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雷雨(节选)》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雷雨(节选)》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8 18:0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曹禺及作品,了解戏剧的相关知识。
2.梳理剧中的矛盾冲突,把握作品主题。
3.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动作化特征。
4.赏析剧中主要人物形象。
5.理解剧中台词的含意,鉴赏表达效果。
一座周公馆,在一天一夜间发生了诸多变故,公馆中的两代人都被卷入命运的漩涡之中——兄妹相恋,父子反目,继母与继子间的情感纠葛,曾经的恋人再度相见恍如隔世……
课文导入
1
戏剧常识
戏剧是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
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
塑造人物形象
揭示社会矛盾
反映社会生活
2
3
戏剧常识
戏剧常识
戏剧常识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1996)。中国现当代剧作家。祖籍湖北潜江市,生于天津。1925年开始演戏。现代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他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与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齐名。
余秋雨:“曹禺作为一位戏剧大师,不仅是中国话剧艺术的奠基者,而且是20世纪世界话剧艺术发展的一个杰出代表。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
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比较真实地描写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深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的家庭悲剧,预示着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动不可避免地即将发生
  《雷雨》是一出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是30年代的优秀话剧之一,在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 ——巴金
知人 论 世
1922年 入南开中学,入“南开新剧团”。
1925年 开始演戏。
1928年 入南开大学,
1930年 转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 品,特别喜欢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易卜生等人的作品。
1933年 23岁发表处女作《雷雨》,震惊文坛
1935年 发表《日出》,奠定了他在中国话剧史上 的地位。
另有《原野》《蜕变》《北京人》《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家》(改编巴金小说)等。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等。
知人论世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他青少年时代在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后,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代,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激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一个夏天的午饭后
周公馆的客厅里
剧本的舞台性:
必须遵循时空高度集中的原则
研读文本
《雷雨》节选
时间:
地点:
“三一律”是西方古典主义戏剧的主导原则,要求戏剧有时间、地点和行动(情节)的一致性。
(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
时间集中:一天(上午到午夜两点钟)
地点集中:鲁家,周家(周家的客厅,鲁家的住房)
事件集中:周家内部及与鲁家的矛盾冲突(爱情冲突、阶级冲突)
雷雨
话剧三一律原则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期中国某个闷热的夏日,在中国北方城市的一幢豪华住宅内,住着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董事长忙于矿务,庞大的住宅,只住着年轻的续弦夫人蘩漪、儿子周冲和前妻生的长子周萍。
周朴园的专横及长期的孤寂生活,使封闭在宅内的蘩漪几乎闷死、枯死。和她年龄相差无几的周萍对她表示了同情和爱慕,这使蘩漪犹如得到了雨露的滋润,重新有了生气。
但周萍慑于父亲的威严,耻于这种乱伦关系,对蘩漪逐渐疏远。怯懦、自私的周萍又与婢女四凤产生了恋情。蘩漪出于嫉妒,又不甘忍受周家两代人的欺凌,决心报复,她解雇四凤并让其母鲁妈接走。
而蘩漪与周朴园所生的小儿子周冲是一个具有新思想的新青年,主张自由平等。对四凤产生了特别的好感,想和四凤一起去上学,过全新的生活。
剧情介绍
在外省帮佣的鲁妈得悉女儿被周家雇用继而又遭解雇,心急如焚地赶到周家,鲁妈正是30年前被周朴园引诱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侍萍。她是周萍的生母,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正准备与周朴园进行谈判。鲁妈在客厅与周朴园不期而遇。交谈之中,周朴园得知鲁妈竟是三十年前遭自己抛弃而自杀的梅侍萍,不禁愕然,惶恐不安。
他给鲁妈一张支票以赎前罪。鲁妈撕碎了支票后,拖着四凤回家。她要四凤发誓“再也不见周家人,否则就遭雷电劈死”。
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鲁大海冲入周公馆的客厅,指责周朴园不答应工人的合理条件,揭露周朴园发家的罪恶历史。周萍听到鲁大海对父亲的指责,竟在侍萍的面前动手打了鲁大海。
剧情介绍
当夜,周萍翻窗潜入四凤房内,被鲁妈发现。四凤跪着祈求母亲,告诉母亲自己已怀身孕。鲁妈顿觉天旋地转,最后她还是同意周萍带四凤远走高飞,无论生死永不准回来。于是四凤尾随着周萍到周家,正欲离家出走,被蘩漪发现、阻挠。
蘩漪唤出周朴园和二少爷周冲等人,当面揭露周萍与四凤的关系,并指着匆匆赶来的鲁妈和鲁大海,叫周萍认母、认弟。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了,鲁妈痴呆了,繁漪疯了,鲁大海出走了。
剧情介绍
人物关系图
周萍开枪自尽;
繁漪
周朴园
鲁侍萍
鲁贵
周冲
异母兄弟
父子
母子
继母子(情人)
父子
夫妻
周萍
鲁大海
兄弟
父子(雇佣)
母子
旧情人(主仆)
母女
夫妻
母子
父女
四凤
异父兄妹(主仆、情人)
四凤触电身亡;
繁漪疯了;
侍萍呆痴;
资产阶级家庭
贫民阶层家庭
同母兄妹
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身亡;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闷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故事的高潮、悲剧的发生都集中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
解题:
19
雷雨的象征意义:
“雷雨”具有象征意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也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整体把握
分析戏剧冲突,把握作品主题
思考1:尝试梳理出课文中出现的四组矛盾冲突,并加以分类概括。
①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爱情冲突;
②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父子冲突;
③周萍与鲁大海之间的兄弟冲突;
④鲁侍萍与周萍之间的母子冲突。
整体把握
分析戏剧冲突,把握作品主题
思考1:尝试梳理出课文中出现的四组矛盾冲突,并加以分类概括。
总结
①家庭感情矛盾。揭示家庭腐败荒淫,走向没落;
②阶级矛盾: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们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暴露社会矛盾激化,面临衰亡。
剧情分析
第一层:相遇述旧怨
第二层:相认生新恨
矛盾焦点:
三十年生死恩怨(爱情的纠葛)
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
(一)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的冲突;
剧情分析
聚焦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细读文本,关注对话,说说周朴园对鲁侍萍是真情还是假意?
人物形象
艺术作品要写得美,就要明确地把人的多样变化写出来。同一个人,有时是恶棍,有时是天使,有时聪明,有时坚强有力,有时十分脆弱。
——列夫·托尔斯泰
分析情节,把握形象
课文内容 性格特征
他为了迎娶富家小姐,和他的母亲在年三十夜里将侍萍和她刚生下三天的孩子赶出家门。 冷酷无情
他一直使用当年的旧家具,摆着侍萍的照片,保留着关窗的习惯。 伪善
他在和侍萍的谈话中得知侍萍还活着时,却不想见她;而在得知眼前所站的人就是侍萍时,他的第一反应居然是他没能躲过去,侍萍要来敲诈他。他怀念的只是当年温柔、贤惠且他以为已死去不会给他造成威胁的侍萍,只是寻求良心上的安慰。 虚伪、自私
在处理工人罢工事件时,他一方面进行血腥镇压,另一方面采取分化收买政策,并开除闹罢工闹得最凶的工人鲁大海。 阴险、奸诈
在与鲁大海的正面交锋中,他稳操胜券,不急不躁,对于鲁大海的斥骂,他不轻易发怒,保持冷静,说话简洁,打击性很强。 强硬、老谋深算
鲁大海揭露他的发家史。 冷酷无情、丧失人性、唯利是图
总体概括 周朴园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年轻时留过洋,是一家煤矿的董事长。节选部分主要刻画了他虚伪、自私、冷酷、强硬、老谋深算的性格特征。
分析情节,把握形象
课文内容 性格特征
年轻时在周家当女佣,与周朴园恋爱,生下两个儿子。但在第二个儿子出生的第三天,母子俩便被周家赶出大门,投河遇救,开始了新的苦难生活:嫁过两次人,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伺候人”。 贤惠、命运多舛、勤劳能干
30年的磨炼,使她更坚强了,使她不再相信周朴园的谎言,并拒绝了周朴园的资助。 坚强、有自尊
她并不想公开周、鲁两家的秘密,她相信“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她认为悲剧是天意,是命运造成的。 有封建伦理观念和“宿命论”思想
总体概括 鲁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迫害的旧社会劳动妇女。她善良、正直,备受屈辱,却又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和自尊。
人物形象
分析周朴园人物形象时,重点关注时间点
1、周朴园对过去的侍萍:
始乱终弃——
2、周朴园对“死去”的侍萍:
保留她在家时的习惯——
3、周朴园对面前的侍萍
凶相毕露、彻底决裂——
人物形象
过去的侍萍
上当受骗、听天由命——
善良软弱
现在的侍萍
撕毁五千元支票——
有骨气、有尊严
控诉罪行、憎恨罪恶——
清醒、自尊、坚强
唯一的要求就是“见见我的萍儿”——
纯洁、崇高的母爱
勤劳、善良、有尊严而又不得不屈服于命运的下层劳动人民。
人物形象
(二)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冲突
罢工与反罢工的尖锐矛盾(阶级斗争)
矛盾焦点:
劳资冲突
面对三十年未见的儿子,周朴园是什么样的态度呢?结合课文中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对话看一下。
面对多年前遗弃的亲生儿子,却没有一点父子顾念之情,而是将现实利益摆在第一位,始终以一种傲慢、一本正经的姿态对其进行打击,手段阴险老到,资本家面目毕露,足以体现他冷酷无情、狡猾的性格特点。
明知故问
教训
嘲笑讽刺
恶狠狠
立场坚定
斗争坚决
揭露、怒斥
父子相遇
阶级斗争
1
人物形象
通过鲁大海之口揭露了周朴园哪几大罪行?这些罪行的揭露体现了周朴园的什么形象特点?
收买工人代表;
血腥的发家史;
血腥镇压工人。
有力地揭露了他狠毒无义、奸诈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
通过鲁大海与周朴园的斗争,你认识了怎样的鲁大海?
幼稚而又缺乏斗争经验
有着可贵的坚定的阶级立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对资本家清醒而又深刻的认识。
人物形象
鲁大海的出现,使我们透过故事情节的阴郁氛围,看到了一丝希望和些许亮色。
工人阶级的真正代表
  他忠心耿耿地为工人弟兄争取权利,同资本家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尽管在这场斗争中他是失败者,被工厂开除,但他却表现出了工人阶级的大公无私和英勇顽强的反抗精神。当然,他有斗争经验不足,幼稚而又鲁莽等弱点。
四、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周朴园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样的?你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他用钱收买罢工代表,孤立大海,瓦解了工人的罢工。
阴险、毒辣、狡诈
第二场:从阶级斗争角度揭露其反动阶级本性。说明他是一个老奸巨滑而又冷酷无情的资本家。充分暴露了他残忍狠毒的阶级本性。
他开除自己的亲生儿子大海。
绝情
他指使警察开枪杀死罢工工人,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2200个小工发了断子绝孙的昧心财。
贪婪凶残
丧尽天良
人物形象
添加标题
①《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决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
②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请结合背景资料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并谈谈话剧以“雷雨”为题具有什么深刻的含义?(象征)
总结
剧本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艺术地反映了反动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的腐朽、糜烂的生活,揭露了资产阶级自私、虚伪的道德性,猛烈抨击了旧中国黑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展示出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命运,以及对受压迫者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雷雨》:
  鲁迅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雷雨》给我们展示的是人性中良知、温情的毁灭,揭示的是资产阶级冷酷无情的嘴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