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小说阅读
环境描写
小说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的。
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典型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是小说独有的特点。
小说的概念
环境描写
1、环境描写的特点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
①抓住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来考虑景物特点;
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特点。
景物的特点有:清逸、静谧、和平、安宁;热闹、生机;萧索、冷清、孤寂、沉闷等。
2.环境描写的手法
小说中环境描写手法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
①从写景的层次和观察角度,如远景与近景,俯视与仰视等。
②描写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虚实结合(“实”指现实存在的事物。“虚”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正侧描写、细节描写、工笔(对对象多用笔墨做细致入微的刻画)和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等。
社会环境
(1)提供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时代背景;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深化主题思想。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例如:
《祝福》中的社会环境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祥林嫂生活的恶劣环境,预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必然性。小说通过环境描写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社会环境描写,指的是对特定的时代背景及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有些自然环境描写会暗示当时的社会环境,严格意义上也算是社会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中常见的作用有: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在小说的开头,一般有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或背景,增加小说的真实性。
例如: 汽车发疯似的向前飞跑。吴老太爷向前看。天哪!几百个亮着灯光的窗洞像几百只怪眼睛,高耸碧霄的摩天建筑,排山倒海般地扑到吴老太爷眼前,忽地又没有了;光秃秃的平地拔立的路灯杆,无穷无尽地,一杆接一杆地,向吴老太爷脸前打来,忽地又没有了…… (茅盾《子夜》)
这段社会环境描写,借吴老太爷的所见所闻,描写了上海的繁华、灯红酒绿、光怪陆离,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
知识讲解
2、交代人物身份,烘托人物的性格特点。
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就是要将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形成人物思想性格的特定环境中,这种环境甚至对人物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 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结了婚。 (莫泊桑《项链》)
这里交代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身份、地位和境况,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等级分明,上等贵族阶层地位尊贵,养尊处优,安逸享乐;许多人贪图富贵,爱慕虚荣,附庸风雅。这样的社会环境是玛蒂尔德产生虚荣心和享乐思想的根源,同时预示了她悲剧的必然性。
3、推动情节的发展。
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例如: 时值一九四八年深秋。
盐河以北及山东临沂、胶州湾一带已经解放了,人民政府推行新货币。之前中华民国的钞票,在解放区虽然暂未停用,但已经名存实亡……而在盐河南岸的木头沟大集上,仍然能正常使用。
(相裕亭《赶穷》)
以上对社会环境的交代,使读者明白当时的时代背景,更推动了下文情节的发展--去赶集碰到查是否携带“旧币”。
4、渲染气氛,深化小说主题。
例如:
《小团圆媳妇之死》中给小团圆媳妇当众洗澡的描写,这样残酷的做法偏偏打着治病的幌子。这样残忍的行为有落后的民风民俗作支撑,这种对生命的毫不怜惜,竟源自一种文化认同。渲染气氛的同时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考题例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目。
小哥儿俩 凌叔华
清明那天,不但大乖二乖上的小学校放一天假,连城外七叔叔教的大学堂也不用上课了。这一天早上的太阳也像特别同小孩子们表同情,不等闹钟催过,它就跳进房里来,暖和和地爬在靠窗挂的小棉袍上。
前院子一片小孩子的尖脆的嚷声笑声,七叔叔带来了一只能说话的八哥。笼子放在一张八仙方桌子上,两个孩子跪在椅上张大着嘴望着那里头的鸟,欢喜得爬在桌上乱摇身子笑,他们的眼,一息间都不曾离开鸟笼子。二乖的嘴总没有闭上,他的小腮显得更加饱满,不用圆规,描不出那圆度了。
吃饭的时候,大乖的眼总是望着窗外,他最爱吃的春卷也忘了怎样放馅,怎样卷起来吃。二乖因为还小,都是妈妈替他卷好的,不过他到底不耐烦坐在背着鸟笼子的地方,一吃了两包,他就跑开不吃了。
饭后爸爸同叔叔要去听戏,因为昨天已经答应带孩子们一块去的,于是就雇了三辆人力车上戏园去了。两个孩子坐在车上还不断地谈起八哥。到了戏园,他们虽然零零碎碎地想起八哥的事来,但台上的锣鼓同花花袍子的戏子把他们的精神占住了。
快天黑的时候散了戏,随着爸爸叔叔回到家里,大乖二乖正是很高兴地跳着跑,忽然想到心爱的八哥,赶紧跑到廊下挂鸟笼的地方,一望,只有个空笼子掷在地上,八哥不见了。
“妈----八哥呢 ”两个孩子一同高声急叫起来。
“给野猫吃了!”妈的声非常沉重迟缓。
“给什么野猫吃的呀 ”大乖圆睁了眼,气呼呼的却有些不相信。二乖愣眼望着哥哥。
大乖哭出声来,二乖跟着哭得很伤心。他们也不听妈的话,也不听七叔叔的劝慰,爸爸早躲进书房去了。忽然大乖收了声,跳起来四面找棍子,口里嚷道:“打死那野猫,我要打死那野猫!”二乖爬在妈的膝头上,呜呜地抽咽。大乖忽然找到一根拦门的长棍子,提在手里,拉起二乖就跑。妈叫住他,他嚷道:“报仇去,不报仇不算好汉!”二乖也学着哥哥喊道:“不报仇不算好看!”妈听了二乖的话倒有些好笑了。王厨子此时正走过,他说:“少爷们,那野猫黑夜不出来的,明儿早上它来了,我替你们狠狠地打它一顿吧。”
“那野猫好像有了身子,不要太打狠了,吓吓它就算了。”妈低声吩咐厨子。
大乖听见了妈的话,还是气呼呼地说:“谁叫它吃了我们的八哥,打死它,要它偿命。”“打死它才……”二乖想照哥哥的话亦喊一下,无奈不清楚底下说什么了。他也挽起袖子,露出肥短的胳臂,圆睁着泪还未干的小眼。
第二天太阳还没出,大乖就醒了,想起了打猫的事,就喊弟弟:“快起,快起,二乖,起来打猫去。”二乖给哥哥着急声调惊醒,急忙坐起来,拿手揉开眼。然后两个人都提了毛掸子,拉了袍子,嘴里喊着报仇,跳着出去。
这是刚刚天亮了不久,后院地上的草还带着露珠儿,沾湿了这小英雄的鞋袜了。树枝上小麻雀三三五五地吵闹着飞上飞下地玩,近窗户的一棵丁香满满开了花,香得透鼻子,温和的日光铺在西边的白粉墙上。
二乖跷高脚摘了一枝丁香花,插在右耳朵上,看见地上的小麻雀吱喳叫唤,跳跃着走,很是好玩的样子,他就学它们,嘴里也哼哼着歌唱,毛掸子也掷掉了。二乖一会儿就忘掉为什么事来后院的了。他蹓达到有太阳的墙边,忽然看见装碎纸的破木箱里,有两个白色的小脑袋一高一低动着,接着咪噢咪噢地娇声叫唤,他就赶紧跑近前看去。
原来箱里藏着一堆小猫儿,小得同过年时候妈妈捏的面老鼠一样,小脑袋也是面团一样滚圆得可爱,小红鼻子同叫唤时一张一闭的小扁嘴,太好玩了。二乖高兴得要叫起来。
“哥哥,你快来看看,这小东西多好玩!”二乖忽然想起来叫道,一回头哥哥正跑进后院来了。
哥哥赶紧过去同弟弟在木箱子前面看,同二乖一样用手摸那小猫,学它们叫唤,看大猫喂小猫奶吃,眼睛转也不转一下。
“它们多么可怜,连褥子都没有,躺在破纸的上面,一定很冷吧。”大乖说,接着出主意道,“我们一会儿跟妈妈要些棉花同它们垫一个窝儿,把饭厅的盛酒箱子弄出来,同它做两间房子,让大猫住一间,小猫在一间,像妈妈同我们一样。”
“哥哥,你瞧它跟它妈一个样子。这小脑袋多好玩!”弟弟说着,又伸出方才收了的手抱起那只小黑猫。 (有删改)
问题:小哥儿俩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请简要分析。
经济状况良好:家有厨子和花园等。
文化氛围浓厚:家有书房,经常看戏,注重教育等。
人际关系和谐:尊重孩子,兄弟友爱,主仆融洽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的社会环境描写的能力。社会环境包括人们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等,依次从文中勾画相关内容,合理整合,分类概括即可。
角度 表 现 环境特点
场所 家里有花园,有厨子 经济状况良好
人物 母子之间,兄弟之间,主仆之间 人际关系和谐
情节(细节) 家庭吃饭的场景,爸爸和叔叔带孩子看戏,爸爸躲进书房,妈妈与厨子的对话等 人际关系和谐
文化氛围浓厚
分析社会环境描写作用的五个角度:
1.从“时”的角度思考:“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也指自然环境中的时令节气。
2.从“地”的角度思考:“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地域”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从“人”的角度思考:“人”指人物,主要指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分析。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而又十分虚化的社会环境,通过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等。
4.从“事”的角度思考:“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指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状态中分析概括。
5.从“景”的角度思考:“景”指景物,主要指从景的“形、声、色”所描写的自然环境中分析暗示的社会环境。
答题方法
自然环境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照应题目。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4)推动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
(5)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
(6)深化作品主题。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例如: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多次描写朔风大雪,虽然着墨不多,却很好地起到了渲染环境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另外,“风雪”还具有象征意义,体现了善恶两种力量不可调和的矛盾。
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所遇到的景物等。它们为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背景。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自然环境描写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考查某一段文字,二是对散见于小说中的描写自然环境的文字作综合性考查。
自然环境描写题具有综合性: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自然环境的特点和作用相结合。重点是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知识讲解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手法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同,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思考和判定:
①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等方面的描写。
②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进行描绘。
③写景有层次,讲究观察角度。
④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
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展现自身的、独立的审美价值。
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揭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等的特点。
②渲染故事气氛。
作者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营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③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是为人物活动提供场所和背景的,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活动、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活动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
④推动情节发展。
情节发展与自然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自然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描写。
⑤ 暗示社会环境。
优秀的作者总是通过对特定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展示一幅社会历史图画。因此,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一般都带有作者的感彩,被当作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
⑥深化作品主题。
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自然环境描写的深入理解。
1、结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的描写来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题目是“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是故事发生时主要的自然环境,文章也着力在“风雪”上进行描写,分为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
(1)直接描写风雪
①刚去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出门沽酒时:“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③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具体例析
(2)侧面烘托风雪
①“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摇振得动。”(风大屋摇)
②“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天冷人寒)
③“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雪大屋倒)
④“林冲……将那条絮被放开,先取下毡笠子,把身上雪都抖了,把上盖白布衫脱将下来,早有五分湿了,和毡笠放供桌上。把被扯来盖了半截下身……”(雪大人寒)
2、归纳起来,上述自然环境描写有这样一些具体的作用:
①渲染气氛,烘托人物:这里的彤云、朔风、大雪,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的气氛,很好地烘托了人物沉郁的心情和危机四伏的处境。
②暗示情节,推动发展:作品通过对风雪的描写,暗示了将要发生的故事情节的趋向。比如,林冲取路投草料场来的时候,迎接他的却是纷纷扬扬的一天大雪,这就暗示着他将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同时,作品对风雪的描写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可缺少的。正因为风大雪紧人寒,林冲才出去沽酒,才会在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雪越下越大,草厅才会被大雪压倒,林冲才会去山神庙安身;正因为风雪大,为了抵挡风雪,林冲才搬过大石头堵门;正因为庙门被靠住推不开,陆谦等人才在庙檐下立地看火并将阴谋暴露,促使林冲性格发生变化,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高考考题例析
[2021·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麦子 红柯
他们住在祖国边疆旷野中的土房子里,要一直守护下去。不管是谁,问他们搬不搬走 他们都说要住下去。当然了,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 你前脚走,草就后脚跟过来,这儿的草有多凶哇,你刚转个身,它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老头脾气躁:“往哪搬 我搬走你住呀。”老头总以为他住的是官殿。
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这儿的树都是矮个儿,都是那种憨厚的榆树,树杈很多,叶子很密,就是长不高。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得满地打滚,蹿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嗥叫。风嗥叫起来,地都动呢。老头吓唬老婆婆:“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们,它们只能哇哇乱叫。”老婆婆战战兢兢:“老天爷为啥抽它们 ”老头说:“谁让它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
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
麦子在老婆婆掌心里颤动。
老婆婆的手黄巴巴的,长满了像豆子一般的金黄的茧,那些茧豆真大呀,又圆又壮实,比麦粒儿大,比麦粒儿好看,就像一颗小太阳。大漠的太阳都这样子,小小一点,原野就像合起来的手掌,太阳在金色的指缝间回落。有时太阳会挂在树梢上,挣扎半天也挣不脱,把树都拉弯了,茂密的树梢牢牢地抱着太阳不肯松手,就像一个粗野的汉子紧紧抱着他心爱的女人。
老婆婆的额头闪动着快乐的光芒,发出梦呓般的叫声:“长高了,长胖了。”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麦粒儿肥肥胖胖,软乎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老婆婆用手轻轻拍打着:“哭哇哭哇,快哭上一声。”
老婆婆曾生过一个孩子,那孩子夭折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生过孩子。
那时,他们年轻力壮,老头自己动手做了几只木碗,换了一口大锅,好像他们要生一大群孩子。她说:“拿什么养活他们呀 ”丈夫自豪得不得了:“咱们这里,想要多少娃娃就有多少娃娃。”丈夫大手一指,外边是辽阔的原野。
旷野无边无际,伸向远方,好多年以后,从大城市来的洋学生把这辽阔的土地叫太平洋。
老头不知道什么太平洋,老头只知道他要养许多娃娃,老头就从太平洋开始的地方垦荒。老头端着簸箕①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属。老头的手臂跟鹰一样伸向苍穹,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投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重的唰唰声。麦种的大网捕获了土地,肥大的土块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麦子升起来。
老头端着空簸箕,眼睛充满梦幻般的光芒。
那年,他去团部接受重要任务。他已经30岁,他在农场最偏远的地方开荒种地,领导想起了他的婚姻问题。传他去团部的重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他骑马跑了三天三夜,赶到团部。他喊报告进去的时候,政委正给一个青年女子谈话,政委的脸色不太好看。那女子却眉是眉眼是眼,长得很好看。他都看呆了。女子不看他,他看人家。政委说:“怪我无能,没把工作做通。”漂亮女子转身走了。他劝政委别生气:“那么漂亮的女子根本不适合我。”政委吃惊地看他,他说:“我那地方需要结实的女人,跟马一样结实的女人。光漂亮不中用。”政委说:“你要身体棒的,还真有一个,长相差些,心灵绝对美。”
他很快就见到那个大块头女人,他们在猪圈见面的,她是炊事班长,兼管猪圈。她接触过好几个男的,都没谈成。她跟猪待在一起,那些猪个个肥壮无比。大家发出惊叹:谁跟她过日子,谁就能肥壮起来。就是没人动这个念头。他们见面,她就说:“你这么壮,你还来找我。”他说:“谁不想壮。”“你想壮 ”“我想壮。”“你找对人啦。”
他们就这么说好了,她跟他走。她骑上团部最好的大白马,跟他走了。
走进荒漠她就显出优势,她在空旷荒凉的景象中亮丽起来,他不停地看她,他故意把她让到前边,她圆浑浑的长脖子跟枯死的胡杨打个照面,胡杨就亮起来,坚实的木纹显得很清晰,她整个庞大的身躯一下子让大荒漠充满了生机。
女人和骏马走在太阳的谷地里,女人就像起伏的群山。他没想到他能娶这么大一个媳妇儿,一个顶三个。
“你说我一个顶三个。”
“三个女人才顶你一个。”
“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
“我是你男人才这么说你。”
“你是我男人,你就天天这么说我,我喜欢你这么说我。”
跟那个年代所有的边疆故事一样,他们的洞房在地窝子里。他们说:“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麦子生长的样子就像太阳升起来.....
长满谷地的麦子,大片大片的麦子……太阳落下去,麦子长起来。
老头端着大簸箕,麦种撒光了,簸箕里还有泥土的光芒。“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来啦。老婆子开门啊。”泥土金闪闪的,老婆婆被吸引住了。
“我们是簸箕命。”
他们伸出手,手指蛋上指纹的纹路,没有一只斗,全是簸箕。斗才聚财,簸箕不聚财。老婆婆说:“咱不要财。”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搓出几十颗胖乎乎的麦粒儿,轻轻拍打着:“哈哈,我有这么多孩子。”
(有删改)
[注]①簸箕:用竹篾或柳条编的器具,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用来簸粮食等。
问题: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①交代背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
②衬托人物,用环境的恶劣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
③暗示主题,通过写整天乱跑的风“挨打”,揭示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第二自然段中,“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房子矮小,说明他们的居住环境差;树都长不高,只能生长那种生存能力强的榆树,说明这里自然环境恶劣。树被风吹得“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写出“风大”的特点;风“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嗥叫”,写了风声。这几句运用比喻和比拟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树和风,表现出自然环境的恶劣。而在这样的环境中,老头和老婆婆坚守了一辈子,环境越恶劣,越能够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而老头的话“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们,它们只能哇哇乱叫”“谁让它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则揭示出小说的主题,揭示了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答题角度如下: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
①点明时间、季节,表现地域风光和文化
②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③奠定感情基调
(2)情节:
①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②推动情节发展 ③暗示情节发展
(3)人物:
①突出人物处境,烘托人物心情
②揭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③暗示人物命运
(4)主题
①表现主题 ②深化主题
答题方法
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
(1)鉴赏环境描写的常见考查点: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2)鉴赏环境描写试题的解题思路
①表述要点:
a.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b.情节(推动,暗示,铺垫)
c.人物(烘托,衬托) d.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②表述格式:
a. ……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
b.定下了……的抒情基调; c.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d.为下文……情节的展开作了铺垫; e.推动了……的发展。
探究环境描写
环 境
情 节
人 物
主 题
描写了……景,渲染了……气氛
(环境本身)
推动情节发展,为……做铺垫
(指向情节)
烘托感情,表现性格;
(指向人物)
突出……主题 (指向主题)
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环境描写作用题的答题思路
第一步:分析环境描写本身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氛围等。例如
孙犁的《荷花淀》第一、二段是这样写的: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
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
。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
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
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
。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
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
用了。大家争着买:“好席子,白洋淀席!”
鲁迅在《药》中描写夏四奶奶给夏瑜上坟时有这样
一段描写:
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
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颤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
死一般静。两人站在枯草丛里,仰面看那乌鸦;那乌鸦
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
所有这些文字,都渲染出了坟场一种凄凉、死寂的氛围。以此来烘托夏四奶奶悲伤麻木的心情,同时也影射和批判了当时社会民众的愚昧和麻木。
所以,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
2、分析自然环境,要注意自然环境对社会现实的暗示。
例如《药》开头的自然环境的描写
“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
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
自然环境的黑暗暗示做社会现实的黑暗。
3、社会环境答题时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指出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孔乙己》开头用了一段文字描写鲁镇酒店的格局,特别是两类顾客的衣着和喝酒方式的差异。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揭示了清末社会阶级对立、贫富悬殊等情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孔乙己》的社会背景为孔乙己这个人物大搭就了合适的社会舞台,写出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穿长衫而站着喝酒的唯一人。
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对人物的作用
分析环境描写要看它对刻画人物起到什么作用,具体如下:
衬托人物……心理
交代人物……身份
表现人物……性格
请再阅读鲁迅的《祝福》: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得
较光明,极分明的显出壁上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
老祖写的,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
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我又无聊赖的到
窗下的案头去一翻,只见一堆似乎未必完全的《康熙字典》
,一部《近思录集注》和一部《四书衬》。无论如何、我明
天决计要走了。
这段作者对四叔书房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里并没有对“四叔”这个人物作直接交代,但通过他书房里的相关描写,我们便恍然看到了一个信奉朱子理学,虚伪而又守旧的老派学究的形象。
所以,环境描写可以揭示了人物心境,表现了人物性格。
如《荷花淀》里描写水声嫂等人遇到日本鬼子那一段,虽寥寥数语,但却扣人心弦。
日本鬼子在后面狂追,水生嫂等一群妇女“咬着牙,制止住心跳”划着小船,“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划船声一声紧一声,水声高亢、急促,但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摇船的节奏紧凑、整齐。
这不正烘托了水生嫂等妇女们面对困难,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性格吗?
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环境描写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
施耐庵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三段有关雪的描写:
1、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林冲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草料场,这时天空却起了变化,风雪初起)
2、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在林冲觉得身上寒冷去沽酒御寒的路上,作者再次描写了风雪,雪势正大。 )
3、“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林冲喝了一顿闷酒仍旧迎着北风回来,雪更大了。 )
风雪写得很有层次,很有讲究。三次风雪描写,开始是“纷纷扬扬”,然后是“正下得紧”,最后是“越下得紧了”。一场越下越大的雪,环境一步步恶化,暗示形势越来越紧张,大风雪,或说暴风雪也正一步步逼着林冲反抗。另一方面,象征着蒙在鼓里的林冲正面临当权者越来越卑劣凶残的迫害 。
所以,环境描写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做铺垫、打基础。
第四步:分析环境描写对主题的
叙事类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最终都是为了深化文章的主题,答题时必须要结合文章中心(主题)来答。
《药》的结尾写夏瑜的坟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
,围着那尖圆的坟顶”,这不被夏四奶奶理解的花圈,
这是作者的精心设计。他暗示了尽管反动派对革命者进
行残酷的镇压,但还是有人在纪念革命烈士,革命者是
不会被斩尽杀绝的,革命的火种是扑不灭的,这样给人
以希望和鼓舞,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深化。
第一步:分析环境描写本身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表现了……地域风格
提示了……时间、季节
渲染营造了……氛围
社会环境:指出相关语句揭示了……社会现实
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对人物的作用
1、衬托人物……心理
2、交代人物……身份
3、表现人物……性格
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内
容埋下伏笔,作铺垫。
第四步:分析环境描写对主题的作用
深化了文章……主题(中心)
答题模板
找出三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1.“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温润的香味”
描绘了一派生机勃勃、清新干净的景象。在残酷的战争之前,眼中却是这样一派和平的景象,体现出他们作为革命战士临危不惧、积极乐观的性格特点。
2.“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凸显了战争环境的恶劣,为下文通讯员在战斗中壮烈牺牲埋下伏笔。
《百合花》案例
3.“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我咬了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通过描写中秋节的温馨情境,反衬出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和对美好和平生活的向往。
真题演练
(2019年全国卷II卷高考题)《小步舞》
9. 小说中的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种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详解】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侧重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从环境的渲染、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刻画、主题的暗示等角度考虑,但题干中要求分析卢森堡公园苗圃“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指向性特别明显,解答此题,重点分析环境与情节的作用即可。自然环境描写以情节为依据,而情节发展又常常依赖于自然环境的推动。本文开篇就对卢森堡公园的环境进行描写,公园里幽静宜人,而我“不太喜欢喧闹”,到公园散步“是我最喜爱的享受”,如此美好休闲画面自然为我和老人相遇提供了可能,同时又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设置背景;我和老人从相遇到了解再到感悟人生都是在苗圃这个特定的环境展开,在这里我感受到了消失了的旧时代的芳华,“一股难以言表的感伤激动着我的灵魂”,这里不仅仅是一座苗圃,还是一个已逝时代的展现,所以苗圃自然成了贯穿全文的线索,同时也展现了老人的一生,从而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我和老人的相失也是因为苗圃被铲平,留白式结尾“他们怎么样了”韵味无穷,容易引起读者思考。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答案】9. ①故事切入自然,“我”不太喜欢喧闹,而老舞蹈师又天天来这里,两人相遇才有可能,以此切入故事,自然而不做作。②有利于情节的集中与展开,苗圃既是表演的舞台,也是人生的舞台。③使故事有余味。苗圃铲平了,故事自然结束,但主人公怎样了,让人牵挂。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