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8 08:11: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社会变化:封建经济和海外贸
易空前繁荣,社会生活发生重
大变化。
民族关系:民族政权并立,是
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
阶段特征
假如给你三天时间干一件大事你会做什么
正月初一,契丹、北汉进犯后周边境
正月初三,赵匡胤带兵出京北上御敌
正月初四,赵匡胤带兵回京
正月初五,天下归了赵家人
导入新课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课标: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
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赵匡胤(yìn)因屡立战功,受到后周皇帝重用,被任命为殿前都点检(禁军最高将领),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宋太祖
一、北宋的建立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建立过程
都城
公元960年
赵匡胤
(宋太祖)
陈桥兵变
黄袍加身
东京
(开封)
观察地图,建立之初的宋朝面临着怎样的环境?
北方
辽国
南方
割据政权
一、北宋的建立
方针:先南后北
意义: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局部统一
1.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一段宋太祖与赵普的聊天记录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相关史事: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
“收其精兵”
军事上
措施
兵不识将
将不识兵
“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 ——范祖禹《范太史集》
“天下营兵,纵横交互,移换屯驻,不使常在一处”
——《续资治通鉴长编》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调分离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更戍法
“收其精兵”
军事上
措施
三衙(统兵)
枢密院(调兵)
积极:实现了皇帝对军队的牢牢控制,
避免武将擅权。
消极: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思考:怎样评价宋太祖的军事政策?
皇帝(北宋)
政事堂
(行政)
三司
(财政)
枢密院
(军事)
参知政事
(副相)
同平章事(宰相)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限相权
唐朝三省六部制:依办事程序进行分权
皇帝(唐)
中书省
(草拟)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审议)
宋朝二府三司制:依事任进行分权
积极: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实现了皇帝对行政、军事和财政大权的绝对控制。
消极: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宋初宰相,与枢密对称两府,而宰相遂不获预闻兵士………又财物归之三司,亦非宰相所得预。
——钱穆《国史大纲》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稍夺其权“
政治上(中央)
措施
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增加机构,增加人数)
思考:宋太祖对中枢机构的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②三年一换的制度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通判)与守臣(知州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宋史》
③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
职权:涉及地方一切事务,要通判一起署名才能生效。
作用:分散知州的权力,并进行监督。
”稍夺其权“
政治上(地方)
措施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制其钱谷” 财权上
措施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宋太宗时于各路设转运使,其官衙称转运使司,俗称漕司。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举贤荐能等职责。
积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消极:削弱了地方的防御能力;造成地方机构臃肿
思考:如何评价宋太祖的措施?
地方:行政权、财权、兵权
中央:以宰相为首的百官
皇帝
中央集权
强化皇权
汉—唐
宋代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①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②皇权大大加强
冗官、冗费、冗兵,军队战斗力减弱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唐·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宋·汪洙《神童诗》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北宋谚语
宋朝文官出行图(部分)(AI修复)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看图及材料,说一说人们观念有何变化?
目的:
措施: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英宗时,
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
文臣统兵的代表
欧阳修
《劝学诗》
宋真宗(北宋第3位皇帝)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①重用文官,抑制武将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宋人科举考试图
目的:
措施: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①重用文官,抑制武将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统计时间 榜数 取士总数 年均取士
唐 290 266 6603 23
宋 320 130 110000+ 244
元 98 16 1139 12
明 227 93 24624 89
清 268 114 26888 100
科技发达
人才辈出、文化昌盛
浓厚的读书风气
积极影响: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归纳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相关史事: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
重文轻武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根据教材内容及相关史事,归纳宋朝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积极影响
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消极影响
军队战斗力减弱;
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下降;
增加朝廷的财政支出。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材料一:宋开国时, 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 恩荫之滥,杂流之猥, 祠禄之多, 日增月益, 遂至不可纪极。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 。
——蔡襄《论兵十事》
北宋、辽、西夏交战图
富国强兵
冗官
冗兵
冗费
国不“富”
兵不“强”
四、王安石变法
变法背景:
变法目的:
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奏。
范仲淹
(989-1052)
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开启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阻挠。1045年初,范仲淹等改革派被贬,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失败。
四、王安石变法
宋神宗
(1048-1085)
宋神宗1067年即位,次年改元熙宁。1069年任用王安石变法,故此次变法又称为“熙宁变法”。
21岁,进士及第
历任扬州签判、舒州通判等职
49岁,拜相,主持变法
53岁,罢相
54岁,拜相,又罢相
55岁,病逝
四、王安石变法
农田水利法
方田均税法
募役法
保甲法
兴修水利万余处,
灌溉土地 36万顷
清丈土地 250万顷,
凭土地好坏收税
州县征收役钱,
雇人服役
每十家为一保,
保丁农闲时练武、巡查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增加财政收入
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强烈反对
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遭到大官僚的强烈反对
提升军事战斗力
减少养兵开支
四、王安石变法
变法措施:
结果:
变法收到一些成效,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
重文轻武,
文人治国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与前朝相比,北宋的统治具有哪些特点?
本课小结
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建立与局部统一
宋太祖加强
中央集权
加强兵权(“兵”)
加强行政权(“权”)
加强财政权(“财”)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重文抑武,文臣统兵
改革和发展科举制
重文轻武
王安石变法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
农田水利法、保甲法
课后活动
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正误判断。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



×
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
武将只有领兵的权力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