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31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共31张PPT)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8 13:1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
王安石变法
范仲淹改革

张居正变法

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时代背景
生产力:铁犁牛耕的推广和使用,促进生产力发展
生产方式:集体耕作到小农经济的转变(私田大量出现)
土地制度:井田制(土地王有)到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阶级变化:贵族、奴隶到封建地主、农民
政治变化:贵族政治到封建制逐渐确立
秦国——商鞅变法(BC356、BC350)
(一)春秋战国的变法
(1)目的:
领域 措施 作用
经济
军事(选官)
政治
废除井田,开阡陌
重农抑商,奖耕织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军功
什伍连坐组织
郡县制
承认土地私有;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调动生产积极性,稳定财政收入;
限制贵族特权,提高战斗力;
严刑峻法,强化统治
强化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
(2)内容:
富国强兵
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郡县官僚制国家
分户制,强分家
大家庭拆散为小家庭
“二男以上部分异者,倍其赋”
“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史记·商列传》
建立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
秦国——商鞅变法
(1)目的:
(2)内容:
富国强兵
(4)意义:
(3)特点:
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彻底
经济:确立土地私有制,促进封建经济发展,增强国力。
军事:提高军队战斗力,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基础。
政治:打击了贵族特权,冲击血缘宗法制度,君主权力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开始产生。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时代背景
①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游牧民族建立政权,征伐不断,社会矛盾尖锐
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苦难,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
前期: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措施 内容 影响
均田制 今遣使者,循行郡州,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受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政府税收和征役;促进北方经济恢复发展。
三长制 设三长(邻、里、党),直属于州郡,负责清理户口、田亩和征役。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整 顿 吏 治 推行俸禄制和官吏考核制度;严惩贪污 吏治得到改善,加上赋役负担减轻,农民安心从事生产,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
后期:孝文帝主持 , 推进汉化,民族融合。
★据史料结合所学:孝文帝迁都的理由有哪些?
(1)迁都洛阳(494年)
史料: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政治 为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平城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且保守势力强大,民族隔阂较深,改革遇到阻力。
经济 平城经济落后,无水路漕运,粮食供给困难
军事 与北边柔然相毗邻,很不安全
地理 地处塞上,不利于“经略南方”
文化 洛阳本为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内容
(1)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汉服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楼 楼
邱穆陵 穆
贺兰 贺
独孤 刘
汉姓
孝文帝率先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族大姓。
通婚
汉语
3、实质:
少数民族政权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
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统治模式的转化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影响: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孝文帝改革)。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刘知几
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①加快北方各族交融,缓和阶级矛盾
②推动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缩小了南北差距。
③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进程。
④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⑤为隋唐统一和繁荣奠定基础
★阅读史料结合所学:分析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外难御辽夏虎狼之师 内不支朝廷财政之需
1、三冗两积局面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局面。
2、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1)政治腐败(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农民起义不断(阶级矛盾)
(3)北部边境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民族间矛盾)
(三)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1069)
1、背景
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 ——《枢密副史富弼的上疏》
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吏治方面)
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吏治方面)
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吏治方面)
择官长(慎选地方长官)(吏治方面)
均公田(官员等级职田)(吏治方面)
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经济方面)
修武备(整治军事战备)(强兵方面)
减徭役(减轻人民负担)(经济方面)
推恩信(落实惠政信义)(法治方面)
重命令(重视朝廷号令)(法治方面)
特点:改革内容片面;以吏治为中心
失败的主要原因:触动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三)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1069)
2、目的:
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3、内容:
富国   强兵 育才
措施
作用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军器监
科举改革
整顿太学
一定程度抑制豪强兼并减轻人民负担,增加财政收入
节省政府开支
提高军队战斗力
增加武器装备
培养了革新人才
宣传了革新思想
4、意义:
②积极:
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现象
③局限: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危机,最终失败
①性质: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三)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1069)
史料1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史料2 依照当时情况,王安石的新政,一面既忽略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工速效的心理。在国内新政全无头绪的当日,却同时引起挑衅,对外便开疆用武。因此更是加以聚敛,而忽略了为国家的百年大计
—钱穆《国史大纲》
★历史解释: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②用人不当,执行中损害百姓利益
③过于急进,忽视客观规律;
④宋神宗动摇(后期)。
(三)北宋——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1069)
材料一:官衙无视法令,政多纷更,事无统纪,主钱谷的不明出纳,司刑名的不悉法律,管监察的不行纠劾,人们愤愤地指出:“嘉隆以来,纪纲颓坠,法度凌夷”。
——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材料二:社会经济最棘手的是土地兼并问题,万历前夕法定的征粮地比明初已减少一半,人口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税源逐渐枯竭。万历新政之前,国家财政每年巨亏300万两白银。隆庆五年,全年财政的总收入只有250万两,而支出达到400多万两,赤字超过三分之一。
——刘志琴《张居正评语》
嘉靖帝在位45年就被掠夺达30多次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之变”
葡萄牙殖民者占领澳门后绘制
(四)明朝——张居正改革
背景
▲ 张居正
(1025—1582)
①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②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③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政治: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考成法);
经济: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
内容
意义
张居正辅政十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四)明朝——张居正改革
明中期以后,政府的行政效率和行政能力不断下降,张居正提出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并对政治、经济体制作出了一系列的整顿和改革。在整顿吏治方面,他的主要措施是建立考成法。他认为,自嘉靖以来,“纪纲不肃,法度不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官员的不负责任、敷衍塞责,尤其是部院等衙门处理公事只管文件转发、不问效果与否的形式主义风气。他指出:“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所以朝廷必须建立有效的考核考绩制度。为此,张居正又健全六科的职权,以内阁控制六科,以六科督察六部,再以六部督察地方藩、臬等司及抚按官,再以两司督察府、州、县官。这样层层督察,以提高上下各级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从而形成一个从内阁到地方官逐级督察的严密考核考绩制度。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戊戌变法
清末新政
民国时期的改革
贰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背景:
(一)戊戌变法
①政治危机:
②经济基础:
③阶级基础:
④思想基础:
甲午战败,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维新思潮的兴起;
启蒙思想的传播
法者, 天下之公器也; 变者, 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 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严复
贰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背景:
(一)戊戌变法
2.时间: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3.内容:
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
颁布新法 作用
政治 广开言路,裁撤冗员,提拔新人 资产阶级参政
经济 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 思想文化传播
文教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军事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精练陆军 增强军事实力
性质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光绪皇帝
引起守旧势力激烈反对,后慈禧发动政变,除京师大学堂之外,大部分变法措施被废除。
贰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背景:
(一)戊戌变法
2.时间:
3.内容:
4.结果:
5.影响: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京师大学堂匾额
6.失败教训:
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贰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背景:
(二)清末新政
①《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政府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②民主革命运动兴起,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来削弱革命运动声势。
2.目的:
3.内容:
应对统治危机,维护清朝统治
清末新军演习
③经济方面:
①文化教育:
改革教育,废除科举、兴办学堂、派遣留学生
②军事方面:
编练新军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贰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背景:
(二)清末新政
2.目的:
3.内容:
4.评价:
①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材料一:正是1901年后王朝在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方面的进行的改革,极具讽刺意味地加快了精英阶层的政治觉醒的过程。与其说这些改革有利于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活动,不如说它们更多地加速了王朝的覆灭。 ——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材料二:清末新政是一场半封建半殖民性质的假维新、伪变法。 ——《辛亥革命史》
材料三:作为早期现代化的终结点,清末新政也表明了现代化潮流的不可抗拒性,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步。它以自身毁灭为代价,为适应开放的新形势而培植了现代化的动力,为中国人全面拥抱现代化创造了比之前更好的条件……
——忻平《清末新政与现代化进程》
贰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三)民国时期的改革
(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1916年国文教科书
◎1922壬戌学制
这是民国不同时期的钱币,从银元到法币,从法币到金圆券,民国时期的历次币制改革都以失败告终,无法解决恶性通货膨胀问题,每一次改革就是剥削普通市民的财富,最终导致国民党统治区经济崩溃。
第四条 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第五条 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之。
——《训政纲领》
这是国民政府的五院制改革,但实际上是蒋介石和国民党统治集团的独裁统治,引起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强烈不满,最终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宣告覆灭。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过渡时期——深刻变革
全面建设时期——道路探索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及深化
1949
1956
过渡时期
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76
1978
文化大革命时期
两年徘徊时期
过渡时期总路线:
土地改革
一化三改
第一届全国人大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确探索:
《论十大关系》
中共八大
曲折失误
“八大二次”总路线
大跃进、人民公社
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
经济、文化、科技停滞
重大挫折:
“阶级斗争为纲”
失误中的成就:
氢弹、人造卫星
结晶牛胰岛素
汕型杂交水稻
快速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
中共十九大
(全面小康、脱贫攻坚、社会主义新时代)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叁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叁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及深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总目标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作进一步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第二个一百年”)
2019年
2013年
2017年
2012年
1978年
改革开放以后的探索
全面
经济
全面深化改革
政治
文化
社会
党建
生态文明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
改革开放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后的探索
改革开放的评价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战略目标
01
05
02
03
04
问题思考:本节课所学的改革,封建化的改革、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分别有哪些?
封建化改革:
(1)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
(2)挽救统治危机、封建制度的自我完善:范仲淹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
资本阶级性质的改革:戊戌变法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三大改造
(2)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新时期的改革
①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
②改革是多样的,但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具有艰难性和曲折性。
③改革者要具备坚决斗争与流血牺牲的精神,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要坚信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④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⑤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有自己特色的改革之路。
问题思考:从改革成败中得到的规律性认识或启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