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题(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18 09:3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复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
C.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D.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2.宏观与微观相联系是化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受热时体积变大
B.夏天湿衣服干得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C.20mL酒精和2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40mL,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D.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对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所发生的一些客观事实,下列微观解释错误的是(  )
A.水银温度计中的水银受热膨胀,是因为汞原子的体积变大
B.双氧水能杀菌消毒,水不能,是因为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结构不同
C.使用75%的酒精杀菌消毒时能闻到酒味,是因为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
D.口罩不会隔绝氧分子,是因为氧分子体积非常小
4.用分子的观点分析“湿衣服晾干”的原因,合理的是(  )
A.水分子分解 B.水分子的体积变小
C.水分子不断运动 D.水分子之间有间隔
5.某矿泉水标签上印有的主要矿物质成分及含量如下(单位mg/L):Ca~20、K~3、Zn~0.06、F~0.02等。这里Ca、K、Zn、F是指(  )
A.原子 B.离子 C.元素 D.单质
6.“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我们能闻到琼花的香味说明了(  )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的体积很小
7.下列物种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液氧 B.水 C.二氧化碳 D.过氧化氢
8.下列示意图中能表示2N2的是( 表示氮原子)(  )
A. B.
C. D.
9.“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了(  )
A.分子之间有间隔 B.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
C.分子的体积变大 D.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10.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P2O5 B.C60 C.Ne D.NaCl
11.下列有关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能直接构成物质,分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B.原子中,质子数一定等于中子数
C.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
D.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是质子和电子
12.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原子可以构成物质的分子,有的原子能直接构成物质
B.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原子的质量却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原子不发生变化
D.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的一种微量气体。O3主要分布在距离地面10~50km的大气层中,形成所谓的臭氧层。O3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能吸收太阳光中绝大部分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与氧气(O2)不同,O3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气体,有鱼腥味。在一定条件下,O2可以转化为O3。研究人员分别在充满氧气、空气的反应器中,用臭氧分析仪监测紫外灯照射产生的臭氧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实验结果见图1。O3比O2活泼得多,是一种强氧化性气体,具有较强杀菌能力,可用于污水处理等工艺中。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研究了臭氧浓度与其杀茵效果的关系,结果见图2。
随着人们对认识的不断深入,的应用范围也在日益扩大。
(原文作者马桂霞、章燕等,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中O3的作用是   。
(2)O3的物理性质是   (写出一点即可)。
(3)从微观的视角说明O3与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填“对”或“错”)。
①O2转化成O3属于物理变化   。
②由图1可知,紫外线照射时间相同时,氧气产生的臭氧量比空气小。   
(5)由图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臭氧浓度范围内,   。
14.(1)历史上,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个个简单的、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现在你认为该观点   (选填“正确”或“错误”).
(2)现代化学上,镁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可知在化学反应中,镁原子易    (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镁离子,其离子符号表示为:    .
15.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学科的重要思维方式。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是两个微粒的结构模型示意图,这两个微粒是否属于同种元素?(    填“是或否”),依据是    。
(2)图2是几个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a为某原子结构示意图,该原子的元素的化学性质与    (选填字母)的化学性质相似;
②图b表示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    (用化学符号表示)。
③上述粒子中,属于阴离子的是    (选填字母)。
(3)某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探究分子运动的有关情况,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①按图3进行实验,有明显现象的烧杯是    (填“甲”或“乙”),该现象说明    (从微观角度解释)。
②按图4进行实验时,在A试管中倒入适量浓氨水,B试管中放入一张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
(ⅰ)一段时间后观察到    的现象;
(ⅱ)小明发现图4实验完成需等待较长时间,他采取    (填实验操作)的方式,很快就观察到了现象,这说明    。
16.征服原子——揭开原子的神秘面纱
伟大的科学家费曼说:“假如只允许把人类的科学史压缩成一句话,它就会是——一切东西都是由原子构成”。人类在探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历史长河中,充满了智慧。
(1)1803年,近代化学之父,英国科学家道尔顿(Dalton J)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道尔顿原子论”:一切物质都由原子构成,原子很小、呈圆球状、不可再分……但由于受当时实验条件限制,道尔顿无法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
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有些物质也是由分子构成,原子的基本工作形式是分子。
1897年,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   ,进一步发展了原子、分子论。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    中的观点。
1911年,卢瑟福又通过实验,推测原子是由   构成,并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现代原子结构理论。
(2)道尔顿的原子论,不是事实的归纳,而是思维的产物,体现了直觉和想象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   。
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   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17.请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已知氨气与盐酸反应可以生成氯化铵.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具有挥发性)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不接触),就有大量白烟产生,如图所示.请解释白烟产生的原因.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解答】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A错误;分子的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B错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C错误;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D正确。
【分析】根据分子的定义及性质分析,分子很小;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 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即为一种物质构成的,属于纯净物。
2.【答案】A
【解析】【解答】A、温度计受热时水银柱上升,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而不是体积)受热时变大,故解释错误,符合题意;
B、湿衣服晾在太阳底下干得快,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C、20mL酒精和2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4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D、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因为毒品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缉毒犬闻到毒品气味,故解释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进行分析。
3.【答案】A
【解析】【解答】A. 水银温度计中的水银受热膨胀,是因为温度升高,汞原子的间隔变大造成的,故错误,符合题意;
B. 过氧化氢分子和水分子的结构不同,所以二者的性质也不相同,双氧水能杀菌消毒,水不能,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所以使用75%的酒精杀菌消毒时能闻到酒味,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分子的体积非常小,所以口罩不会隔绝氧分子,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进行分析。
4.【答案】C
【解析】【解答】湿衣服晾干是湿衣服上的水分子不断运动到空气中的结果;
故答案为:C
【分析】根据湿衣服变干是水分子从衣服上运动到空气中分析。
5.【答案】C
【解析】【解答】物质中的成分不论以何种状态存在,其质子数不变,故题目中的Ca、K、Zn、F是指元素。故答案为:C。
【分析】某矿泉水标签上印有的主要矿物质成分及含量如下(单位mg/L):Ca~20、K~3、Zn~0.06、F~0.02等.这里Ca、K、Zn、F是指元素,它们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6.【答案】A
【解析】【解答】A、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闻到琼花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分子的特性“小、动、空”回答。
7.【答案】A
【解析】【解答】解:A、液氧是由氧分子构成,正确;
B、水中不含有氧分子,错误;
C、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含有氧分子,错误;
D、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不含有氧分子,错误;
故选A.
【分析】物质中含有氧气的分子即是该物质中含有氧气,据此进行判断分析即可.
8.【答案】A
【解析】【解答】A、该图表示2个氮气分子,符合题意;
B、该图表示为4个氮原子,不符合题意;
C、该图表示为2个氮原子,不符合题意;
D、该图表示1个氮气分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根据 2N2 表示2个氮气分子分析。
9.【答案】D
【解析】【解答】解:“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的香味。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分子的特性分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子之间有间隔
10.【答案】D
【解析】【解答】A、P2O5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五氧化二磷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B、C60是由C60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C、氖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是由氖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D、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根据稀有气体、金属等由原子构成,五氧化二磷、C60等由分子构成,盐类物质由离子构成分析。
11.【答案】C
【解析】【解答】A、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中子数约等于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质子数和中子数不一定相等,不符合题意;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只能重新组合,符合题意;
D、电子质量很小,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是质子和中子,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A、根据分子、原子、离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分析
B、根据原子中不一定有中子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进行分析
D、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分析
12.【答案】D
【解析】【解答】A. 原子可以构成物质的分子,有的原子能直接构成物质,不符合题意;
B. 相对于原子来说,原子核的体积很小,但原子的质量却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不符合题意;
C.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原子不发生变化,不符合题意;
D.原子核不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例如氢原子没有中子,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A、根据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可构成分子可直接构成物质分析;
B、根据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分析;
C、根据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分析;
D、根据氢原子核中无中子分析。
13.【答案】(1)吸收太阳光中绝大部分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2)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气体,有鱼腥味
(3)O3和O2的分子构成不同
(4)错;错
(5)臭氧浓度越大,其杀菌效果越好
【解析】【解答】(1)由题干信息可知:大气中O3的作用是吸收太阳光中绝大部分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故填:吸收太阳光中绝大部分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2)由题干信息可知:O3的物理性质是通常状况下是淡蓝色液体,有鱼腥味,故填:淡蓝色(合理即可);
(3)从微观的视角说明O3与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O3和O2的分子构成不同,故填:O3和O2的分子构成不同;
(4)①氧气和臭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不同的单质,O2转化成O3,属于化学变化,说法不正确,故填:错;
②在一定条件下,O2可以转化为O3,根据由图1可知,紫外线照射时间相同时,氧气产生的臭氧量比空气多,说法不正确,故填:错;
(5)由图2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实验研究的臭氧浓度范围内,臭氧浓度越大,其杀菌效果越好,故填:臭氧浓度越大,其杀菌效果越好。
【分析】(1)根据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绝大部分的紫外线分析;
(2)根据物理性质是不需化学变化表现的性质分析;
(3)根据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分析;
(4)根据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紫外线照射时间相同时,氧气产生的臭氧量比空气多分析;
(5)根据臭氧浓度越大杀菌效果越好分析。
14.【答案】错误;失去;Mg2+
【解析】【解答】解:(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内部有一个相对较大的空间,故道尔顿的观点是错误的.
(2)镁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镁原子需要失去2个电子,才能形成相对稳定结构,形成带有2个单位的正电荷的镁离子,用符号记为Mg2+.
故答案为:(1)错误;(2)失去;Mg2+.
【分析】(1)根据原子的结构进行分析判断.
(2)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
15.【答案】(1)否;质子数不同
(2)b;得到;O2﹣;d
(3)甲;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滤纸条从左至右依次出现红点;加热;温度升高
【解析】【解答】(1)图1是两个微粒的结构模型示意图,这两个微粒不属于同种元素,依据是其中质子数不同。
(2)①a与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二者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②图b表示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形成氧离子,符号为:O2-。
③上述粒子中,在d属中质子数17小于电子数18,属于阴离子。
(3)①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运动到烧杯甲中,与烧杯甲中的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该现象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②(ⅰ)一段时间后,滤纸条从左至右依次出现红点,是因为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运动到酚酞试液中时,与水结合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ⅱ)加热可以加速分子运动,所以发现滤纸上的酚酞溶液需等待较长时间才变红,应采取加热方法,就很快观察到相同现象,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
【分析】(1)根据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同分析。
(2)①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分析。
②根据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分析。
③根据在阴离子中质子数小于电子数分析。
(3)①根据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气分子运动到烧杯甲中,与烧杯甲中的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的酚酞试液变红色分析;
②(ⅰ)根据氨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分析;
(ⅱ)根据加热可以加速分子运动分析。
16.【答案】(1)电子;原子不可再分;原子核和核外电子
(2)推理;模型
【解析】【解答】(1)汤姆森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汤姆森主要是纠正了“道尔顿原子论” 中原子不可再分的观点。卢瑟福通过实验,推测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2)在科学研究中,像汤姆森和卢瑟福这样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的过程叫做推理。原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粒,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原子的结构,这三位科学家都运用了模型来表达他们的理论成果。
【分析】根据原子的结构及原子的论的提出进行分析
17.【答案】解:因为浓氨水和浓盐酸都有挥发性,氨气分子和氯化氢分子相遇发生反应,在空气中生成了氯化铵的固体小颗粒,所以将分别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不接触),就有大量白烟产生.
故填: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氯化氢气体能与氨气化合生成了氯化铵颗粒.
【解析】【分析】根据浓盐酸易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能与氨气化合生成了氯化铵颗粒分析回答.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