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蜀道难》课件(共30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3.1《蜀道难》课件(共30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8.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8 14:18: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
导入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杜甫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韩愈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古体诗等常识。
2.感知情感基调,把握诗歌的行文脉络。
3.赏析想象、夸张等手法,品味浪漫主义风格。
4.理解诗歌内容及主旨,感受其韵律美。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与杜甫并称“李杜”(“老李杜”)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
学思并重
走进作者
作者生平
5岁:蜀中求学,崭露头角
24岁:出蜀远游,求道访友
42岁:移家东鲁,供奉翰林
54岁:离别长安,漫游南北
61岁:巫山遇赦,当涂逝世
解说题目
长安
太白山
青泥岭
蜀中
锦城
秦岭
大巴山
青藏高原
巫山 山脉
剑阁
长江
云贵高原



西
蜀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蜀道因穿越秦岭和巴山,道路难以行走。因此,蜀道常成为难以行走的道路的代名词。
这首诗大约是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李白初入长安之作。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
有趣的是,诗人并未亲历剑阁蜀道,唯以丰富的想象、夸张、援引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浪漫手法,描绘蜀道山川之险峻,慨叹蜀道路行之艰难。诗风宏伟壮浪,句法灵活多变,韵散兼用。
鱼凫
猿猱
咨嗟
飞湍
砯崖
峥嵘
吮血
噫吁嚱
石栈
扪参
巉岩
喧豗
万壑
崔嵬

(yī xū xī)
(zhàn)
(mén shēn)
(chán)
(huī)
(hè)
(cuī wéi)
(náo)
(tuān)
(zī jiē)
(pīng)
(zhēng róng)
(yīng)
(shǔn)
(fú)
疏通文意·第一段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叹词

状语后置
模糊难知的样子
从那时以来

往来
横绝,飞越
崩塌
沟通相连
使动,使…回转
高耸的山峰
激浪
倒流
为…发愁
盘旋曲折的样子
盘绕
山峰

穿越
屏住呼吸

据《华阳国志》记载,巴蜀之地在被秦朝统一之前,曾经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五位君王,每一位君王都执政了几百年。这当然不足信,这五人应该代表着古蜀国的五个王朝(世系)
《蜀王本纪》有“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灌,后者名鱼凫。此三代九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化去”以及“鱼凫王猎至渝山,便仙去,今庙祀于渝”等寥寥数语。
古蜀国的第一任君主据说叫蚕丛。《华阳国志》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而三星堆遗址2号坑中出土了纵目人面具。专家根据该形状推测,纵目的身体特征应当是眼睛向外凸出,即今天医学所指的甲亢症。但古人无法认知这种疾病,就将其视作一种“圣人异象”。
鱼凫王因鱼凫故都(今成都市温江区)土地上种植的柳树地域最广,易成活,易识别,好看且独具风格,便以柳树作为鱼凫古城的疆界。古蜀人开始广植柳树,春天伊始,万树吐绿,柳丝摇易,万柳迎春。因此,今天的温江城区也叫柳城。
鱼凫王打下了彭州,又带人马去打绵州。世上没有常胜将军,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身,这一次鱼凫王给败兵了,在马坝河边,没有渡船,怎么办?正想跳河时,突然河面上一道金光,一下子飞来满天的鱼老鸹,浮在河面上搭成了一座桥,他们赶紧从这桥上跑回去了。后来,鱼凫王一来为了感谢鱼老鸹搭救之恩,二来为了方便两岸百姓的往来,就在马坝河上修了一座桥,取名就叫鱼凫桥。
蜀国弱,然道难,秦强收不能得之。秦王诈,责匠凿五牛,朝坠金于其后,曰:牛便金。许于蜀。蜀王贪,欲五牛。时蜀有五力士,千斤力,无人敌。王遣五丁开山迎牛。
五牛归蜀,成都怒。秦闻道通虽悦,然惧五丁勇,不进。
时三十二,秦悉其好色,故以胭粉惑之:"牛,虽吾过;今有女,数五,绝色国香,愿许之,以谢罪。"蜀王忘旧,闻之,重遣五丁,还到梓潼。 有穴见大蛇,为患。五人欲诛之,遂竭五人之力,以手揽之,抴( yè )蛇出洞。霎,山崩,即压杀五人及秦女,而山分为五岭。
闻五丁亡,蜀道通,秦无惮,军至,蜀王卒。
文化常识
参、井:星宿名。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分别为: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àng)、氐(dī)、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kuí)、娄、胃、昴(mǎo)、毕、觜(zī)、参(shēn)。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2、写蜀道难为什么要引用传说中的蚕从、鱼凫的开国和五丁开山?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愿望?
① 蚕丛、鱼凫传说:蜀国历史久远,但长期闭塞,衬托蜀道艰险难行。
② 五丁开山传说:想象、夸张写蜀道来由,突出了蜀道自古以来就是难以逾越的险阻,为蜀道之险点染了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写蜀道艰险难行,表达诗人赞扬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勇敢精神。
1、诗一开篇极言蜀道难有何作用?
点明主题,为全诗奠定雄放基调。
3、赏析第一段“黄鹤…坐长叹”运用了什么手法?
把想象、夸张和反衬融为一体。
先用想象和夸张写山之高,水之险;“黄鹤飞不过去”
“猿猱攀不上去”来反衬山势高危惊险;用想象,人在高危的蜀道上行走,像从星星中穿过,还可以用手触摸到星星。
4、“青泥…坐长叹”从什么角度来写蜀道之难?
从行人的“经验”来写,“百步九折”写出了路途的艰难, “扪参历井”道出了山的高危,“以手抚膺坐长叹”则是人们典型的无可奈何的情态。诗人捕捉行人在青泥岭上的一系列细节、动作,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行人无奈、惶悚的神情。
一叹 难 :危乎高哉
蜀道来历
(侧面写高)
蜀道高峻
(正侧结合)
行人感受
神话传说
虚实结合
烘托夸张
细节描写
人行其上的艰难形状和畏惧心理
上:六龙回日 群山挡日
下:万仞深渊 激流回旋
黄鹤不得过 猿猱愁攀援
蜀道历史
五丁开山
疏通文意·第二段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指入蜀
高而险的山岩

悲鸣
跟随
距离
叹词
急流
轰响
冲击
使动,使…转动

为什么
5.悲鸟、古木、子规、夜月、号、啼、愁,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典型的情景交融手法,请赏析。
①“悲鸟”“古木”是写景,“子规”“夜月”也是写景。但是“号”“啼”却是写情,丛林中悲鸟的号鸣,月夜子规的啼叫,这些都能增添旅人的悲凉孤独之感,诗人巧妙地融情于景。
②“愁空山”更是景中含情,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也更让人感到蜀道之难确实难于上青天。
6.赏析“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的妙处。
①夸张手法: 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②动静结合:(静)山峦起伏,连峰接天,枯松倒挂绝壁;
(动)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
雷鸣的音响。
③远近结合:(远景)“去天不盈尺”的山峰;
(近景)“倒挂枯松”。
④拟人: “争”形象地写出水势汹涌、水声轰响的情景。
⑤视听结合:(视觉)山之高峻、壁之险绝;
(听觉)水之湍急咆哮,令人胆战心惊。
二叹 险 :其险也如此
景物凄凉
山水险恶
7.第二节主要突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特点?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悲鸟号古木
子规啼夜月
使人听此凋朱颜
借景抒情
渲染烘托
视听结合
远近结合
动静结合
夸张手法
拟人手法
攀越之难,难在险
研析文本内容
思考2:第二段突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突出这一特点的?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借景抒情
俯仰结合
渲染烘托
动静结合/视听结合
拟人
浪漫、夸张
二叹险而可畏
山水险恶
景物凄清
悲鸟号古木, 视
雄飞雌从绕林间。
子规啼夜月 听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借景抒情
渲染烘托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写蜀道的险而可畏
思考探究:第二节主要突出了蜀道的什么特点?
视听结合
远近结合
动静结合
夸张手法
拟人手法
疏通文意·第三段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把守
如果,倘若
快乐
叹息

比喻叛乱为害的人
三叹 恶 :战祸之烈
地势险要
社会险恶
10.第三节主要写了蜀道的什么特点?使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一特点?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比喻
互文
夸张
双关
①唐天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心怀异志者可能恃险作乱,后来发生的安史之乱也恰恰证明了诗人的忧虑是有现实意义的。
11.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②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目的在于劝君王引以为戒,警惕战乱的发生。
③诗人使用了比喻、互文、夸张、双关的手法,揭露了蜀中“狼与豺”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表达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和深厚的意蕴。
11.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拓展延伸《蜀道难》主题探讨:
①送友人入蜀说
阴铿《蜀道难》云:“蜀道难如此,功名讵可要。” 认为《蜀道难》是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之作,采用乐府旧题,描绘蜀地道途艰险和环境险恶,希望友人不要久留蜀地。(蜀地的道路如此险恶,功名还怎能去追求呢 )  
②咏祖国山川的奇险和壮丽说
王启兴的《〈蜀道难〉新探质疑》认为《蜀道难》是借乐府旧题极写雄峻奇险的蜀中山川,咏叹蜀道难者,远不及歌颂锦城乐者更为热烈;而蜀道,在蜀人的眼中,又是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道路,李白作此诗就是对这条奇光异彩道路的描述。
  
③仕途坎坷说
郁贤皓在其《李白两入长安及有关交游考辨》中认为 当在天宝初间,时太白方在长安未久,尚未得志。开元十八年,李白初入长安见贺知章,写《蜀道难》寓功业难成之意。是李白首次入长安困顿蹭蹬失意之作,是作者经历一番大幻灭以后谱出的血泪交织的乐章。
拓展延伸《蜀道难》主题探讨:
④隐喻黑暗现实说
姜光斗、顾启的《〈蜀道难〉作年与主题思想质疑》一文,认为该诗的主题应是隐喻玄宗后期李林甫专权时政治黑暗、仕途艰险的社会现实。它正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前夜,通过极力描写蜀道的艰险,深刻地揭示出盛唐时代的社会矛盾,表达自己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  
⑤多重寓意说
袁宗一的《略论〈蜀道难〉之有无寄托》则认为《蜀道难》作于天宝三载春,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仕宦之途失败后,借友人入蜀之机,描写入蜀途中的险阻,抒发理想幻灭的痛苦,怀才不遇的悲哀,备受屈辱的愤懑,以及当时社会阴暗面所引起的种种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