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自相矛盾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5 自相矛盾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8 13:44: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自相矛盾》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阅读训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自相矛盾》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承载着实现上述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目标的任务,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矛和盾时,理由前后抵牾,不能自圆其说。这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课文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叙述了主要事件:一个楚国人在卖盾和矛时,一边夸耀自己的盾坚不可破,一边又夸耀自己的矛无坚不摧,有个围观者听了他的话,发现其前后说法的抵牾之处,从而提出了“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假设,使他无言以对。第二层是最后一句话,点明了由此事引发的议论:坚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形式的寓言故事,篇幅短小,语言精练。在教学时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已经具有的学习能力,独立阅读思考,并与同学一起研究探讨,提高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从教材本身看,本课有三个特点:一是课题概括了主要内容;二是全文描写生动,叙述清楚,人物形象鲜明丰满;三是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本课分为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和课文内容。第二课时指导学生从课文中卖者夸耀自己商品的语句中,发现他的话里有矛盾之处,从而推想出围观者质问卖者时的思维过程,领悟寓言故事的道理。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是从一年级开始使用部编教材的,因此对文言文的学习并不陌生,从三年级就开始接触,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大部分学生能够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五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学习知识有了一定的自我思考规律,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能够用多种思维思考问题的学生也有很多,但是有些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打开,希望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在思维方式,思想认识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能够想起课文中的学习内容,遇事冷静思考,争取把事情做到最有优势。
目标确定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教师活动 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了解了故事的主要内容。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古今对对碰。老师出示古文中的生字卡片,你们来说出它的意思 。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坚、利、应、弗、陷、或。 2.教师表扬学生:你们都回答对了,真不错。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了。我说古文中的意思,请你找出文言文中相对应的字,准备好了吗?出示词卡:坚固、锋利、应答、不是 3.教师表扬学生:你们都答对了,老师要把赞美的大拇指送给你们。 4.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你找到答案了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学生活动 学生分别说出意思: 坚:坚固,利:锋利,应:应答,弗:不,陷:刺破,或:有的人 学生回答: 坚固:坚,锋利:利,应答:应,不是:弗 学生思考: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设计意图 好的新课导入,应该起到复习旧知识,导入新知识,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桥梁的作用,从而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此环节,引导学生复习关键字词的意思,查漏补缺,打好基础字词关,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有效的衔接。环节二:体会矛盾,感情朗读教师活动 1.理解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1)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你找到答案了吗? (2)理解矛盾。 教师点拨:同学们,我们再来看看文章的题目《自相矛盾》,现在请你谈谈对矛盾的理解。 教师点拨:同学们,在现代汉语中,矛盾这个词最早就起源于这个故事。那么,究竟这个故事中有哪些矛盾呢?板书矛和盾,请同学们走进课文中,圈画出描写楚人夸矛和盾的语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 那就让我们来到这个人来人往的集市上,谁来向我们展示一下楚人鬻盾与矛的情景呢? 针对学生的朗读,教师做出相应的点评。 教师小结: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这盾岂不成了天下第一盾了?板书:物莫能陷。 理解卖者的心理。 那楚人又是怎样卖矛的呢?找出语句朗读体会。 教师点拨:这矛锋利无敌,这矛锐不可挡,板书:于物无不陷。尔等真会卖矛也。出示课件:同学们,再看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不同? 教师总结:夸盾时说,莫能陷也,用了一个否定词。夸矛时说,无不陷也。用了两个否定词,加入了夸赞的语气,无不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不能,双重否定表示肯定。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你能用肯定的语气说一说吗? (5)感悟围观者的思维。 教师点拨:你们看,楚人为了卖矛和盾,可谓是用心良苦啊,楚人这一番吆喝,引来了一批围观者,人们反应如何?到底有没有人买呢? 教师引导:好哇,问这话的人不简单,一下子就听出了他话中的破绽,明知故问,该怎么问? 教师创设情境:假如你是一个小姑娘,你会问?假如你是一位小伙子,你会问?假如你是一位长者,你会问? 理解“其人弗能应也。” 教师引入:那么,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是什么反应呢? 教师点拨:大家看看插图,观察一下这个人的表情,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 教师小结:请同学们把这些词语批注在你的语文书上。同学们,为什么刚才自信满满的楚人现在无言以对了呢? 教师小结:是呀,言过其实,自相矛盾。作者的观点和你们一样,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里的“立”是什么意思? 教师引入:同学们,这个楚人满腹疑虑,我应该怎么卖盾和矛呢?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吗? 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进行写话练习:同学们,故事写到这儿,请你想象一下,围观的人看到楚人那种弗能应也的表情,他们会说些什么?他们又会有怎样的动作和表情?请你发挥想象,完成练习。 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小结:相信楚人听到你的话以后,做事一定不会言过其实。学生活动 预设:因为他把矛和盾的作用都夸大了,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所以无法回答。 预设一:我觉得矛盾的意思是冲突、隔阂、相互抵触、相互排斥。 预设二:矛盾这个词现在大多的时候不再用于形容兵器,而是指相互冲突。 学生读课文,圈画出描写楚人夸矛和盾的语句,交流感受。 预设:我发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之间自相矛盾,盾的坚不可摧与矛的锋利无比构成了矛盾。 学生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全班交流。 预设:鬻盾,突出其坚,鬻矛突出其利。楚人抓住了两个事物的特点,也就是两个事物的卖点。 学生回答:吾矛之利,物皆可陷也。 学生做出相应的回答。 学生思考并做出相应的回答。 学生回答:其人弗能应也。 预设:哑口无言,瞠目结舌,无言以对,目瞪口呆 学生在书上做批注。 预设:他说话过于夸张,使自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如果刺得穿,说明矛锋利,盾不坚固,如果刺不穿,则说明矛不锋利,盾坚固。言过其实,不能自言其说。 预设:联系上文。不能被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所以我猜测立的意思是存在,这也是本文的意义所在。 预设:刺不破的盾和什么东西都能刺破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但是我们可以把他们分开,在不同的时间卖,在不同地点卖,还可以由不同的人来卖。 预设:学生回答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言过其实。 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 学生发挥想象,写出围观的人的表情、动作或语言。 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后在班内汇报。随堂检测 写话练习 1.围观的人有的 ;有的 ;还有的语重心长地劝他:“ 。 ” 2.围观者中,劝其 有之,责其 亦有之。 天下人谓之曰:“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 答案: 1.围观的人有的交头接耳,小声议论着什么,有的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走了,还有的语重心长地劝他:“你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不能自言其说,多尴尬呀! 2.围观者中劝其改此言行者有之,责其言过其实者亦有之,天下人谓之曰:“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自相矛盾。你休要再夸口!” 设计意图 用问题引发思考,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联系人物面对的情形和人物的表现,分析人物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文章寓意。环节三:联系生活,明白道理教师活动 1.明白道理。 教师导入: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教师小结: 是呀,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正如古人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2.联系生活,感悟道理。 教师点拨:这篇文言文语言凝练,用了71个字,就让我们知晓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呢?指生说。 3.演故事 同学们,故事学完了,你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吗?你可以加上动作和表情表演出来。师生评议。 4.教师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比较古文和现代文有何不同。学生活动 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预设一:我知道了世上不可能同时存在牢不可破的盾和无坚不摧的矛。楚国人片面地夸大了矛和盾的作用,结果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预设二:我明白了,我们说话做事不能前后抵触。要前后一致。 学生举出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例子。 学生声情并茂地表演。 学生认真看课件,发现文言文和现代文的不同之处。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学生畅谈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加深了对课文寓意的理解。通过举例,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深刻道理,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演这个故事。此环节为完成课后习题第四题而设计。环节四:总结全文,推荐阅读教师活动 1.教师小结:课前有同学问,这个故事是真的吗?现在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2.教师总结:真实不真实也罢,这也许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它其中蕴含的道理至今能给我们以启示。这篇文言文选自《韩非子》。 3.推荐阅读。 教师简要介绍韩非:书名即人名,韩非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散文家,他提出的君主治理国家必须在法治的基础上。他的意图不在讲故事,而在阐述自己的观点。这部书中有近400篇寓言,同学们可以运用自己课上学到的方法,课下读一读《郑人买履》。学生活动 学生谈对这个故事的理解。 学生明白这篇故事的道理。 学生了解韩非,记录作业,结束课程。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在这一节课即将结束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阅读积累,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随堂检测 一、写同音字。 dùn 矛( ) 停( ) ( )角 ( )肉 yù 荣( ) ( )习 ( )望 相( ) 二、重点段落品析。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1.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誉之曰(称赞) B.于物无不陷也(刺透) C.吾矛之利(好处) D.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句首发语词)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习这则寓言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一、盾 顿 钝 炖 誉 预 欲 遇 二、1.C 2.因为他自己把“矛”和“盾”的功能都夸大到绝对化程度,使自己不能自圆其说,处于尴尬局面,无法回答。 3.说话、做事都要认真考虑周到,不要自行相互抵触,产生矛盾。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矛(利) 于物无不陷 不可同世而立(存在) 盾(坚) 物莫能陷 做事情要前后一致,不能先后矛盾。
教学反思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