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B卷)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道家创始人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辩论。
C.《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 篇。《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秋水》。
D.《庄子》善于对所论述的抽象事理进行形象化的比拟,想象雄奇瑰丽,语言灵动而有气势。
2.(2023八下·铁岭期末)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
B.《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东汉经学家戴圣编篆的。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D.《马说》作者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马说》是《杂说》中的第四篇。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百年孤独》分别是西方上世纪20~70年代问世的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
B.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C.在经贸方面,尽管中美经贸关系将因中国入世而变得更加密切,但同时也应看到,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不但不会减少,反而可能还会增多。
D.你听说过山寨手机、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吧,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近郊的金河镇还出现了山寨派出所,这不得不让你赞叹他们的才能没有用在可以为社会作贡献的地方。
二、综合性学习
为提升同学们的劳动素养,学校拟开辟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请你参与相关活动。
4.任务一【布置文化墙】
为宣传农耕文化,筹备组准备在基地围墙上配上相关图画,请同学们一起参与讨论。
组长:我认为可以在墙上画常用农具。 看,这是我画的。
你:好主意! 同学们不一定认识这几种农具,我来注一下拼音,再用汉字写出来。
① (chú)头 (lián)刀 铁 (qiāo)
组长:不错啊! 这三个字有不少共同点,你是否也有发现?
你:考我? 这难不倒我,我可以从造字法、部首等角度去探究发现:
②筹备组准备在墙上配一副对联。 组长写好了上联“麦浪涌绿波 稼穑园前留愿景”,三位组员各自对了下联,请你挑选最合适的一个。
A.犁轻耕沃土 古今黎庶乐耕耘 B.田风传野籁 桑麻事内话来年
C.农桑扶社稷 千载耕耘皆事业
5.任务二 【命名种植园】
下图是劳动实践基地规划图。请你从古诗文中寻找灵感,参照B园区的命名方式,给C或D 园区命名,并解说你的创意。
古诗文提示:《钱塘湖春行》《卜算子·咏梅》《桃花源记》……
(规划方案:基地分为4个园区,分别种植粮食作物、蔬菜、树木和花卉。
◆命名解说:B园区种植蔬菜,取名为“蔬乐园”,创意来源于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中的“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用“蔬乐园”命名,既点明此处种植的是蔬菜,又能体现同学们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到的快乐和收获的满足。
6.任务三 【说服好朋友】
学校决定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基地的管理。 朋友小舟表示:我们平时学习忙,没有时间;再说也没种植经验,不能参与管理。 请你说服他。
三、名著导读
7.(2024九下·东阳开学考)《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核心:有醉心功名迂腐可笑者;有心艳功名泯灭人性者;有依仗功名而假意 清高者;有假托无意功名自命清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也有辞却功名释放个性者。以下人物属于哪种人 请任选一人结合小说情节加以简述。
周进 杜少卿 匡超人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8.“马”是古诗中比较常用的意象。下列哪一句中的“马”与以上两首古诗中的“马”意味最相似 ( )
A.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B.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9.李白诗中用“班马”,刘禹锡诗中用“疲马”,你觉得哪个用词更出彩 请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2023八下·月考)文言文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欲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节选自《商汤见伊尹》)
【注释】①伊尹:商初大臣,曾为奴求。②御;驾车。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是子不欲吾善也 ④因下彭氏之子
11.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食 之 则 耳 加 聪 目 加 明 则 吾 必 说 而 强 食 之 。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
13.【甲】文托物寓意,文中的“千里马”喻指人才,“食马者”喻指封建统治者。【甲】文中的“食马者”和【乙】文中的商汤对待人才分别是什么态度?
六、现代文阅读
(2024九下·东阳开学考)再读一篇,完成问 题。
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
①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
②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说过,古诗“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只是 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懂得和执着”。对照起来,如 今短视频中的人间百态、电视电影中的光怪陆离,凭借一时的耳目刺激,固然能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 但同那些积淀了千年的古典诗词相比,似乎少了些更有价值的审美层次。
③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在唐代的中央大学里就读着大量 “国际学生”。日本留学生晁衡考过了唐朝的科举,一度官至节度使。他代表大唐出使本国,王维为他赋 诗赠别:“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在长安国子监留学数年后科举及第,到南京出任深水县尉,写下了包含诸多诗词的《中山覆篑集》,成为朝鲜汉文学的开山之作。当我们读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了解到千余年围绕着中华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圈”,我们便不会妄自菲薄,丢掉中华民族的自信之魂。
④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那些风格各异的五言七言,好比一颗颗 时空胶囊,将千百年前人们的喜怒哀乐封装于此,穿越时空,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会发现,自己和那 些逝去的身影共享着中国人的古老情愫。“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这位 唐代的学生,好不容易抄完了课文,开始向老师撒娇:明天就是周末了,今天可以早点放我回去吗?诗 中吐露的急切之情和现在的孩子们又有什么不同呢?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爱用“海内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作临别赠言互相慰勉。遇到挫折时,我们仍常以“ ____,____ ”来自 我激励……百代之下,其情一也。
⑤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在这些方块字中,汉字的音韵和诗人的情感 互相激发,成为后代中国人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陶渊明在田园之间,虽箪瓢屡空,却诗酒做伴,怡然 自乐;七百年后的苏东坡,在被贬的逆境之中,翻阅着陶渊明的诗集,留下了 12 首与“偶像”对话的《和陶诗》,从中汲取着安贫乐道、悦纳生活的能量;陆游在南宋偏安一隅的屈辱中锐意进取,在狂风骤 雨中僵卧孤村,却仍渴望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斗;“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 嗣同面对铡刀,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慷慨就义……这些历久弥新的诗篇铸 就了现代的民族精神。
⑥现在的我们,为何还要读古诗?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 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选自光明网 2021.12,有删改)
14.结合语境,在第④段横线中填入合适的诗句( )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5.本文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请梳理选文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分论点一: ① 中心论点:③
分论点二: 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
分论点三: ②
16.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
17.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选文哪一段的论据?请加以阐述并说明理由。
长征途中,前有娄山天险,后有追兵将至。娄山关一场恶战令人心忧,而毛泽东主席则有着“雄关 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气与信心,正是从容不迫、英雄本色。
七、语言表达
18.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大力开展城镇化建设,继续实行退耕还林政策,混凝土路面通村到组,惠民工程通水通电通网到户,我们的家乡比以前更美啦。假如你的班级举办了以“家乡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字数在300左右。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分析】C:错误。《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的《逍遥游》。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2.【答案】B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马说;北冥有鱼;虽有嘉肴
【解析】【分析】B:东汉,错误。戴圣是西汉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3.【答案】C
【知识点】马说;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
A.成分残缺,应在“文学”后加上“作品”。
B.主谓搭配不当,应删去“问题”,或把“成熟”换为“解决”。
C.正确。
D.用词不当,应把“赞叹”换成“惊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然后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答案】4.锄;镰;锹;示例1:都是形声字,左边是形旁,右边是声旁。都是左右结构。 都是“钅”偏旁。 示例2:都是形声字,都用了“钅”偏旁。 示例3:这几个字都是“钅”偏旁,由此可推断这些农具是铁制造的。
5.C园区取名为“树怡园”,该名称创意来源于白居易《钱塘潮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树怡园”命名,既点明这里种的是树,还含蓄地表现了学生在该园区劳动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和怡然自得的美好心情。D园区取名为“如香园”,该名称出处为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以“如香园”为名,园名富有美感,既含蓄点明这里种的是花,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师生高雅情趣,培养高尚的情操。D园区取名为“落英园”,该创意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诗人笔下的桃花林,芳草遍地,落花纷纷,美不胜收。用“落英园”命名,富有文化气息,不但点明这里种的是花卉,还表明我们在基地里能欣赏四季花卉,提升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6.示例:小舟,参与基地的日常管理,能提升我们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劳动素养等。你说没时间,我们可以利用双休日等课余时间去基地。我们确实没啥经验,但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在实践中学习,积累劳动经验,增长各种本领。通过劳动实践和参与管理,我们既能学到本领,还能在劳动中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等精神,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我们一起去吧! 你说好吗?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活动设计;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3)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劝说。对于劝说类的语言表述,学生应在明确劝说对象的基础上做到表述的“简明、准确、连贯、得体”即可。
4.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①"chú头”的“chú”应为“锄”;②"ián刀”的“"ián”应为“镰”;③“铁qiāo"的“qiāo”应为“锹”;
④从造字法、部首等角度去探究。
故答案为:锄;镰;锹;都是形声字,左边是形旁,右边是声旁。都是左右结构。 都是“钅”偏旁。 都是形声字,都用了“钅”偏旁;这几个字都是“钅”偏旁,由此可推断这些农具是铁制造的。
5.本题考查活动设计。参照B园区的命名方式,给C或D园区命名,并解说你的创意即可。“树怡园”作为C园区的名称,同样蕴含了丰富的意义。首先,“树”字直接点明了这个园区的主要种植对象——树木。同时,通过引用“暖树”这一意象,也传达出园区内树木生长茂盛、绿意盎然的景象。其次,“怡”字则体现了同学们在劳动实践中所感受到的愉悦和满足。正如白居易在诗中描绘的早春景象带给人们的喜悦一样,同学们在种植和照料树木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自然的和谐。此外,“树怡园”的命名还寓意着对同学们美好未来的祝愿。树木是生命的象征,代表着成长和繁荣。在这个园区中,同学们通过亲手种植和照料树木,不仅学习了劳动技能,更培养了耐心和责任感。这些品质将伴随他们成长,成为他们未来成功的基石。
故答案为:C园区取名为“树怡园”,该名称创意来源于白居易《钱塘潮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树怡园”命名,既点明这里种的是树,还含蓄地表现了学生在该园区劳动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和怡然自得的美好心情。D园区取名为“如香园”,该名称出处为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以“如香园”为名,园名富有美感,既含蓄点明这里种的是花,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师生高雅情趣,培养高尚的情操。D园区取名为“落英园”,该创意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诗人笔下的桃花林,芳草遍地,落花纷纷,美不胜收。用“落英园”命名,富有文化气息,不但点明这里种的是花卉,还表明我们在基地里能欣赏四季花卉,提升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6.本题考查劝说。针对“朋友小舟表示:我们平时学习忙,没有时间;再说也没种植经验,不能参与管理”对小舟进行劝说即可,注意要讲明活动的意义,参与管理的好处,注意说话语气。
故答案为: 小舟,参与基地的日常管理,能提升我们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劳动素养等。你说没时间,我们可以利用双休日等课余时间去基地。我们确实没啥经验,但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在实践中学习,积累劳动经验,增长各种本领。通过劳动实践和参与管理,我们既能学到本领,还能在劳动中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等精神,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我们一起去吧! 你说好吗?
7.【答案】【示例1】周进,属于醉心功名迂腐可笑者。周进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 市井小民的轻蔑。他心地非常善良,欺负过他的人,他并不计较;对他好的人,他十分感恩。但始终坚 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 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在这个醉心于科举,而心术并未大坏的读书人身上,更可见出科举制对士子 灵魂的侵蚀之深。
【示例2】杜少卿,属于辞却功名释放个性者。杜少卿,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对于中国的 科举制度,杜少卿怀疑、反对八股科举,辞却征辟,拒绝入仕;对于封建礼教,杜少卿携妻游园、支持 逃婚抗婚、反对纳妾等。可得知他是“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的人。
【示例3】匡超人,心艳功名泯灭人性者。年少时他心地善良,事亲孝顺,是个淳朴可爱之人。在流 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 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 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 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①周进是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但又懂得感恩的人。他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周进性格中有丧失是非观念、陷入麻木不仁的状态的成分,这在他未得志时尤为明显,他逆来顺受,生活态度消极。但一旦发达,他便展现出忠厚和迂而不恶的性格,对曾经欺负过他的人并无报复或炫耀的念头,反而对有才华的晚辈竭尽全力帮忙提携。总体来说,周进这个人物形象反映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深远影响,揭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同时也展现了他内心的善良和感恩,是醉心功名迂腐可笑者。
②杜少卿,虽然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淤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第三十二回他说:“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当臧蓼斋对他说出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时,他笑骂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李巡抚荐举他入京做官,他用手帕包了头装病不去。有人要同他去会知县,他说:“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么!”这些言行,与《儒林外史》上追名逐利的风气恰成鲜明的对照,是辞却功名释放个性者。
③匡超人,因家境贫寒未能接受正规教育,生活困苦。在杭州期间,他结识了马二先生,并受到其影响,将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在马二先生的资助下,他回到家乡,勤奋学习,最终考中秀才。此后,他结识了杭州的一群假名士,如景兰江、赵雪斋等,这些人表面上追求诗歌唱和,实则醉心于功名富贵,对匡超人的思想产生了负面影响。匡超人的行为逐渐变得不择手段,他伪造公文,代替他人考试,甚至为了功名和富贵,不惜牺牲自己的道德和良知。他娶了恩师李本瑛的外甥女,利用李本瑛的提携,考取了国子监教习的职位。在京师期间,他为了避祸,与恩师李本瑛断绝了关系,并最终成为了一个虚伪、自私的人。 匡超人的故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下文人士子的道德沦丧和个体良知的泯灭,是心艳功名泯灭人性者。
故答案为:【示例1】周进,属于醉心功名迂腐可笑者。周进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他心地非常善良,欺负过他的人,他并不计较;对他好的人,他十分感恩。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在这个醉心于科举,而心术并未大坏的读书人身上,更可见出科举制对士子灵魂的侵蚀之深。
【示例2】杜少卿,属于辞却功名释放个性者。杜少卿,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对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杜少卿怀疑、反对八股科举,辞却征辟,拒绝入仕;对于封建礼教,杜少卿携妻游园、支持逃婚抗婚、反对纳妾等。可得知他是“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的人。
【示例3】匡超人,心艳功名泯灭人性者。年少时他心地善良,事亲孝顺,是个淳朴可爱之人。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 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 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类型。读懂名著内容,理解名著大意。结合人物具体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根据题目要求给人物分类即可。
【答案】8.D
9.示例一:“班马”用词更出彩。李白诗“班马”意思是离群的马,直接点明离别之意,用马的离群喻指人的离别,人马皆分别,更渲染了这浓重的离情别绪。
示例二:“疲马”用词更出彩。“疲马”是指疲惫的马,表明送客送得很远,让马儿都疲倦不已了,更能衬托出不舍离情之深,友人情谊之浓。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8.A选项中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出自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里的“马”是比喻战马的神速,与离别的情感无关。B选项中的“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出自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里的“马不前”表达的是行路的艰难,与离别的情感也不吻合。
C选项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出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里的“马”是描绘春游的景象,与离别的情感不相符。
D选项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马”一样,都是用来寄托对离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与题目中的两首古诗中的“马”意味最为相似。
故答案为:D
9.“班马”在李白的《送友人》中象征着离别的马,通过马的离群来象征人的离别,这种象征手法直接而深刻,让人感受到离别的伤感。“疲马”在刘禹锡的诗中则用来表现送客送得很远,以至于马都感到疲惫,这种描写通过马的疲惫来衬托出人的不舍之情,表达了深厚的友情。两种用词各有千秋,都可以说是出彩的。如果认为“班马”更出彩,可以说它用离群的马来象征离别的人,这种象征更加直接和强烈,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果认为“疲马”更出彩,可以说它通过马的疲惫来衬托人的不舍之情,这种描写更加细腻和感人,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友情的深厚。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而是根据个人的理解和感受而定的。
故答案为:“班马”用词更出彩。李白诗“班马”意思是离群的马,直接点明离别之意,用马的离群喻指人的离别,人马皆分别,更渲染了这浓重的离情别绪。
“疲马”用词更出彩。“疲马”是指疲惫的马,表明送客送得很远,让马儿都疲倦不已了,更能衬托出不舍离情之深,友人情谊之浓。
【答案】10.有时;方法;好;于是
11.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
12.①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得到,怎么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如果您想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询问他,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受到赏赐了!
13.【甲】文中的“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乙】文中的商汤重视人才,尊重人才。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马说;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甲】【乙】,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食马者和商汤对待人才的态度即可。
【译文】
【甲】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够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千里马的食量而喂养它。这匹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美好的才能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嘶鸣的时候,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面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
从前商汤将要前往去见伊尹,让彭家的儿子来驾车。彭家的儿子半路上问道:“您这是要去哪里?”商汤答道:“我将要去见伊尹。”彭家的儿子说:“伊尹,(只不过)是全天下中的一位普通的百姓。如果您想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来问他,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受到赏赐了!”商汤说:“这不像你知道的那样。如果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变得)更加灵敏,眼睛会(变得)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很高兴并努力吃(这个)药。伊尹对于我国,就好像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不想让我好啊!”
(商汤)于是叫彭家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
10.①翻译为: 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或:有时
②翻译为: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道:方法
③翻译为:这是不想让我好啊。善:好
④翻译为:(商汤)于是叫彭家的儿子下去。因:于是
故答案为:有时、方法、好、于是
11.例句翻译为:吃了它,耳朵会(变得)更加灵敏,眼睛会(变得)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很高兴并努力吃(这个)药。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耳加聪”和“目加明”并列,在“则、目”前面断句,在“明”后面断句。
故答案为: 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
12.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且、欲、等、不可得、安、千里、赐”。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不可得:不可能。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千里:指日行千里。赐:恩惠,恩德。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①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得到,怎么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如果您想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询问他,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受到赏赐了!
13.【甲】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为: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食马者”不知人、埋没人才。
【乙】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翻译为:伊尹对于我国,就好像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不想让我好啊!商汤重视人才,尊重人才。
故答案为:【甲】文中的“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乙】文中的商汤重视人才,尊重人才。
【答案】14.D
15.①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
②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
③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16.举例论证;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
17.应作为选文第5段的论据。因为材料内容通过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生动地论证了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不畏困难的精神以及坚定乐观的信念成了现代的民族精神。(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与第5段中陶渊明、苏轼等人的例子相互补充,从古今多维度论证了分论点。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中心论点;分论点;补充论据;举例论证;议论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句插入。读懂选项中诗句含义,理解横线处的句子语境,选择与语境相符合的诗句插入即可。
(2)本题考查议论文论点。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应是完整的陈述句。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论证方法是为了证明论点。
(4)本题考查补充论据。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真实可信)。论据的种类 ①事实论据:是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包括历史事实、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②道理论据:某种正确的理论、名言警句、公理等。理解段落大意,分析给到的材料是否与段落大意相吻合,吻合就可以作为补充的论据。
14.A翻译为:只望远方的亲朋都平安喜乐,哪怕现在隔着万水千山,沐浴在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们相聚时是一样的。 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B翻译为: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诗人直抒胸臆,身边没有知己好友,只能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
C翻译为: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组
D翻译为: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诗中抒写了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符合第四段横线处遇到挫折迎难而上永不言弃的语境。
故答案为:D
15.分论点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即可。
③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
⑤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
中心论点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即可。
⑥现在的我们,为何还要读古诗?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故答案为:①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
②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
③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16.举了新罗留学生崔致远的例子,是举例论证。崔致远,一个朝鲜人居然能在南京当官,写下的《中山覆篑集》还成为朝鲜汉文学的开山之作,让人感受到中国古诗的博大胸襟,感受到文化自信,论证了观点: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
故答案为:①举例论证
②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
17.这段文字写了毛主席在长征途中面对娄山关恶战时也淡定从容,充满豪气与信心的民族精神。是举例论证,能证明观点: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毛主席的例子和第五段中陶渊明、苏东坡、陆游、谭嗣同等人的例子一起,论证了观点: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所以这段文字可以作为第五段的论据。
故答案为:应作为选文第5段的论据。因为材料内容通过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生动地论证了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不畏困难的精神以及坚定乐观的信念成了现代的民族精神。(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与第5段中陶渊明、苏轼等人的例子相互补充,从古今多维度论证了分论点。
18.【答案】【参考例文】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家乡永远是养育我们的沃土,家乡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圣地,家乡永远是我们心灵的港湾。首先我抛砖引玉,说说我的家乡。我的家乡美如画!春天,这里草木吐出点点嫩芽,五颜六色的鲜花次第开放,家乡像个美丽的大花园。到了炎热的夏季,就去海里游泳,有套着游泳圈的小孩,有坐在岸边的老人,有正在游泳的年轻人,还有坐船艇的,热闹非凡,大家都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秋天,天高气爽,凉风习习,瓜果飘香,硕果累累,让人心旷神怡。冬雪一下,我们就打雪仗,堆雪人,皑皑白雪给大地披上了银装。这就是我的家乡,r6学们说美不美?我热情欢迎老师和同学们到我的家乡去做客。为了加强并深化大家对家乡的全面认识,增加对家乡的了解,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特举办这次“家乡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同学们畅所欲言,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吧。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马说
【解析】【分析】设计开场白,也是综合性学习题语言表达能力考查的常见题。做此题,首先要明白活动主题”家乡美“。回绕这个主题展开自己的开场白;其次还要在表述中谈谈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情感,接着谈谈近几年家乡的大变化,最后可对此次活动提出要求并宣布开始。
【点评】撰写开场白,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叙述中一定要回绕活动主题,并且要语言优美、情感充沛。结尾要对参加本次活动的成员提出活动要求。注意格式,有始有终。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B卷)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庄子是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道家创始人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
B.《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记叙了庄子与惠子二人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辩论。
C.《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 篇。《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的《秋水》。
D.《庄子》善于对所论述的抽象事理进行形象化的比拟,想象雄奇瑰丽,语言灵动而有气势。
【答案】C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解析】【分析】C:错误。《北冥有鱼》节选自《庄子》的《逍遥游》。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2.(2023八下·铁岭期末)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
B.《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道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东汉经学家戴圣编篆的。
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
D.《马说》作者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马说》是《杂说》中的第四篇。
【答案】B
【知识点】先秦诸子百家;马说;北冥有鱼;虽有嘉肴
【解析】【分析】B:东汉,错误。戴圣是西汉人。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注意积累,结合具体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注意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科举礼仪、年龄称谓、名号、历法、节气、官职、音律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课文上的知识点一定要掌握,这是根本,平时做题遇到的常识,是额外发展要记住。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百年孤独》分别是西方上世纪20~70年代问世的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
B.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C.在经贸方面,尽管中美经贸关系将因中国入世而变得更加密切,但同时也应看到,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不但不会减少,反而可能还会增多。
D.你听说过山寨手机、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吧,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近郊的金河镇还出现了山寨派出所,这不得不让你赞叹他们的才能没有用在可以为社会作贡献的地方。
【答案】C
【知识点】马说;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用词不当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及修改病句的能力。
A.成分残缺,应在“文学”后加上“作品”。
B.主谓搭配不当,应删去“问题”,或把“成熟”换为“解决”。
C.正确。
D.用词不当,应把“赞叹”换成“惊叹”。
故答案为:C
【点评】解答此类题要首先明确病句的原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然后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交流,多做题,就会掌握其中的规律。
二、综合性学习
为提升同学们的劳动素养,学校拟开辟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请你参与相关活动。
4.任务一【布置文化墙】
为宣传农耕文化,筹备组准备在基地围墙上配上相关图画,请同学们一起参与讨论。
组长:我认为可以在墙上画常用农具。 看,这是我画的。
你:好主意! 同学们不一定认识这几种农具,我来注一下拼音,再用汉字写出来。
① (chú)头 (lián)刀 铁 (qiāo)
组长:不错啊! 这三个字有不少共同点,你是否也有发现?
你:考我? 这难不倒我,我可以从造字法、部首等角度去探究发现:
②筹备组准备在墙上配一副对联。 组长写好了上联“麦浪涌绿波 稼穑园前留愿景”,三位组员各自对了下联,请你挑选最合适的一个。
A.犁轻耕沃土 古今黎庶乐耕耘 B.田风传野籁 桑麻事内话来年
C.农桑扶社稷 千载耕耘皆事业
5.任务二 【命名种植园】
下图是劳动实践基地规划图。请你从古诗文中寻找灵感,参照B园区的命名方式,给C或D 园区命名,并解说你的创意。
古诗文提示:《钱塘湖春行》《卜算子·咏梅》《桃花源记》……
(规划方案:基地分为4个园区,分别种植粮食作物、蔬菜、树木和花卉。
◆命名解说:B园区种植蔬菜,取名为“蔬乐园”,创意来源于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中的“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用“蔬乐园”命名,既点明此处种植的是蔬菜,又能体现同学们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到的快乐和收获的满足。
6.任务三 【说服好朋友】
学校决定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基地的管理。 朋友小舟表示:我们平时学习忙,没有时间;再说也没种植经验,不能参与管理。 请你说服他。
【答案】4.锄;镰;锹;示例1:都是形声字,左边是形旁,右边是声旁。都是左右结构。 都是“钅”偏旁。 示例2:都是形声字,都用了“钅”偏旁。 示例3:这几个字都是“钅”偏旁,由此可推断这些农具是铁制造的。
5.C园区取名为“树怡园”,该名称创意来源于白居易《钱塘潮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树怡园”命名,既点明这里种的是树,还含蓄地表现了学生在该园区劳动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和怡然自得的美好心情。D园区取名为“如香园”,该名称出处为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以“如香园”为名,园名富有美感,既含蓄点明这里种的是花,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师生高雅情趣,培养高尚的情操。D园区取名为“落英园”,该创意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诗人笔下的桃花林,芳草遍地,落花纷纷,美不胜收。用“落英园”命名,富有文化气息,不但点明这里种的是花卉,还表明我们在基地里能欣赏四季花卉,提升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6.示例:小舟,参与基地的日常管理,能提升我们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劳动素养等。你说没时间,我们可以利用双休日等课余时间去基地。我们确实没啥经验,但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在实践中学习,积累劳动经验,增长各种本领。通过劳动实践和参与管理,我们既能学到本领,还能在劳动中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等精神,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我们一起去吧! 你说好吗?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活动设计;语言得体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本题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对于设计活动类型的题目,我们一般从平时掌握的几种常见的主题活动中做出选择即可。只是需要在表达时注意考题对于句子形式上的要求。
(3)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中的劝说。对于劝说类的语言表述,学生应在明确劝说对象的基础上做到表述的“简明、准确、连贯、得体”即可。
4.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①"chú头”的“chú”应为“锄”;②"ián刀”的“"ián”应为“镰”;③“铁qiāo"的“qiāo”应为“锹”;
④从造字法、部首等角度去探究。
故答案为:锄;镰;锹;都是形声字,左边是形旁,右边是声旁。都是左右结构。 都是“钅”偏旁。 都是形声字,都用了“钅”偏旁;这几个字都是“钅”偏旁,由此可推断这些农具是铁制造的。
5.本题考查活动设计。参照B园区的命名方式,给C或D园区命名,并解说你的创意即可。“树怡园”作为C园区的名称,同样蕴含了丰富的意义。首先,“树”字直接点明了这个园区的主要种植对象——树木。同时,通过引用“暖树”这一意象,也传达出园区内树木生长茂盛、绿意盎然的景象。其次,“怡”字则体现了同学们在劳动实践中所感受到的愉悦和满足。正如白居易在诗中描绘的早春景象带给人们的喜悦一样,同学们在种植和照料树木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自然的和谐。此外,“树怡园”的命名还寓意着对同学们美好未来的祝愿。树木是生命的象征,代表着成长和繁荣。在这个园区中,同学们通过亲手种植和照料树木,不仅学习了劳动技能,更培养了耐心和责任感。这些品质将伴随他们成长,成为他们未来成功的基石。
故答案为:C园区取名为“树怡园”,该名称创意来源于白居易《钱塘潮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用“树怡园”命名,既点明这里种的是树,还含蓄地表现了学生在该园区劳动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景和怡然自得的美好心情。D园区取名为“如香园”,该名称出处为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以“如香园”为名,园名富有美感,既含蓄点明这里种的是花,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涵养师生高雅情趣,培养高尚的情操。D园区取名为“落英园”,该创意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诗人笔下的桃花林,芳草遍地,落花纷纷,美不胜收。用“落英园”命名,富有文化气息,不但点明这里种的是花卉,还表明我们在基地里能欣赏四季花卉,提升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6.本题考查劝说。针对“朋友小舟表示:我们平时学习忙,没有时间;再说也没种植经验,不能参与管理”对小舟进行劝说即可,注意要讲明活动的意义,参与管理的好处,注意说话语气。
故答案为: 小舟,参与基地的日常管理,能提升我们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劳动素养等。你说没时间,我们可以利用双休日等课余时间去基地。我们确实没啥经验,但正因如此,我们更应在实践中学习,积累劳动经验,增长各种本领。通过劳动实践和参与管理,我们既能学到本领,还能在劳动中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等精神,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我们一起去吧! 你说好吗?
三、名著导读
7.(2024九下·东阳开学考)《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核心:有醉心功名迂腐可笑者;有心艳功名泯灭人性者;有依仗功名而假意 清高者;有假托无意功名自命清高被人看破耻笑者;也有辞却功名释放个性者。以下人物属于哪种人 请任选一人结合小说情节加以简述。
周进 杜少卿 匡超人
【答案】【示例1】周进,属于醉心功名迂腐可笑者。周进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 市井小民的轻蔑。他心地非常善良,欺负过他的人,他并不计较;对他好的人,他十分感恩。但始终坚 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 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在这个醉心于科举,而心术并未大坏的读书人身上,更可见出科举制对士子 灵魂的侵蚀之深。
【示例2】杜少卿,属于辞却功名释放个性者。杜少卿,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对于中国的 科举制度,杜少卿怀疑、反对八股科举,辞却征辟,拒绝入仕;对于封建礼教,杜少卿携妻游园、支持 逃婚抗婚、反对纳妾等。可得知他是“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的人。
【示例3】匡超人,心艳功名泯灭人性者。年少时他心地善良,事亲孝顺,是个淳朴可爱之人。在流 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 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 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 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知识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经典情节;《儒林外史》
【解析】【分析】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①周进是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但又懂得感恩的人。他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周进性格中有丧失是非观念、陷入麻木不仁的状态的成分,这在他未得志时尤为明显,他逆来顺受,生活态度消极。但一旦发达,他便展现出忠厚和迂而不恶的性格,对曾经欺负过他的人并无报复或炫耀的念头,反而对有才华的晚辈竭尽全力帮忙提携。总体来说,周进这个人物形象反映了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深远影响,揭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同时也展现了他内心的善良和感恩,是醉心功名迂腐可笑者。
②杜少卿,虽然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却出淤泥而不染,行为中有些离经叛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富贵,第三十二回他说:“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当臧蓼斋对他说出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时,他笑骂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李巡抚荐举他入京做官,他用手帕包了头装病不去。有人要同他去会知县,他说:“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么!”这些言行,与《儒林外史》上追名逐利的风气恰成鲜明的对照,是辞却功名释放个性者。
③匡超人,因家境贫寒未能接受正规教育,生活困苦。在杭州期间,他结识了马二先生,并受到其影响,将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在马二先生的资助下,他回到家乡,勤奋学习,最终考中秀才。此后,他结识了杭州的一群假名士,如景兰江、赵雪斋等,这些人表面上追求诗歌唱和,实则醉心于功名富贵,对匡超人的思想产生了负面影响。匡超人的行为逐渐变得不择手段,他伪造公文,代替他人考试,甚至为了功名和富贵,不惜牺牲自己的道德和良知。他娶了恩师李本瑛的外甥女,利用李本瑛的提携,考取了国子监教习的职位。在京师期间,他为了避祸,与恩师李本瑛断绝了关系,并最终成为了一个虚伪、自私的人。 匡超人的故事深刻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下文人士子的道德沦丧和个体良知的泯灭,是心艳功名泯灭人性者。
故答案为:【示例1】周进,属于醉心功名迂腐可笑者。周进生活穷困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他心地非常善良,欺负过他的人,他并不计较;对他好的人,他十分感恩。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在这个醉心于科举,而心术并未大坏的读书人身上,更可见出科举制对士子灵魂的侵蚀之深。
【示例2】杜少卿,属于辞却功名释放个性者。杜少卿,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对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杜少卿怀疑、反对八股科举,辞却征辟,拒绝入仕;对于封建礼教,杜少卿携妻游园、支持逃婚抗婚、反对纳妾等。可得知他是“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的人。
【示例3】匡超人,心艳功名泯灭人性者。年少时他心地善良,事亲孝顺,是个淳朴可爱之人。在流落他乡时,他受社会影响逐步发生了变化。在杭州,匡超人遇到了马二先生,并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人生的唯一出路,考上秀才后,又受一群斗方名士的“培养”,以名士自居,以此作为追名逐利 的手段。社会给他这样的道路,他巧妙周旋其间,一步步走向堕落。他吹牛撒谎,钻取功名,卖友求荣, 忘恩负义,变成一个衣冠禽兽。
【点评】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类型。读懂名著内容,理解名著大意。结合人物具体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根据题目要求给人物分类即可。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8.“马”是古诗中比较常用的意象。下列哪一句中的“马”与以上两首古诗中的“马”意味最相似 ( )
A.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B.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9.李白诗中用“班马”,刘禹锡诗中用“疲马”,你觉得哪个用词更出彩 请分析。
【答案】8.D
9.示例一:“班马”用词更出彩。李白诗“班马”意思是离群的马,直接点明离别之意,用马的离群喻指人的离别,人马皆分别,更渲染了这浓重的离情别绪。
示例二:“疲马”用词更出彩。“疲马”是指疲惫的马,表明送客送得很远,让马儿都疲倦不已了,更能衬托出不舍离情之深,友人情谊之浓。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品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思乡怀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解答此题,要结合意象在现实生活中的特点,联系作者诗歌的情感,进行作答。
8.A选项中的“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出自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里的“马”是比喻战马的神速,与离别的情感无关。B选项中的“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出自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这里的“马不前”表达的是行路的艰难,与离别的情感也不吻合。
C选项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出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里的“马”是描绘春游的景象,与离别的情感不相符。
D选项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马”一样,都是用来寄托对离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与题目中的两首古诗中的“马”意味最为相似。
故答案为:D
9.“班马”在李白的《送友人》中象征着离别的马,通过马的离群来象征人的离别,这种象征手法直接而深刻,让人感受到离别的伤感。“疲马”在刘禹锡的诗中则用来表现送客送得很远,以至于马都感到疲惫,这种描写通过马的疲惫来衬托出人的不舍之情,表达了深厚的友情。两种用词各有千秋,都可以说是出彩的。如果认为“班马”更出彩,可以说它用离群的马来象征离别的人,这种象征更加直接和强烈,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如果认为“疲马”更出彩,可以说它通过马的疲惫来衬托人的不舍之情,这种描写更加细腻和感人,能够更好地表现出友情的深厚。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而是根据个人的理解和感受而定的。
故答案为:“班马”用词更出彩。李白诗“班马”意思是离群的马,直接点明离别之意,用马的离群喻指人的离别,人马皆分别,更渲染了这浓重的离情别绪。
“疲马”用词更出彩。“疲马”是指疲惫的马,表明送客送得很远,让马儿都疲倦不已了,更能衬托出不舍离情之深,友人情谊之浓。
五、文言文阅读
(2023八下·月考)文言文阅读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
昔者汤将往见伊尹①,令彭氏之子御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欲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
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
(节选自《商汤见伊尹》)
【注释】①伊尹:商初大臣,曾为奴求。②御;驾车。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策之不以其道
③是子不欲吾善也 ④因下彭氏之子
11.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食 之 则 耳 加 聪 目 加 明 则 吾 必 说 而 强 食 之 。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
13.【甲】文托物寓意,文中的“千里马”喻指人才,“食马者”喻指封建统治者。【甲】文中的“食马者”和【乙】文中的商汤对待人才分别是什么态度?
【答案】10.有时;方法;好;于是
11.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
12.①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得到,怎么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如果您想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询问他,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受到赏赐了!
13.【甲】文中的“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乙】文中的商汤重视人才,尊重人才。
【知识点】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马说;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断句先读懂句意,再结合技巧断句。断句技巧:①遇到名词、代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②虚词。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③疑问词要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④对话标志的词语注意前后是否有断句。⑤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判断句等。⑥修辞方法注意断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通读【甲】【乙】,理解文章大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概括食马者和商汤对待人才的态度即可。
【译文】
【甲】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够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千里马的食量而喂养它。这匹千里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美好的才能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它嘶鸣的时候,又不能明白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面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乙】
从前商汤将要前往去见伊尹,让彭家的儿子来驾车。彭家的儿子半路上问道:“您这是要去哪里?”商汤答道:“我将要去见伊尹。”彭家的儿子说:“伊尹,(只不过)是全天下中的一位普通的百姓。如果您想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来问他,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受到赏赐了!”商汤说:“这不像你知道的那样。如果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变得)更加灵敏,眼睛会(变得)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很高兴并努力吃(这个)药。伊尹对于我国,就好像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不想让我好啊!”
(商汤)于是叫彭家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
10.①翻译为: 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或:有时
②翻译为: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道:方法
③翻译为:这是不想让我好啊。善:好
④翻译为:(商汤)于是叫彭家的儿子下去。因:于是
故答案为:有时、方法、好、于是
11.例句翻译为:吃了它,耳朵会(变得)更加灵敏,眼睛会(变得)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很高兴并努力吃(这个)药。断句注意结合翻译,完整句子结构前后可断句,“耳加聪”和“目加明”并列,在“则、目”前面断句,在“明”后面断句。
故答案为: 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
12.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重点字“且、欲、等、不可得、安、千里、赐”。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不可得:不可能。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千里:指日行千里。赐:恩惠,恩德。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达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故答案为: ①想(让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得到,怎么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如果您想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询问他,这对他(来说)已经是受到赏赐了!
13.【甲】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翻译为: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食马者”不知人、埋没人才。
【乙】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翻译为:伊尹对于我国,就好像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不想让我好啊!商汤重视人才,尊重人才。
故答案为:【甲】文中的“食马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乙】文中的商汤重视人才,尊重人才。
六、现代文阅读
(2024九下·东阳开学考)再读一篇,完成问 题。
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
①今天,我们为何读古诗?
②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说过,古诗“既不纯是外在事物、人物活动的夸张描绘,也不只是 内在心灵、思辨、哲理的追求,而是对有血有肉的人间现实的肯定和感受,懂得和执着”。对照起来,如 今短视频中的人间百态、电视电影中的光怪陆离,凭借一时的耳目刺激,固然能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 但同那些积淀了千年的古典诗词相比,似乎少了些更有价值的审美层次。
③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在唐代的中央大学里就读着大量 “国际学生”。日本留学生晁衡考过了唐朝的科举,一度官至节度使。他代表大唐出使本国,王维为他赋 诗赠别:“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新罗留学生崔致远在长安国子监留学数年后科举及第,到南京出任深水县尉,写下了包含诸多诗词的《中山覆篑集》,成为朝鲜汉文学的开山之作。当我们读到中国古诗中的博大胸襟,了解到千余年围绕着中华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圈”,我们便不会妄自菲薄,丢掉中华民族的自信之魂。
④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那些风格各异的五言七言,好比一颗颗 时空胶囊,将千百年前人们的喜怒哀乐封装于此,穿越时空,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会发现,自己和那 些逝去的身影共享着中国人的古老情愫。“写书今日了,先生莫嫌迟。明朝是假日,早放学生归。”这位 唐代的学生,好不容易抄完了课文,开始向老师撒娇:明天就是周末了,今天可以早点放我回去吗?诗 中吐露的急切之情和现在的孩子们又有什么不同呢?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爱用“海内存知己,天涯 若比邻”作临别赠言互相慰勉。遇到挫折时,我们仍常以“ ____,____ ”来自 我激励……百代之下,其情一也。
⑤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在这些方块字中,汉字的音韵和诗人的情感 互相激发,成为后代中国人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陶渊明在田园之间,虽箪瓢屡空,却诗酒做伴,怡然 自乐;七百年后的苏东坡,在被贬的逆境之中,翻阅着陶渊明的诗集,留下了 12 首与“偶像”对话的《和陶诗》,从中汲取着安贫乐道、悦纳生活的能量;陆游在南宋偏安一隅的屈辱中锐意进取,在狂风骤 雨中僵卧孤村,却仍渴望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战斗;“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谭 嗣同面对铡刀,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慷慨就义……这些历久弥新的诗篇铸 就了现代的民族精神。
⑥现在的我们,为何还要读古诗?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 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选自光明网 2021.12,有删改)
14.结合语境,在第④段横线中填入合适的诗句( )
A.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B.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D.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5.本文思路清晰,论证严密。请梳理选文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分论点一: ① 中心论点:③
分论点二: 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共看明月皆如此”的永恒诗心。
分论点三: ②
16.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 。
17.下面这段文字可以作为选文哪一段的论据?请加以阐述并说明理由。
长征途中,前有娄山天险,后有追兵将至。娄山关一场恶战令人心忧,而毛泽东主席则有着“雄关 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气与信心,正是从容不迫、英雄本色。
【答案】14.D
15.①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
②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
③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16.举例论证;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
17.应作为选文第5段的论据。因为材料内容通过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生动地论证了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不畏困难的精神以及坚定乐观的信念成了现代的民族精神。(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与第5段中陶渊明、苏轼等人的例子相互补充,从古今多维度论证了分论点。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分析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中心论点;分论点;补充论据;举例论证;议论文阅读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诗句插入。读懂选项中诗句含义,理解横线处的句子语境,选择与语境相符合的诗句插入即可。
(2)本题考查议论文论点。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是明确的判断,在形式上应是完整的陈述句。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3)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论证方法是为了证明论点。
(4)本题考查补充论据。论据:证明论点的材料(真实可信)。论据的种类 ①事实论据:是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包括历史事实、故事、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社会中存在的现象)。②道理论据:某种正确的理论、名言警句、公理等。理解段落大意,分析给到的材料是否与段落大意相吻合,吻合就可以作为补充的论据。
14.A翻译为:只望远方的亲朋都平安喜乐,哪怕现在隔着万水千山,沐浴在这同一月色下,就和我们相聚时是一样的。 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
B翻译为: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诗人直抒胸臆,身边没有知己好友,只能唱着《采薇》之歌,抒发自己隐逸山林之志,平添了一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苦闷惆怅的心绪。
C翻译为: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组
D翻译为:相信总有一天,能乘长风破万里浪。高高挂起云帆,在沧海中勇往直前! 诗中抒写了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愤激情绪;但仍盼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的乐观豪迈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符合第四段横线处遇到挫折迎难而上永不言弃的语境。
故答案为:D
15.分论点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即可。
③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
⑤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
中心论点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即可。
⑥现在的我们,为何还要读古诗?因为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故答案为:①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
②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
③我们可以在古诗的吟诵中培育健全的人格,获得无尽的精神力量
16.举了新罗留学生崔致远的例子,是举例论证。崔致远,一个朝鲜人居然能在南京当官,写下的《中山覆篑集》还成为朝鲜汉文学的开山之作,让人感受到中国古诗的博大胸襟,感受到文化自信,论证了观点: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心。
故答案为:①举例论证
②具体生动地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命力与高昂的自信
17.这段文字写了毛主席在长征途中面对娄山关恶战时也淡定从容,充满豪气与信心的民族精神。是举例论证,能证明观点: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毛主席的例子和第五段中陶渊明、苏东坡、陆游、谭嗣同等人的例子一起,论证了观点: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所以这段文字可以作为第五段的论据。
故答案为:应作为选文第5段的论据。因为材料内容通过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生动地论证了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不畏困难的精神以及坚定乐观的信念成了现代的民族精神。(论证了在古诗中,我们能读到“斯文万古存”的坚韧力量。)与第5段中陶渊明、苏轼等人的例子相互补充,从古今多维度论证了分论点。
七、语言表达
18.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大力开展城镇化建设,继续实行退耕还林政策,混凝土路面通村到组,惠民工程通水通电通网到户,我们的家乡比以前更美啦。假如你的班级举办了以“家乡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字数在300左右。
【答案】【参考例文】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家乡永远是养育我们的沃土,家乡永远是我们心中最美的圣地,家乡永远是我们心灵的港湾。首先我抛砖引玉,说说我的家乡。我的家乡美如画!春天,这里草木吐出点点嫩芽,五颜六色的鲜花次第开放,家乡像个美丽的大花园。到了炎热的夏季,就去海里游泳,有套着游泳圈的小孩,有坐在岸边的老人,有正在游泳的年轻人,还有坐船艇的,热闹非凡,大家都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秋天,天高气爽,凉风习习,瓜果飘香,硕果累累,让人心旷神怡。冬雪一下,我们就打雪仗,堆雪人,皑皑白雪给大地披上了银装。这就是我的家乡,r6学们说美不美?我热情欢迎老师和同学们到我的家乡去做客。为了加强并深化大家对家乡的全面认识,增加对家乡的了解,陶冶我们的情操,我们特举办这次“家乡美”综合性学习活动,请同学们畅所欲言,介绍自己美丽的家乡吧。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马说
【解析】【分析】设计开场白,也是综合性学习题语言表达能力考查的常见题。做此题,首先要明白活动主题”家乡美“。回绕这个主题展开自己的开场白;其次还要在表述中谈谈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情感,接着谈谈近几年家乡的大变化,最后可对此次活动提出要求并宣布开始。
【点评】撰写开场白,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叙述中一定要回绕活动主题,并且要语言优美、情感充沛。结尾要对参加本次活动的成员提出活动要求。注意格式,有始有终。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