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A卷)
一、填空题
1. 文常填空。
《礼记》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由戴圣对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进行汇编而成的。戴圣, 时期经学家。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 ”。
【答案】西汉;大小戴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礼记》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由戴圣对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进行汇编而成的。戴圣,西汉 时期经学家。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 大小戴 ”。
故答案为:西汉;大小戴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2. 文常填空。
(1)庄子,名 , 时期哲学家,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齐名,并称为“ ”。他的代表作品为《 》。
(2)《庄子》又名《 》,是道家经文,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此书与《 》《 》合称“三玄”。
【答案】(1)周;战国;道;老庄;庄子
(2)南华经;老子;周易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庄子,名周,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代表作《庄子》。
(2)《庄子》,又名《南华经》。 三玄指的是《庄子》、《老子》、《周易》。
故答案为:(1)周、战国、道、老庄、庄子
(2)南华经、老子、周易
【点评】(1)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2)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3.我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对联,既赏心悦目,又陶冶情操,很多地方,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写的是醉翁亭、湖心亭,请你根据内容搭配成两副对联。要求先上联后下联。(只填序号)
①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②妙笔生花,可见可闻秋色赋
③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 ④倾心治邑,同忧同乐醉翁亭
醉翁亭: 湖心亭:
【答案】②④;③①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注意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和谐(上下联平仄相反或者平仄交替);结构相衬(语法结构一致);节奏相应(停顿的地方一致);内容相关(上下联内容相关)。 妙笔生花对倾心治邑。《秋色赋》作者是唐代黄滔。《醉翁亭记》作者是宋代欧阳修,所以②④排序。如月当空,亭比作明月当空,天为上。在人为目,西湖比作眼睛,湖为下。所以③①。
故答案为:②④;③①
【点评】本题考查对联。注意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和谐(上下联平仄相反或者平仄交替);结构相衬(语法结构一致);节奏相应(停顿的地方一致);内容相关(上下联内容相关)。
4.文学常识
(1)杜甫是 朝伟大的 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 ,称他的诗为 。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 。
(2)本诗的写作背景是“ 之乱”,这是指 和 两人发动的叛乱。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 、 、 和“三吏”。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 。
【答案】(1)唐;现实;诗圣;诗史;杜工部
(2)安史;安禄山;史思明;《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新安吏》;《潼关吏》
【知识点】其他常识;石壕吏;名人事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文学文化常识。学生要掌握杜甫的生平及作品。杜甫,唐朝,被称为”诗圣“,作品被称为”诗史“,因做过工部员外郎,被称为”杜工部“。《石壕吏》背景是安史之乱,这里的安史指安禄山、史思明。杜甫写了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故答案为:⑴唐、现实、诗圣、诗史、杜工部
⑵安史、安禄山、史思明、《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⑶ 《新安吏》、《潼关吏》
【点评】⑴⑵⑶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需要学生注意日常积累,掌握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年龄称谓、时间词、常见借代词。
5.(朔州期末)保尔的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 的精神、 的意志和 的高贵品质。
【答案】为理想而献身;钢铁般;顽强奋斗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二、默写
6.名句默写。
(1)《石壕吏》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是: ! !
(2)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体现他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 !
(3)《卖炭翁》中“ , ”两句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精疲力竭的情态。
【答案】(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卖炭翁
【解析】【分析】从提示语“ 《石壕吏》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 ”可知第(1)空应填“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从提示语“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体现他博大胸襟的句子 ”可知第(2)空应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从提示语“《卖炭翁》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精疲力竭的情态。 ”可知第(3)空应填“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注意“ 吏 ”" 啼 "" 厦 "" 俱 "" 庇 "" 歇 "等词语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第1空、吏呼一何怒;第2空、妇啼一何苦 ⑵第1空、安得广厦千万间;第2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⑶第1空、牛困人饥日已高;第2空、市南门外泥中歇
【点评】此题考查名句默写。做此类题,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三、语段阅读
课外阅读
人生的高度取决于阅读积淀的厚度、,与书籍相伴的人生,一定有生机,有价值: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活力,有内涵。①今年,我校的“书香校园”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评为全市“书香校园”示范学校。②为了进一步引导全校师生吸收经典著作的营养,提升人生境界为宗旨,学校决定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本期“经典阅读”活动推荐的名著是《童年》(高尔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名人传》(罗曼·罗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③阅读经典吧,经典著作会像雨露一样,滋润你干渴的心田,绽放你理想的花朵; 。
7.第①句中有一处语病,你的修改意见是: 。
8.第②句中出现成分的多余,可以删除“ ”,或者将“ ”改为“ ”。
9.仿照第③句画直线部分,在横线处补写语句。要求:语意连贯,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方法一致:字数可略有增减:写在下面空白处。
【答案】7.在“被”前加“我校”
8.为宗旨;为了;以
9.【示例1】会像阳光一样,照亮你前行的征途,融化你航程的坚冰。
【示例2】会像弯月一样,点亮你夜行的灯盏,停泊你漂泊的心灵。
【知识点】句子仿写;成分残缺;句式杂糅
【解析】【点评】(1) (2)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解答此题,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3)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观察例句,分析例句表现的主题,例句的格式,例句的修辞。
7.表意不明,产生歧义, 在“被”前加“我校”;
故答案为: 在“被”前加“我校” 。
8.细读材料可知,第三句主语与宾语搭配不当,应将“我校的‘书香校园”改为“我校在‘节香校园’”。第四句“为了进一步引导全校师生吸收经典著作的营养,提升人生境界为宗旨”句式杂糅,可删去“为宗旨”,也可将“为了”改力“以”。
9.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 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据此可仿写为:会像阳光一样,照亮你前行的征途,融化你航程的坚冰;
故答案为: 会像阳光一样,照亮你前行的征途,融化你航程的坚冰;
会像弯月一样,点亮你夜行的灯盏,停泊你漂泊的心灵。(言之有理即可)
四、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
[宋]孙 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10.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
1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0.诗人通过烟雨打湿黄昏的情景,生动可感地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
11.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清新的乡村美景的点染以及对烟雨黄昏中悠然独立的渡人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乡间静谧悠闲生活的向往。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赏析之炼字。炼字题注意:①这个字含义;②这句话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特点;③作用是什么,表达诗人何种情感、观点。答题时注意结合古诗内容去答。
(2)本题考查古诗情感分析。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结合作者生平背景分析古诗情感。情感分析注意不要少点。
【译文】
在河边的小村子里,有几间茅屋,屋前杨柳依依,翠绿色的柳条辉映着门窗。
河边渡口有人独自站着唤渡。虽然时值黄昏,烟雨茫茫,但摆渡人仍不慌不忙,披蓑戴笠站在烟雨之中,不顾浑身湿透。
10.湿,湿透,打湿。写了虽此刻时值黄昏,唤渡人却仍不慌不忙,披蓑戴笠站在烟雨之中,不顾浑身湿透的样子。景物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哪怕是连连传来的唤渡声,也只不过像是扔到浩淼的湖水里的小石子,只能在湖面上掀起几小圈涟漪,并没有打破静谧,更凸显此刻雨中黄昏清幽的韵味。
故答案为:诗人通过烟雨打湿黄昏的情景,生动可感地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
11.几间茅屋的水边小村,杨柳扶疏,门窗尽绿。渡口有人在唤渡。虽然时值黄昏,唤渡人却仍不慌不忙,披蓑戴笠站在烟雨之中,不顾浑身湿透。景物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前两句,纯用景物写生方法;后两句,才点出了人物,传出了声音,但画面却显得更为静谧。这首诗着力描写乡里生活的萧散自得,突出了作者对乡间静谧悠闲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清新的乡村美景的点染以及对烟雨黄昏中悠然独立的渡人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乡间静谧悠闲生活的向往。
五、现代文阅读
(2024八下·东阳开学考)研学组走进浙江博物馆,感受神秘的东方文明。
材料一: “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在杭展出
本报讯 9月17日起,“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在浙江西湖美术馆展出,对三星堆感兴趣的观众可至现场,一睹文物真容。
据介绍,本次展览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协办。该展以古蜀王国两个最重要的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出土的典型文物为载体,包括青铜头像、青铜面具、金箔饰物、各类玉器、陶器等,一步步揭开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从古蜀先民的物质生活,到沟通天地的“巫”与祭祀,再到神秘多样的“神”,该展勾勒中国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古蜀历史文化的发展面貌,展现古蜀文明瑰丽奇幻、神秘浪漫的宗教礼仪及文化艺术成就。此外,古蜀先民夸张且大胆的审美思潮、充满寓言性质的神话传说,以及古蜀国由鼎盛转向衰亡的传奇故事,也将伴随着一件件文物走入我们的视野。
展馆共展出文物139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5件(组),由序厅、三个内容单元,以及尾厅构成。走进序厅,一件高 262 厘米的青铜立人像矗立于展馆入口,它的神秘与威严,好似在召唤着观众一起探索古蜀文明。第一单元“人间物语古蜀先民的物质生活”,从古蜀人的生存环境,介绍他们的物质生活,探讨古蜀文明产生的条件。第二单元“群巫之舞一古蜀先民的祭祀大典”,介绍古蜀社会中最为重要的职务“巫”,帮助观众了解“巫”的人员构成,并介绍古蜀国祭祀活动使用的各种器物。第三单元“神国万象——古蜀先民的信仰之源”。人们在三星堆、金沙遗址发现了大量与太阳、鸟、虎、蛙、蛇等自然景象或生物有关的意象。结合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本单元向观众介绍古蜀人的原始信仰和世界观。
该展利用“人—巫—神”的故事线将古蜀文明置于古代文明的视角中进行解读,通过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带领人们一步步揭开古蜀谜团,让古蜀文明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不只是“神秘”,还有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让观众感受到包含古蜀文明在内的中华文明的宽容与博大精深。
(《美术报》)
材料二: 这个展馆突然火了!浙博最新通知:延长开放时间,改为现场购票
中秋假期第一天,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的西湖美术馆的“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览吸引了大量观展游客。
有游客在抖音上传了展馆外拍摄的视频,在视频中,展馆外等待的游客不少。浙江省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开展后参观人数比较多,我们也在和合作方沟通中。”
19日晚,浙江省博物馆发布关于“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最新观展公告——针对中秋假期第一天“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观展人数较多以及部分观众的建议,浙江省博物馆对预约、购票、参观等服务做如下调整:
中秋国庆假期延长开放时间、增加观展人数。为更好地服务观众,中秋和国庆假期期间,浙江西湖美术馆“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的闭馆时间从 17 时延长至晚上20时,展览每天预约人数从2 000 人增加至 3 500 人。其中 9:00-13:00 时间段可预约人数1 300人,13:00-17:00时间段可预约人数1 500人,晚上17:00-20:00时间段可预约人数700人。
暂停网上售票,采取线上预约、现场购票的模式。线上预约仅支持预约当天观展时间观众预约成功后,凭预约码现场购票。预约通道:搜索微信公众号“浙江省博物馆”,点击菜单栏“参观预约”“参观预约”“浙江西湖美术馆”(此为本次收费展唯一预约平台)。针对之前没有购票的观众,请先线上预约,后至现场购票。针对之前已经购票的观众,请进入浙江省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浙江西湖美术馆观展。
(《钱江晚报》)
12.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在杭展出》这则新闻属于消息,结构按照“金字塔结构”,导语放在首段,简洁交代“三星堆”在杭展出的主要事实,后文是对展览更具体详细的介绍。
B.我们可以在欣赏文物的过程中,领略古蜀先民理性严谨的审美思潮、充满寓言性质的神话传说,以及古蜀国由衰转盛的传奇故事。
C.同学们选择普通的周末(非国庆中秋假期)前往观看“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览,可选在晚上7:00,场馆还未闭馆。
D.该展通过一件件文物及其故事,揭开了古蜀文明神秘的谜团,让观众对历史心存敬畏之心,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宽容与博大精深。
13.阅读材料一,根据新闻内容,选择采访对象,推测采访问题,请还原采访提纲。
采访 对象 ①下列选项中 最有可能是本文的采访对象。 A.浙江省博物馆经理 B.三星堆博物馆工作人员 C.参加展览的观众
采访 目的 了解展览的布局情况及其意义。
采访 问题 a.此次展览共计多少文物? b.② c.这样布局有什么重要意义吗?
14.小博和小展两名同学对这两则新闻内容展开了讨论,下面是他们的讨论片段。
①小博:我觉得材料一的标题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我想改换一个,【甲】《神秘“三星堆”亮相西子湖畔》和【乙】《三星堆文物来杭州,观众直呼大开眼界》这两个标题,你觉得哪个更好?
小展:我觉得换成【 】更好(填“甲”或“乙”),因为
小博:你说得有道理。
②小博:准确性是新闻语言的第一特点,在材料一、材料二中我感觉作者在下面这两句话的表述上十分严谨,你能选择一句分析吗?
A.展馆共展出文物139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5件(组)。
B.中秋和国庆假期期间,浙江西湖美术馆“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的闭馆时间从17时延长至晚上20时。
小展:我试试,我选【 】句,
③小博:新闻中引用别人的话,叫作“引语”。材料二中划线句就是引语,你找到了吗?
小展:找到了,此话一用,
(写出作用)
【答案】12.D
13.A;这些文物是怎样布置安排的?(关键词:布置或布局)
14.甲;该标题准确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三星堆"、地点"西子湖畔"是该新闻最有价值的要素,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同时该标题采用拟人的手法,"亮相"写出了"三星堆"像人一样展现自己的魅力,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乙】标题与内容不相符,新闻内容并没有提到观众的反应;【示例1】A;量词准确严谨(或标点准确),用"件或组"同时来修饰文物的数量,有些文物是单件统计数量的,有些文物是多件组合一体的,简洁又准确。【示例2】B 限定了团馆延长时间的时间段,只在中秋和国庆假期期间,不包含其他日期,用词准确严谨;从侧面体现了参观展馆观众数量之多,增添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照应了新闻标题,顺势引出下文浙江省博物馆更改增加允许参观人数的内容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引用;理解概括新闻主要内容;拟写新闻材料标题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材料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材料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新闻内容理解。读懂新闻内容,理解新闻大意。在新闻中找到对应句,理解新闻的采访对象即可。联系给到的采访问题,分析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问题合理得体即可。
(3)①②题考查选取新闻标题。注意新闻标题作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读者提供简要信息、作为线索、交代文章主要内容等,具体结合新闻内容分析即可。分析给到的标题能否满足上诉作用即可。
③④题考查新闻语言特点。读懂新闻内容,注意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数量等的词语,这些词能够体现新闻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⑤本题考查新闻引语作用。读懂新闻内容,理解新闻大意。从修辞手法、加点字、描写方法、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结构、五感、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语句含义及作用即可。
12.A:在杭展出的主要事实,错误。【材料一】第一段:本报讯 9月17日起,“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在浙江西湖美术馆展出,对三星堆感兴趣的观众可至现场,一睹文物真容。
B:理性严谨的审美思潮,错误。【材料一】第二段:此外,古蜀先民夸张且大胆的审美思潮、充满寓言性质的神话传说,以及古蜀国由鼎盛转向衰亡的传奇故事,也将伴随着一件件文物走入我们的视野。
C:晚上7:00,场馆还未闭馆,错误。【材料二】第四段可知非国庆中秋假期时,场馆正常开放时间是13:00-17:00。
D:正确
故答案为:D
13.【材料一】第二段:据介绍,本次展览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协办。采访对象应该是:浙江省博物馆经理。
设计问题合理,语言得体即可。结合给到的“c.这样布局有什么重要意义吗?”可知b问题应该是和“布局”相关,如文物如何安排摆放的,布局如何。
故答案为:A这些文物是怎样布置安排的?(关键词:布置或布局)
14.1)【甲】《神秘“三星堆”亮相西子湖畔》,交代新闻主要因素:事物、地点。语言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且“亮相”,拟人,语言生动,吸引读者注意力。
【乙】《三星堆文物来杭州,观众直呼大开眼界》,材料没有交代已经在杭州展出,没有观众。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
2)A.文物139件(组),一级文物65件(组),具体数字,直观明了,且文物的类型是组、是件,言语精准,让人了解文物的类型及数量,体现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B.中秋和国庆假期期间,闭馆时间从17时延长至晚上20时,强调只是在中秋和国庆假期延长闭馆时间,但是其他日期是不延长闭馆时间的,体现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3)通过浙江省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的话强调参馆人很多,是侧面描写。这不是编造的,是工作人员亲口承认的,增加新闻的真实性。照应标题“这个展馆突然火了!浙博最新通知:延长开放时间,改为现场购票”,引出下文浙江省博物馆对预约、购票、参观等服务做了调整。
故答案为:①甲
②该标题准确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三星堆"、地点"西子湖畔"是该新闻最有价值的要素,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同时该标题采用拟人的手法,"亮相"写出了"三星堆"像人一样展现自己的魅力,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乙】标题与内容不相符,新闻内容并没有提到观众的反应。
③ A,或者B
④【示例1】A 量词准确严谨(或标点准确),用"件或组"同时来修饰文物的数量,有些文物是单件统计数量的,有些文物是多件组合一体的,简洁又准确。
【示例2】B 限定了团馆延长时间的时间段,只在中秋和国庆假期期间,不包含其他日期,用词准确严谨
⑤从侧面体现了参观展馆观众数量之多,增添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照应了新闻标题,顺势引出下文浙江省博物馆更改增加允许参观人数的内容。
六、语言表达
15.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对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答案】【参考例文】
深秋,北风呼呼地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深深的皱纹,眼神暗淡无光。他仿佛进入了回忆。昨天晚上,天气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风,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门窗铛铛响,一家人都被吵醒了。忽然,狂风将屋顶上那薄薄的几层茅草卷了起来,刺骨的寒风钻进了屋子里,把孩子们冻得哇哇直哭。杜甫只好用薄得不能再薄、旧得不能再旧的硬“棉被”给孩子们盖好。这时,绵绵秋雨下了起来,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记忆能力和写作能力,大部分考生都能够做,但也不容易得满分。
【点评】这道题不但要求考生准确将诗歌翻译 下来,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融入自己合理的想象,形成一片小文章片段。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A卷)
一、填空题
1. 文常填空。
《礼记》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由戴圣对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进行汇编而成的。戴圣, 时期经学家。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 ”。
2. 文常填空。
(1)庄子,名 , 时期哲学家,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齐名,并称为“ ”。他的代表作品为《 》。
(2)《庄子》又名《 》,是道家经文,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此书与《 》《 》合称“三玄”。
3.我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的对联,既赏心悦目,又陶冶情操,很多地方,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下面四个句子,分别写的是醉翁亭、湖心亭,请你根据内容搭配成两副对联。要求先上联后下联。(只填序号)
①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②妙笔生花,可见可闻秋色赋
③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 ④倾心治邑,同忧同乐醉翁亭
醉翁亭: 湖心亭:
4.文学常识
(1)杜甫是 朝伟大的 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 ,称他的诗为 。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 。
(2)本诗的写作背景是“ 之乱”,这是指 和 两人发动的叛乱。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 、 、 和“三吏”。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 。
5.(朔州期末)保尔的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 的精神、 的意志和 的高贵品质。
二、默写
6.名句默写。
(1)《石壕吏》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是: ! !
(2)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体现他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 !
(3)《卖炭翁》中“ , ”两句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精疲力竭的情态。
三、语段阅读
课外阅读
人生的高度取决于阅读积淀的厚度、,与书籍相伴的人生,一定有生机,有价值: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活力,有内涵。①今年,我校的“书香校园”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评为全市“书香校园”示范学校。②为了进一步引导全校师生吸收经典著作的营养,提升人生境界为宗旨,学校决定开展“经典阅读”活动,本期“经典阅读”活动推荐的名著是《童年》(高尔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名人传》(罗曼·罗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③阅读经典吧,经典著作会像雨露一样,滋润你干渴的心田,绽放你理想的花朵; 。
7.第①句中有一处语病,你的修改意见是: 。
8.第②句中出现成分的多余,可以删除“ ”,或者将“ ”改为“ ”。
9.仿照第③句画直线部分,在横线处补写语句。要求:语意连贯,结构基本相同,修辞方法一致:字数可略有增减:写在下面空白处。
四、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
吴门道中二首(其一)
[宋]孙 觌
数间茅屋水边村,杨柳依依绿映门。
渡口唤船人独立,一蓑烟雨湿黄昏。
10.说说诗中使用“湿”字的好处。
11.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五、现代文阅读
(2024八下·东阳开学考)研学组走进浙江博物馆,感受神秘的东方文明。
材料一: “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在杭展出
本报讯 9月17日起,“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在浙江西湖美术馆展出,对三星堆感兴趣的观众可至现场,一睹文物真容。
据介绍,本次展览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协办。该展以古蜀王国两个最重要的遗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出土的典型文物为载体,包括青铜头像、青铜面具、金箔饰物、各类玉器、陶器等,一步步揭开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从古蜀先民的物质生活,到沟通天地的“巫”与祭祀,再到神秘多样的“神”,该展勾勒中国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古蜀历史文化的发展面貌,展现古蜀文明瑰丽奇幻、神秘浪漫的宗教礼仪及文化艺术成就。此外,古蜀先民夸张且大胆的审美思潮、充满寓言性质的神话传说,以及古蜀国由鼎盛转向衰亡的传奇故事,也将伴随着一件件文物走入我们的视野。
展馆共展出文物139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5件(组),由序厅、三个内容单元,以及尾厅构成。走进序厅,一件高 262 厘米的青铜立人像矗立于展馆入口,它的神秘与威严,好似在召唤着观众一起探索古蜀文明。第一单元“人间物语古蜀先民的物质生活”,从古蜀人的生存环境,介绍他们的物质生活,探讨古蜀文明产生的条件。第二单元“群巫之舞一古蜀先民的祭祀大典”,介绍古蜀社会中最为重要的职务“巫”,帮助观众了解“巫”的人员构成,并介绍古蜀国祭祀活动使用的各种器物。第三单元“神国万象——古蜀先民的信仰之源”。人们在三星堆、金沙遗址发现了大量与太阳、鸟、虎、蛙、蛇等自然景象或生物有关的意象。结合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本单元向观众介绍古蜀人的原始信仰和世界观。
该展利用“人—巫—神”的故事线将古蜀文明置于古代文明的视角中进行解读,通过文物及其背后的故事,带领人们一步步揭开古蜀谜团,让古蜀文明给观众留下的印象不只是“神秘”,还有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让观众感受到包含古蜀文明在内的中华文明的宽容与博大精深。
(《美术报》)
材料二: 这个展馆突然火了!浙博最新通知:延长开放时间,改为现场购票
中秋假期第一天,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的西湖美术馆的“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览吸引了大量观展游客。
有游客在抖音上传了展馆外拍摄的视频,在视频中,展馆外等待的游客不少。浙江省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开展后参观人数比较多,我们也在和合作方沟通中。”
19日晚,浙江省博物馆发布关于“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最新观展公告——针对中秋假期第一天“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观展人数较多以及部分观众的建议,浙江省博物馆对预约、购票、参观等服务做如下调整:
中秋国庆假期延长开放时间、增加观展人数。为更好地服务观众,中秋和国庆假期期间,浙江西湖美术馆“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的闭馆时间从 17 时延长至晚上20时,展览每天预约人数从2 000 人增加至 3 500 人。其中 9:00-13:00 时间段可预约人数1 300人,13:00-17:00时间段可预约人数1 500人,晚上17:00-20:00时间段可预约人数700人。
暂停网上售票,采取线上预约、现场购票的模式。线上预约仅支持预约当天观展时间观众预约成功后,凭预约码现场购票。预约通道:搜索微信公众号“浙江省博物馆”,点击菜单栏“参观预约”“参观预约”“浙江西湖美术馆”(此为本次收费展唯一预约平台)。针对之前没有购票的观众,请先线上预约,后至现场购票。针对之前已经购票的观众,请进入浙江省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预约浙江西湖美术馆观展。
(《钱江晚报》)
12.阅读材料一、材料二,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在杭展出》这则新闻属于消息,结构按照“金字塔结构”,导语放在首段,简洁交代“三星堆”在杭展出的主要事实,后文是对展览更具体详细的介绍。
B.我们可以在欣赏文物的过程中,领略古蜀先民理性严谨的审美思潮、充满寓言性质的神话传说,以及古蜀国由衰转盛的传奇故事。
C.同学们选择普通的周末(非国庆中秋假期)前往观看“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览,可选在晚上7:00,场馆还未闭馆。
D.该展通过一件件文物及其故事,揭开了古蜀文明神秘的谜团,让观众对历史心存敬畏之心,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宽容与博大精深。
13.阅读材料一,根据新闻内容,选择采访对象,推测采访问题,请还原采访提纲。
采访 对象 ①下列选项中 最有可能是本文的采访对象。 A.浙江省博物馆经理 B.三星堆博物馆工作人员 C.参加展览的观众
采访 目的 了解展览的布局情况及其意义。
采访 问题 a.此次展览共计多少文物? b.② c.这样布局有什么重要意义吗?
14.小博和小展两名同学对这两则新闻内容展开了讨论,下面是他们的讨论片段。
①小博:我觉得材料一的标题不能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我想改换一个,【甲】《神秘“三星堆”亮相西子湖畔》和【乙】《三星堆文物来杭州,观众直呼大开眼界》这两个标题,你觉得哪个更好?
小展:我觉得换成【 】更好(填“甲”或“乙”),因为
小博:你说得有道理。
②小博:准确性是新闻语言的第一特点,在材料一、材料二中我感觉作者在下面这两句话的表述上十分严谨,你能选择一句分析吗?
A.展馆共展出文物139件(组),其中一级文物65件(组)。
B.中秋和国庆假期期间,浙江西湖美术馆“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展的闭馆时间从17时延长至晚上20时。
小展:我试试,我选【 】句,
③小博:新闻中引用别人的话,叫作“引语”。材料二中划线句就是引语,你找到了吗?
小展:找到了,此话一用,
(写出作用)
六、语言表达
15.假如你是一位电视剧编剧(导演),打算写(导)一部有关杜甫的历史剧,结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你准备设计一些情节和画面,请进行合理的想象,把有关的画面描写出来,并适当加入对主人公动作、神态的描写。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西汉;大小戴
【知识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礼记》是中国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相传是由戴圣对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进行汇编而成的。戴圣,西汉 时期经学家。戴圣与叔父戴德曾跟随后苍学《礼》,两人被后人合称为“ 大小戴 ”。
故答案为:西汉;大小戴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2.【答案】(1)周;战国;道;老庄;庄子
(2)南华经;老子;周易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1)庄子,名周,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代表作《庄子》。
(2)《庄子》,又名《南华经》。 三玄指的是《庄子》、《老子》、《周易》。
故答案为:(1)周、战国、道、老庄、庄子
(2)南华经、老子、周易
【点评】(1)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2)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3.【答案】②④;③①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注意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和谐(上下联平仄相反或者平仄交替);结构相衬(语法结构一致);节奏相应(停顿的地方一致);内容相关(上下联内容相关)。 妙笔生花对倾心治邑。《秋色赋》作者是唐代黄滔。《醉翁亭记》作者是宋代欧阳修,所以②④排序。如月当空,亭比作明月当空,天为上。在人为目,西湖比作眼睛,湖为下。所以③①。
故答案为:②④;③①
【点评】本题考查对联。注意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和谐(上下联平仄相反或者平仄交替);结构相衬(语法结构一致);节奏相应(停顿的地方一致);内容相关(上下联内容相关)。
4.【答案】(1)唐;现实;诗圣;诗史;杜工部
(2)安史;安禄山;史思明;《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新安吏》;《潼关吏》
【知识点】其他常识;石壕吏;名人事迹;作家作品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文学文化常识。学生要掌握杜甫的生平及作品。杜甫,唐朝,被称为”诗圣“,作品被称为”诗史“,因做过工部员外郎,被称为”杜工部“。《石壕吏》背景是安史之乱,这里的安史指安禄山、史思明。杜甫写了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
故答案为:⑴唐、现实、诗圣、诗史、杜工部
⑵安史、安禄山、史思明、《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⑶ 《新安吏》、《潼关吏》
【点评】⑴⑵⑶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需要学生注意日常积累,掌握中外重要作家及其时代和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年龄称谓、时间词、常见借代词。
5.【答案】为理想而献身;钢铁般;顽强奋斗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6.【答案】(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卖炭翁
【解析】【分析】从提示语“ 《石壕吏》中反映官吏残暴对待百姓的句子 ”可知第(1)空应填“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从提示语“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体现他博大胸襟的句子 ”可知第(2)空应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从提示语“《卖炭翁》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精疲力竭的情态。 ”可知第(3)空应填“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注意“ 吏 ”" 啼 "" 厦 "" 俱 "" 庇 "" 歇 "等词语的书写。
故答案为:⑴第1空、吏呼一何怒;第2空、妇啼一何苦 ⑵第1空、安得广厦千万间;第2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⑶第1空、牛困人饥日已高;第2空、市南门外泥中歇
【点评】此题考查名句默写。做此类题,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答案】7.在“被”前加“我校”
8.为宗旨;为了;以
9.【示例1】会像阳光一样,照亮你前行的征途,融化你航程的坚冰。
【示例2】会像弯月一样,点亮你夜行的灯盏,停泊你漂泊的心灵。
【知识点】句子仿写;成分残缺;句式杂糅
【解析】【点评】(1) (2)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解答此题,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3)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观察例句,分析例句表现的主题,例句的格式,例句的修辞。
7.表意不明,产生歧义, 在“被”前加“我校”;
故答案为: 在“被”前加“我校” 。
8.细读材料可知,第三句主语与宾语搭配不当,应将“我校的‘书香校园”改为“我校在‘节香校园’”。第四句“为了进一步引导全校师生吸收经典著作的营养,提升人生境界为宗旨”句式杂糅,可删去“为宗旨”,也可将“为了”改力“以”。
9.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 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 据此可仿写为:会像阳光一样,照亮你前行的征途,融化你航程的坚冰;
故答案为: 会像阳光一样,照亮你前行的征途,融化你航程的坚冰;
会像弯月一样,点亮你夜行的灯盏,停泊你漂泊的心灵。(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0.诗人通过烟雨打湿黄昏的情景,生动可感地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
11.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清新的乡村美景的点染以及对烟雨黄昏中悠然独立的渡人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乡间静谧悠闲生活的向往。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生活杂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古诗赏析之炼字。炼字题注意:①这个字含义;②这句话描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特点;③作用是什么,表达诗人何种情感、观点。答题时注意结合古诗内容去答。
(2)本题考查古诗情感分析。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抓住诗句中的情感词,结合作者生平背景分析古诗情感。情感分析注意不要少点。
【译文】
在河边的小村子里,有几间茅屋,屋前杨柳依依,翠绿色的柳条辉映着门窗。
河边渡口有人独自站着唤渡。虽然时值黄昏,烟雨茫茫,但摆渡人仍不慌不忙,披蓑戴笠站在烟雨之中,不顾浑身湿透。
10.湿,湿透,打湿。写了虽此刻时值黄昏,唤渡人却仍不慌不忙,披蓑戴笠站在烟雨之中,不顾浑身湿透的样子。景物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哪怕是连连传来的唤渡声,也只不过像是扔到浩淼的湖水里的小石子,只能在湖面上掀起几小圈涟漪,并没有打破静谧,更凸显此刻雨中黄昏清幽的韵味。
故答案为:诗人通过烟雨打湿黄昏的情景,生动可感地写出了雨中黄昏清幽润泽的韵味。
11.几间茅屋的水边小村,杨柳扶疏,门窗尽绿。渡口有人在唤渡。虽然时值黄昏,唤渡人却仍不慌不忙,披蓑戴笠站在烟雨之中,不顾浑身湿透。景物中充满了诗情画意。前两句,纯用景物写生方法;后两句,才点出了人物,传出了声音,但画面却显得更为静谧。这首诗着力描写乡里生活的萧散自得,突出了作者对乡间静谧悠闲生活的向往。
故答案为: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清新的乡村美景的点染以及对烟雨黄昏中悠然独立的渡人形象的刻画,表达了作者对乡间静谧悠闲生活的向往。
【答案】12.D
13.A;这些文物是怎样布置安排的?(关键词:布置或布局)
14.甲;该标题准确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三星堆"、地点"西子湖畔"是该新闻最有价值的要素,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同时该标题采用拟人的手法,"亮相"写出了"三星堆"像人一样展现自己的魅力,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乙】标题与内容不相符,新闻内容并没有提到观众的反应;【示例1】A;量词准确严谨(或标点准确),用"件或组"同时来修饰文物的数量,有些文物是单件统计数量的,有些文物是多件组合一体的,简洁又准确。【示例2】B 限定了团馆延长时间的时间段,只在中秋和国庆假期期间,不包含其他日期,用词准确严谨;从侧面体现了参观展馆观众数量之多,增添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照应了新闻标题,顺势引出下文浙江省博物馆更改增加允许参观人数的内容
【知识点】新闻、材料类;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引用;理解概括新闻主要内容;拟写新闻材料标题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材料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材料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新闻内容理解。读懂新闻内容,理解新闻大意。在新闻中找到对应句,理解新闻的采访对象即可。联系给到的采访问题,分析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问题合理得体即可。
(3)①②题考查选取新闻标题。注意新闻标题作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为读者提供简要信息、作为线索、交代文章主要内容等,具体结合新闻内容分析即可。分析给到的标题能否满足上诉作用即可。
③④题考查新闻语言特点。读懂新闻内容,注意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数量等的词语,这些词能够体现新闻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⑤本题考查新闻引语作用。读懂新闻内容,理解新闻大意。从修辞手法、加点字、描写方法、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结构、五感、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分析语句含义及作用即可。
12.A:在杭展出的主要事实,错误。【材料一】第一段:本报讯 9月17日起,“人与神——神秘的古蜀文明”在浙江西湖美术馆展出,对三星堆感兴趣的观众可至现场,一睹文物真容。
B:理性严谨的审美思潮,错误。【材料一】第二段:此外,古蜀先民夸张且大胆的审美思潮、充满寓言性质的神话传说,以及古蜀国由鼎盛转向衰亡的传奇故事,也将伴随着一件件文物走入我们的视野。
C:晚上7:00,场馆还未闭馆,错误。【材料二】第四段可知非国庆中秋假期时,场馆正常开放时间是13:00-17:00。
D:正确
故答案为:D
13.【材料一】第二段:据介绍,本次展览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三星堆博物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协办。采访对象应该是:浙江省博物馆经理。
设计问题合理,语言得体即可。结合给到的“c.这样布局有什么重要意义吗?”可知b问题应该是和“布局”相关,如文物如何安排摆放的,布局如何。
故答案为:A这些文物是怎样布置安排的?(关键词:布置或布局)
14.1)【甲】《神秘“三星堆”亮相西子湖畔》,交代新闻主要因素:事物、地点。语言简单明了,让人一目了然。且“亮相”,拟人,语言生动,吸引读者注意力。
【乙】《三星堆文物来杭州,观众直呼大开眼界》,材料没有交代已经在杭州展出,没有观众。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
2)A.文物139件(组),一级文物65件(组),具体数字,直观明了,且文物的类型是组、是件,言语精准,让人了解文物的类型及数量,体现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B.中秋和国庆假期期间,闭馆时间从17时延长至晚上20时,强调只是在中秋和国庆假期延长闭馆时间,但是其他日期是不延长闭馆时间的,体现新闻语言的准确性。
3)通过浙江省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的话强调参馆人很多,是侧面描写。这不是编造的,是工作人员亲口承认的,增加新闻的真实性。照应标题“这个展馆突然火了!浙博最新通知:延长开放时间,改为现场购票”,引出下文浙江省博物馆对预约、购票、参观等服务做了调整。
故答案为:①甲
②该标题准确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三星堆"、地点"西子湖畔"是该新闻最有价值的要素,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同时该标题采用拟人的手法,"亮相"写出了"三星堆"像人一样展现自己的魅力,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乙】标题与内容不相符,新闻内容并没有提到观众的反应。
③ A,或者B
④【示例1】A 量词准确严谨(或标点准确),用"件或组"同时来修饰文物的数量,有些文物是单件统计数量的,有些文物是多件组合一体的,简洁又准确。
【示例2】B 限定了团馆延长时间的时间段,只在中秋和国庆假期期间,不包含其他日期,用词准确严谨
⑤从侧面体现了参观展馆观众数量之多,增添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照应了新闻标题,顺势引出下文浙江省博物馆更改增加允许参观人数的内容。
15.【答案】【参考例文】
深秋,北风呼呼地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深深的皱纹,眼神暗淡无光。他仿佛进入了回忆。昨天晚上,天气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风,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门窗铛铛响,一家人都被吵醒了。忽然,狂风将屋顶上那薄薄的几层茅草卷了起来,刺骨的寒风钻进了屋子里,把孩子们冻得哇哇直哭。杜甫只好用薄得不能再薄、旧得不能再旧的硬“棉被”给孩子们盖好。这时,绵绵秋雨下了起来,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记忆能力和写作能力,大部分考生都能够做,但也不容易得满分。
【点评】这道题不但要求考生准确将诗歌翻译 下来,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融入自己合理的想象,形成一片小文章片段。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