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八年级科学下册浙江各地期中真题汇编1.1 声音的产生(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八年级科学下册浙江各地期中真题汇编1.1 声音的产生(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19 09:34:5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科学 1.1 声音的产生
考点梳理
1.声音的产生
【知识点的认识】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会继续存在并传播.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又叫发声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声源.
声源是指具体的发声部位,如人在说话时的声源不能说是人,应该说是声带.记住几个易混的声源:蝉叫的声源是腹膜;笛子等管乐器的声源是空气柱;向暖瓶中灌水的声源是空气柱;气球爆炸的声源是气球周围的空气;
【命题方向】
声音的产生这一知识点比较简单,中考中常围绕“振动”两个字出填空题,近几年以转换法较为热点,如扬声器纸屑实验、乒乓球音叉实验等,考查体现振动的方法、看到的现象、实验的目的、纸屑和乒乓球的作用等.
【解题方法点拨】
(1)归纳法:发声的声带在振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发声的琴弦在振动,…经过归纳总结得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转换法:不易观察的现象对过易观察的现象体现出来.发声的音叉看不到振动,可以通过细线悬挂的乒乓球的跳动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水花四溅来体现,这是一种转换法的思想,乒乓球或水花在实验中起到将微小振动放大的作用.
(3)关于发声与振动的关系理解:
①一切发声都振动,但振动不一定被人们看到.
不论科技多么发达,都没有任何一种不振动就能发声的现象;敲音叉或敲桌面发声时的振动看不到,需要通过转换法来体现;
②一切振动都发声,但声不一定被人们听到.
振动发声有的是超声或次声,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故听不到;有的声音响度很小,故听不到.
2.声音的传播条件
【知识点的认识】
(1)声音靠介质传播.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传声的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真空罩里面放闹铃的实验、登月的宇航员无法直接交谈的现象都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通过水波来类比声波.
【命题方向】
真空罩内放入闹铃的实验常是出题热点,重点是考查理想实验法的推理思维.其他知识点常以填空题为主,重点记住关键的词语;也有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如真空玻璃、空心砖的声学优点等.
【解题方法点拨】
(1)判断传声介质的种类:例如,隔墙有耳、土电话说明固体可以传声;电子哺鱼、说话声吓跑鱼说明液体可以传声;人平时交谈说明气体可以传声.
(2)理想实验法: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的因素,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在真空罩中放入正在发声的闹铃,随着罩内空气的不断抽出,听到声音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如果把罩内气体全部抽出,则听不到声音,其实将罩内气体全部抽出是不现实的,只是一种推理.因此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或者说传声一定需要介质.
(3)同一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频率不变.
3.声音传播的快慢
【知识点的认识】
(1)定义:声音在介质中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用符号v来表示。
(2)公式:u=s/t表示声速,单位是m/s;s表示路程,单位是m;t表示时间,单位是s。
(3)常数:15℃空气中声速是340m/s。
(4)影响因素: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
(5)声音在传播时由声速大处向声速小处偏折。
【命题方向】
该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也可能考查与声音有关的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解题方法点拨】
(1)340m/s的条件是15℃的空气中,温度和介质不同时其数值也不同。
(2)光速比声速大,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百米赛跑时听枪声计时比看枪烟计时晚0.294s。【知识点的认识】
(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2)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速度为0.
【命题方向】
(1)根据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数据归纳规律.
(2)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在一个自来水管一端敲击一下,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
【解题方法点拨】
(1)声速与介质种类的关系规律不是绝对的,软木就是特例,所以表达规律时要说“一般情况下”.
(2)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的不同,同一声源,距离相等的位置可能听到多次声音.如长水管一端敲击一次,另一端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由铁传播,第二次由水传播,第三次由空气传播.首先注意管子要“长”,其次注意管内有没有水.第三注意听到的多次声音是不同介质传播的,并不是回声.
(3)固体传声速度大,能量损失少,所以通过固体传声能及早地听到,并且更加清楚.
4.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
【知识点认识】
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例子有:利用超声波探测海底深度、利用超声波探测鱼群、B超、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等;
2、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例子有:利用超声波击碎体内结石、利用超声波清洗牙齿等。
【命题方向】
例:下列图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
A. 探测海深 B. 敲瓶底火焰摇动
C. 回声定位 D. 超声波探查
八下科学1.1 声音的产生浙江各地期中真题
一.声音的产生(共6小题)
1.(2023春 镇海区校级期中)缶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乐器。用“击缶迎宾”的方式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序曲,也是取法于古人,并利用现代的声光电高科技手段,把古代的乐队演奏进行了重新演绎。如图,演员将击响的缶用手一按,响声马上消失了,这是因为(  )
A.声波传到人体中去了 B.缶面停止了振动
C.手阻碍了声音的传播 D.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2.(2023春 上城区校级期中)下列实验中,不能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是(  )
A.敲响大钟,固定在大钟上的铅笔在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
B.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C.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会随着音乐起舞
D.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塑料泡沫球,塑料泡沫球被弹起
3.(2023春 鹿城区校级期中)为研究声音的特性,小明将一个纸片小人放置于收音机喇叭上方(如图所示),再将其放置于密闭玻璃罩内。
打开收音机开关播放音乐,纸片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音乐声是由于(  )
A.喇叭振动产生 B.空气振动产生
C.纸片小人振动产生 D.玻璃罩振动产生
4.(2023春 义乌市期中)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C.将正在发声的手机置于密闭瓶内,抽出瓶内空气
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
5.(2023春 绍兴期中)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6.(2023春 东阳市期中)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说明了声波具有能量
B.通过观察音叉周围溅起的水花,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C.人耳听到的音叉声音越来越小,由于声音的音调在不断降低
D.将音叉放入水中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二.声音的传播条件(共8小题)
7.(2023春 浙江期中)古代,人们在旷野地区常采用“伏地听声”的办法,可尽早地判断有无马群到来,应用到的科学的原理是(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C.声音的反射 D.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速度不同
8.(2023春 瑞安市期中)如图是一款骨传导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住外耳道,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能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声波直接通过骨头传至听神经,可以开放双耳,不伤害鼓膜。当我们吃饼干的时候,我们能够听到饼干碎裂的声音就是因为振动通过我们的牙齿和头骨传递到我们的内耳。当我们日常吃东西、喝水或者挠头的时候,都可以听到骨传导的声音。
早在18世纪,骨传导的原理就帮助双耳失聪的伟大作曲家贝多芬重新听到了美妙的音乐。贝多芬咬着一根与钢琴相连的棍子就可以听到由颚骨传来的音乐,这其实就是声音骨传导原理的早期应用。使用该骨传导耳机时听到耳机声音和周围环境声音的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
A.气体,固体 B.气体,气体 C.固体,气体 D.固体,固体
9.(2023春 永嘉县期中)下图是小科和小敏探究音叉共振现象实验的过程,面对小敏的质疑,小科增加下列哪一个实验来说服小敏最合适?(  )
(注:频率的单位是赫兹,其符号Hz)
A.减轻敲击音叉的力量,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B.将其中一支音叉更换成频率为500Hz的音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C.将两支音叉更换成频率同为500Hz的两支音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D.将其中一支音叉更换成频率为360Hz但大小不同的音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10.(2023春 吴兴区期中)题为《亚丁湾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护航编队的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最好用一层(  )
A.塑料网 B.真空网
C.液体物质网 D.金属物质网
11.(2023春 椒江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A为信号源,B为接收器,A、B之间有一真空区域。当信号源A分别发射出次声波、紫外线、可见光和无线电波信号时,接收器B不能接收到的信号是(  )
A.次声波 B.紫外线 C.可见光 D.无线电波
12.(2023春 瓯海区期中)2023年2月10日零时16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活动。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与空间站中的人员进行交谈,其主要原因是(  )
A.太空中声音传播速度太快 B.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C.航天服阻挡了声音的传播 D.宇航员讲话时声带振动幅度太小
13.(2023春 椒江区校级期中)某兴趣小组在绿色的透明空雪碧瓶中充入白色的烟,分别利用“烟”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甲同学用手电筒的光线从雪碧瓶穿过,就能清晰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如图甲)。这是利用光遇到空气中小的固体颗粒发生    ,使光进入人的眼睛,人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
(2)乙同学点燃一支蜡烛,把瓶口对准蜡烛的火焰,并保持适当的距离,拍动瓶底,可以看见“烟圈”一个一个的“射出”,并能吹动火焰(如图乙),实验现象表明声音在空气中以    形式向远处传播。
14.(2023春 瑞安市期中)交通部门常用超声波测速仪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所示,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不变)
(1)求汽车的速度?
(2)能不能向月球发射超声波信号来测量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呢?为什么?
三.声音传播的快慢(共7小题)
15.(2023春 义乌市校级期中)已知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速度为5200米每秒、1500米每秒、340米每秒,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有一段长18米的铁管装满水。将你的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请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的敲击声的次数是(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16.(2023春 下城区校级期中)一人站在平行的峡谷之内,当他击掌时,分别在0.3秒和0.7秒后听到回声,若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30米/秒,则此峡谷的宽度是(  )
A.165米 B.198米 C.221米 D.330米
17.(2023春 下城区校级期中)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则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产生的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符合温度    、密度    的特点。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    (填“上”或“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3)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一次大爆炸,距爆炸点70千米范围内,清楚地听到爆炸声,70~160千米的范围内所不到,但160~300千米的范围内又能听到。分析原因是70~160千米范围内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    。
18.(2023春 镇海区校级期中)在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与空气温度有关的实验中,科学家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
(1)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填“越快”或“越慢”)。
空气温度t/℃ ﹣30 15 20 25 100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v/(m s﹣1) 313 340 344 346 386
(2)如果利用回声测高山与我们的距离,那么站在同一地点发出声音后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冬天比夏天    (填“长”或“短”)。
19.(2023春 路桥区期中)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实验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
(1)此实验说明了:   (填字母,多选)。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实验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
(3)[实验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根据实验2的现象,可以得出结论是    。
20.(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管长1020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
(1)敲击结束后通过空气传播听到声音需要多少秒?
(2)该金属中的声速。
21.(2023春 余姚市校级期中)如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阅读并回答。
使用说明书(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2)复位后用棒槌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收。(3)液晶屏显示甲、乙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ms(1ms=10﹣3s)。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即S1=S2,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
(2)一同学将铜铃放到乙的右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乙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一同学想验证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把铜铃固定放在乙的右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加热甲乙之间的空气,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4)一同学想验证声速与气体内部压力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乙的右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在甲乙之间加压,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压力的增大而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5)如图中,已知S1=20cm,S2=87cm,液晶显示屏上显示:2.000,则此时声速为    m/s。
四.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共2小题)
22.(2023春 浙江期中)如图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上,小明对着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是(  )
A.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B.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23.(2023春 义乌市校级期中)一艘科考船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s、0.16s、0.30s、0.14s、0.30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
A. B. C. D.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八下科学 1.1 声音的产生
考点梳理
1.声音的产生
【知识点的认识】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不能叙述为“振动停止,声音也消失”,因为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会继续存在并传播.
(2)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源又叫发声体,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声源.
声源是指具体的发声部位,如人在说话时的声源不能说是人,应该说是声带.记住几个易混的声源:蝉叫的声源是腹膜;笛子等管乐器的声源是空气柱;向暖瓶中灌水的声源是空气柱;气球爆炸的声源是气球周围的空气;
【命题方向】
声音的产生这一知识点比较简单,中考中常围绕“振动”两个字出填空题,近几年以转换法较为热点,如扬声器纸屑实验、乒乓球音叉实验等,考查体现振动的方法、看到的现象、实验的目的、纸屑和乒乓球的作用等.
【解题方法点拨】
(1)归纳法:发声的声带在振动,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发声的琴弦在振动,…经过归纳总结得出,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转换法:不易观察的现象对过易观察的现象体现出来.发声的音叉看不到振动,可以通过细线悬挂的乒乓球的跳动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水花四溅来体现,这是一种转换法的思想,乒乓球或水花在实验中起到将微小振动放大的作用.
(3)关于发声与振动的关系理解:
①一切发声都振动,但振动不一定被人们看到.
不论科技多么发达,都没有任何一种不振动就能发声的现象;敲音叉或敲桌面发声时的振动看不到,需要通过转换法来体现;
②一切振动都发声,但声不一定被人们听到.
振动发声有的是超声或次声,不在人的听觉范围内,故听不到;有的声音响度很小,故听不到.
2.声音的传播条件
【知识点的认识】
(1)声音靠介质传播.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传声的介质,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
(2)真空不能传声.
真空罩里面放闹铃的实验、登月的宇航员无法直接交谈的现象都说明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通过水波来类比声波.
【命题方向】
真空罩内放入闹铃的实验常是出题热点,重点是考查理想实验法的推理思维.其他知识点常以填空题为主,重点记住关键的词语;也有联系生活实际的问题,如真空玻璃、空心砖的声学优点等.
【解题方法点拨】
(1)判断传声介质的种类:例如,隔墙有耳、土电话说明固体可以传声;电子哺鱼、说话声吓跑鱼说明液体可以传声;人平时交谈说明气体可以传声.
(2)理想实验法: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忽略次要的因素,进行合理的推理,得出结论,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在真空罩中放入正在发声的闹铃,随着罩内空气的不断抽出,听到声音越来越小,由此推理,如果把罩内气体全部抽出,则听不到声音,其实将罩内气体全部抽出是不现实的,只是一种推理.因此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或者说传声一定需要介质.
(3)同一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频率不变.
3.声音传播的快慢
【知识点的认识】
(1)定义:声音在介质中每秒传播的距离叫声速,用符号v来表示。
(2)公式:u=s/t表示声速,单位是m/s;s表示路程,单位是m;t表示时间,单位是s。
(3)常数:15℃空气中声速是340m/s。
(4)影响因素: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
(5)声音在传播时由声速大处向声速小处偏折。
【命题方向】
该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概念规律的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也可能考查与声音有关的路程和时间的计算。
【解题方法点拨】
(1)340m/s的条件是15℃的空气中,温度和介质不同时其数值也不同。
(2)光速比声速大,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百米赛跑时听枪声计时比看枪烟计时晚0.294s。【知识点的认识】
(1)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最小;同种介质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2)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速度为0.
【命题方向】
(1)根据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数据归纳规律.
(2)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在一个自来水管一端敲击一下,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声音.
【解题方法点拨】
(1)声速与介质种类的关系规律不是绝对的,软木就是特例,所以表达规律时要说“一般情况下”.
(2)由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的不同,同一声源,距离相等的位置可能听到多次声音.如长水管一端敲击一次,另一端听到三次声音,第一次由铁传播,第二次由水传播,第三次由空气传播.首先注意管子要“长”,其次注意管内有没有水.第三注意听到的多次声音是不同介质传播的,并不是回声.
(3)固体传声速度大,能量损失少,所以通过固体传声能及早地听到,并且更加清楚.
4.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
【知识点认识】
1、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例子有:利用超声波探测海底深度、利用超声波探测鱼群、B超、医生用听诊器为病人检查身体等;
2、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例子有:利用超声波击碎体内结石、利用超声波清洗牙齿等。
【命题方向】
例:下列图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
A. 探测海深 B. 敲瓶底火焰摇动
C. 回声定位 D. 超声波探查
分析: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如: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细的机械。
解答:探测海深、回声定位、超声波探查都是利用声波传递信息;
敲瓶底时火焰摇动利用声波来传递能量。
故选:B。
【解题方法点拨】
声音不仅能传递信息,声音还具有能量,叫声能。在实际生活中也有比较多的应用。
八下科学1.1 声音的产生浙江各地期中真题
一.声音的产生(共6小题)
1.(2023春 镇海区校级期中)缶是中国历史上的传统乐器。用“击缶迎宾”的方式作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序曲,也是取法于古人,并利用现代的声光电高科技手段,把古代的乐队演奏进行了重新演绎。如图,演员将击响的缶用手一按,响声马上消失了,这是因为(  )
A.声波传到人体中去了 B.缶面停止了振动
C.手阻碍了声音的传播 D.没有介质传播声音
【答案】B
【解答】解: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演员将击响的缶用手一按,由于缶停止振动,所以响声马上消失了。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2.(2023春 上城区校级期中)下列实验中,不能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是(  )
A.敲响大钟,固定在大钟上的铅笔在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
B.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C.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会随着音乐起舞
D.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塑料泡沫球,塑料泡沫球被弹起
【答案】B
【解答】解:A、敲响大钟,固定在大钟上的铅笔在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说明声音在铁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故B符合题意;
C、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会随着音乐起舞,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的塑料泡沫球,塑料泡沫球被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2023春 鹿城区校级期中)为研究声音的特性,小明将一个纸片小人放置于收音机喇叭上方(如图所示),再将其放置于密闭玻璃罩内。
打开收音机开关播放音乐,纸片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音乐声是由于(  )
A.喇叭振动产生 B.空气振动产生
C.纸片小人振动产生 D.玻璃罩振动产生
【答案】A
【解答】解:打开收音机开关播放音乐,纸片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音乐声是由于喇叭振动产生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023春 义乌市期中)以下活动中,用来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
A.将发声的音叉触及面颊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
C.将正在发声的手机置于密闭瓶内,抽出瓶内空气 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
【答案】A
【解答】解:A、将发声的音叉接触面颊,感觉音叉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发现敲鼓的力越大,响度越大,说明响度的大小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故B错误;
C、将发声手机置于密闭瓶内并抽气,手机铃声明显减小,说明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故C错误;
D、用硬卡片在梳齿上快划、慢划时听声音的变化,由于硬纸片振动频率不同,频率增大,音调变高,所以研究的是音调和频率的关系,故D错误。
故选:A。
5.(2023春 绍兴期中)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产生的原因 B.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答案】A
【解答】解:本题中音叉正在发声,乒乓球接触后会被弹开,说明了音叉是振动的,因此本实验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故选:A。
6.(2023春 东阳市期中)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关于这个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说明了声波具有能量
B.通过观察音叉周围溅起的水花,说明了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C.人耳听到的音叉声音越来越小,由于声音的音调在不断降低
D.将音叉放入水中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液体能够传声
【答案】B
【解答】解:A、音叉直接和水接触,水花溅起是由音叉的振动引起的,不能说明了声波具有能量,故A错误;
B、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故B正确;
C、声音的大小指的是声音的响度,人耳听到的音叉声音越来越小,由于声音的响度在不断减小,故C错误;
D、将音叉放入水中的目的是为了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故D错误。
故选:B。
二.声音的传播条件(共8小题)
7.(2023春 浙江期中)古代,人们在旷野地区常采用“伏地听声”的办法,可尽早地判断有无马群到来,应用到的科学的原理是(  )
A.空气可以传播声音 B.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C.声音的反射 D.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速度不同
【答案】D
【解答】解:人们在旷野地区常采用“伏地听声”的办法,可尽早地判断有无马群到来,应用到的科学的原理是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8.(2023春 瑞安市期中)如图是一款骨传导耳机,将耳机贴在颞骨两侧而不是堵住外耳道,既可以听到耳机发出的声音,也能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声波直接通过骨头传至听神经,可以开放双耳,不伤害鼓膜。当我们吃饼干的时候,我们能够听到饼干碎裂的声音就是因为振动通过我们的牙齿和头骨传递到我们的内耳。当我们日常吃东西、喝水或者挠头的时候,都可以听到骨传导的声音。
早在18世纪,骨传导的原理就帮助双耳失聪的伟大作曲家贝多芬重新听到了美妙的音乐。贝多芬咬着一根与钢琴相连的棍子就可以听到由颚骨传来的音乐,这其实就是声音骨传导原理的早期应用。使用该骨传导耳机时听到耳机声音和周围环境声音的对应的传播介质分别是(  )
A.气体,固体 B.气体,气体 C.固体,气体 D.固体,固体
【答案】C
【解答】解:佩戴该耳机时,人听到的声音是通过头骨、颞骨等骨骼传播到听觉神经,然后由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此种听到声音的方式被称作骨传导,即声音是通过固体传播的;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跑步时他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是通过空气(即气体)传播的,故C正确、ABD错误。
9.(2023春 永嘉县期中)下图是小科和小敏探究音叉共振现象实验的过程,面对小敏的质疑,小科增加下列哪一个实验来说服小敏最合适?(  )
(注:频率的单位是赫兹,其符号Hz)
A.减轻敲击音叉的力量,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B.将其中一支音叉更换成频率为500Hz的音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C.将两支音叉更换成频率同为500Hz的两支音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D.将其中一支音叉更换成频率为360Hz但大小不同的音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
【答案】B
【解答】解:
A、减轻敲击音叉的力量,音叉的振幅变小,响度变小,但不能改变振动的频率,故A错误;
BCD、探究不同频率的音叉是否能产生共振时,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实验中需要改变音叉振动的频率,所以应该将其中一支音叉更换成频率为500Hz的音叉,观察敲击后是否会共振,故B正确,CD错误。
故选:B。
10.(2023春 吴兴区期中)题为《亚丁湾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护航编队的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最好用一层(  )
A.塑料网 B.真空网
C.液体物质网 D.金属物质网
【答案】B
【解答】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阻挡这种声波武器的袭击最好用一层真空网,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1.(2023春 椒江区校级期中)如图所示,A为信号源,B为接收器,A、B之间有一真空区域。当信号源A分别发射出次声波、紫外线、可见光和无线电波信号时,接收器B不能接收到的信号是(  )
A.次声波 B.紫外线 C.可见光 D.无线电波
【答案】A
【解答】解:(1)次声波是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通过真空区域,所以接收器B不能接收到的信号,故A选项符合题意;
(2)紫外线、可见光、无线电波都是电磁波,能通过真空区域,所以接收器B能接收到的信号,故B、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2023春 瓯海区期中)2023年2月10日零时16分“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活动。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必须借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与空间站中的人员进行交谈,其主要原因是(  )
A.太空中声音传播速度太快 B.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C.航天服阻挡了声音的传播 D.宇航员讲话时声带振动幅度太小
【答案】B
【解答】解:航天员在太空活动时须错助无线电通信设备才能与空间站中的人员进行交谈,其原因是太空中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13.(2023春 椒江区校级期中)某兴趣小组在绿色的透明空雪碧瓶中充入白色的烟,分别利用“烟”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甲同学用手电筒的光线从雪碧瓶穿过,就能清晰看到光的传播路径(如图甲)。这是利用光遇到空气中小的固体颗粒发生  反射 ,使光进入人的眼睛,人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
(2)乙同学点燃一支蜡烛,把瓶口对准蜡烛的火焰,并保持适当的距离,拍动瓶底,可以看见“烟圈”一个一个的“射出”,并能吹动火焰(如图乙),实验现象表明声音在空气中以  声波 形式向远处传播。
【答案】(1)反射;(2)声波
【解答】解:(1)烟是固体颗粒,光遇到空气中小的固体颗粒发生漫反射,反射的光进入人的眼睛,人能看到光的传播路线。
(2)拍动瓶底,可以看见“烟圈”一个一个的“射出”,并能吹动火焰,这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也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
故答案为:(1)反射;(2)声波。
14.(2023春 瑞安市期中)交通部门常用超声波测速仪检测车速。测速原理是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到被测车反射回的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车速。如图甲所示,某次测速中,测速仪发出与接收超声波的情况如图乙所示,x表示超声波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声速与车速不变)
(1)求汽车的速度?
(2)能不能向月球发射超声波信号来测量地球和月亮之间的距离呢?为什么?
【答案】(1)汽车的速度为20m/s;
(3)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不能,因为声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解答】解:(1)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一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t1=s=0.15s,
此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s1=v声t1=340m/s×0.15s=51m;
由图知,汽车收到第二次信号时,经过的时间为:t2==0.1s,
此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s2=v声t2=340m/s×0.1s=34m;
由图知,汽车两次收到信号经过时间差(即汽车行驶的时间):t=1.0s﹣0.15s=0.85s,
汽车收到两次信号距离测速仪的距离差(即汽车行驶的距离):s=s1﹣s2=51m﹣34m=17m,
汽车的速度:v===20m/s。
(2)因为月球周围是真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这种测量法不能测量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
答:(1)汽车的速度为20m/s;
(3)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不能,因为声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三.声音传播的快慢(共7小题)
15.(2023春 义乌市校级期中)已知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速度为5200米每秒、1500米每秒、340米每秒,人耳能分辨前后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有一段长18米的铁管装满水。将你的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铁管一端,请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能听到的敲击声的次数是(  )
A.1次 B.2次 C.3次 D.4次
【答案】A
【解答】解:
声音在铁、水、空气中传播18m所用的时间分别为:
t1==≈0.003s;t2==≈0.012s;t3==≈0.053s;
由三次时间比较可以看出,相差不到0.1s,所以人耳是分辨不出来的,只能听到混在一起的一次声音。
故选:A。
16.(2023春 下城区校级期中)一人站在平行的峡谷之内,当他击掌时,分别在0.3秒和0.7秒后听到回声,若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30米/秒,则此峡谷的宽度是(  )
A.165米 B.198米 C.221米 D.330米
【答案】A
【解答】解:因为击掌后经0.3s听到一边山的回声;
所以这边山到人所经历的时间为:
t1=×0.3s=0.15s,
由v=得,人到近处峡谷的距离:s1=vt1=330m/s×0.15s=49.5m;
同理,经0.7s听到另一边山的回声,
即人到另一边山的单程所用的时间为:t2=×0.7s=0.35s,
人到远处峡谷的距离:s2=vt2=330m/s×0.35s=115.5m,
则峡谷的宽度为:s=s1+s2=49.5m+115.5m=165m。
故选:A。
17.(2023春 下城区校级期中)气温影响空气密度,气温高,空气密度小,则声速大,因而声速与气温有关,由此产生的声音不一定由声源沿直线传播。晴天的中午,地表迅速升温,地表附近的气温较上层的气温高,声音在地表附近的传播较上层快,于是在地面上的声源发出的声音向四周传播时是向上拐弯的。
(1)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符合温度  低 、密度  大 的特点。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的是: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  下 (填“上”或“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
(3)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一次大爆炸,距爆炸点70千米范围内,清楚地听到爆炸声,70~160千米的范围内所不到,但160~300千米的范围内又能听到。分析原因是70~160千米范围内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  高 。
【答案】(1)低;大;(2)下;(3)高。
【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不是完全沿直线传播,而是爱走温度低、密度大的路径;
(2)诗句中的意思是声音传到了客船上,这是因为在清冷的深夜,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因传播的途径向下拐弯而传到几里外的枫桥边的客船上。
(3)因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爱走温度低的路径,爆炸声70~160千米的范围内听不到,但160~300千米的范围内又能听到,说明70~160千米范围内靠近地面的空气温度高。
故答案为:(1)低;大;(2)下;(3)高。
18.(2023春 镇海区校级期中)在探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否与空气温度有关的实验中,科学家记录的数据如表所示。
(1)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越快 (填“越快”或“越慢”)。
空气温度t/℃ ﹣30 15 20 25 100
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v/(m s﹣1) 313 340 344 346 386
(2)如果利用回声测高山与我们的距离,那么站在同一地点发出声音后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冬天比夏天  长 (填“长”或“短”)。
【答案】(1)越快;(2)长。
【解答】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空气温度越高,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越快。
(2)站在同一地点发出声音后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因为冬天温度低,声音的传播速度慢,由t=可得,在s一定时,v越慢,则时间t越大,所以时间间隔冬天比夏天长。
故答案为:(1)越快;(2)长。
19.(2023春 路桥区期中)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图中甲、乙是直径为10cm的去底塑料筒,在每个筒的一侧用橡皮筋扎一橡皮膜,再在乙筒的橡皮膜外吊一乒乓球,装置固定在两张桌面上。
[实验1]:调节两个塑料筒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并使筒的开口对齐且相距5cm,用手往外拉开甲的橡皮膜,突然放手,听到声音并观察到图乙处的乒乓球被弹开。
(1)此实验说明了: ABD (填字母,多选)。
A.声音具有能量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由振动产生
(2)实验1中,乒乓球的作用是: 放大实验现象 。
(3)[实验2]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根据实验2的现象,可以得出结论是  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
【答案】(1)ABD;(2)放大实验现象;(3)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解答】解:(1)声音能够引起乒乓球的振动,说明声音具有能量;两个筒没有接触,中间只有空气,因此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乒乓球被弹开,说明声音由振动产生,故选ABD;
(2)实验一:放大了实验现象;
(3)为了进一步探究响度和距离的关系,小组成员将甲、乙两筒的距离s分别调节到10cm、15cm、20cm。重复上述实验,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逐渐减小,说明了声音的响度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20.(2023春 北仑区校级期中)在某金属管的一端敲一下,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管长1020m,两次响声相隔2.5s,如果当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求:
(1)敲击结束后通过空气传播听到声音需要多少秒?
(2)该金属中的声速。
【答案】(1)声音在空气中从金属管一端传播到另一端所用的时间是3s;
(2)该金属中的声速是2040m/s。
【解答】解:(1)由v=得,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间为:t空气===3s;
(2)由于声音在金属中传播速度大于空气中传播速度,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金属管传播的,
声音在该金属中的传播时间:t金=t空气﹣Δt=3s﹣2.5s=0.5s,
金属中的声速为:v金===2040m/s。
21.(2023春 余姚市校级期中)如图为一声速测量仪器的使用说明书和实验装置图,阅读并回答。
使用说明书(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甲,乙是声信号采集器。(2)复位后用棒槌敲打铜铃,声音被甲、乙接收。(3)液晶屏显示甲、乙接收到信号的时间差,单位为ms(1ms=10﹣3s)。
(1)若把铜铃放在甲、乙的中点,即S1=S2,则液晶显示屏的示数为  0 。
(2)一同学将铜铃放到乙的右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则铜铃离乙越远,液晶显示屏的数值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一同学想验证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把铜铃固定放在乙的右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加热甲乙之间的空气,则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将  B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4)一同学想验证声速与气体内部压力的关系,把铜铃固定放在乙的右边,并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然后在甲乙之间加压,发现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则声速随气体压力的增大而  A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无法判断
(5)如图中,已知S1=20cm,S2=87cm,液晶显示屏上显示:2.000,则此时声速为  335 m/s。
【解答】解:
(1)如果铜铃在甲、乙中点,则铜铃与甲的距离和与乙的距离是相等的,且由于声速相同,所以声音从铜铃到达甲、乙的时间相同。故液晶屏的示数为0;
(2)因为铜铃与甲、乙在一条直线上,所以铜铃离乙的距离总是比甲正好远甲、乙间的距离,由于乙比甲远的距离是一定的,所以声音传到乙和甲的时间差是不变的;
(3)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一定,由于温度越高,声速越大,所以声音传播到甲和乙的时间都会减少,所以时间差也会减少。故选B;
(4)甲和乙之间的距离一定,液晶显示屏的数值变小,说明声音从甲到乙的时间减少,声速变大,所以声速随气体压力的增大而增大(变大),故选A。
(5)设声速为v,则声音从铜铃传到甲的时间为:t1=,声音从铜铃传到乙的时间为:t2=,
由题意知:t2﹣t1=2×10﹣3s,所以:﹣=2×10﹣3s,即:v==335m/s。
四.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共2小题)
22.(2023春 浙江期中)如图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的声音的实验,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纸杯,在纸杯口处蒙上胶膜,膜上黏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上,小明对着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则下列说法正确是(  )
A.该实验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
B.光点的晃动是由于激光笔晃动引起的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答案】A
【解答】解:A、小明对着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说明声音能传递能量,故A正确;
B、光点的晃动是由于纸杯振动引起的,故B错误;
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固体棉线实现的,故C错误;
D、月球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故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不能看到光点的晃动,故D错误。
故选:A。
23.(2023春 义乌市校级期中)一艘科考船对某海域的海底形状利用声呐系统进行了测绘。具体方法是:在经过该海域水平面等间距的A、B、C、D、E五个位置时,向海底定向发射超声波,测得回收信号的时间分别为0.30s、0.16s、0.30s、0.14s、0.30s。根据时间,求出海底与海平面的距离,就可以绘出海底的大致形状,则该海域海底的大致形状如图中的(  )
A. B.
C. D.
【答案】B
【解答】解:根据v=变形公式s=vt可知;速度一定时,时间越长通过的路程越大,因为0.30s>0.16s>0.14s,所以sA=sC=sE>sB>sD,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