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十五从军征》课件(共21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十五从军征》课件(共21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8 13:0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温故】回忆有关诗歌的文学知识,巩固诗词曲发展脉络。

古体诗(唐以前诗歌)
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歌行、建安诗歌等,格律自由、对仗不拘、篇幅不限
近体诗(形成于唐代) (格律诗)
分为绝句和律诗。结构严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都有一定限制
(盛行于宋代)
(盛行于元代)
每首词的词牌标示音乐性和格式,字数有定,句子长短不一,常分为上下两部分
包括杂剧和散曲。句子长短不一,字数不定,句式比词更灵活,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点


【知新】诵读诗词曲,结合以往所学诗歌,按要求为下面的作品分类。
《十五从军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过零丁洋》
《山坡羊·潼关怀古》
《天净沙·秋思》
《江南逢李龟年》
《木兰诗》
《约客》
《渔家傲》
《钱塘湖春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古乐府
歌行
律诗
绝句


“题者,额也;目者,眼也。”读五首诗词曲的题目,先把从题目中得到的信息和据此做出的推测填在表格中,再概括它们共同的主题,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题目 信息和推测 共同的话题
十五从军征 从“从军征”一词可以读出这是一首与战争有关的诗歌。“十五”表明主人公是少小离家,征战沙场。这一题目让人不禁猜想他的军旅生活和经历的战争场面。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过零丁洋 山坡羊·潼关怀古 ①从“白雪”“送”“归京”等词语可知这是诗人在冰天雪地里送别一名姓武的官员返回京城
②“京口”与“北固亭”交代了写诗的地点,从“登……有怀”可知这是词人登高远眺时借景抒怀、借古讽今之作
③这是文天祥被俘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一首诗,从“零丁”一词可以读出文天祥作为阶下囚时孤苦煎熬的情态
④“潼关”是历代的军事重地,“怀古”一词可看出 这首元曲是作者经过潼关时抒发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⑤战争
战争(或改朝换代)会导致宫阙成土,百姓受苦(《山坡羊·潼关怀古》)。
苦成什么样?
死人成了鬼,劫后余生的活人孤苦无依
——(《十五从军征》)
还在战场上的人,苦苦坚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有的人被迫离开战场,却还想坚守,为国立功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有的人被俘,坚持不降,终因忠君爱国青史留名
——(《过零丁洋》)
战争是无情的,是残酷的,它给世人带来无尽的灾难,它让多少人流离失所,又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它带来的痛楚难以言表。我们一起走进《十五从军征》,去感受战争给人们造成的苦难。
文体常识
乐府诗一部分为文人创作,一部分采集于民间。本诗为汉代乐府民歌。汉乐府是继《诗经》《楚辞》后的又一种新诗体,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它的叙事性,语言朴实自然。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
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止。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这位老兵身处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是一个野心勃勃、好大喜功的人,年年对匈奴发起战争,于是,文中的主人公就“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
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
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
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
北朝出现了“府兵制”。
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
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
明朝实行“卫所制”。
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
lěi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始:才
道:路途
冢:坟墓
累累:众多的样子。这里形容坟丘众多。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雉:野鸡
(我)十五岁就从军去征战了,到了八十岁才回来。回来的路上碰到一个家乡的人,问他:“(我)家中还有什么人 ”(家乡的人回答道:)“远远看去那个地方就是你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进进出出,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渡汉江》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中庭:屋前的院子
旅谷:野生的谷子
井:这里指井台
旅葵:野生的葵菜
舂谷:用杵臼(chǔ jiù)捣去谷物的皮壳。
持:拿着
一时:一会儿
饴:同“贻”,送给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井台上长着野生的葵菜。拿捣掉皮壳的谷物来做饭,摘下葵菜来煮菜羹。菜羹和饭一会儿就做好了,却不知送给谁吃。走出大门向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沾湿了我的衣裳。
诗中哪句话极言从军之久?
炼字
角度
夸张。
暗示了战争时间之长,极言服役时间之久。突出封建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为下文进一步写其悲惨境遇做铺垫。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岁应征外出打仗,到了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
修辞 角度
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彩。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路上碰到一个乡里的人,问他:“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揣摩主人公“问乡人”的心思?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他说:“远远看去那个地方就是你家,坟墓相连,松柏混杂”
人物
描写
角度
通过对话描写(语言描写),老兵得知家里已是坟墓相连,松柏混杂。从侧面表现老兵盼望与家人团聚的希望瞬间落空的悲哀心理。
远景
老兵回到家中,又看到了什么?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出入,野鸡在房梁上飞来飞去。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野生谷子长满庭院,野生葵菜布满井台。
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人亡园荒的凄凉景象,从侧面表现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长,一切已物是人非,揭露了当时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远望:
近看
松柏冢累累
狗窦——兔入
梁上——雉飞
中庭——旅谷
井上——旅葵
近景


老兵回到家中,又做了什么?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拿着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菜来煮汤。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汤和饭一会儿就熟了,却不知道送给谁。
这句是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将哀情推向极致,为抒情蓄势,使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动作描写
老兵回到家中,又做了什么?
人物
描写
角度
运用动作,神态描写。这里突出主人公出门张望与老泪纵横的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生动地表现了老兵内心对家人团聚的期盼与最终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揭露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人们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望去,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动作描写
神态描写
总结主人公随情节而产生的情感变化,总结概括文章主题。
情节
情感
始得归——逢乡人——见家景———做饭羹,东门看——泪沾巾
思亲情切——希望落空——绝望心碎——悲哀流泪————凄苦茫然
兵役制度残酷
主题
百姓灾难深重
主旨:
这首诗主要表现了久经征战的老兵还家后的凄凉处境和悲苦心情,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体现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和憎恨之情。
十五从军征
始得归:
回乡所见:
行动:
回乡心情:
远望:
近看
狗窦:
梁上:
中庭:
井上: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松柏冢累累
兔入
雉飞
生旅谷
生旅葵
舂谷、作饭、采葵、作羹
泪沾我衣
汉代兵役制度 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