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整体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的教学对象为具有一定信息化设备的县一中七年级学生,学生思维较为活跃,逻辑思维较差,较难理清知识。缺乏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本课课标要求为: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主要重难点为: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故本教学设计通过结合北宋初年形势图,了解北宋建立时间与经过,培养时空观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史料,能够进一步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原因,从而能够对这些措施做出辩证评价,提高史料分析能力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通过王安石变法的学习,认识到士大夫救国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决心与情怀,以此培养家国情怀。
二、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为县一中初一学生,在此阶段的学生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思维活跃表现欲强。学生们有一定的古代史知识但政治史对于学生们来说还比较艰涩难懂,而且学生们形象思维较强,分析能力较弱,不擅长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应根据实际情况,调动学生探索历史事件延伸的积极性,强化学生对史料的解读训练,培养学生自我解读史料,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但由于教材专题之间缺乏相关联系,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资源,进行充足的知识串联,以及观点总结,协助学生理解与思考。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是部编新教材,七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课主要会学习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两大方面的内容以及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和北宋初期一系列社会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本课前两方面内容关系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本是本课的核心,而重文轻武既是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结果。
课标要求为: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主要重难点为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北宋的政治》一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开端,是后续课程的重要接转衔接点。
四、教学目标
历史解释:
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知道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影响。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了解宋朝实行的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了解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时空观念:
通过识记课本29页《北宋时期形势图》,利用黄袍加身的故事结合宋初形势图,让学生了解北宋建立的过程与时间,培养学生时空观念。
史料证实:
通过对课堂展示的史料进行解读,了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家国情怀:
通过王安石变法的学习,认识到士大夫救国民国家于危难之中的决心与情怀,通过王安石等北宋士人的事迹,学习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通过北宋改革失败的学习,体会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以此培养家国情怀。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导入新课 (2min) 在课堂导入部分,通过清明上河图中的细思极恐之处来创设情境,以盛世中蕴含危机来导入本课,同时以问题导入,提出更前代之“弊”法,筑万代之安宁,究竟是美好希冀还是政治改革的最终结果? 通过对图片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并让学生明晰本节课的目标,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更好的带入课程情境。 通过图片与提问的形式,将学生代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上课积极性。
讲授新课 (35min) 关于本课,我们总共需要学习三个部分,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王安石变法三个部分。 疆域之变——北宋的建立 利用黄袍加身的故事结合宋初形势图,使得学生了解北宋建立的过程与时间,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完成教学目标。之后,展示材料设问宋太祖为何难以安枕而卧问题,让学生理解宋太祖,学生也就明白了本课的主干线索。 教师材料解读,划出关键信息,总结材料。 得出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以及之后的措施,都是以强化集权,以安天下为目的。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材料一:(赵)普曰:“……唐季以来……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利用五代十疾图与文本材料,教师讲解并提出:什么是“八字方针”?你预测宋太祖会如何做? 得出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 控制军权 材料二:“数遣使者分诣(去)诸道,选择精兵。凡其才力技艺有过人者,皆收补禁军。”——宋太祖 利用调军示意图,配合材料文本协助学生理解宋太祖在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削弱相权 材料三:(宋太祖)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以枢密使分取军权,以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取宰相的财权。——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的机构变化,结合文字材料,帮助学生们理解宋太祖削弱相权的措施及影响。 控制地方 材料四:申命诸州,度支(财政)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复置转运使。 方镇阙(缺少)帅,稍命文臣权知……复置通判。——摘编自《宋史全文》卷一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并提出问题。根据材料,知晓赵匡胤加强对地方管理的措施和作用有哪些。 重文轻武的政策 教师通过展示宋太宗《本朝平戎万全阵图》与北宋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表格,并结合课本内容分析重文轻武政策。 教师提出:结合你的经验,你认宋朝重文轻武政策会产生什么影响?为此举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宋政府为何要这样做?北宋政府将如何解决? 老师要及时指出:不能拿当代人所处的环境、社会地位和思想去评价当时当地的历史人物,而是要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站在当时当地人物的立场去考虑问题。理解宋朝政府这样做的原因。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得出重文轻武政策的弊端与影响有哪些,并引出王安石变法的起因。 王安石变法 教师直接展示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举例图 材料五: 通过王安石变法,北宋府库储存的钱物可供政府二十年的财政支出。各地兴修的较大水利工程一万多处,灌溉农田三十六万多顷。在全国范围清丈征税田一半以上,查出大量漏田。同时,军队的武器有所改善,对西夏作战取得一些胜利。——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课本 老师简要分析表格,介绍改革措施,给出王安石变法取得一定成果的材料,这样便于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方法。 材料六: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猪),唤“咯,咯,王安石来! ”鸡豕俱来就食。 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教师协助学生解读材料并分析:改革在取得成果时,也引来骂声一片,引起上层和下层的反对,说明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教师提出问题并组织小组讨论: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指导学生学会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事物。 通过对材料进行分析与解读,获取基本信息,分析得出加强中央集权的必要性,以及之后的措施,都是以强化集权,以安天下为目的。 通过材料进行分析,使得学生了解,赵普给出打击藩镇割据的八字方针:收财政权和军权。为下一步进行政治制度变革提供指导思想。 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与理解,结合图片的解析,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宋太祖在控制军权、削弱相权、控制地方三个方面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巩固中央集权,并分析措施所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并在教师的讲述下,了解重文轻武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与实施内容,了解去存在的弊端,并了解王安石变法发生的原因。 学生发出不可思议的呼声,形成一种强烈矛盾冲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进一步探讨宋代的国家命运如何。 通过史料分析与解读历史地图,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北宋建立、先南后北的统一过程、北宋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并存。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穿插赵匡胤身份、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典故,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史料分析,落实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运用史料分析,学生对材料进行基本的解析处理,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史料证实能力。 通过合作讨论,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深化拓展 教师展示幻灯片并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教师总结学生观点,通过问题与方法不断涌出的举例,提出启示:改革是遵循事务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进步的手段。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通过思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讨论总结出自己的观点并有序发言。 帮助学生对改革的发展有进一步的理解,明白改革是遵循事务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进步的手段。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课堂小结 (2min) 教师口述并配合板书回顾本堂课程的内容。 教师提问:宋太祖的改革同学们认为是失败的吗?最终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北宋社会一系列政治改革不能说是完全的失败,也不是绝对的成功。我们在承认北宋政治对当时社会带来的进步因素外,也必须看到其中存在的种种时代问题。 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对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并适时记录课堂笔记,利于学生课后复习课堂关键知识点。 通过板书,协助学生梳理本课重点知识点。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利于学生课后梳理课堂知识点。
作业布置 布置完成课后第6课相关练习,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第32页材料,帮助学生深入思考重文轻武的弊端,并对下一课程进行充分预习。 学生及时完成课后作业,对课堂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 通过适量的课堂作业,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梳理知识体系,理解课堂重难点。
板书 设计 学生对主要板书进行记录,利于学生课后记忆与回顾。 通过板书,强调出课堂重点,深化教材的中心内容,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重点是记诵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难点是如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得出正确的历史启发。
2.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应多提供开放思维的课堂问题,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独到的基本认识。
3.提问问题应当要精选,简洁,保证整体教学逻辑顺畅。
4.课堂内容较为丰富,教学任务难度大、量数大,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应当空出适当的时间便于同学充分地思考课程内容,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