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八年级(下)开学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16分)
1.(6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语文之美,美在亲情。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艰难地爬上月台买橘子的背影,让朱自清落泪,也让读者为之感动。
语文之美,美在精神。倔强挺立的白杨树,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_______的虬枝,但它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令人敬仰和赞美。
语文之美,美在建筑。备受马可 波罗推崇的卢沟桥,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石柱上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千态万状,_______,构成美丽的奇观。
语文之美,美在艺术。千古名画《清明上河图》内容庞大,却繁而不乱,长而不冗。采用兼工带写的手法,线条遒劲,笔法灵动。它_______了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
语文即生活。生活有多美,语文就有多美!
(1)(3分)上面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pán jué qì jìng
B.mán jué qiè jìn
C.mán juè qì jìn
D.pán juè qiè jìng
(2)(3分)上面文段中横线处填写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A.蔌蔌 屈曲盘旋 唯妙唯肖 描摹
B.蔌蔌 曲屈盘旋 惟妙惟肖 描模
C.簌簌 曲屈盘旋 唯妙唯肖 描模
D.簌簌 屈曲盘旋 惟妙惟肖 描摹
2.(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春雨淅淅沥沥,络绎不绝,下起来没完,却并不使人感到气闷。
B.体育锻炼要讲究科学,要根据个人的体质因地制宜地选择相应的锻炼方法。
C.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之志,咬定目标实干苦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D.中国乒乓球在世界赛场上屡创佳绩,实属妙手偶得。
3.(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一篇文章如果字迹过于潦草,那么即使内容不错,就很难得到读者的欣赏。
B.有没有良好的家风是建设文明家庭、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
C.谁也不能否认优异的学习成绩不是靠勤奋学习得来的。
D.随着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我国航天员首次实现“太空会师”。
4.(4分)阅读下面语段,根据情境,补写出表达得体的邀请语,40字左右。
育才学校学生会准备开展以“魅力语文”为主题的活动,编演课本剧是本次活动的项目之一。为了指导同学们编写课本剧,学生会派你去邀请一位剧作家来校做专题报告。见到剧作家时,你会对他说:“您好! ”
二、阅读。(36分)
5.(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1)(3分)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至霸上及棘门军 军:驻军,驻扎
B.军士吏被甲 被:同“披”,穿着
C.天子且至 且:将要
D.将军亚夫持兵揖曰 兵:兵器
(2)(3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备胡 以天下之所顺
B.成礼而去 而山不加增
C.称善者久之 久之,目似瞑
D.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其如土石何
(3)(3分)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记叙了汉文帝细柳营劳军的故事,写霸上和棘门是为了衬托细柳的军纪严明。
B.文章塑造了周亚夫治军严明、恪尽职守、刚正不阿、凛然不可犯的“真将军”形象。
C.在细柳营,文帝处处被要求遵循军令,他出营门后赞扬了周亚夫严格管理军队的做法。
D.本文在写作上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对周亚夫以正面描写为主。
6.(8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胡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③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人,生卒不详。②胡:古代对西北部少数民族的称呼。③败:毁弃。
(1)(2分)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只画一处)
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2)(3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3)(3分)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从荀巨伯身上学到了什么?
7.(7分)古代诗歌阅读。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①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②。
唤渠③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④,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①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②胛:肩胛。③渠:他。④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1)(3分)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诗连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了紧张的劳动场面。
B.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暗示农人对插秧这场“战斗”的厌恶。
C.雨中抢插秧苗的生活画面,既表现插秧的繁忙,又突出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
D.诗歌内容朴实,语言通俗,平白如话,撷取农村生活中的典型场景,自然又逼真。
(2)(4分)《唐宋诗》中评价本诗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8.(3分)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夏草木长”是陶渊明的诗句。孟夏,是夏季的第二个月。
B.《史记》记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C.“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一句中“节”是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D.烽火是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古诗中常用来借指战事。
9.(9分)根据原文默写。
(1)(1分)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1分)白头搔更短, 。(杜甫《春望》)
(3)(1分)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渔家傲》)
(4)(1分)微动涟漪, 。(欧阳修《采柔子》
(5)(1分)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6)(2分)李贺《雁门太守行》中,运用典故抒发将士们誓死报国之情的诗句是: , 。
(7)(2分)杜牧在《赤壁》中借表现对周瑜的不屑来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 。
三、名著阅读。(7分)
10.(7分)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片段一】
A以这种奇特姿态一动不动地待着,目光死死地盯住大蝗虫,对方移动,它的脑袋也跟着悄悄转动。这种架势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A是想震慑、吓瘫强壮的猎物……
【片段二】
啊,我心灵手巧的膜翅目昆虫们,我的这份热爱能否让我有资格给你们的故事追加一些描述呀?我既然心存这份担忧,为何又把你们抛弃了这么长时间呢?有一些朋友已经因此而责备我了。啊,请你们去告诉他们,告诉那些既是你们的也是我的朋友:告诉他们我并不是因为懒惰和健忘才抛弃了你们的,告诉他们我一直惦记着你们,告诉他们我始终深信节腹泥蜂的秘密洞穴中还有许多尚待我们去探索的有趣的秘密,告诉他们飞蝗泥蜂的猎食活动还会向我们提供许多有趣的故事。
(1)(3分)以上文段选自《① 》,作者是② (国籍)昆虫学家③ (人名),片段一中的昆虫A是④
(2)(4分)阅读科普作品要关注艺术趣味,体会科学精神。鲁迅先生认为本书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请从上文任选一个片段,谈谈对“有趣”或“有益”的理解。
四、现代文阅读。(31分)
11.(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文房四宝中的“墨”是怎么发明的
①迄今为止,中国墨发端于何时何地尚无定论。近代以来,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一些有关墨的文物陆续被发现,这些直接或间接的考古证据为人们大致勾勒出了墨的起源和发展轨迹。文献记载与出土发现证明,至迟300年前,墨就产生了。墨的发明是人类书写文字史上的重要进步。
②春秋战国时期,墨是用杂木和草烧结而成的,制法粗糙。后来,为了提高墨的质量,人们改用松柴烧结,再后来又加入了麻子油和猪油烧结。如今,我们知道,麻子油和猪油这几种油脂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受热分解,可以得到黑色粉末状物质,即古人所谓的“烟灰”。《庄子 田子方篇》里提到“舐笔和墨”,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开始普及使用墨了。
③秦汉时期是墨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这时出现了松烟墨。松烟墨是用松木烧出的烟灰再拌之以漆、胶制成,其质量远远胜过石墨。东汉以前,墨没有制成锭,只是做成小圆块,不能用手直接拿着研,必须用研石压着来磨,这种小圆块的墨又叫“墨丸”。到东汉时发明了墨模,墨的形式趋于规整从小圆块改进成为墨键,它经压模、出模等工序制成,可以直接用手拿着研磨。汉代已形成了全国制墨中心,即渝麋。
④隋唐时期,制墨业更加受到重视,政府设官办厂,其中,最著名的墨官是祖敏。他采用古松烟与鹿角胶煎膏合成制墨的方法名闻天下。唐代的墨已有多种颜色。黄墨是用雌黄研细加胶制的墨,多用于修改文稿或者点校图书。朱墨是用朱砂研细加胶而成,但容易褪色。由于科举制度的发展和书画艺术的繁荣,唐代文人学士对墨的需求更为扩大,这也刺激了制墨业的发展。
⑤宋代是中国古代书法和绘画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古墨由单一品种转变为多品种的时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石油”烟墨的出现。千百年来,墨的主要原料都是松树,许多地区因为取古松烧制烟,大规模地砍伐松树,这样做不仅破坏了生存环境,还加剧了墨源的匮乏。宋代晁贯之在《墨经》中这样描述:“自昔东山之松,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品惟上上,然今不复有,今其所有者才十余岁之松。”在墨源严重匮乏而用墨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寻求新的制墨原料已迫在眉睫。沈括在延州任职时,尝试用一种“脂水”燃烧时的浓烟做墨(沈括称这种脂水为“石油”),试制成功后,沈括喜出望外,并取名为“延川石液”。据说沈括的“延川石液”受到当时的制墨行家苏轼的极大赞赏。遗憾的是“延川石波”似乎并未大行于世,后来工艺消失。
⑥到了明代,歙县罗小华发明的桐油燃烧取制墨方法,使油烟墨真正得到了普及和发展。由于油烟墨主要是桐油等植物油燃烧取烟,并加入牛皮胶、珍珠、麝香、冰片等名贵药材制成,因此其墨色黑润有光、馨香馥郁,是墨中上品、“书香”之源。
⑦清代制墨业更加繁荣,油烟墨的制作达到鼎盛,选材较明代更为广泛。徽州作为制墨业的中心也达到了极盛,曹素功、胡开文、汪近圣、汪节庵四大家为其中翘楚。清代末年,现代科技传入中国后,谢崧岱融合传统工艺创造了墨汁,墨汁省去研磨之力,更加方便易用,客观上有利于大幅作品的创作。虽然墨汁无法表现出传统墨块那样丰富的层次,但是凭借其使用便利的优势成为了大众的主要选择。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3分)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目以设问形式,既点明了说明对象,又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B.文章第①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了我国的“墨”产生时间之早。
C.文章第⑤段中加点词“主要”,限定了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D.文章主要按逻辑顺序说明“墨”的起源与发展,采用总分总结构,条理清晰,结构鲜明。
(2)(3分)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松柴烧结,又加入麻子油和猪油烧结,从而提高了墨的质量。
B.东汉时期发明了墨模,经压模、出模等工序将墨制作成墨锭,可以直接拿着研磨。
C.唐代的墨已有多种颜色,如用雌黄研细加胶制成的黄墨、用朱砂研细加胶制成的朱墨。
D.墨汁是在清代末年传入中国,凭借更加方便易用的优势,成为了大众的主要选择。
(3)(4分)请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⑤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宋代晁贯之在《墨经》中这样描述:“自昔东山之松,色泽肥腻,性质沉重,品惟上上,然今不复有,今其所有者才十余岁之松。”
12.(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天堂寨枯枝
①当你走进华东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天堂寨国家森林公园,你会被公园的奇松、怪石、茂密的森林、山与水的完美结合等自然景色所陶醉,但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这片原始树林中随处可见的独特一景——“枯枝”。
②小溪旁一棵枯树冲天而立,走近它,你会情不自禁地抚摸着那光滑而又粗壮的树干,用小石头敲一敲“当、当”的铮响,真是一身傲骨。
③远看瀑布边的大枯树,似乎在向游人诉说:我虽遭不幸,受折磨,但我仍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④崎岖蜿蜒的山路上,迎面又是一棵枯树,正当你为之而叹息时,却发现枯树身上竟然又发了绿芽,这是一棵“死”而复活的枯树,真是生命之奇迹,它仿佛是在告诉你一个真理:身处逆境不可怕,只要你有信心,敢于与命运奋起抗争,奇迹就会发生。
⑤山涧中,你拽着藤蔓在攀登,来到一棵绿树旁,细看却是一棵大枯树,枯树爬满了青藤,“青藤如若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枯树虽已苍老,但裸露的肌肤,苍劲有力,像一个健美运动员,对青藤情有独钟,青藤被枯树执着的爱所感动,紧紧地缠绕着枯树。
⑥瞧,岩石上的枯树,那伸出的粗大臂膊上却站一棵亭亭玉立小松树。小松树站在了“巨人”肩膀上,特别引人注目。枯树慈祥地、默默地呵护着这棵幼小的生命成长。这一老一少孑然而立,又浑然一体。阐释着生命的延续,对此情此景,你作何感想呢?
⑦各具情态的枯树遍布在森林公园的沟沟壑壑,观后让人感叹不已,但枯树的集中群体形象更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⑧春、夏之际尤其是你乘索道缆车在原始森林临空俯瞰,或登上山脊向森林深处眺望,除了装点大山、体现森林旺盛生命的一望无际的绿色之外,最能冲击你视觉的就是那白花花一棵棵赤条无挂、毫无掩饰的钢筋铁骨,傲然挺立在绿色丛中的枯树了。枯树是镶嵌在翡翠上的一尊尊雕像,是大自然变迁的见证者。它们好像在向游人证明,我们曾是这个世界的生命之一!是的,当你看着那高大、魁梧的枯树,你就不得不承认它曾是这个世界的主人,肯定有其风姿绰约的青春岁月,有其辉煌的历史。同时,你又不得不想,它们是怎么了?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失去了青春年华?是雷击、是虫害、是病魔、是大自然的风刀霜剑!此时此刻,你是否会想到人生的艰辛与沧桑。你再进一步透过森林绿叶的间隙,细看地表横七竖八躺着的枯枝,那情景就像刚刚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经历了多少不幸,经历了多少拼搏,终于訇然倒下了。这时你会明白森林的土壤是因为枯枝而变得如此肥沃,是它们哺育了新的绿色生命,是其最后的无私奉献。
⑨枯枝与绿色生命同在,从而构成了一幅雄伟、壮丽的画卷,大自然真是一支神奇的画笔,细想这不也是人类与自然,开发与保护相互和谐、相互统一的杰作吗?枯树,这道独特风景线却给人以意想不到的启迪、联想、情趣和自然享受。
⑩枯树是原始森林生命的乐章;是原始森林的风骨。
枯树“枯”而不“朽”。
(1)(4分)文中天堂寨枯枝呈现了不同的特点,请结合②~⑥段内容,填写下表。
段落 天堂寨枯枝的特点
第②段 ①
第③段 ②
第④段 ③
第⑤段 执着的爱
第⑥段 ④
(2)(6分)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A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加点词语。
崎岖蜿蜒的山路上,迎面又是一棵枯树,正当你为之而叹息时,却发现枯树身上竟然又发了绿芽。
B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
枯树是镶嵌在翡翠上的一尊尊雕像,是大自然变迁的见证者。
(3)(5分)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 段画线句“枯树‘枯’而不‘朽’”的理解,并说说你由此联想到哪一类人。
(4)(6分)文章在写作手法方面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就其中一点进行分析。
五、作文。(60分)
13.(60分)按要求作文。
父亲为朱自清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温暖了儿子悲伤的心灵;昆明美好的风土人情点亮了困厄中汪曾祺黯淡的心灵;愚公移山的坚定信仰,激励我们勇毅前行……亲情是灯,温暖人心;风物是灯,点亮心灵;信仰是灯,指引方向……
请以“那盏灯,亮着”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700字。
2022-2023学年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八年级(下)开学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16分)
1.【答案】(1)A
(2)D
2.【答案】C
3.【答案】D
4.【答案】示例:我是长江中学的学生代表,我们学校准备开展编演课本剧活动,同学们想请您就如何编写课本剧给我们作一个专题报告,好吗?
二、阅读。(36分)
5.【答案】(1)A
(2)C
(3)D
6.【答案】(1)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2)败坏道德来求得生存,难道是我荀巨伯的行为吗?
(3)荀巨伯把友情看的比生命重要,舍生取义。由此可知,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友情重于生命,舍生取义。
7.【答案】(1)B
(2)语言通俗明快,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趣味。
8.【答案】A
9.【答案】(1)采菊东篱下
(2)浑欲不胜簪
(3)星河欲转千帆舞
(4)惊起沙禽掠岸飞
(5)无可奈何花落去
(6)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注意“携”的书写)
(7)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三、名著阅读。(7分)
10.【答案】(1)①昆虫记 ②法 ③法布尔 ④螳螂。
(2)示例一:片段一中“一动不动地待着”目光死死地盯住大蝗虫”“对方移动,它的脑袋也跟着悄悄转动”,作者通过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记录螳螂捕食蝗虫的过程,为读者展现了微小的昆虫世界中的一幕,富有画面感,十分有趣。
示例二:从片段二“我心灵手巧的膜翅目昆虫们”“为何又把你们抛弃了这么长时间呢”可知,法布尔把昆虫当作自己的朋友,关注昆虫活生生的生命过程,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体现着敬畏生命的情怀,这对我们如何看待生命会有有益的启迪。
四、现代文阅读。(31分)
11.【答案】(1)D
(2)D
(3)运用引用,引用宋代晁贯之在《墨经》中的语句,说明大规模砍伐松树加剧了墨源的匮乏,增强文章说服力和文化色彩。
12.【答案】(1)①一身傲骨 ③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④生命力顽强 ⑥无私奉献(呵护幼小的生命)。
(2)A.出乎意料,写出了枯树顽强的生命力。
B.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刻画出了枯树之美,表达了作者对枯枝的礼赞之情。
(3)枯树的“枯”是指树的生命已经衰竭;枯树的不“朽”是指它不断哺育新的绿色生命,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由此联想到那些已经退休而仍然发挥余热、无私奉献于社会的老人。
(4)第①段主要运用借物抒情的方法,营造一种美丽的氛围,自然引出本文描写的主要对象——枯枝,为下文的枯枝之美作铺垫。
五、作文。(60分)
13.【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