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苏教版5.24《梦溪笔谈》二则 课件(44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上苏教版5.24《梦溪笔谈》二则 课件(44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15 16:56: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4张PPT。《梦溪笔谈》二则沈括学习目标: 一、了解课文记述的生动事例和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
二、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
三、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特点 ;
四、掌握文中重要实词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在我国北宋时代,有一位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位博学多才、成就显著的科学家,他就是沈括(1031~1095),字存中。
??? 沈括精通天文、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农学和医学;他还是卓越的工程师、出色的军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时,他博学善文,对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梦溪笔谈》不仅是我国古代的学术宝库,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 日本数学家三上义夫曾经说:沈括这样的人在全世界数学史上找不到,只有中国出了这么一个。英国著名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称沈括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以虫治虫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要求:
读准字音
读清停顿
尽量读得通顺流畅, 富有感情
读准字音:狗蝎xiēhuì喙钳qián大穰ráng旬日傍不肯xúnpáng1、先对照文下注释,独自翻译全文(有疑难的作记号)。
2、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互相解决疑难的字、句。
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全班讨论 解疑。合作学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
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
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
地;方出神正当、正要物外之趣的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它的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 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 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方法探究:以旧解新,联系语境推测词义。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
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
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
谓之“傍不肯”。就用代子方虫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 全部,都十天年成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 因为丰收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 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 1、本文给我们介绍了自然界的哪种现象? 自然界的好多生物都存在天敌。利用生物的天敌可进行农作物害虫的生物防治。2、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虽短,但是含意很丰富,正可谓“言简意赅”。我们先看一下几个字的妙处。1、文中“方为秋田之害”中的“方”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2、我们再来看看“忽有一虫生”的“忽”有何妙处? 3、还有一个字我们也要注意,就是“岁以大穰”的“以”字。
不能。因为此时子方虫还没有造成祸害,一个“方”字,正表现出子方虫即将造成危害的严峻形势。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了,就和英语中的将来时和完去时的区别一样。
忽”字表明事出意外,不但表现出“傍不肯”出现的突然,也反映出作者惊奇的心理感受。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其实是个省略句,即“岁以(之)大穰”,意思是:年成因为(傍不肯消灭了子方虫)而获得大丰收。由此可见,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的缘故,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学过本文,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我们要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从而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比如,今年内蒙地区利用鸡来灭蝗虫就是一个极好的事例。
趁热打铁:方为秋田之害
方两三级
方为秋田之害
其虫旧曾有之则以钳搏之土人谓之“傍不肯”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子方虫。语气助词,无义。它,代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正当,正在。才。则以钳搏之
岁以大穰用因为其喙有钳其虫旧曾有之它的。这样,这种。翻译下列句子: 1、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 2、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在生活中还有这样的现象吗?试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青蛙吃害虫
猫头鹰吃田鼠
啄木鸟吃害虫
金龟子吃蚜虫
①小组讨论利用生物治虫有什么好处?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收、保护生态环境。
②学习本文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比如,今年内蒙地区利用鸡来灭蝗虫就是一个极好的事例。开放探究小试牛刀: 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损失其实。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pāo ,膀胱)盛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sì,等待)蚁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 《以虫治虫》与上文都是写有关_____________的文章,试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在记叙内容上有哪些不同点?农作物天敌 如果你现在是一乡之长,你所管辖的地区发生了比较严重的蝗灾,你会如何来应对这种灾情?你还会坐等蝗虫的天敌出现吗?你会采用哪种最快捷、经济有效的方法?
在大面积的农田里,可用飞机喷洒农药,小面积的用人工喷洒,较小范围内的可放鸡鸭去吃,或者出动人力用网捕捉。防治时要集中,全面。梦想剧场布置作业 1:翻译全文。
2:学习完本文, 联系我们这里防治害虫的方法,写一篇150字左右的感受.梵天寺木塔一读课文梵天寺 喻皓 贻以金钗 讫 胠箧 履 fànqūqièhàochāilǚyíqì读一读便实钉之钉板dīngdìng二读课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统治在才层担忧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那座塔晃动。翻译:指木塔那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说铺排所以这样,指木塔不稳定翻译:工匠说:“木塔上没有铺瓦,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于是,便用可是从前,当初翻译:于是就把瓦片铺排在塔的上面,可是木塔还是像当初一样晃动。——————————————————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暗中,秘密地派他的,指匠师的赠送助词,的询问,打听翻译: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用,把助词,的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这只终了,完成使坚实,就翻译: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语气词,不译指木板用钉子钉于是,就匠师如其言,塔遂定。遵照他的,喻皓的话,说法翻译:工匠遵照喻皓的话去做,塔身就稳定了。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因为更加紧密相束六面连接箱子走,踩踏支撑自然,当然翻译: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那人皆伏其精练。同“服”,佩服他,指喻皓精熟翻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技艺精熟。活用词
便实钉之多义词总结
方 方出神 方两三级
之 其虫旧曾有之 方为秋田之害
土人谓之“傍不肯”
以 则以钳缚之 岁以大穰
如 匠师如其言 而动之如初
遂 塔遂定 遂不得履
履 遂不得履 人履其板正 才
语气助词无义 的
代词,它用 因为
遵照 像
于是 终于
鞋子 走,踩踏名作动,用钉子钉分组讨论(研读课文结构)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
第二层: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于“塔动”的问题。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为什么要说匠师“无可奈何”?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一句表现了什么?
以大家无计可施,反衬喻皓轻易解决问题的技术高超。用事实说明喻皓的技术高超。难点探究三读课文1、课文在表现喻皓高超的技术时采用了正面
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你能从课文中
举出例子吗?2、课文在叙述上详略得当,你能指出哪些内
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
排?文章写人着笔不多却很生动,“密使其妻”写出匠师怎样心态?一个“笑”字透露出喻皓怎样心理?
“密使其妻”写出匠师难堪和用心良苦。
“笑”字既透露出喻皓对匠师无能的嘲笑,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分组讨论(回答问题)1、《梵天寺木塔》一文虽是说木工知识的,但故事性很强,你能具体说一说文章的特点吗? 课文并不是平实地说明木工知识,而是通过一个完整的故事,并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具体描写塑造了人物形象,寓知识于叙事、描写当中,使文章更有可读性。 2、《梵天寺木塔》一文的写作特点与《以虫治虫》的相似吗?相似。全文用130个字就清楚地记述了喻皓“塔动”问题的经过,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神态,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其中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故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达标测试:据两浙(统治)方两三级(层)患其塔动(嫌,担心)贻以金钗(赠给)上下弥束(紧密约束)六幕相联(连接)便实钉之(使坚实) (用钉子钉)人皆伏其精练(同“服”,佩服)而动如初匠师如其言(像)(遵照)人履其板遂不得履(走,踩踏)(鞋子)1、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2、翻译下列句子。(1)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2)但逐层布瓦讫,便实钉之。(3)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