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3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历史必修3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15 10:52: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历史必修3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
【课程标准】
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知道西汉教育制度初步建立的概况。
【课堂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基础知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内容及实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1教育网
(2)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3)通过多种途径了解董仲舒及其思想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学生获取、阅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4)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核心定位】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自主预习】
一、从“无为”到“有为”的政策转变:
1.“无为”的时代背景:
(1)秦末 ,社会 。(2)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_______”的思想, 采取_______的政策。
2.“有为”政策的必然性:
(1) _______的势力日益猛涨,土地兼并剧烈,_______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2)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_______的政治思想成为形势发展需要。
二、董伸舒的新儒学
1. 内涵: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 改造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_______。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 具体内容:
(1)董仲舒为适应_______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主张。他认为 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 ,必须实行 。他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2) 为了加强君权需要,董仲舒宣扬“ ”的政治思想。提出“_______”和“_______”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 ,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
(3) 董仲舒还提出了“ ”、“ ”、“ ”和 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 ”。它有利于 。
三、儒学成为正统:
(1) 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_______参与国家大政。_______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②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 。将_______《诗》《书》《_______》《易》《_______》“五经”规定为教科书。自此,教育为_______所垄断。
③国家兴办_______;地方设立_______,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 结果
①_______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______思想;
②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的_______的主流思想。
【合作探究】
1.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新”在何处?
2.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21*cnjy*com
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你认为这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
3.儒学思想能够在汉朝乃至以后成为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原因何在?
【学习反思】
依据教材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拓展延伸】
浅谈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作用
天人感应说在战国时子思、孟子就提出了这一理论。它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但是它真正发扬光大是由汉儒董仲舒提出并强调的“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21·cn·jy·com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及至后世,淫佚衰微,不能统理群生,诸侯背畔,残贼良民以争壤土,废德教而任刑罚。刑罚不中,则生邪气;邪气积于下,怨恶畜于上。上下不和,则阴阳缪盭而妖孽生矣。此灾异所缘而起也。”面对汉武帝的求教,董仲舒这样阐述。正是西汉“天人感应学说”的确立让站在权力最顶端的统治者得以心安理得地接受民众的膜拜,也是的沐浴在封建愚民政策下的民众从心理上全权接受君主的专制统治。
【限时训练】
1.《春秋繁露》载:“明主贤君必于其信,是故肃慎三本。郊祀致敬,共事祖祢,举显孝悌,表异孝行,所以奉天本也。秉耒躬耕,采桑亲蚕,垦草殖谷,开辟以足衣食,所以奉地本也。立辟廱庠序,修孝悌敬让,明以教化,感以礼乐,所以奉人本也。”这表明董仲舒
A.以天命强化儒家的德治理论
B.强调“天人合一”
C.推动儒家思想的神秘化
D.实现君主专制的合法化
2.春秋决狱又称“经义决狱”,是西汉中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来的,是一种审判案件的推理判断方式,主要用孔子的思想来对犯罪事实进行分析、定罪。即除了用法律外,可以用《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中的思想来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据此可知
A.“三纲五常”成为法律规范
B.西汉中期国家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C.儒家刑罚思想取得正统地位
D.春秋以来百家争鸣局面的终结
3.董仲舒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种思想
①使天文学受到统治者重视 ②在理论上有助于仁政推行
③属于没有价值的封建迷信 ④指出要实行政治的大一统
A.①② B.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4.《春秋繁露﹒玉杯》文中“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其中,“天”是由儒者按儒家思想来解释的。这一思想的作用在于
A.使儒者取得了高于皇权的地位 B.使君主须尊“儒术”为正统
C.杜绝了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 D.使儒者丧失了学术独立性
5.秦朝“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汉书·武帝纪赞》:“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汉代重在“尊”,秦代重在“禁”,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都是
A.文化氛围由活跃转为沉闷 B.文化内容由宽容转向专制
C.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空间 D.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6.《春秋公羊传·僖公十五年》云:「季姬归于鄫。己卯,晦,震夷伯之庙。晦者何?冥也。震之者何?雷电击夷伯之庙者也。夷伯者,曷为者也?季氏之孚也。季氏之孚则微者,其称夷伯何?大之也。曷为大之?天戒之,故大之也。何以书?记异也。以上反映的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A.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
B.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
C.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
D.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
7.在古人看来,日食不但象征不吉利,而且是大不吉利。《诗.小雅.十月之交》写道:“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丑者,恶也、凶也;孔者,甚也。《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德音孔昭。”郑氏笺注曰:“孔,甚,昭,明也。”如果这一现象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最有可能的感慨是( )  21*cnjy*com
A.“皇天见异,天灾将至,各级官吏谨防以待”
B.“皇天见异,非祥瑞之兆,必有反民”
C.“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
D.“此乃天理循环,日月运动所致,不足为虑”
8.孔子认为人是应该有所畏惧的,提倡“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21cnjy.com
A.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9.汉武帝于元朔元年下诏,“夫本仁祖义,褒德禄贤,劝善刑暴,五帝三王所繇昌也。故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今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积行之君子壅于上闻也。且进贤蒙显戳,古之道也。……”,至此时各地方才认真执行此令,“是时天下慎法,莫敢谬举,而贡士盖鲜,故有斯诏”。这表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
A.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 B.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儒生孝廉有利政治清明 D.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
10.《后汉书》载:“东汉安帝刘祜,出生时不断有神光充盈产房,并有一条赤红巨蛇盘旋于床笫之间。”上述材料反映作者的思想倾向是( )【版权所有:21教育】
A.天人合一 B.敬天法祖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
11.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
①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
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
③各级教育系统十分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
④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中国的旧式建筑,不管是皇家园林、大户府弟,或是小门小户,几乎都是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围城。特别是皇家园林和大户府弟,基本上是由照壁、围墙、假山、小桥流水等建筑构成,这种建筑格式契合的是“封闭”和“通幽”的文化心理。导致出现这种文化心理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 )
A.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B.董仲舒的“君权神授”主张
C.董仲舒的“大一统”学说
D.董仲舒关于“三纲五常”的学说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材料体现的是“天人感应”理论,因此B项错误;“君权神授”推动了儒学的神秘化,实现了君主专制的合法化,因此C项和D项错误;材料“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恶足以贼害民者,天夺之。”体现了通过天命强化德治的理论,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2·1·c·n·j·y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天人感应
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依据所学,汉代的时候,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题干材料“汉代中期以后在司法实践中开始以儒家经典《春秋》中的原则与精神作为案件裁量依据的司法审判模式”说明儒家刑罚思想在汉代的时候也取得了正统的地位。故应选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诸子思想?儒家思想
3.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题干反映的内容是天人感应的思想。这有利于对君主的权利滥用有一定的作用,也会重视天文学,所以A 正确;③表述错误;④大一统思想题干没有体现。21·世纪*教育网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
4.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屈君而伸天”就是说君主要绝对服从“天”的意志,而“天”是由儒者按儒家思想来解释的,所以君主就必须尊“儒术”为正统,所以本题答案选B项。A、C、D不符合题意。www-2-1-cnjy-com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
5.D
【解析】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作法使春秋战国时期生动活跃的文化氛围转为死气沉沉,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汉武帝时期虽然实行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不是所有的除了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消亡了,而是不再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学成了正统思想,所以C项是汉代文化局面。其实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所以D项说法正确。【来源:21cnj*y.co*m】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6.D
【解析】
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依据所学知识,这是西汉武帝时期的新儒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新儒学。故选D。【出处:21教育名师】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7.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董仲舒糅合法家道家思想提出“天人感应”等思想以适应汉武帝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汉武帝,上述连续“灾异”天象将被认为是上天示警要施行仁政。A说“天灾将至”,不符合题意。B、D不符合董仲舒“天人感应”的基本含义。
考点:汉代儒学
点评:本题立意新颖。要求学生对董仲舒主要思想熟悉并能理解其基本含义。
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史料,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董仲舒的“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一面认为君主代表天籁统治天下,人们必须服从君主的统治;另一方面又认为君主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由此分析可知这一思想的直接目的就是要求皇帝施行仁政,以此来制约君主的权利。所以正确答案为C
考点:汉代儒学
点评:针对汉武帝要加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巩固统治。董仲舒将儒学同道家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9.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期,但是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初高祖等人的崇尚道家,到文景时期的儒法并用,到武帝时期,思想上还没有一个符合政治上的大一统的理论,故董仲舒的理论正好适合武帝政治上的需要。A项本身说法正确,但是不是主要的;CD两项看不出;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原因
10.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梦与神遇”、“已而有身,遂产高祖”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两项属于无关项,材料无从体现,错误;D项“天人感应”是指天意与人事的相通性,人事是天意的体现,而材料意思无从体现,排除D。材料的核心意思,即高祖刘邦皇权的“合情、合理、合法性”特征,可以用“君权神授”来解释,C项符合题意。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2-1-c-n-j-y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君权神授”
11.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别图片等历史素材,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及图片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西汉儒学的发展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①项“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①。根据图片信息,结合西汉儒学的发展状况,不难知道,②③④三项的表述符合史实,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www.21-cn-jy.com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西汉重视儒学的措施
12.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中提到的“契合的是“封闭”和“通幽”的文化心理”等信息和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可以判断材料表述的观点是否定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学说。C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A一定程度上有约束君权的意义;B也与民族性格无直接关系。
考点:汉代儒学
点评:对董仲舒的思想要一分为二来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