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3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同步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3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同步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15 10:48:56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人教版历史必修3历史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据史料记载,魏文帝曹丕,坐享其父曹操 ( http: / / www.21cnjy.com )创立之基业,代汉献帝而自立,因逼迫弟弟曹植做七步诗成为手足相残、刻薄寡恩的典型。史载他出生时,有青色的云气在产房上空凝结,“圜如车盖”,终日不散。望见的人都说这是“至贵之证,非人臣之气”。这表明统治者( )
①掩饰自己出身低微以取得上层支持
②制造天命观以树立君主的政治权威
③美化改朝换代行为为顺应天意之举
④宣扬迷信思想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春秋繁露﹒楚庄王》记载:“故王者有改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之名,无易道之实。孔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乎!”言其主尧之道而已。此非不易之效与 问者曰:物改而天授显矣,其必更作乐,何也 曰:乐异乎是。制为应天改之,乐为应人作之。彼之所受命者,必民之所同乐也。是故大改制于初,所以明天命也。”该主张的主要目的是( )21教育网
A.借助天意来宣扬大一统和加强君权
B.为三纲五常学说提供理论基础
C.巩固儒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D.将哲理引入儒学促使其思辨化
3.汉武帝建元6年,约公元前135年设立太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 目标是培养学生,从而从中选拔官员。从武帝到新莽,太学中科目及人数逐渐加多,开设了讲解《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官》、《尔雅》等的课程。这反映出儒学教育( )
A.课程设置多样化
B.由精英化走向世俗化
C.向社会下层扩展
D.逐步官方化和制度化
4.图中两种思想分别出现于汉朝不同时期,根据时代背景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调整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5.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这种现象与我国古代儒家( )
A.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有关
B.荀子的人道有为思想有关
C.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有关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关
6.“仁的含义,是爱他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是爱自己。义的含义,是正自己,不是正他人。自己不正,就算能正他人,也不能说是义。他人不能感受到你的爱,你就是再爱自己,也不能说是仁。所谓王者,就是爱及于四夷的人,所谓霸者,就是爱及于诸侯的人,所谓安定的国家,就是爱及于本国的人民,所谓危险的国家,就是爱只及于身边的人,所谓就要灭亡的国家,就是爱只及于统治者自身。爱只及于自身的人,就算有天子诸侯之位,也只是个独夫,没有臣民愿意为他效劳,就算没人去灭亡他,他也会自取灭亡。”——董仲舒《春秋繁露》译文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D.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7.古代中国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群雄争鸣。际会扶桑,九州逐鹿”的局面到秦代“任刑罚以为治,信小术以为道。遂燔烧诗书,坑杀儒士”,再到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8.《独断》:“陛下者,陛,阶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子必有近臣,执兵陈于陛侧,以戒不虞。谓之陛下者,群臣与天子言,不敢指斥天子,故呼在陛下者而告之,因卑达尊之义也。”“天子自称为朕,臣民称之曰陛下。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写道:“尊者取尊号,卑者取卑号。故德侔天地者,皇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以上两种对“天子”的说法( )
A.都具有浓厚的君主专制主义的色彩
B、都反映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C、都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
D、都反映了君主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
9.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和荀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三人的创立与发展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蔚然大宗,汉代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
A.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B.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C.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10.“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所用多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主要反映了( )21cnjy.com
A.汉宣帝放弃以儒学作为正统思想
B.儒学教育更加官方化和制度化
C.汉家制度往往用儒学包装法治思想
D.汉宣帝时儒生地位一落千丈
11.《春秋决狱》中有一典 ( http: / / www.21cnjy.com )型案例:甲没有儿子,拣了个弃婴,作为养子乙。乙长大后杀了人,甲把乙藏起来。如果按照当时法律,藏匿犯人要受重刑。但《春秋》上提倡父子一方犯罪后可以互相隐藏。董仲舒认为他们是父子关系,所以甲不能判罪。后来,唐律明确规定了父子相互隐匿不属犯罪。对材料解读错误的是( )21·cn·jy·com
A.孝治天下、儒家独尊 B.原心定罪、以礼入法
C.德主刑辅、以人为本 D.纲常为主、刑法为辅
二.非选择题
12.《汉书·董仲舒传》说:“(董)仲舒遭汉承秦灭学之后,六经离析,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令后学者有所统一,为群儒首。”阅读下列材料:2·1·c·n·j·y
材料一 武帝即位,举贤 ( http: / / www.21cnjy.com )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故广延四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今子大夫褎然为举首,朕甚嘉之。子大夫其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后汉书》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举贤良”的历史背景。
材料二 册曰:“善言天者必有徵于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臣闻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溥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繇此言之,天人之徵,古今之道也。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故春秋之所讥,灾害之所加也;春秋之所恶,怪异之所施也。书邦家之过,兼灾异之变,以此见人之所为,其美恶之极,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此亦言天之一端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古人有言曰:“临渊羡鱼,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退而结网。”今临政而愿治七十余岁矣,不如退而更化;更化则可善治,善治则灾害日去,福禄日来。《诗》云:“宜民宜人,受禄于人。”为政而宜于民者,固当受禄于天。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汉书·董仲舒传》www-2-1-cnjy-com
(2)据材料二、三,指出董仲舒提出的治国思想。这些主张在当时有何作用?
材料四 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21*cnjy*com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董仲舒历史地位的认识。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汉明两代王朝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高统治在神化王权,所以①掩饰自己出身低微以取得上层支持与④宣扬迷信思想强化中央对地方控制错误,排除包含这两项的选项。其他两项符合题干要求,所以答案选择B项。【版权所有:21教育】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变化
2.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受命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天制礼作乐之异”、“二者离而复合,所为一也”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天人合一,大一统”,故A项表述符合题意。BCD三项与题意不符,所以应选A。【来源:21cnj*y.co*m】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
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西汉时期”、“太学开设并讲解……等课程”等,标题实际上考查汉代儒学发展相关内容——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是对材料的片面理解,不够核心和准确;B项表述本身错误,排除。进一步可知,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教育的官方化和制度化
4.B
【解析】
试题分析:在古代的阶级社会里, ( http: / / www.21cnjy.com )统治阶级采用何种思想文化进行思想统治,取决于其统治的根本利益的需要,无论是汉初的“无为而治”,还是汉武帝刘彻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都是为了维护统治,加强皇权的需要。所以B项符合题意要求。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统治学说的变化·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天子”,对天地非常崇敬。可知天子认为他是上天的儿子,替天来管理人们,是天人感应的理论,所以D正确,ABC题干没体现。【出处:21教育名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
6.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解题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抓住关键信息“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由此可知:董仲舒认为人性本善,但由于“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上天就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王”来维持这个社会,使他们成为善良的人,即所谓的“君权神授”,故B项正确。21·世纪*教育网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新儒学
7.B
【解析】
试题分析: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 ( http: / / www.21cnjy.com )单一,反映出政治领域的变化。思想的统一适应了政治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的需要。A项只适合春秋战国;C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体现了文化专制政策,但是手段相对温和,也没有禁绝其他思想学派,因此不能说“日益加强”;D项不适合秦代,因为秦代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压制。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8.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相关内容——儒家思想。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君主专制主义”无从体现;B项“民本思想”,无从体现;C项“天子受命于天”是对题干材料的曲解和误读,不准确。进一步可知,D项表述客观,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www.21-cn-jy.com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君主的独尊地位(最高统治者)
9.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相关内容——汉代儒学。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否定‘为政以德’”没有依据,排除;D项,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进一步可知,B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2-1-c-n-j-y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儒学新发展·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10.C
【解析】
试题分析:汉宣帝时比较重用刑法,他的儿子就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言建议宣帝多用道德教化。宣帝听后说,我们汉家有自家的制度,历来就是“王”“霸”兼用,礼法并重,怎么可以只用德教呢 这说明汉代统治者并没有完全放弃法家思想,而是用儒学包装法治思想为我所用。所以本题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礼法并用。
11.A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董仲舒根据孔子的观点,认为儿子的动机不是打父亲,所以应免罪。这体现了他以动机作为判案的依据、这叫原心定罪;以父子关系否定法律,体现伦理纲常为主、以刑法为辅的断案思想,当然也将仁爱、以人为本思想体现在断案中。故B、C、D正确;孝治天下虽是西汉治国理念,但儒家独尊无法体现。所以选A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孔子的观点和 《春秋决狱比》中的典型案例 21*cnjy*com
12.(1)汉朝诸侯国势力日趋膨胀,土 ( http: / / www.21cnjy.com )地兼并现象严重,匈奴等少数民族扰乱边疆,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实行“有为”政策,需要思想理论的支持。
(2)思想:大一统理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理论。
作用: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3)认识:改造传统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学大师。
【解析】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实质是为皇权 ( http: / / www.21cnjy.com )披上神圣外衣,巩固封建统治秩序。材料三主张仁义礼智信五常,通过教化民众来加强统治。董仲舒新儒学之所以能在汉代确立为统治思想正是他能符合时代的需要,即加强中央集权推动汉代由无为向有为转变。通过阅读材料可以知道,实行善治是限制土地兼并,体现的是孟子的仁政思想。对董仲舒评价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9 页 (共 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9张PPT)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课标要求:
(1)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
(2)了解西汉教育制度初步建立的概况。
【前情回顾】
1.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
2.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3.孔子的思想成就(具体知识:核心、三方面)
4.孟子的思想成就(核心、政治观、伦理观)
5.荀子的思想成就(核心、政治观、伦理观)
6.孟子与荀子对于人性的认识及措施主张
7.道家老子的思想成就(核心、三方面)
8.法家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影响
9.儒、道、法、墨四大学派关于民本治国理念的认识
10.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所受待遇截然不同的原因
【思考探究】
结合视频资料思考“焚书坑儒”对汉初统治政策有何影响?
道家放任无为的政策,对于大帝国组织的巩固是无益而有损的。这种政策经文帝一朝的实验,流弊已不可掩。无论如何,在外族窥边, 豪强乱法,而国力既充,百废待举的局面之下,“清静无为”的教训自然失却号召力。 -吕思勉《中国史纲》
【背景探究】
1、经济逐渐恢复和增强,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休养生息政策
2、社会危机严重:
3、儒学逐渐复苏
(1)思想依据: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2)原因:①吸取秦朝灭亡教训
②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材料一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诸侯国问题
土地兼并问题
匈奴问题
无为——有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
《春秋繁露》书影
董仲舒三次书面应答策问,即“天人三策”,阐述他的儒学思想。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材料一:“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受命于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三: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制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材料导析】(依据材料,理解内涵)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天地常理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请回答:你认为上述观点是否有道理?结合秦汉史实对比异同。
【探究学习】
有道理。
秦朝“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然确立的统治思想不同,但都是为了适应加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需要(目的相同),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的措施(性质相同)。
秦始皇 汉武帝


点 政策 排斥、打击 尊崇
原因 秦刚刚统一,需要巩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治需要;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影响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点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实质 文化专制
作用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考点强化】
董仲舒新儒学“新”在何处?
董仲舒新儒学“新”在将传统儒学与法家学说及道家学说等结合起来,吸收其他学派的精华思想 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等思想 使儒家学说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成为汉代的统治思想 孔子的思想强调的是“仁”和“礼”,孟子则强调”仁政“, 而荀子,被称为儒家的异端,因为其主张与法家学说结合, 但由于历史背景的不同,无法被统治者重视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相对于孔子思想,主要变化有 ( )
①“君权神授” ②“天大感应”
③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 ④提出“民贵君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汉武帝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A将儒学与政治选官制度结合。
B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垄断教育。
C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北京国子监中的孔子像
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①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②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③汉武帝接受建议,并付诸实行。
为什么儒学能够成为主流思想?
评价
积极
消极
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
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董仲舒的新儒学中有哪些积极成分?哪些又是在现实生活中要摒弃的?
2.有人说:“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下列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1.从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①中央集权的强化 ②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课堂训练】
3、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
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
4、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
A.光大儒家 B.恢复礼乐秩序
C.加强中央集权 D.建立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