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4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烛之武退秦师》课件(共4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8 18:00: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3张PPT)
烛之武
退秦师
左传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论语》中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自古至今,我国就有很多优秀的外交使节们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使命,最大限度地维护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故事的主人公被后人评价为“五论救弱国,妙语退秦师”。我们看看他是用哪五论,如何妙语退秦师的。
导 入
中国四大外交官
耿爽
面对外国记者的各种刁难问题,他总是在不经意间给人“温柔一击”,常常使用成语、俗语回击,让外国记者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多次犀利反驳、邪魅笑容、谈笑间就成了无数人心中的金句男神,他的“耿式”微笑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汪文斌
在面对提问时,这个男人霸气外露,但周身洋溢着儒雅之风,似一个翩翩君子。年过半百,从青丝到白发,唯一不变的是他那颗爱国的心,他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形象征服了许多网友的心他的言语刚柔并济,面对各国记者的刁难,他面容坚定,言辞犀利,获得了广大国人的认可。
华春英
在面对友好时,她以礼相待;在面对挑衅和污蔑时,她霸气回怼。每一次都可以智胜,每一次都巧妙的让对方无懈可击。她就是我们的“迎春花”,带着独有的善意和温柔站在这个外交战场上,毫不畏惧。
赵立坚
尽管他生来一副温文尔雅的亲和形象,但在外交战场上,他思维缜密,聪明果断,时常用一句句犀利的语言或者一次次刚强的举措,给对手致命一击。
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姓姜,氏丘,名明,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而年辈稍晚。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作家作品
《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为儒家经典《春秋》作注解。
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作家作品
传:指“文字记载”,这里指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各国大事,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如:赵盾弑其君。弑:指子杀父、臣杀君。)
微言大义:包含在精微语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贺循将其评价为“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僖公三十年,春王正月。晋人、秦人围郑 。”
《春秋》用六个字简明扼要概括了这个事件。而《左传》在叙述秦晋围郑这场事件时,情节跌宕起伏叙事详细。可以说,正因为《左传》才有了“春秋”的生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在这宏大叙事中寻找历史生活的细节,品鉴这其中鲜活的人物。
春秋笔法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左传》
编年体: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三国志》
纪传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国语》《战国策》
国别体: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资治通鉴》
通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断代史:
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书体例。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纪事本末体:
史书体例
公元前630年秦晋围郑,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之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场战争。
背景知识
实质上:
郑国地理位置重要:
1.周天子东部屏障;
2.楚国北上争霸要道;
3.晋国东出、南下争霸要道。
——秦晋想要向外扩张领土。
围郑理由
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函( ) 氾( ) 佚( )
缒 ( ) 阙 ( ) 朝( )
逢( )
hán
fàn

zhuì
quē
zhāo
páng
读准字音
烛之武:
(动词使动用法,使......退)
(对象)
(人物,郑国大夫)
“退”:
秦师:
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
(4)《孙子兵法·谋攻》:“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本名武,此处指烛地叫武的人。
秦国军队
撤退
解 题
在秦王威风八面的朝堂,蔺相如轻启三寸不烂之舌,挫败秦王夺璧的阴谋,使宝璧平安归赵。
在群儒唇枪舌剑的进攻面前,诸葛亮轻动三寸不烂之舌,折服东吴的饱学之士,使孙刘迅速结盟。
在郑国危如累卵之际,老迈的烛之武轻摇三寸不烂之舌,虎狼之师不击自退,铁桶之围不攻自破。
烛之武在剑拔弩张的敌对情势下,是如何说服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护郑国的呢?
思考:本文主要围绕标题中的哪个字展开,依据这个字可以把本文划分为几个部分?
为何退

1
谁去退

2
如何退

3
退之果

4
解 题
第1段:秦晋围郑
第2段:临危受命
第3段:劝退秦师
第4段:晋师撤离
自由朗读,思考文章的叙事脉络是怎样的?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整体感知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介词,因为
状语后置
从属二主(数作动)
驻军(名作动)
并且,表递进
介绍背景
晋秦围郑
埋下伏笔
交代形势
秦晋围郑,来势凶猛;弱小郑国,危如累卵。
①这次围郑,晋国为了报复郑国,与秦国没有多大利害关系,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②两国军队没有驻扎在一起,也就为烛之武的说服分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课文探究
春秋时期形势简图
秦晋围郑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1、“无礼于晋” 晋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出亡至郑国,郑文公未以礼相待。当时重耳在齐国居住五年后离开齐国,继续流亡。期间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对重耳要以礼相待,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劝告,对重耳不礼。叔瞻又劝郑文公:“君不礼,不如杀之,且后为国患。”郑文公也不听。
背景介绍
秦晋围郑发生在鲁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
2、“贰于楚”——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晋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成为中原霸主,而郑国在这场战争中出兵帮助楚国,因此与晋国结怨。
背景介绍
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晋文公的姐姐是秦穆公的夫人,且晋文公是在秦穆公的帮助下才返回晋国为君的;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秦晋之好”比喻婚姻正来源于秦晋二国间的联姻。
秦穆公的夫人是穆姬,穆姬和晋文公重耳都是晋献公所生,只不过穆姬是嫡女,是晋献公夫人齐姜(此人正是春秋首霸齐桓公的女儿)所生,晋文公重耳是庶子,孤季姬所生。也就是说穆姬和晋文公重耳是同父异母姐弟,秦穆公是晋文公的姐夫。
晋文公重耳当年因“骊姬之乱”逃亡,到秦国时秦穆公把五个女儿嫁给了当时的公子重耳。这样一来,秦穆公还是晋文公的岳父。
秦晋之好
判断句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状语后置
主谓之间取独
假如

拜见
(秦国的)军队
(烛之武)推辞
壮年
尚且
不能

语气助词
及早
重用
表承接,才

答应
判断句
课文探究
思考1:烛之武一开始为什么没有答应?
烛之武,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晋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被推荐时,已经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佝偻,步履蹒跚。推辞的言语间流露出抱怨与不满。
思考2:烛之武最后为什么还是答应了?
(1)是郑伯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以国家大义晓之以理;
(2)是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且腹有良谋、成竹在胸。
未见其人
先知其才
问题研讨
思考3:文章怎么描写烛之武的?用了什么手法?
①语言描写;
②正侧面相结合。
在此也可窥见佚之狐知人善任的一面;还可窥见郑伯善纳谏的一面。
未见其人
先知其才
问题研讨
(1)烛之武:
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志士: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
知难而上的勇士:两军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
人物形象
分析本段三个人物的形象:
(2)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比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人物形象
分析本段三个人物的形象:
(3)郑伯:善于听取意见,敢于自我检讨,有随机应变的胸怀与谋略:
积极听取佚之狐的建议,让烛之武去秦国,且在烛之武流露出对之前待遇的不满之时,主动积极承认自己的过错,并耐心劝解烛之武为国分忧。
① 首先,“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用判断句诚恳地表明了态度,检讨过失,借此感染烛之武。从称谓看,用“吾”“寡人(谦称)”称呼自己,放下身段;用“子 (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称呼烛之武,表达了敬重之意。
② 其次,“恭维”。 一个“求”字,郑伯身为国君,却能放下身份,难能可贵;同时,较自然地向烛之武传达:“国难当头,拯救国家的重任非你莫属。”可见其谦卑、恭维之态。
③ 最后,“提醒”。“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巧用转折关系复句,提醒烛之武。一个“然”字,自然转换话题,急切委婉,绵里藏针,向烛之武传达出个人利益与国家息息相关、唇亡齿寒的道理。
思考5:品味郑伯劝说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在夜里 名作状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接着
使…灭亡,使动用法
状语后置
表修饰
越过
把...当作边邑
困难
为何
增加
形作动,
变雄厚
变薄弱
介词,拿
外交使者
把...当作
缺少东西
相当于“而”,连词,表目的,来
饶恕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取独
同“供”,供给
所+动,组成“所”字结构,代指动作的对象
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运。名作状
已经
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敬称
古文中,方位、时间名词出现在谓语动词前,一般活用为状语
课文探究
思考:赏析“夜缒”二字
这样的出城方式呼应前文“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的危急形势,秦晋的重重包围,郑国危在旦夕。另外,它还表现出烛之武,年纪大了,行动不便,面对危险,不顾自身安危去见秦伯的形象。
问题探究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曾经
给予
恩惠
许诺
名作状,早上
渡河
晚上
修筑防御工事
所+动,组成“所”字结构,代指动作的对象
宾语前置
同“餍”满足
已经
使...成为边界
延伸, 扩张
边界
削减
哪里
使动,使……削减/获利
相当于“而”,连词,表目的,来
希望
考虑
在东边,名作状
“悦”
结盟

守卫
于是
课文探究
①“秦晋围郑,郑既知亡”——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②“越国鄙远,亡郑陪邻”——阐明利害,晓之以理
③“舍郑无害,共其乏困”——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④“秦为晋赐,背信弃义”——以史为鉴,挑拨秦晋
⑤“阙秦利晋,唯君图之”——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思考: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赏析其高妙的劝说艺术。
层层深入
步步紧逼
春秋无义战! 利益至上
——分析利弊,利用矛盾,转移矛盾
问题探究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欲扬先抑,以退为进
阐明利害,动摇秦君
替秦着想,以利相诱
引史为例,挑拨秦晋
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示弱
离间
利诱
瓦解
挑拨
层层深入

步步紧逼
烛之武的说辞技巧
善于揣摩心理;
善于分析利弊;
善于利用矛盾;
讲究语言艺术。
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以“利”巧攻心理
以“害”巧析形势
以“史”巧施离间
烛之武说辞的艺术技巧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代指秦军
没有
那个人(秦穆公)
依靠
损害
表转折,却
同盟者
自己的
“智”
混乱相攻
联合一致
不符合武德
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离开
课文探究
晋国攻打郑国的原因是“无礼于晋”,晋文公退兵的原因是“不仁”“不知”“不武”,被古人赞为“有礼”,你怎样理解?
“不仁”
秦伯背盟,不仁不义,但晋文公毕竟受恩于秦,不能背信弃义。
“不知”
失去同盟,化友为敌。不符合晋国长远利益。
“不武”
讲求武德背后是胜负难料,不打无把握之仗。
根本原因“于晋无利”——
“春秋无义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的?
态度诚恳,勇于自责,并晓之以理
烛之武用哪些事实和事理说服秦伯退兵 其中哪一点最关键
亡郑不利于秦;存郑有益于秦;晋国过河拆桥,贪得无厌。
晋文公为什么不愿向秦军进攻
不仁,不知,不武
赏析人物形象
如此辞令,真无一字不妙,无一着不老靠圆密。——魏禧《左传经世钞》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刘勰《文心雕龙》
深明大义,以身许国的志士。
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勇士。
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左传》具有典型的写人叙事的白描艺术,请挑选文中的某个人物,说说写出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烛之武、佚之狐、郑伯、晋文公、秦穆公)
烛之武
赏析人物形象
烛之武
深明大义
临危受命
智勇双全
能言善辩
次要人物
郑 伯
虚心纳谏 勇于改过
佚之狐
知人善举 慧眼识珠
秦 伯
善于决策 善谋利益
晋 侯
头脑清醒 随机应变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赏析人物形象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离
亡郑利晋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行文脉络
详略得当:
这篇课文主要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其它枝节更是只字未提。从而做到繁而不杂,层次井然。
伏笔照应:
这篇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说明没有太多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晋侯、秦伯围郑”“国危矣”。
波澜起伏:
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大军压境——佚之狐荐烛之武——烛之武发辞——晋公平息烛之武的怨气——烛之武出使退敌成功——子犯建议攻秦兵——晋公再晓之以理,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写作特点
本文通过记叙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服秦军,解除郑国危机的故事,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反映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斗争的复杂性。
主旨
当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解读烛之武,我们的内心充斥着大义与感动,那一份大义,源于我们民族文化的最深处;那一份感动,源于我们对英雄的敬佩与感激。
在今天,我们重提烛之武身上所蕴含的担当傲岸的士人精神,一点都不过时。因为,每一代有每一代的长征,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英雄!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