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材分析:
《匆匆》一文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单元)的首篇精读课文,是现代作家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虽感伤却并不颓废,虽苦闷却并不消沉。行文围绕“匆匆”展开叙述,先写日子一去不复返的特点,再写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来去匆匆、稍纵即逝,作者思绪万千,由景及人,叹息不已。最后,发出内心的感叹,警醒自己惜时奋进。
作为一篇散文,它文词兼美,承担着文字传情达意的作用;作为习作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承担着引导学生从阅读名家作品中习得写作方法的重任,需要引导孩子学会“写什么”“怎么写”,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事、对物、对人的真情实感。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感受作品优美和生动的语言;能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
本课在优美的语言当中,饱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也许能读出文字里的时光易逝,却难以达成情感共鸣。
三、教学目标:
1.在制作“真情毕业文集”的任务中,能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和同学交流作者对时光匆匆流逝的惋惜、无奈、不舍、留恋以及要珍惜时间的情感,与之产生情感共鸣,并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作者的真情;
2.在制作“真情毕业文集”的任务中,能够通过抓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借助相关资料等方法,发现并能和同学交流作者用连续问句的方式直接表达情感和运用生活化事例具化抽象事物的方法抒发情感的表达真情的秘妙;
3.能够在作者表达的情感和写法的启发下,用文字记录自己对小学时光流逝的个性化情感,乐于和同学交流。
四、教学重点:
在制作“真情毕业文集”的任务中,能够通过抓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借助相关资料等方法,发现并能和同学交流作者用连续问句的方式直接表达情感和运用生活化事例具化抽象事物的方法抒发情感的表达真情的秘妙。
五、教学难点:
能够在作者表达的情感和写法的启发下,用文字记录自己对小学时光流逝的个性化情感,乐于和同学交流。
六、教学过程:主要学习任务(活动):
1.激发兴趣
孩子们,今年是我们彼此陪伴的第六年了,时间过得可真快呀!一眨眼,我们已经开学快一个月了,再一眨眼,我们就要和自己的小学生活说再见了。想到这里,你的心情怎么样?
2.播放视频——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3.教师总结
是啊,每一张照片都蕴藏着我们美好的回忆。如果我们将这些真情流露的瞬间变成文字,汇集成一本真情毕业文集,大家觉得怎么样?今天,我们就来向作家朱自清学一学,学习如何把对时光匆匆流逝的真情流变成文字,记录下来,为后续做我们自己的真情毕业文集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发布真实的任务,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走进”任务,生发主动实践、完成任务的内驱力,为后续课文的学习打下基础。
1.回顾课文,交流情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通过你反复的朗读,这篇文章朱自清在传达怎样的真情呢?——学生汇报:疑惑、无奈、惋惜、惆怅、留恋......
2.发布任务一
短短六百余字,就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时间匆匆流逝这么丰富的情感,那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做到的呢?
学习任务一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作者用什么方法来表达情感的,试着完成:
1.找到相关语句,写批注。 2.同桌交流,谈发现。
(一)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象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1.发现表达秘诀: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象。
2.试着用朗读表达情感。
(二)借日常生活的细碎琐事,化无形为有形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1.发现作者抓住“寻常小事”来写。感悟抓“寻常小事”来表达真情的好处——更能让人体会到时间无时无刻不在匆匆流逝。
2.再次发现,作者运用了排比和一连串的动词,拟人化时间,将时间飞快溜走的样子写的很有画面感。
3.试着用朗读表达情感。
(三)以连续追问等语言形式,化心情为心声。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发现:都是问句
2.勾连生活实际,感悟连续追问的表达好处:这么多个的问题,其实他都是在表达一个共同的意思,就是时间一去不复返,为什么他要一问再问呢?回想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3.教师小结:自清就是用这连续的11个追问,直接的,强烈的表达自己对时光匆匆流逝丰富的情感。
4.试着用朗读表达情感:想到了这么多,感受到了这么多,你想怎样去读呢?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通过抓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借助相关资料等方法,发现并能和同学交流作者用连续问句的方式直接表达情感和运用生活化事例具化抽象事物的方法抒发情感的表达真情的秘妙,产生想要应用的想法。
1.发布任务二:
学习任务二
其实,每个人对时间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也许你觉得时间很快,也许你觉得时间很慢,也许你觉得时间带给你的都是美好的回忆,也许......也许......六年的小学时光留给你的又是怎样的印象呢?请你学着朱自清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真情!
2.学生现场尝试运用方法,表达匆匆。
3.学生互相点评习作。
【设计意图】学生迁移表达,尝试由模仿到创作,抒发自己的情感。运用本课习得的表达方法,顺势爬坡,尝试表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朱自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几岁吗?出示:24岁。
此刻,你的心里是否有疑问?
出示资料,你们看朱自清18岁便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24岁,他已然成为文坛耀眼的新星,正是风华正茂,大展拳脚,建功立业的时候,为什么还会有这样的感慨呢?
1916年,18岁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17年,19岁升入北京大学本科哲学系;
1919年,21岁开始发表诗歌,出版处女作诗集《睡吧,小小的人》;
1920年,22岁北京大学大提前毕业,回江苏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母校任教,并创办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社,创办第一个诗歌杂志《诗》;
1921年,23岁加入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重要的作家之一;
2.指名说。
3.读资料。读读老师给你们的资料,可能有所发现。
学习任务三
默读资料一,边读边思:作者创作《匆匆》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提示:《匆匆》一文创作于1922年3月。
资料一
《匆匆》写于1922年3月,当时的中国正值五四运动落潮期。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点燃了民众的救国热情,但旧的东西还未摧毁,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于是在五四运动中被唤醒的一代青年作家,常常有着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感受,一腔报国热情无处安放,于是他们感到迷茫。
社会局势动荡不安,使朱自清对现实感到失落,常常有“看不清现在,摸不着将来”的强烈感受。因为徘徊于人生十字路口,找不到报效祖国的方向和人生奋斗的目标,所以朱自清感到无限空虚与惆怅,但他又不忍心虚度年华,在风尘中老去,仍然想要有所作为。
4.对于个人前途,国家未来,朱自清都感到无比迷茫。正是个人经历和社会局势的变化导致情感的变化,才会有感而发写下《匆匆》,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彷徨、忧伤。但是朱自清停留在这彷徨、忧伤之中了吗?
资料二
在写下《匆匆》半年后,1922年11月7日,在《给俞平伯的信》中,朱先生又说道:“生活中的各种过程都有它独立的意义和价值——每一刹那有每一刹那的意义与价值!”
1924年,朱先生在春晖中学为中学生做题为“刹那”的演讲时,又说到:“不要时时活在从前的黄金时代,也不要时时等待着将来的奇迹,更不能及时行乐,现在是最可努力的地方。”
5.教师总结:了解了先生的情志,再看《匆匆》一文,我们仿佛能在悲叹声中听出智者的叮咛:面对时间流逝,面对人生的迷茫期,不该任其摆布,不该消极沉沦,而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让每一刹那都过得富有意义。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体会作者情感的表达,深化拓展认知。
七、作业布置
1.拓展阅读朱自清其余作品,如《春》、《背影》,感受作者心中的希望和对生命的热情以及对父亲至真至深的申请,比较与《匆匆》在抒发情感上的异同。
2.自由练笔,有意识地将今日所学应用到自身的片段习作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