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朱自清 一、教材
二、学情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重、难点
五、教学理念
六、教学方法、
七、学法
八、教学过程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3、主要内容2、写作背景教材地位 《春》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文章以反映自然世界为主题。所选的诗文大多都是一些文情并茂的优美篇章,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生动优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学习这些文章,既是提高读写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文学艺术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色彩斑斓、美妙绝伦的大自然一定会在学生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美好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作者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的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 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的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主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目标知识与
能力目标过程与
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目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脉络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
表现手法,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
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知识与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追求未来和积极进取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把握作者感情脉络 2、结合实例,掌握抓住特征,多角度
描写景物的方法难点体会本文语言中蕴涵的感情,理解寓情于
景的写法五、教学理念1、强调学生自我的阅读体验
2、联系现实生活3、重视互动合作六、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诵读教学法
3、探究讨论教学法
4、点拨法 七、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八、教学过程第一板块 导入新课
第二板块 整体感悟第三板块 精读课文第四板块 教学小结第五板块 拓展延伸导入 说说心中春天的样子,对春天
所寄寓的感情。
整体感悟1、听录音朗读,感受语言美,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的春天美在哪里?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学生朗读课文,理清全文结构第一部分(1)盼春
第二部分(2—7)绘春
第一层总体勾勒(2)
第二层 分别描绘(3-7)
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
第三部分(8—10)赞春精读课文(一)生齐读春草图,思考:
1、说说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得好?为什么?
2、作者从哪些角度,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3、从字里行间流露出什么情感?
4、如何使文章的语言生动优美?“嫩嫩的”、“绿绿的”等词语从色彩和质地表现出春草嫩绿的特征 。坐”、“躺”、“踢”、“滚”、“跑”、“捉”等词语,以及人的感受“轻悄悄”、“软绵绵”等词语来体现对春草的喜爱。 采用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优美 分小组讨论其他几幅图。体会语言的优美提示:抓住景物的什么特征(如形声
色神等);流露出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使用什么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优美;
(二)自主、合作、探究
(三)朗读课文,勾画出
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原因
并仿写一句。五、教学小结 学习本文后,请同学们谈谈在写作写景文章上有什么收获。
教师小结:
1、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景物
2、抓住景物特点绘形,绘声绘色,绘神的描写
3、寓情于景
4、使用多种修辞手法使语言优美生动拓展延伸:
用本课所学写景的方法,描绘秋天的美丽板书设计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采用诵读教学法,让学生在读中学,学中悟。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选择五幅图中春草图做范例精读,采用讲析法引导学生掌握品析语言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教师采用点拨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