌握实权。
2.内容:
①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等级制度;
②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③政体:实行君主立宪制:仿效西方国家制定宪法,肯定了天皇神圣不可侵犯和统揽一切的地位。
④议会、内阁、军部相互牵制,成为天皇的代行机构。
3.评价:
①摆脱了族危机,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成为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②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封建势力,官僚寡头和军阀实际掌握了权力,成为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日本很快开始对外侵略扩张。
材料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材料二 由于1832 年的改革,(英国)全国选民人数从1831 年的48.8 万人上升到1833 年的80.8 万人,由占人口比例的约2% 增加到3.3%。
——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
材料三 杰克逊总统实行强迫印第安人西迁的政策……印第安人在西迁中约减少了1/3 的人口。美国的大陆扩张是建立在印第安人的坟场上。
——杨生茂、陆镜生《美国史新编》
合作探究: 如何评价资本主义制度
(1)进步性:
①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②有利于调节资产阶级内部关系,缓和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矛盾,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
③与封建制度比较,资本主义制度是巨大的历史进步,生产力得到了快速发展;
④其建立方式和政体形式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世界意义。
(2)局限性:
资本主义制度仍然是一种剥削制度。
①对内: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劳动人民很少享受到民主、自由的权利;
②对外:资本主义列强大肆推行殖民主义,把亚非拉广大地区变成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进行压榨和掠夺。
国家 时间 方式 制度 完善民主的特点
英国 1640-1689年 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 君主立宪制 和平渐进的议会改革
法国 1789-1875年 资产阶级革命 共和制 艰难曲折;血腥暴力
俄国 1861年 农奴制改革 沙皇专制 沙皇传统;封建残余
美国 1775—1865年 独立战争、南北战争 共和制 精英人物;稳定创新
意大利 1861—1871年 革命和反侵略 君主立宪制
德国 1864—1871年 国家统一 君主立宪制 封建残余;军国主义
日本 1868年 明治维新 君主立宪制 封建残余;军国主义
综合归纳:
思维导图:
初试牛刀:
1.(2023·全国乙卷)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这说明当时英国
A.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
B.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
C.强化王权以对抗“无敌舰队”
D.君主立宪政体已经确立
【解析】 考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根据材料“1661年,英国民兵法案宣布:民兵、海陆军队以及所有军事要塞和驻地的唯一最高的统辖权、指挥权和部署权,历来属于国王陛下,这是不容置疑的。议会两院或其中任何一院都不能也不应要求这种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1661年,查理二世复辟斯图亚特王朝,再度开始了君主威权统治,可知国王力图巩固统治权力,B项正确;18世纪中后期,随着责任内阁制的不断完善,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排除A项;1588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排除C项;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排除D项。故选B项。
B
初试牛刀:
2.(2023·北京高考)美国《独立宣言》初稿中有一句话:“他(英王)侵犯了一个遥远民族的人民最神圣的生命权和自由权。他们被捕获,贩卖到另一个半球,乃至惨死途中。”这句话最终被删除,没有出现在定稿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政府颂布法令,废除了奴隶贸易
B.《独立宣言》否定了天赋人权的观念
C.北美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存在分歧
D.北美黑人的公民权利得到了法律承认
【解析】 考点:美国独立战争——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据材料可知,《独立宣言》初稿中对英国在北美地区的奴隶贸易,进行了批判和抨击,但是最终没有出现在定稿中,说明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革命者对奴隶贸易问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存在分歧,故选C项;1807年,英国宣布废止奴隶贸易,而美国《独立宣言》颁布的时间是1776年,排除A项;《独立宣言》宣扬了“天赋人权”观念,而非否定 ,排除B项;1866年宪法修正案中,美国第一次承认黑人享有公民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C
初试牛刀:
3.(2023·全国新课标卷)1854-1868年间,日本出版了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政治思想和军事等方面的译著或著作达数百部。此外,幕藩及其开办的各类讲习所聘请各国专家直接授课或指导技术实践。这一系列举措
A. 摧毁了封建守旧势力统治基础
B. 实现了西方科技的本土化
C. 表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的道路
D. 有助于推动日本的近代化
【解析】 考点:日本明治维新。
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以及材料内容可知,本题主旨是近代日本学习西方的政治、军事、科技等内容,这些举措有利于推动日本政治、军事以及科技的近代化,D项正确;这些举措只能说打击了封建势力,不能说摧毁了,排除A项;日本只是学习西方科技,还达不到西方科技本土化的程度,排除B项;军国主义是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把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和对外战争的思想和政治制度,材料的主旨是学习西方制度和技术,无法得出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排除C项。故选D项。
D
4.(2023·浙江6月高考)18世纪,无论是英国还是欧洲大陆,社会上层和知识界都曾有人对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等称道不已,然而他们的赞赏之情,却始终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根本原因在于A.赞赏者没有足够实权和影响力
B.这些制度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C.欧洲人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
D.中西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差异
初试牛刀:
【解析】 考点:近代中西方社会的差异。
据材料可知,18世纪中国的法律制度、科举选拔制度受到欧洲社会的推崇,但没有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这根本上是因为当时欧洲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时期,需要的是民主和法治,而中国古代的法律和科举制是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不适合欧洲变革需要,故选B项;“社会上层……称道不已”说明赞赏者是社会上层和知识界,有一定实权和影响力,排除A项;欧洲人确实对中国的认知模糊不清,未看到这些制度的局限性,但这只是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的外部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文化差异并不能阻挠制度的借鉴和学习,即它不能解答为何他们对中国制度赞赏却未能转变为其本国的现实制度,排除D项。
B
初试牛刀:
5.(2023·湖南高考)19世纪后期以来,英国内阁的决策权日益增强,议会对政府的议案很难加以否决或修改。据统计,在1906年之前的20年内,议会只通过了九次针对政府议案的修正案。有人戏称,议会成了内阁的御用议事会。这一现象反映了
A.内阁逐渐走向集权
B.内阁议会权限不明
C.政党政治渐趋成熟
D.议会体制受到损害
【解析】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英国自由党和保守党争夺议会多数席位,胜出后成为执政党,党的领袖成为首相,首相、内阁大臣与大多数议员属同一党派,所以内阁的议案通过率高,少数以修正案的形式推出,故选C项;内阁掌握行政权,政府议案仍需议会通过或修正,不能仅从“有人戏称”得出内阁逐渐走向集权,排除A项;内阁是英国最高行政机构,议会掌握立法权,权限分明,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政治运行规则有所变化,英国议会仍然权力至上,排除D项。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